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休闲体育发展报告_第1页
北京市休闲体育发展报告_第2页
北京市休闲体育发展报告_第3页
北京市休闲体育发展报告_第4页
北京市休闲体育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休闲体育发展报告

一北京的基础条件(一)自然情况1.气候北京地区处于亚洲大陆东岸,地处暖温带半温润地区,在蒙古高压的影响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京四季分明,各季气候具有不同特色: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西面、北面和东面环山,高山阻挡了西北吹来的冷空气,因此,与其他同纬度的地区相比,北京的冬天要温暖很多。而夏季,在海洋对东南暖湿气流的调节作用下,天气也不太炎热。所以,倚山临海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北京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优越气候条件。2.地理位置北京地理位置显赫,位于北纬39°,东经116°。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西北出居庸关进入内蒙古,东北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向东是天津,与渤海距离仅150千米,向南是淮海平原,向西进入黄土高原。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形似“海湾”之势,因此,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3.行政区域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通州区、大兴区等16个区县。其中,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6个内城区被称为“城六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先后有多个县改为区。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进程的加快,工业重心已经逐渐外移。(二)民族风俗与文化特征1.民族北京市作为首都,是各民族人民都十分向往的地方,也是我国第一个聚集了56个民族的城市。北京市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5.69%,除汉族外,满族、回族和蒙古族人口均超过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480384人。2.风俗北京有宠物习俗,北京是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北京人养宠物的历史悠久,学问、讲究也多。从宠物习俗的变迁,可以寻找到生活轨迹的变化,北京人有斗蟋蟀、养鸽子、遛狗、养金鱼、提笼架鸟等习俗。3.文化特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直辖市。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778年建都史的北京,自秦汉以来一直都是我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方言为北京话。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就是今天北京市的西南。从此以后,元朝、明朝、清朝的都城都建立于此。北京人的文化特征有其历史渊源性,北京“京味儿”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4.经济状况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常住外来人口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1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7.3%。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995元。图12010~201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2014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910元,比2013年增长8.9%;价格因素被排除后,实际增长为7.2%。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8009元,增长6.6%,服务性消费支出9197元,增长10.7%;恩格尔系数为30.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4529元,增长7.2%;恩格尔系数为34.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图22010~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实际增速二北京休闲体育现状(一)休闲体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从2010年至2014年北京先后出台的休闲体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如表1所示。表12010~2014年北京发布的相关政策法规(二)休闲方式北京市居民随着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休闲体育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喜爱。伴随社会收入结构的变化,休闲体育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层差异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发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北京人排前五位的休闲活动为逛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1.钓鱼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我们古老文明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北京的历史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日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北京淡水水域开展垂钓活动由来已久,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垂钓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活动方式。北京的河流、湖泊、溪流、众多水库为垂钓提供了优良的自然钓场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人们在垂钓活动中领略北京的自然风光,培养高尚的情趣。北京于1984年成立了钓鱼协会,在政府社会团体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为市级体育社团。北京市钓鱼协会团结全市广大垂钓爱好者,推动群众性垂钓活动广泛开展,加强与兄弟省市的垂钓交流,维护垂钓爱好者的权益。协会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注重法制和规章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和颁发了《北京市钓鱼协会章程》《北京市钓鱼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北京市钓鱼协会会员管理办法》《北京市垂钓技术等级评定标准》《北京市钓鱼竞赛场地标准》等。协会还设立了竞技和传统休闲垂钓赛事:北京市体育大会钓鱼比赛暨北京市钓鱼锦标赛、北京市残疾人钓鱼比赛、北京市钓手排名赛、北京市社区和谐杯钓鱼比赛、北京市体育记者杯钓鱼比赛、北京市夕阳红钓鱼比赛、北京市家庭钓鱼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垂钓活动。协会现常设机构有秘书处、竞赛部、会员部、宣传部、活动部、海钓部,另外协会建有北京市二级社团组织北京海钓分会,负责北京市海钓运动的管理,使得这项休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2.信鸽北京人有着悠久的养鸽子的历史,社会发展了,养鸽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用来陶冶生活情操的休闲活动。信鸽又名“通信鸽”,是从普通鸽子中衍生、发展和培育出来的一个种群。因为鸽子有天生归巢的本能,对普通鸽子进行驯化,发展其优越性能加以利用和培育,利用它来传递紧要信息。信鸽比赛复杂,种类繁多,距离有300公里、400公里、500公里、800公里或者1000公里、2000公里等,然后同时放飞,先到达目的地就赢得冠军。3.棋牌棋牌活动是北京人喜爱的智力休闲活动方式之一,喜欢棋牌的人很多,棋牌是一种良好的休闲方式,棋牌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义的棋牌是任何棋、任何牌。狭义的棋牌是指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等智力运动会开设的项目。2001年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通知,各级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同年龄的人玩棋牌有不同的益处,儿童益智,对记忆力、逻辑思维、观察反应有很大帮助;青年人利用棋牌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手段,以棋会友,以牌会友;老年人休闲,打牌下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老人们乐而忘忧。棋牌运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棋牌运动具有表现形式的多元性。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它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棋牌是一种文化休闲,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例如棋牌中的麻将,是汉族人发明的一种博弈游戏,成为北京人休闲娱乐的活动之一,是益智性最强的游戏活动。北京棋牌运动十分普及,范围涉及各个社会阶层,成为北京最具规模的智力活动。(三)休闲活动北京市属体育运动协会举办了大量的体育活动,调动了市民休闲活动的热情。2011年,64家市属体育运动协会共举办体育活动2806场次,比2010年增长63.7%;参与体育活动人数达365.2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47.1%;拥有会员18.6万人,比2010年增长36.2%。举办的各项活动中,龙舟、自行车等户外活动发展最快,2011年,龙舟运动协会、自行车运动协会举办体育活动次数分别是2010年的1.7倍和1.5倍,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分别是2010年的2.5倍和1.7倍。北京市社区休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2012年,北京市晨晚练辅导站6622个,从2009年起年均增长10.4%;社区健身俱乐部117个,从2009年起年均增长17.6%。(四)休闲人群据《北京市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调查结果,2010年,北京市20岁以上人口中,参与体育锻炼的占到73.50%,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为26.50%。总体上说,北京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很高。具体来说,2010年,北京市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占到29.80%,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占到43.70%,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为26.50%。可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超过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且大部分参与体育锻炼的北京市民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2010年北京市民中体育锻炼参与者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总体来看,参与锻炼的人群中,女性人数要多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下: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其年龄组中总人数的比例最高的为50~54岁年龄组和55~59岁年龄组,分别为87.60%和84.40%。而其他各年龄组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该年龄组总人数比例一般为67.20%~77.20%。可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老年人比例要高些。2015年来自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关于《北京市民休闲健身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的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天锻炼的人数呈递增趋势。在46~60岁被访市民中,每天都锻炼的占59.7%,60岁以上的市民中,该比例为71.3%,两组人群每天锻炼的比例均远高于低年龄组的被访居民(见表2)。表2市民体育锻炼或休闲健身的频率(按年龄分组)(五)休闲项目杨娜的《八十年代以来休闲体育发展研究》显示,北京市民平时及节假日的休闲活动包括:看电影、看电视;逛商场;旅游;看小说、看报纸、看杂志等;上网;会客聊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看展览、听音乐会;棋牌活动;参加文化、技术学习;看花、养鸟、养鱼;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参加舞会、唱歌的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在付志朋的《北京和首尔城区居民参与运动休闲现状的比较研究》中显示,北京城区居民参加运动休闲的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散步、跑步、乒乓球、爬山、羽毛球,其他的依次是:游泳、篮球、足球、瑜伽、武术、养生等。同时一些新兴的户外休闲体育项目也占了一定比例,如攀岩、定向越野、滑雪等。2015年来自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关于《北京市民休闲健身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的调查显示,技能简单,不受人员、场地和费用限制的锻炼形式更受群众欢迎。健身锻炼通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是,84.4%的被访市民表示“散步、跑步、爬山等”;27.5%的表示“羽毛球、篮球、足球等球类”;16.7%的表示“健身器械类”;10.6%的表示“游泳”;10.3%的表示“体育类(骑车、踢毽子、轮滑等)”。此外,“舞蹈类”“拳操类”“棋类”等也是一些被访市民选择的运动项目(见图3)。一般中老年人群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舞蹈、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年轻人则大多数选择篮球、足球、游泳等运动强度较大的项目。从性别上来看,女性大多选择散步、跳舞、健美操,男性则以球类、游泳为主。图3北京市民体育锻炼或休闲健身的项目从总体上看,目前北京城区居民参与运动休闲的项目是以散步和跑步为主,北京城区居民在选择运动休闲项目时对消费标准和场地正规性多不做硬性要求,以简便易行为主。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需要更多经济支出的运动休闲活动,如羽毛球、游泳等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休闲生活,但是,慢跑仍然是大多数居民首选的休闲体育项目。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休闲项目如以武术为主的太极、养生类运动仍然深受大家的欢迎。(六)休闲时间及活动频率宋曦的《北京市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显示,北京市民每次锻炼的时间多集中于30~60分钟和60分钟以上,其人数比例分别为45.00%和38.40%,而仅有16.60%的人每次锻炼不足30分钟,其锻炼强度以小强度和中等强度为主,锻炼频次多为平均每周锻炼1~2次。2015年来自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关于《北京市民休闲健身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的数据显示,83.1%的被访市民每周至少能锻炼一次。其中,每天都锻炼的占42.8%,每周1~2次的占23.1%,每周3~4次的占17.2%,每月锻炼2~3次的占11.7%,每月锻炼1次的占5.2%(见图4)。图4北京市民体育锻炼或休闲健身的频率为了达到更好的体育锻炼效果,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半小时。调查显示,87%的被访市民每次锻炼时间都超过半小时,13%的不到半小时。这表明大部分市民具备一定体育锻炼知识,能够主动追求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被访市民锻炼时间以傍晚为主,比例为45.1%,其次为早晨和下午,上午和睡前锻炼的人较少(见图5)。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选择早晨进行锻炼的多为退休的老年人,由于空闲时间较多,大多数老年人会进行每天两次或多次的锻炼。图5北京市民体育锻炼或休闲健身的时间(七)休闲场地设施2014年末北京共有体育场馆6156个。市场化的健身休闲设施也是体育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北京市体育健身休闲重点法人单位实现收入25.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3%。其中,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收入23.8亿元,比2010年增长11.3%,占体育健身休闲重点法人单位收入的92%。主要体育场馆体育健身活动经营收入1.8亿元,比2010年增长45.4%。2012年,北京市体育健身休闲活动领域实现收入41.2亿元;从业人员3万人,占全市体育产业的24.4%。可以看出北京市居民在选择休闲健身场所方面的两大变化:一是偏重公共福利型的场所,如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公共体育场所等;二是对“收费的体育场馆”的选择明显增多。这两大变化分别说明以下问题。第一,近年来,随着社区体育机构日益健全,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住宅小区或住房附近的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所等成为北京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首选。“单位体育”的概念在逐渐淡化,“社区体育”逐步取代了“单位体育”的主导地位。1996年与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比较显示,“单位体育设施”的中选频率从41.01%降至24.87%,排序也从第一位降至第三位。第二,《八十年代以来休闲体育发展研究》显示:“收费体育场馆”排序上升,表明“收费”已经不是北京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阻碍。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花钱买健康”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和场地是北京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大特点。2015年来自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41%的被访市民在公园进行锻炼或休闲健身,34%的在社区公共健身区及健身设施进行锻炼或休闲健身,其余场所占比均较低,包括家里(17.3%)、专业体育场馆(9.2%)、健身俱乐部会所(7%)(见图6)。图62015年北京市民体育锻炼或休闲健身的场所(地)从年龄分组看,中老年人多数在公园、社区等公共场所锻炼,锻炼的同时和他人交流,可以使他们的锻炼活动增加更多的乐趣;年轻人中少部分选择到商业健身会所锻炼或收费体育场馆,他们认为规范的场地、舒适的环境和喜欢的运动项目更重要,这部分人一般经济条件较好、收入相对较高。北京市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经营项目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促进了市民生活方式选择的多样化。2011年,北京市体育健身休闲重点单位中,经营项目超过5种的有54家,占全部单位的7.8%。经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项目的单位最多,分别为301家、207家和148家,分别占全部调查单位的43.7%、30.0%和21.5%。新兴运动项目中,经营网球、高尔夫、滑雪和马术项目的单位分别为127家、47家、15家和8家,共占全部调查单位的28.6%。调查显示,更多人选择离家近且步行可达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在去往锻炼场所的交通工具方面,69.5%的被访市民选择步行前往,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和自驾车的各占10.4%和10.1%,而自行车仅占8%;在路程耗费时间方面,56.9%的被访市民去往锻炼场所路程耗时10~20分钟,27.2%的耗时20~30分钟,12.3%的耗时30分钟至1小时,3.6%的超过1小时。统计结果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较为方便且公共的锻炼场所。因此北京市应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布局,扩充设施数量。调查表明,38.2%的被访市民认为体育设施数量不够,25.9%的认为设施分布不合理,16.5%的认为设施利用率不高。统计结果反映,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充分考虑居民住宅、办公写字楼等人口密集区域的设施规划,适当扩充设施的数量,提高市民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在设施建设的种类方面,应综合规划,统筹布局,充分考虑市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调查显示,希望身边增加建设的公共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种类,36.6%的被访市民表示增加体育健身公园,32.8%的表示增加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5.5%的表示增加全民健身器材、路径(步道、自行车道等),20.9%的表示增加体育健身广场,18.2%的表示增加运动场,17.1%的表示增加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11.9%的表示增加单个项目体育场馆(见图7)。图7北京市民希望增加的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设施调查表明,居民选择健身场所的要求基本为离家或办公场所较近、有熟悉的环境和人、免费的场地,因此,政府适当增加免费公共健身场所场地及社区健身设施,并进行合理布局,多方考虑地点的选取;适当降低体育馆、健身房等收费场所的费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八)休闲需求及效果评价1.休闲健身的目的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是居民锻炼的首要目的。北京市民锻炼或休闲健身的目的,78.8%的被访市民是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31.7%的为改善精神状态、减轻压力、调节情绪,23.4%的为预防或治疗疾病需要,19.3%的为休闲娱乐,12.7%的为健美塑形保持良好身材(见图8)。图8北京市民锻炼或休闲健身的目的2.休闲健身的费用被访市民体育锻炼花费年平均支出650元,消费以体育装备、器材类为主。从体育锻炼费用支出情况看,31.9%的被访市民无任何体育锻炼费用支出,37.1%的被访市民每年支出低于500元,12.8%的被访市民每年花费501~1000元,8.8%的被访市民每年花费1001~2000元,9.4%的被访市民每年花费超过2000元(见图9)。图9北京市民在体育锻炼休闲健身方面的花费情况在体育锻炼及健身休闲方面有花费的817位被访市民中,主要购买的用品是体育锻炼装备和体育器材,分别占71.5%和66.3%;其他花费项目占比较小,其中,卡类消费占23.3%、学习类产品占12.7%、电子产品占9.1%、体育培训课程占7.6%(见图10)。图10北京市民在休闲健身方面的花费项目3.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调查过半市民对现有体育设施的建设布点和开放情况表示满意,认为当前的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基本满足需求。调查显示,55.7%的被访市民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布点情况表示满意(其中满意27.9%、基本满意27.8%),25.5%的表示一般,18.8%的表示不满意;57.5%的被访市民对体育设施的开放情况表示满意(其中满意33.8%、基本满意23.7%),23.6%的被访市民表示一般,19%的被访市民表示不满意。另外,“当前的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设施是否满足需求”,12.4%的被访市民表示完全满足,50.1%的被访市民表示基本满足,22.3%的被访市民表示存在一定差距,15.2%的被访市民表示相差甚远。4.健身休闲的科学性调查北京城市居民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的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无感觉和出大汗情况相对较少。这也说明,活动的强度并非人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追求的目标,科学地、适量地运动被人们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在参与休闲体育过程中,人们以感觉到了放松为主,其次为自我满足等,休闲体育之“休闲”的定义就主要来自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体验,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去从事体育活动,得到精神上的体验自然就更加丰富。三北京休闲体育特征与发展趋势(一)北京休闲体育特征(1)北京市居民休闲体育的方式以自发型为主,其组织化程度不高,社区和单位的组织力度不够,休闲体育辅导站和俱乐部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对体育社团和协会缺乏有力的宣传、科学规范的引导与积极的扶持,体育社团在休闲体育工作中的作用还亟待加强。(2)北京市民对休闲体育的参与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在参与业余休闲体育活动,“偶尔活动”的人数多于“经常活动”的人数,且女性参与水平要高于男性,老年人参与水平要高于青年。(3)北京市民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项目多样化,以走、球类、跑步、骑车、游泳、棋牌类为主;北京市民休闲锻炼的目的倾向于健身、调心、益群等多样化。(4)双休日是北京市民主要选择的休闲时间,每次锻炼的时间多集中于30~60分钟和60分钟以上,锻炼强度主要为小强度和中等强度为主,锻炼频次主要为每周锻炼1~2次。(5)北京市民参加休闲体育锻炼,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较为方便的且公共的锻炼场所,活动场所的选择上偏好公益性、公共性场所。(6)北京市民对休闲体育的参与态度比较积极,普遍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取得健康体魄、调节心情的效果。(7)体育休闲健身频率较高的人群为下岗、离退休人员以及学生,他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而企业高管白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一般职工等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家庭等压力较大,参加休闲健身的频率较低。(二)北京休闲体育发展趋势1.与群众健康相关的休闲体育将充满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的增强,市民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休闲体育为市民健康带来的积极作用越加显著,增进健康类的休闲体育活动将越来越受到百姓欢迎。2.“互联网+”将深刻影响休闲体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同传统行业的结合,APP软件的开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创建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大数据系统。互联网将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与宣传,发布市民体质监测数据,开展各类人群的体质研究和体质测定,为百姓的身体健康服务。3.休闲体育将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体育场馆服务,努力提高体育服务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在3~5年发挥聚集作用。将出现体育产业和文化、科技、媒体、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整合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