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授课:殷志伟莘州中学2022级高一2022.10.28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中外历史纲要(上)大明兴亡: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新

入:自主预习:阅读课本P77第一段,了解明朝建立的史实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明朝的建立与统一敏感多疑的明太祖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太祖《皇明祖训》阅读材料,分析为何“我朝罢相”?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②吸取历朝宰相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合作学习1:诛杀胡惟庸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当堂练习:1.(2021·北京合格考)“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 D.清朝2.(2022·湖南邵阳高一期末)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

A.宋朝B.元朝C.明朝D.唐朝CC2、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1)中央官制:①废宰相: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和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废除宰相后,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十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及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

皇帝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丞相)殿阁大学士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5、下图是根据史料记载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内,明太祖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绘制的统计图。造成这一状况的客观原因是(

)

A.中枢机构效率低B.明太祖勤于政事C.丞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当堂练习:C②设内阁: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官员拥有“票拟”权,皇帝在“票拟”基础上进行“批红”。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皇帝下旨文渊阁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批红:皇帝在票拟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设内阁预机务内阁地位和权势上升内阁首辅权力达到顶峰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史料二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书、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合作学习2:根据史料及所学,说明内阁的特点及作用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没有行政决策权。作用:加强了皇权,也对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合理性;保证了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6、明世宗时,杨继盛弹劾内阁首辅严嵩“好利”,“以丞相自居”;明神宗时,御史刘台弹劾“能治国”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以相自处”。严、张遭到弹劾,主要是因为二者(

)A.掌握了超过制度赋予的权力B.贪污腐化致吏治败坏C.权势过盛以致君主专制削弱D.身居高位却政绩平平当堂练习: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内阁(辅政)行中书省(监察)(军政)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行政)(2)地方官制司礼监(东厂、西厂、锦衣卫)在地方,废除行省制,实行三司分立。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的财政和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军政。三司互不统属,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地方三司分权权归中央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京城四友人在密室饮酒,一人趁酒酣大骂魏阉,有人劝:当心被东厂听见。骂者说:“怕甚?能剥了我皮不成?”话音未落,东厂之人破门而入……次日,此人的皮高悬于东厂刑堂内。材料反映出明代统治的什么特点?对官吏和人民的监控极端严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史料实证:为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明代先后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不受任何部门约束,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相比内阁,宦官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替皇帝批红的权力,从而出现宦官专权。此外宦官还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锦衣卫锦衣卫腰牌及木印魏忠贤王振刘瑾一群大太监,半部晚明史(3)特务机构:

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管理特务机构。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政治制度变化②设内阁③宦官专权①废宰相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3、影响:(2)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1)使皇权高度集中,加强了君主专制④三司分立(3)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

(1)目的:

①政治:“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②经济: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注意:以政治目的为主)1、郑和下西洋:合作学习3:思考郑和下西洋目的?3、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主要目的是(

)A.海外移民B.宣扬国威

C.殖民扩张D.获取利润B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航海路线图(2)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意义:①积极:a.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2、海疆:(1)倭寇:①背景:a.明前期,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朝廷海禁b.明中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造成巨大破坏。戚继光平倭形势图明代《抗倭图卷》中倭寇抢劫画面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鸳鸯阵②抗倭:戚继光抗倭,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③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④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2)欧洲殖民者侵扰东南沿海①背景:明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②活动: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贿买明朝官吏,借口到香山县濠镜澳晾晒货物,以每年纳租银两万两为条件,请求上岸居住。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还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天启四年(1624年)以后,荷兰侵占台湾南部。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人,独占了台湾。《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澳门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探究研习:在明朝,侵扰海疆的海外势力以及威胁陆疆的民族势力主要有哪些?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结果如何?倭寇女真族藏族蒙古族欧洲早期殖民者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1)蒙古(鞑靼、瓦剌):通过修筑长城、战争、和议、册封、贸易的方式,稳定北疆。两大集团土木之变庚戌之变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隆庆和议瓦剌瓦剌鞑靼兀良哈鞑靼明长城台州·江南长城(明)浙江台州·临海古城蒙古族女真族藏族设奴儿干都司、册封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

、贸易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2)藏族(乌思藏):①封授/册封: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②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3)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在此称汗努尔哈赤皇太极2、明清易代(1)大金/后金:17世纪,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2)大清: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李自成进京(3)明朝灭亡:①背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官吏贪赃枉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②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清军入关形势图山海关(4)满清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后灭农民军与南明政权,确立全国统治。清军入关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葡萄牙租占澳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近代科学产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朱元璋建大明郑和下西洋俺答汗议和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建大清清军入关明朝灭亡140516初1616163615末143316中17世纪164016441571中外对比明朝建立清军入关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传统制度的新变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新变化的传统应对北方蒙古族西南藏族东北女真族传统问题的传统应对旧体制的强化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