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解题入门(初中篇)_第1页
物理解题入门(初中篇)_第2页
物理解题入门(初中篇)_第3页
物理解题入门(初中篇)_第4页
物理解题入门(初中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物理解题入门(初中篇)————做法·习惯·能力垦利县教研室孙其文无论是定性地解释物理现象,还是定量地解决物理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套常规化的程序。即:解读物理信息、进入物理情景、形成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明确研究对象、确立物理关系,至此向后的解答用到更多的是文学、数学等而不是物理了。下面我把它分成几个问题,结合初中物理知识,做一下探讨。一.解读物理信息进入物理情景解读物理信息,是进入物理情景的前提;只有进入了物理情景,才能使解题顺利进行下去。面对生活的、文字的、符号的、图象的、表格的等形形色色的信息,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解读、转换、翻译,就不可能全方位地使我们逼真地想象出物理情景从而进入物理情景。这就是常说的审题或者破题,也是解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如例1:例1.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一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1/15s,依次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1/16,依次类推。计算光圈一行的最后一格应填的数字。分析:读完表格,我们自然得到一个判断,光圈和快门是有关系的,并且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那么是什么关系呢?结合照相机常识,照相调节快门和光圈时,进光量是近似恒定不变的。把这句话转换成数学式子,就可能找到规律,从而为我们解题提供思路。其实,我们读完表格,也会隐隐约约猜测到,一定是归纳出公式去算数填空。解答:设该照相机凸透镜的焦距为f,光圈和快门分别用m、n表示,在保证进光量恒定的前提下,据题意应该有关系式:1/n×(f/2m)2·л=恒量将表中数据代入上式,可求出多组恒量分别为:f2л/(4×162×15)=f2л/15360;f2л/(4×112×30)=f2л/14520;f2л/(4×82×60)=f2л/15360;f2л/(4×5.62×125)=f2л/15680;f2л/(4×42×250)=f2л/16000;f2л/(4×2.82×500)=f2л/15680;用这几组恒量的平均值做标准恒量,将n=1000代入关系式可求得:m2=3.86即m=1.97,光圈都是近似到小数点后一位,即m=2.0所以,空格填数字2。这是解读、转换、翻译表格中的物理信息,想象照相常识与情景。再看例2:例2.如图是以左心室为例,一个成年人一次血液循环中左心室容积和压强变化的P—V曲线,成年人正常心跳每分钟约75次,左右心室收缩时射出的血量约为70mL,右心室对肺动脉的压力约为左心室的1/5,据此估算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分析:学过人体生理的都知道,心脏跳动一次,左右心室各进射血做功一次。图象中表示的,是左心室容积和压强变化的P—V曲线,左心室完成一次射血过程平均压强为80×Pa105/760,体积改变70×10-6。把图象的意义解读到这种程度,然后将之转换成表示物理意义的数学式子,就很容易解题了。解答:左心室跳一次做功:左右心室做的总功W=6W1/5(2)平均功率P平均=W÷60/75(3)将(1)、(2)代入(3)得:P平均=1.1w这是解读、转换、翻译图象中的物理信息,结合生物知识想象心脏跳动情景。由上面几个例题可以看出,正确、准确解读、转换、翻译题目中的物理信息,结合所需知识想象并进入物理情景,是解题的前提。二.形成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建立科学模型史。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无论是数学的、物理的,还是化学的、生物的,莫不如是。学习科学,最终留在我们脑子里的不过是些模型。那么,什么是物理模型呢?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物体或物理量的模型有:力的图示、光线、作用点、重心、液片、气柱、磁感线等。物理过程或变化的模型有:平衡(二力、杠杆)模型、机械(杠杆、斜面、滑轮、连通器)模型、运动(匀速直线)模型、气态变化模型、热平衡模型、光路模型、电路模型等。所有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直观、扼要,便于我们解决问题。解读、转换、翻译物理信息,进入物理情景的过程,也是形成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对后者的思维要求更高级、更科学。一旦把问题抽象成模型,解题的基本思路也就基本有着落了。例3:例3.寒冷的冬天,高速行驶的大禹车内因为装有空调很暖和,如果你观察玻璃,就会发现玻璃内壁上凝结了一层冰花,但当车停下来或车速减下来时,玻璃上的冰花就变成了水,这是为什么?分析:玻璃是一热平衡体(这就是建立物理模型),里面给它加温,外面给它降温(运动越快,降温能力越强——请自己继续建模解释),最终它要达到一相对稳定的热平衡温度,即玻璃的温度决定其内壁究竟是冰花还是水。解答:玻璃上凝结冰花还是附着水,取决于玻璃的温度是低于0℃还是高于0℃,而玻璃的温度取决于外界空气给玻璃降温的程度。大禹车是个热源,车快速行驶时紧贴玻璃外的空气快速更换,因此玻璃的温度就降得快,能够形成冰花;反之玻璃的温度就降得慢,达到热平衡后的温度就高于这是把物态变化问题,建成热平衡模型进行解释。请看例4:例4.一铁管中装满水,某同学敲击管子的一端,另一同学在管子的另一端,问他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人耳辨别出前后两种声音的时间间隔须不低于1/15s,声音在空气、水、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346m/s,1500m/s,5200m/s)分析:盯住研究对象——声音,想象物理情景——沿三路传入耳朵,此即物理建模;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此即为数学建模。解答:设管子长为S,能听到三次声音须满足如下条件:t气-t水>1/15S/V气-S/V水>1/15S/346-S/1500>1/15t水-t铁>1/15即S/V水-S/V铁>1/15即S/1500-S/5200>1/15t气-t铁>1/15S/V气-S/V铁>1/15S/346-S/5200>1/15S>30(m)即S>140.6(m)S>24.7(m)当S>140.6(m)时,三式都成立,能听到三次;当30(m)<S<140.6(m)时,铁水声音混合,能听到二次;当24.7(m)<S<30(m)(m)时,铁水声音混合,水气声音混合,能听到一次;当S<24.7(m)时,都混合了,有两重、有三重,听到一次。这是把听到声音次数问题,建成声音沿不同媒介进行传播的模型。请看例5:例5.甲乙两处距离为L,其间铺设了由两根导线组成的电话线,每单位长单根导线的电阻为r(r的单位为欧/米),乙处终端接有负载电阻。如果线路中途某处两导线因绝缘层损坏而相联,为了找出相联位置,给你一台电压为U的直流稳压电源和一个量程合适的电流表,怎样求出损坏处离甲端的距离和损坏处的接触电阻?分析:想象物理情景,把实物转化为如下电路图,模型就建立起来了。解答:如图,设电话线损坏处的接触电阻为R,损坏处离甲处的距离为L/,首先将甲处断开,乙处将负载电阻撤除,并在乙处接上直流稳压电源(U),将电流表接在电路中测得电流为I1,则有:U=I1{2(L-L/)r+R}①然后,将乙处断开,在甲处接上直流稳压电源,将电流表接在电路中测得电流为I2,则有:U=I2(2L/r+R)②解①②得:L/=L/2+(I1-I2)U/4rI1I2R=(I1+I2)U/2I1I2-rL这是把实际线路问题,建成标准电路模型。由上面几个例题可以看出,解读、转换、翻译物理信息,进入物理情景后,把物理问题概括归纳出来,然后把问题直观、扼要地用物理模型表示出来,是解题的真正开始。三.明确研究对象确立物理关系我们在平时做题中,解读信息、进入情景往往是在不自觉、甚至是无意识下进行的。形成问题、建立模型则需要在自觉、主动、科学的状况下进行。把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后,就要明确模型中谁是研究对象?就要确立研究对象中蕴涵什么物理关系?其中,“明确”比“确立”更鲜明、更积极、更主动。研究对象可分为:常规物体:一般的物体(固液气)、多个物体、物体的一点或一部分等;非常规物体:磁场、光线、微粒等;物理量:力、速度、密度、压强、温度、电流、电压等。我们熟知的物理关系,大都是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得出的。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某一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什么关系?而解题则是探究多个因素确定了哪个物理量?如何确定的?前者是找1个与多个的关系(关系即本质),后者是由多个求未知的那一个(本质在关系中)。明确了模型中的研究对象,并确立了研究对象中的物理关系后,我们就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简捷地具体解题了。见例6:例6.投影时,老师为什么要拉死窗帘?分析:敞开和拉死窗帘时(也是控制变量),视网膜接受的光线来路和强度不同(模型是字符和窗口的两光线射到眼睛中视网膜上),视网膜对强光的感觉更敏感。解答:当敞开窗帘时,窗外的光线和投影(字符)光线同时射入眼睛到视网膜上。因为窗外光线比投影上字符的光线强烈,所以,我们就看不清投影内容了。反之,就看的清楚。黑板用久了,反光比字符光线强烈也使我们看不清字符,也是这个道理。上题的研究对象是模型中的视网膜和两路光线,物理关系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即视网膜对强光更敏感。解释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窗外光线射不射)。再看例7:例7.研究水的沸腾实验,刚开始时,从烧杯底部向上浮起的气泡越来越小,沸腾后,从烧杯底部向上浮起的气泡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分析:影响气泡大小的因素有二,一是泡内压强,一是泡内气体的多少。后者是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两个模型,一是气泡上升受的外压越来越小;一是气泡上升时发生液化或汽化。实验开始时,假设底部有一气泡,用控制变量法(高度是变量)将之想象,后来到了上部。我们知道,上部的水温度比底部低,这时泡内气体的温度比泡外高,于是液化就发生了,泡内气体减少,其体积自然变小,甚至不等到顶部就会消失。沸腾时也是用这个方法进行解释。解答:开始时水的上、下部分温度不同,上边低,下边高。这样在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内的水蒸气就会遇冷液化,水汽少了,尽管外界压强在变小,气泡也是变小。沸腾时整个液体温度相同且各部分的水都在汽化,这样气泡上升时泡外的液体水就会不断地变成水汽进入泡内,加之泡外界的压强在变小,于是气泡便由小变大。本题的研究对象是模型中气泡内外压强、内外温度;研究对象中的物理关系一是上升时压强变小应使气泡变大;一是上升时内外温度的差异使气泡内发生液化或气泡外发生汽化,导致气泡变小或变大。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更多的解题经验和教训,解读物理信息、进入物理情景、形成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明确研究对象,确立物理关系(牢记控制变量法),是很重要的心法,甚至是解题灵感的源泉。面对难题时,一定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当然,具体到一个题目在这几方面表现出的难易程度,是“凹凸”不一的。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全面、彻底。全面是横面上的防止缺漏、,彻底是纵面上的深透到底。这既需要逻辑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也需要非逻辑的直觉、灵感、顿悟、猜想,还需要总体上的审视把握和钻研上的持久精神。拘泥、主观、机械、死板、急噪、浮漂,是难以应对藏在具体题目里面之“凹凸”的。例8:例8.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器材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漂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浮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1:由于水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什么?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质量和体积;配置一大杯盐水;即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起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下表:马铃薯编号质量/g体积/cm2放入盐水前放入盐水后放入盐水前放入盐水后A44.839.24033B56.148.85041C77.367.96957请分析上述数据后回答:猜想2、3对不对?为什么?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什么?分析:本题信息量很大,物理模型只是马铃薯沉底,物理关系只是所受的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即马铃薯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只要证明出这个即可。别的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解答略)这个题目,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个简单的模型和关系,而不是其他。再看例9:例9.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灌有水(水中无气泡)且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的两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并做出标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做标记时用到的物理知识是什么?分析与解答:如果没有对生产、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就很难知道这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在墙上确定一系列等高点。本题最为重要的是情景、问题、模型,确切地说是和学过的物理模型建立联系(这一点尤其重要——例8也是这样)。再看例10:例10.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内有气泡,当车开动时和刹车时,气泡相对槽向哪运动?分析与解答:气泡质量很小可近似认为是零。这样它就无惯性可言,即能和车保持“同步”,但槽内液体有惯性,当起动车和刹车时,它就相对槽“滞后”,于是就出现相对槽“向前”或“向后”。当起动车和刹车时,液体前后的压强不同,气泡前后受到的压力也不同,压力差使气泡在起动车“向前”,刹车时“向后”。本题其实是比较气泡惯性运动与水惯性运动的差异,体现出模型、对象、关系的重要性。另一种解释方法是和液体中气泡“上浮”模型做类比。这两种办法都是和学过的物理模型建立联系,并确立研究对象的物理关系。再看例11:例11.一个圆柱形的竖直的井里存着一定量的水,井的侧面和底部是密闭的。在井中固定地插着一根两端开口的薄壁圆管,管和井共轴,管下端未触及井底。在圆管内有一不漏气的活塞,它可以沿管上下滑动。开始时,管内外水面相齐,且活塞恰好接触水面,现用卷扬机通过绳子对活塞施加一个向上的力F,使活塞缓慢向上移动。已知管筒半径r=0.1m,井的半径R=2r,水的密度ρ=1.0×103kg/㎡,大气压P0=1.0×105Pa,求活塞上升H=9.0m的过程中拉力F所做的功。(井和管在水面以下部分都足够长,不计活塞质量,不计摩擦,重力加速度g=10m分析与解答:活塞受力如图,PS为活塞受到的水柱给它的力,故有F+PS=P0S管中液柱上升h,井中液面就下降h/3,以这段水柱为研究对象,可得4ρgh+P=P0P最小为零,P=0时,h最大,h最大=P0÷4ρgh/3=7.5m,此后活塞再升高时,水柱不再变长。因此当h≤7.5m时,F=4ρgSh/3呈线性均匀变化;当h≥7.5m时,F=P0S恒定不变。故力F做的功W=W1+W2本题的核心还是围绕运动、受力模型,从研究对象(逐一)着手,确立研究对象中蕴涵的物理关系。初中物理中涉及杠杆、滑轮、斜面、螺旋、连通器、托里拆利实验、喷雾器、飞机升力、气球上升、病人输液以及阴晴、白黑、冬夏气压等等模型的题目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剖析。无论题目多么复杂、问题多么难,只要在做题时把握物理情景中的物理问题,联系学过的物理模型,建立一个个具体的模型,从模型中所选的研究对象着手,确立研究对象中蕴涵的物理关系,题目就一定会得到很快的解决,这是其一;其二:只要长时间反复强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程序与做法,就能养成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就能提高解题能力。因为做法是可以变成习惯的,习惯也是可以成为能力的。2005年5月20日星期五时间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气就会干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发馊;再放下去,恐怕就要发霉了。是什么原因,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可是,在烟雨的江南,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在地窖里,埋下一缸缸米酒,十七、八年以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嫁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而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到底,时间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或许都不是,时间只是一个简单的指数符号,它会把原来倍增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在人世间,我们也曾经看过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便不免愈陷愈深,终于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时间却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同样是煮熟的米,馊饭与美酒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那一点点的酒曲。皆出父母,谁堕落如禽兽,而谁又能提升成完美的人呢?是内心深处,紧紧环抱不放的,捉摸不透的欲望。与其问,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不如问,你我将如何对待时间。你就是一道风景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心智不缺,心力不乏,只要你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那么,你就没必要去仰视别人。你,就是一道风景!不要隐于云海峰峦之后,不必藏于青竹绿林之中,你就是巍巍山峦的一石,就是苍苍林莽中的一株。所以你没必要敬畏名山大川,没必要去赞叹大漠孤烟,你的存在,其立身就在解释世上所有的景致;你的存在,正注释着时代的一种风情!不必去拥挤了,你就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不断地展示你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给苍白的四周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每日拭亮一个太阳,用大自然的琴弦,奏响自己喜爱的心曲。自然美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梅花自有梅花的风韵,红杏自有红杏的丽姿,如今认清自己往往比注视别人更为重要。没必要一味褒扬别人贬低自己,应该果敢地站起,与最佳景观比肩,只要你不懈追求,相信你,不比别人差。真的,你行!翠竹之秀丽,青松之壮美,杨柳之潇洒,兰草之温柔,自然赋予各异风情,都在各自的一片土地上展示生命的光辉。如今所需的不是自谦,而是自信。很久很久了,虚假的谦逊毁掉个性的展露,模仿、装扮、整容,使人无法认清你的真面目,不知哪个是你自己,那情景似古代砖窑烧出的规格相同的陶俑。风景这边独好!妙在独好。我们太忽视这个“独”了。世上被人们公认的景点都是独特的:埃及金字塔,中国古长城;法国凯旋门,罗马斗兽场……世上被人赞誉的美景也别具风采:泰山日出,威尼斯水缄,热带雨林,撒哈拉大沙漠……大凡能被我们记住的人多富有个性特征:阿Q的“快乐”,鲁滨逊的坚毅,王熙风的笑里藏刀,奥赛罗嫉妒杀人……让个性伴你,站着该是一座山,倒下便是路基;完整时给人启示,粉碎时使人警醒……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你不用注视人们的眸光便可知道,你在阳光下用身影发表宣言:你就是一道风景!大气戈壁上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飞沙走石中守住了生命的鲜活,孤苦凄然中昂起了信念的不屈。胡杨的勃然生机挺拔出了撼人的大气。秋风中的竹子虽消瘦但不折腰,虽孤独但不动摇,虽忧思但不哀鸣,任凭寒夜苦雨萧瑟,依然傲骨拔节凌空。竹子的冲天豪情正直出了高亢的大气。池塘里的莲花身陷污泥而不染,一身清白不自怜,纵使面对丑恶也不悲戚,昂首独立更为清高。莲花丹青难写之精神顶立起风骨的大气。大气,便是冲破贫瘠和困苦之折磨即使有万千磨难也要心揣梦想播撒爱意的生气。嫩嫩的企盼不灭,目光便总是向前,重重的责任肩负,生长丰厚了痴迷的期待。大气,便是卑微不失凌云之志,平凡犹有不可欺之尊的骨气,用自己找寻使自己的足迹不欲,跌倒爬起照样有路可走,用自己的脖子支起自己的脑袋,用自己的脊梁挺直自己的腰板,失去拥有总是无愧无悔。大气,便是受邪恶不辱不低头、保护柔弱不自负的正气,正因为心中有爱,才敢向不平挥剑,才肯如老牛俯首,行侠仗义呼啸而过,即使伤痕犹在也刚毅且无泪。大气,小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气,大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英雄气。而一个人为人之气是否乃大,其实正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