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论音韵学在格律诗中的作用_第1页
新建论音韵学在格律诗中的作用_第2页
新建论音韵学在格律诗中的作用_第3页
新建论音韵学在格律诗中的作用_第4页
新建论音韵学在格律诗中的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音韵学在格律诗中的作用

朱慧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学也跟文字学有密切关系。有狭义的文字学,有广义的文字学。前者专门研究文字的形体;后者则研究字形、字音和字义。从广义看,音韵学又包括在文字学之中。文字学的旧名是“小学”,原来是一种识字的功课。古代的学者认为读书必先识字,因为有些古书的时代距离现代很远了,书中的文字,无论从字形方面看,从字音方面看,从字义方面看,都有许多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了。而且汉字的形、音、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则古代的字形和字义也会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彻。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看成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那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古代诗歌同样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例如: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si]。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郑风·子衿》二章)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其实在先秦是的。“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五方元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版本新编的语文教材均充实了诗歌内容,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主编崔峦先生说:“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科书共收入古代诗词61首,其中诗54首,词7首。从春秋时代的《诗经》,到清代诗人的诗作:从古风、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到词,均有反映。古代诗词的入选量,是以往教材的两倍。”人教版高年级教材还增加了浅近文言文,各年级“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还选编了一些古诗文、诗歌名句,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教学领域,从“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的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个雄姿英发、壮志凌云的陆游;从“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中,我知道了一个壮志难酬却信念如铁的陆游;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诗句中,我感受到了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陆游;从“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中,我感动于那个至死仍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陆游。爱国情、报国志贯穿着陆游的一生,正应了他的那句词: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读着这样的诗词,我常常是心潮起伏、泪盈眼眶,陆游——这一位怀揣一腔爱国情怀的诗人、词人便穿越千年的时空,拂面向我走来,一同向我走近的还有悲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那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的岳飞,还有那被贬谪还乡却依旧吟诵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他们的诗词中都深深地蕴藏着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我觉得那就是中华民族虽风雨飘摇却屹立不倒的民族魂。在品读他们的诗文时,我的心灵在一点点变得坚贞纯洁,中国人的气节、精神通过文字浸润我的心灵,陶冶着我的情操。于是我真的意识到,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有责任让它薪火相传,我应该把我所体会到这些也浸润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是的,正如圣贤所言“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在对古诗词的诵读、吟咏、体味、赏鉴中,寻找与诗人某一感受的契和,某一思想的共鸣,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慰籍,精神的陶冶,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我们看这些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诗句中的自然之美,可能是一份磅礴,可能是一份清雅,可能是一份苍凉,它丰富着我们的审美享受;再看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的情感之美,可能是一份豪壮,可能是一份欣慰,可能是一份黯然神伤,它丰富着我们的情感体验;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社会责任感,“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爱国之情,更会让我们为之动容。这不正是林语堂所言,古诗词如宗教一般,是性灵的发抒,是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是对于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这些诗词替中国文化保留了圣洁的理想。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经说过:“诗词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词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滋润大地。”而古典诗词无疑可以承担得起这样的责任,它们凝聚着先贤的审美观、人生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深藏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所在。《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它精辟地概括了诗歌的抒情特点和社会教育功能。而孔老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兴”,即激发人的感情;“观”,即观察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是人们能体验到的诗的基本功能;“群”,即合群;“怨”,即讽谏上级,怨而不怒,就是说诗可以有效地疏导郁塞的感情,发泄人的情绪,而又不自取其祸

古诗词是汉语言独有的一种文体,它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从先秦时代的《诗经》到明清时期的诗作,博大浩瀚、包罗万象,我们教学中接触最多的为唐诗和宋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的古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流派,也有浪漫主义流派,许多伟大的作品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创作风格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词是诗歌的一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为双绝。那么,唐诗宋词作为诗歌的典型代表,其语言特点的独特之处需要我们特别要了解一下。一、叠音的使用在格律诗中的体现1.诗歌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诗歌是一种与语言的特点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形式。诗歌的语言己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创作者要运用这种语言来凸现内心直觉,把个人对世界和生命的感受集中地凝聚在一处吐露出来,于是,他就需要采取比生活中的语言更为热烈、凝练的形式来表现。闻一多说:“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诗的格律》)而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诗歌运用的这种形象的、富于韵律的语言可以使读者在瞬间接受诗歌中的“幻象”,并深刻地留印在脑海里。因此,诗歌中用形象的语汇所塑造的世界、利用语言的特点所构成的节奏、韵律、平仄以及句式的对偶、排比等,也是为了帮助诗歌的“幻象”送至读者的心灵,是通向读者的心灵的桥梁。2.诗歌语言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往往是一词多义的,创作者主要是通过比喻、修辞、选择语境等等手段强化一词多义性,往往出现一首诗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诗歌的艺术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指向客观世界,追求语言含义的清晰单一性;而诗歌的语言则指向主观的情感世界,追求的反而是语意的模糊多义性,这是诗歌语言的实质,所谓“诗无达话”。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具有双关义、情韵意、象征意、深沉意、言外义等特征,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使得诗歌渗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意味,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因为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对其产生不同体会。正是由于诗歌语言的这种特点,使得它更适合表达人类内心模糊朦胧的情感世界,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也只有通过诗歌语言才得到更好的抒发,这也许就是为何“言之不足”,故而要“磋叹之、咏歌之”的缘故。比如《诉衷情》的教学中,对于“泪空流”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这个“空”是因为诗人年老,已无力报国,只能白白的流泪;有的人则认为是因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向金人屈辱求和,排挤主战派,使陆游报国无门,是一份对朝廷的不满和怨恨。再比如,我曾经讲过《七步诗》这首诗,《七步诗》中的豆、萁,都是有象征意的,表面上是同根生的豆与萁,实则是一奶同胞的手足兄弟。再比如诗歌语言的双关义上,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谐音双关“情”,一方面是说“东边日出西边雨”晴雨的“晴”,另一方面关涉“闻郎江上踏歌声”情意的“情”。用天气阴晴之“晴”,隐含地指称爱情之“情”。3.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汉语的语音与印欧语系有着明显的不同。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音节是最小的表意单位,一个音节即对应于一个汉字,单念时每个音节的时值大致相当,这就为造成汉语节奏的音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的古诗词里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也可以称为音组。也就是说,一个音组,习惯上要顿一下。比如,四言诗,两字一顿;五言诗,一般是三顿;七言诗,四顿。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就是诗句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代诗词建立诗句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句诗词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为前后两部分: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歌的基本格律(也就是常说的“半逗律”)。总之,古典诗句中的停顿一般表现为:四言诗是两顿,即二二式。五言诗是三顿,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是四顿,即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这样有规律的重复就形成节奏。中国古典诗词下通过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的音节组合,并且通过其特有的平仄、音调的起伏、押韵和双声词(同声母)、叠韵词(同韵母)、叠音词(同音节)和象声词的运用取得音调的和谐。双声词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如玲珑、淋漓、犹豫等;韵母相同的叫叠韵词,如徘徊、依稀、彷徨等。还有极少数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的词,如辗转(zhǎnzhǎng)、缱绻(qiǎnquǎn)等,这被称为双声兼叠韵词。为什么双声词、叠韵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呢?因为这些词的音节中某一个构成要素(声母或韵母)是有规律的重复出现,造成音素的回旋,形成听觉上的美感。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双声、叠韵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声韵回环的音律美,可以使语音本身具有协调美和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叠音是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声音的复叠,加重形象的摹拟,使繁复的感情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叠音词不仅可以增强语句的声律美,还能够增强语言的描绘力和形象性,有时还具有加强文字抒情色彩的修辞作用。二、押韵的使用在格律诗中的体现押韵是形成中国古典诗词节奏感的另一个因素,它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我国古诗词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就造成更加强烈的节奏感。无韵不成诗。首先,古诗词都是有韵的语言,而“韵”具有粘合的作用。也就是说,古诗词的“韵”可以使零散的诗句连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载体。其次,相同的“韵”可以形成和谐一致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也可以把散漫的诗句组成一个整体,不但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而且还能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1.关关

/

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叠音

双声

韵脚

叠韵

韵脚

韵脚2.蒹葭

/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双声

叠音

韵脚

韵脚

韵脚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5.杜甫的律诗喜欢在上下句之间对应使用双声和叠韵,使之臻于善境。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宿府》杜甫)双声

叠韵6.晚唐李商隐在律诗语言把双声叠韵同平仄、对偶相配合,极大地强化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如《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首句‘屏风’和‘影’、‘云’和‘深’、‘母’和‘烛’叠韵,次句‘晓星’双声,三句‘应’和‘灵’叠韵,‘应’和‘药’双声,二三句之间,‘长’‘娥’同音,‘河’‘娥’叠韵,四句‘夜’字叠音,短短一首七绝,竟使用了如许多的双声叠韵,让读者读来真有音律和谐、美妙绝伦之感。古词与古诗的节奏又不同,词是一种填在曲调中供人吟唱的作品,它的句子长短不同,更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的节奏美。

三、平仄的使用在格律诗中的体现汉语又是声调语言,“世界上的声调语言虽然很多,但是象汉语这样每个音节都有固定声调,不但有高低之分,还有升降曲折之别,却是不多。可以说,这是我们特有的语言材料。”四声的区别,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音流波澜起伏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美感,形成汉语特有的平仄律节奏。(示例)对诗词平仄的认识,欲知平仄,先悉四声。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五律平仄

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1)五律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