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贾探春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缩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②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缩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②林如海与贾敏的

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

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

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

出身卑微。

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

铺垫。

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

有不同。

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

棠神韵融合。

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

第1页共15页

陈与义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飞蛾心向光亮,扑

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

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

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D.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笔致生动,抒发了

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

2.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请阐述该诗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

陆龟蒙①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时局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咏雁写入,既写归雁天涯奔波劳苦,也暗示诗人的生活处境。

第2页共15页

B.三四句紧承上联,借“边雪”与“岳云”烘托归雁迁徙路途遥远。

C.颈联聚焦险恶环境中的行动、神态描写,凸显归雁担惊受怕的心理。

D.本诗与王维的《使至塞上》,均借“归雁”抒发诗人羁旅天涯之感。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

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情色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

深沉。

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

启迪。

2.这首诗中的流萤形象丰富鲜明,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雨①

杜甫

南京犀浦道②,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

第3页共15页

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②犀浦道,属成都府,

治所在今郸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

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

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

捷轻快而自如。

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

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

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

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

2.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

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瘦马行

杜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建兀①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藤?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骗不惯不得将。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注释】①碑兀:形容马骨突出犹如山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依据诗歌内容,此诗应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

之后,且晚于漂泊三峡时所作的《登高》。

B.第7、8句写去年骅骚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

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

第4页共15页

C.第9、10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丙丁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

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

D.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

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2.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白玉堂''一词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借

指封建贵族家的住宅,比喻富丽堂皇。

B.“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一句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四处飘飞仍不改初

衷,随缘自适的特征,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

C.词的上片状物,下片言志。表面上写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

絮之口委婉道出薛宝钗的志向,可谓句句咏物,处处有“我

D.上片用“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絮的不愿随波逐流、飘坠尘埃,为下

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埋下伏线,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

2.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请结合此词简要分析薛宝钗形

象。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此诗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薛宝钗吟咏之作。

第5页共15页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拟人,“昼掩门”,写诗人既珍惜白海棠,又珍重自我,刻画了贵族少女

的矜持心理。

B.颔联“秋阶”和“露砌”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

般洁白。

C.颈联“愁多”句,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

宁静娴雅。

D.尾联写出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

又一个黄昏。

2.本诗以花自况,暗示了薛宝钗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①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咏马

唐彦谦

峻噌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

百战沙场汗流血②,梦魂犹在玉门关。

【注】①房星:星宿名。《晋书・天文志》:“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②汗流血:相传古有宝马,奋战时流汗如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诗》前两句语言直白,在强调马非同凡俗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

实的不满。

B.《马诗》中马的非凡与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为马鸣不平抒发了怀才不

遇的情怀。

C.《咏马》中的马本是汗血宝马,却没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只是被远放春郊

默默终老。

第6页共15页

D.《咏马》末句与“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都是借代手法,用来代指边关

要塞。

2.两首诗都写了马的“瘦”,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阅读《红楼梦》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①仙人缝缩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②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①月窟:月宫。②白帝:即西方白帝招拒。是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

主管秋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诗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银冰为土玉为盆”、不写白海棠花而先写种花

之人,与宝钗之诗起笔相似。

B.宝诗颈联上句承“胭脂”句,重在写白海棠的颜色,淡极更艳;下句承“冰雪”

句,写出了白海棠的数量像玉石一样多。

C.黛玉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来“拭啼痕”的“编袂”,而此“缩袂”又是“月

窟仙人”所缝制,想象丰富。

D.宝钗以白海棠自比,以花写人,而黛玉是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以及拟花

之"秋闺怨女”,都是她的自我写照。

2.诗社社长李纨评价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诗;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薛

第7页共15页

(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

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D

2.(1)相同: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两者冰清玉洁的形象(采用比喻、拟人等以

海棠的白,写出两者的冰清玉洁的形象或颔联都采用“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描绘出两者冰

清玉洁的形象。如此作答可酌情给分。)

(2)不同:①贾探春《咏白海棠》以白海棠自喻,从海棠生长的环境入手,既描绘了白海

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和无法主宰个人命运的形象。(塑造出一个超凡脱俗和

无法主宰个人命运的女性形象)②林黛玉《咏白海棠》从海棠的赏花人写起,以人写花。诗

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她的自我写照。描绘了一个高洁、哀愁与多情

的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夸张”错误。诗歌中的白海棠形象:花色洁白,姿态柔弱,气质孤高。所用手法:①烘托:

用斜阳、寒草、重门等清冷幽僻的景物烘托白海棠孤独高洁的形象。②拟人:把白海棠比作

一位冰肌玉骨的仙子,突出白海棠美丽的形象和高洁的气质。③比喻:把白海棠高洁的精神

比作美玉。“梨花伸进庭院里,卷开竹帘,打开门,她把冰块当做泥土,把玉当做盆”运用比

喻的手法。“像月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白色的舞衣,又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运用

拟人的手法,赋予人的情态。故选项"夸张”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形象的赏析的能力。

探春诗:

首联写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在斜阳寒草、苔翠盈映衬下,显得十分清幽。颔联以玉和冰雪喻

白海棠花。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又韵》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同

时,这又是以花拟人,把它比作仙女,因为《庄子•逍遥游》曾说美丽的神人“肌肤若冰雪”。

玉洁冰清的,此联赞美白海棠花的精神比玉还高洁,花瓣似仙女使人迷恋陶醉。颈联说:白

海棠花蕊芬芳娇弱无力,深夜的月亮照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说白海棠像

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探春这首诗以美女喻花,写出了白

海棠的美丽姿态和高洁精神,这也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

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吩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

第8页共15页

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

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黛玉诗:

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

性及风貌,表明了黛玉鄙弃污浊世俗的孤傲品性,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以及才华横溢的才情。

首联上来不是直接写花,而是先写赏花的人。“半卷”、“半掩”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

与花映衬;“湘帘”是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历来以“冰玉”比喻

花的素淡纯洁,黛玉则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因而喻为“冰”“玉”,显得别具

风采,又写出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格。颔联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资质的皎洁;下

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这里用“偷来”“三分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

致。这是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颈联上句

喻白海棠花像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下句喻白海棠又像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

对这两句诗,脂砚斋有评论:“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诗句隐中描写的当是

黛玉的自我形象与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缝编袂”暗示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天,借“拭

啼痕”点出黛玉以泪还债之意。尾联写白海棠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寄寓了黛玉满

腹忧伤却无处倾诉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在《咏白海棠》中,林黛玉的诗又

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娇羞

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如李纨所叹,“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如宝玉所赞,“从

何处想来!”黛玉亦如一朵白海棠,具梨蕊之娇洁,又借得了梅花芳香孤傲的品性。

二、1.A

2.①作者不以自己有限能力和不幸处境而消极沉沦,务求有补于世,胸怀博大,境界深广。

②害怕被风雨遮蔽,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对选贤任能的期盼、对才华的自信、对发挥才学报

效国家的渴望。

③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不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理解错误。对作者态度立场的把握有误,从“嘉尔萤火不自欺”

就可以看出,飞蛾是作为陪衬事物入诗的,它不能发光,自取灭亡,其行为是痴妄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颔联、颈联写萤火虫并不自欺欺人,旨在夜晚草丛间发出微弱的光,它还能入仙人之方、登

君子之堂。作者以萤火虫自比,自己虽然能力有限,身处窘境,但不因此而消沉,务求有补

于世,胸怀博大,境界深广。

第9页共15页

尾联“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的意思是:萤火虫不害怕被明月比下去而显出粗陋

的本质,它只害怕被风雨遮蔽了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尾联写的是萤火虫,但目的不在萤火虫。

诗人借助萤火虫的心理描写,来表明诗人相信自己拥有才华,渴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学去报

效国家,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以及选贤任能的期盼之情。

三、1.C

2.①人们不关心我追随太阳、依季节而定行止的特性,只捡拾我落在栅栏边的翡翠一样的

羽毛。(人们不理解南飞北归是大雁的习性,只捡拾它落下的羽毛做装饰)

②借雁自喻(托物言志),借大雁不被时人理解表现自己的孤高。

③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神态描写”错误。“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意思是:聚在月光照耀的孤岛上休

息还得提防暗中的箭,在大风吹过的沙滩上斜飞而起只为躲避扑来的惊涛骇浪。只有动作描

写,没有神态描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意思是:现在的人不问你们随太阳运行而迁徙的原

因,只知道捡拾栏杆边如翡翠般的羽毛。

诗人以雁自喻,时人不关心大雁,不理解大雁,即诗人不被关心、了解,借大雁不被时人理

解表现自己的孤高。“空拾栏边翡翠毛”,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四、1.B

2.①善解人意,多情善良。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②毫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

③勇敢无畏,迎难而上。“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天

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

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

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

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

回家啊。

第10页共15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是说“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

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可见流萤善解人意,多情善良。

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萤火虫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并不自卑,敢

于展示自己的光亮,可见流萤毫不自卑。

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运用拟人手法。“月明敢向星中乱”是说萤火虫在

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争辉。萤火虫虽

然弱小,去厂月明敢向星中乱”,不向明月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写出萤火虫的大无

畏精神。

'‘天黑偏能雨里飞”是说弱小的萤火虫“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萤火虫搏击黑暗、

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五、1.C

2.①本诗尾联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

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

之情。

②《春夜喜雨》尾联紧扣题中的"喜''字,运用想象,虚写明晨雨后的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明

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又以花代万物,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

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表述不当,颈联的意思是: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

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故选项内容无文本支撑,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吻

合,基于此,“狂放中显静柔”的表述也就失去了依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

来。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

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诗句融情于景,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

赞美之情。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春夜喜雨》

尾联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

第11页共15页

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

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

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

六、1.A

2.本诗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写瘦马实则是写自己。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

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达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

自己一定能如瘦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且晚于漂泊三峡时所作的《登高》”错,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杜甫贬官

作华州司功时所作。《登高》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此诗是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

感。

前六句写瘦马憔悴的外形;瘦弱突出的马骨,就像墙头伸出的石头一般。拿起马缰绳,绊动

它的马足,它却只挪动四蹄,歪歪倒倒。仔细看看它身上的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方印,

大家都说它是那部队遗留在路旁的。起句喝破,随以三句写其瘦态。七、八句写去年骅驰良

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

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九、十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丙丁只能与鹤

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最后

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

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全诗分两段,首六句写瘦马憔悴的外形,次六句写瘦马悲楚的内心。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

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达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

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如瘦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

七、1.D

2.宝钗以高洁自持,所以“解舞”“均匀''自诩。“几曾随水逝,岂必委芳尘”,表现她不愿随

波逐流,落入下尘的志向。“韶华……上青云”,体现其想要平步青云不落尘俗的人生志向。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12页共15页

D.“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说法错误,词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

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

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

积极的精神。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人物形象的能力。

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画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

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

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

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表现了她得高洁自持。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

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几

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

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下片词人更侧重

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

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

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

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

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八、1.A

2.①“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出了宝钗含蓄内敛、稳重端庄的性格:②“洗出”“淡极”“玉无痕”

写出了宝钗的娴静淡雅;③“凭清洁''之语写出宝钗清白高洁的人生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首句拟人”错误,不是拟人,是双关。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

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写“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

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

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写“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海棠色白,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

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颈联写“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

第13页共15页

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写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同时,

愤世嫉俗、不与人同也是宝钗的一大特点。下句写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

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总之,“洗出”"淡极’"'玉

无痕'’写出了宝钗的娴静淡雅的性格。

尾联写“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

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

“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写出宝钗清白高洁的人生追求。

九、1.C

2.(1)李诗运用细节描写,通过马骨被敲时发出铜声这一独特新奇的意象,侧面形象地表

现了马的瘦削,也暗示了它的非凡。

(2)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马的骨架突兀高耸,像山峰一般,在表现马消瘦,衰老的同时

也展现了他的雄风犹在、老当益壮。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却没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只是被远放春郊默默终老”错误。“远放春郊苜蓿间''意思是:

卸下鞍鞫的战马,悠闲自得在春天的郊区外绿草地里吃草;由“百战沙场汗流血”可见,”却

没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错误。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李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运用细节描写,马的骨头被敲时发出的声音竟然“带铜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