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教学设计要求和方法_第1页
统编教材教学设计要求和方法_第2页
统编教材教学设计要求和方法_第3页
统编教材教学设计要求和方法_第4页
统编教材教学设计要求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教学

——高中统编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劝学(节选)》和《师说》第六单元导语:学习他们有针对性的表达观点的方法。第10课学习提示: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推敲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提出观点的依据。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今天的社会生活为例,说说哪些学习观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而”字的语义关系。单元学习任务二:1.……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2.本单元的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劝学(节选)》和《师说》的针对性:荀子《劝学》的思想背景与他本人的性恶观有关,针对了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荀子·性恶篇》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照亮)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韩愈《师说》的时代背景可从文章中了解,柳宗元印证了韩愈的处境。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情境2017年课标:“语境”7次;“情境”34次,有两次组词为“语言情境”;“语用”这个概念出现了1次,“语言运用”这个词组出现了18次。包括上下文、历史、社会、语文知识等。2003年课标:“语境”1次,“情境”3次,其中1次组词为“语言情境”,意思都是指上下文语境;没有“语用”和“语言运用”的表述,只有“语言文字应用”的表述。所谓情境主要是语言材料,包括课文、课外引入的辅助资料和教学设计,它是学习任务、项目、问题探究的载体。所谓真实,是要求符合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专业发展的基础要求。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是在语境中的,由语言材料构成的,其内动力主要是那些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所谓问题、项目、任务、活动这些概念知识,是程序性的,在实际教学中操作的,不必让每一位一线老师都去分辨它们。一、如何构建真实情境,即组织有学习价值的语言材料;二、学习任务中的内动力,问题的设计。一、真实情境:组织有学习价值的语言材料1.回到文本、社会交往情境和历史情境。2.知识的运用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3.情境构建要能够拓展思维、丰富语义内涵。1.回到文本、社会交往情境和历史情境。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一:“认真阅读思考这些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这个讨论可以和学习任务三结合起来,要求“选择几个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细节描写,并简要评述”。例如《百合花》中的典型细节。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后文小战士牺牲的细节描写: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回到社会交往情境和历史场景。新课标要求“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二第2题,其中一个要求:“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资料,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传》。加深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学科网》上《沁园春·长沙》的背景资料。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埃德加•斯诺《毛泽东传》的记载,1925.3“孙中山在北平逝世后,蒋介石被任为总司令,汪精卫任政府主席。我成了《政治周刊》的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毛泽东用来与国民党右翼分子斗争)……我同时又成了训练农民运动组织者的负责人,并开了一个训练班来训练他们。……在我到广州后不久,我成了国民党宣传部长”。1925.6中旬,毛泽东“和32个村民建立了共产党在湖南的第一个农村支部”

还“建立了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10日,在韶山建立国民党第七区党部,由当地学者和少数教师组成”

((阿兰•鲁林《毛泽东:雄关漫道》)。2.知识的运用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过去的教学内容依然有一定价值1.读通全文:一字一句疏通文意,理解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在字、词、句、篇章结构的内语境,随文运用语法、修辞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乎”,吗、吧、呢、啊,于,乎哉,2.辨析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如,“无礼于晋”的“于”,“贰于楚”的“贰”,倒装句等。3.语言艺术:烛之武游说。先示弱,站在秦立场为秦考虑,挑拨离间,瓦解对方。诱之以利,表示臣服。让学生移情想象,揣摩在场人物内心。4.人物形象:作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分析烛之武的责任与担当,爱国情怀,机智。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也选了这篇课文,其中练习与探究三的问题是:这篇课文有一个特点,即写一行动趋向之前,先写与这行动相反的趋向,如写烛之武答应郑文公的请求之前先写他拒绝请求,写晋文公撤军之前先写“子犯请击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台湾课堂教学:让学生编故事。想象一下,半夜,一个70多岁老人从城墙上坠下去,绕过晋国的防卫,来到秦穆公的驻地。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二的问题设计:1.晋伯、秦伯为何要围郑?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你认可他们的理由吗?2.从左氏的叙述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历史)观念呢?

统编教材内容拓宽了语文视界学习的姿态。由接受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和思辨性学习。学习的语境。由文本内拓展到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学习的知识。由文章学知识、“八字宪法”转向语言思维、文学审美和文化领域。总之,为学生的人文精神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历史语境的学习资料,例如: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史记•世家第九》秦晋围郑之前发生的事情(城濮之战)楚师败绩。……(晋)作王宫于践土。……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曰。王谓叔父(晋侯)。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左传》3.情境构建要能够拓展思维、丰富语义内涵。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1.有人说,这首词建构起了一个豪迈磊落、器宇恢弘、胸怀天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对此你怎么看?结合诗歌进行分析。2.菲力普·肖特说:毛(泽东)9月初隐藏在长沙时写了一首,他很忧郁地在词的上半阙反映出当时任务的重大。词中表现出引人注目的怀旧情绪,他哀叹那些已经过去了的“峥嵘岁月”,那是他与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候。那时,他们相信他们能解决中国的全部问题。现在在他31岁的时候,年轻人轻率的自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摘编自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133页【示例】“独”字统摄,写出一个俯仰宇宙,设问天地的独立个体。“我”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体现出阔大的胸襟和气魄。“恰”字统领,写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一群有志青年,他们慷慨激昂,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由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联想到以前与“同学”同游的情景,再回忆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可以读出,诗人从早年革命生活,再到设问天地谁主沉浮,内心充满进取的革命激情,意气风发。二、学习任务中的内动力,问题的设计。真实情境是学习任务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也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为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二,“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两篇课文为例两首诗语言的特点。韵律和节奏有差异,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本诗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郭沫若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但是跳动在全诗中的节奏却非常强烈鲜明。本诗还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形式的反复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力度。——温儒敏《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级阅读现象》我们的困惑:到哪里去找知识方法?单元导语:第一段概述本单元人文主题,第二段概括单元课文内容,第三段指语文素养,即本单元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习提示:本课的人文主题、课文内容、必备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任务:一、人文主题,二、核心内容、语文素养、知识与能力,三、综合活动与写作。总之: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学习任务,它们之间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选择,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知识与能力:必修上第二单元导语1.分析通讯报道的角度。2.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3.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4.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释观点的方法。5.实用类语言的积累、梳理与建构(语言品味分析,文学写作);尝试诗歌写作(导语),增强语言表现力。知识与能力:必修上第二单元学习提示第四课:1.通过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2.着力刻画了细节。3.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4.怎样多角度分层次报道的。5.注意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第五课:1.新闻评论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具有新闻作品的的属性。2.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3.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第六课:1.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2.《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3.《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知识与能力:必修上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二1.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说明:典型事件的基本要求是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考虑叙述角度对真实性的影响,比如作者自己说还是引用别人的说法,真实性的感觉不一样的。作者的立场态度即对人物的看法,还可以从文本角度看,对有倾向的叙述,把段落大意归纳出来即作者的看法。要求填表格,是为了便于操作,语文素养重在整体表达,梳理“具体事件”这个作业比较简单。可以改为填写下面表格,分析具体事件的典型性、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意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怎样辩证地讨论话题。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学习写新闻评论如何选择角度。三优秀新闻评选标椎:从新闻的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标准。总之: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学习任务,它们之间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选择,也可以做适当调整。必修上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任务一,讨论“青春的价值”。任务二,1.围绕意象和诗歌的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而不仅仅学这首诗。2.了解毛泽东经历(知人论世),把握诗人形象。任务三,1.在历史背景中分析小说,2.选择感人的片段和细节,欣赏人物及心理。任务四,1.创作诗歌,2.编写诗集。再比如,高二选择性必修单元研习任务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1.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中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2.能概括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阐释“精神胜利法”等重要概念。3.学习搜集鲁迅小说的研究成果,撰写研讨会发言提纲。4.学习从社会研究的角度探究小说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文学审美鉴赏能力。

研习任务和问题1.阅读小说,结合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概括阿Q的性格特点。2.小说中哪些描写表现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3.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写出发言提纲,做好参与讨论的准备。4.阅读下面资料,分析鲁迅对当下社会与未来的思考。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