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市场分析 5一、行业整体发展概况 5二、行业整体发展概况 6三、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8第二章项目概况 13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13二、项目承办单位 13三、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 14四、报告编制说明 16五、项目建设选址 18六、项目生产规模 18七、建筑物建设规模 18八、环境影响 18九、原辅材料及设备 19十、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19十一、资金筹措方案 20十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20十三、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20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23一、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23二、电力行业发展概况 23第四章选址可行性分析 39一、项目选址原则 39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39三、创新驱动发展 42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43五、产业发展方向 45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46第五章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 48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48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48第六章法人治理 50一、股东权利及义务 50二、董事 52三、高级管理人员 57四、监事 59第七章运营模式 61一、公司经营宗旨 61二、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61三、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62四、财务会计制度 66第八章环保分析 69一、环境保护综述 69二、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9三、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69四、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70五、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70六、营运期环境影响 71七、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72第九章劳动安全生产 73一、编制依据 73二、防范措施 75三、预期效果评价 81第十章经济效益分析 82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82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87三、偿债能力分析 90第十一章招标及投资方案 93一、项目招标依据 93二、项目招标范围 93三、招标要求 93四、招标组织方式 94五、招标信息发布 97第十二章项目综合评价说明 98第十三章附表附录 100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市场分析行业整体发展概况电能作为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系统层次复杂、实时性要求高、规模大,由众多的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及用电设备连接而成。电力系统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用电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状况直接决定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也决定着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即电力系统中电能的质量,1996年国外学者Dugan提出电能质量问题是导致用电设备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的电压、电流或频率偏差的任何电力问题。通常来说,电能质量问题是众多单一类型电力系统干扰问题的总称,实质是电压的质量问题,通俗意义上叫做电力电能品质或整体的运作状态。随着工业化和电气技术的发展,用电环境中非线性负荷和冲击性负荷不断增加,导致用电设备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的电压、电流或频率的偏差,包括谐波、间谐波、负序、闪变与电压暂降等,都可能引起各种各样的电能质量问题。提高电能质量,能有70效降低供电电网三相电压的不平衡度,减小电压骤升、骤降幅度,减少电网有害谐波,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连续和经济运行,从而减少企业用电设备因电能质量问题而造成的绝缘击穿、设备损坏现象,以免对企业的连续生产造成影响。电能质量监测是收集、分析并将原始测量数据解释为有用信息的过程,建立完善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管理和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对电力系统进行治理并改善其电能质量的前提条件。电能质量监测产品是电网管理者实现对电网系统有效监管的必需设备,只有对反映电能质量指标的参量进行准确、实时的测量,才能为实现对电能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电能质量治理的核心是能够对所供应的电力进行控制、变换,为用户或负荷提供质量合格、性能稳定、符合要求的电力,其中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技术是电能质量治理的关键支撑技术。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如无功补偿装置、谐波治理设备等,从电压、谐波、功率因数等方面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行业整体发展概况电能作为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系统层次复杂、实时性要求高、规模大,由众多的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及用电设备连接而成。电力系统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用电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状况直接决定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也决定着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即电力系统中电能的质量,1996年国外学者Dugan提出电能质量问题是导致用电设备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的电压、电流或频率偏差的任何电力问题。通常来说,电能质量问题是众多单一类型电力系统干扰问题的总称,实质是电压的质量问题,通俗意义上叫做电力电能品质或整体的运作状态。随着工业化和电气技术的发展,用电环境中非线性负荷和冲击性负荷不断增加,导致用电设备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的电压、电流或频率的偏差,包括谐波、间谐波、负序、闪变与电压暂降等,都可能引起各种各样的电能质量问题。提高电能质量,能有70效降低供电电网三相电压的不平衡度,减小电压骤升、骤降幅度,减少电网有害谐波,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连续和经济运行,从而减少企业用电设备因电能质量问题而造成的绝缘击穿、设备损坏现象,以免对企业的连续生产造成影响。电能质量监测是收集、分析并将原始测量数据解释为有用信息的过程,建立完善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管理和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对电力系统进行治理并改善其电能质量的前提条件。电能质量监测产品是电网管理者实现对电网系统有效监管的必需设备,只有对反映电能质量指标的参量进行准确、实时的测量,才能为实现对电能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电能质量治理的核心是能够对所供应的电力进行控制、变换,为用户或负荷提供质量合格、性能稳定、符合要求的电力,其中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技术是电能质量治理的关键支撑技术。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如无功补偿装置、谐波治理设备等,从电压、谐波、功率因数等方面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影响行业的有利因素(1)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电能质量行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基础产业,服务于电力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被重点扶持。本行业涉及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行业、新能源、智能电网等,受国家多项产业政策支持。其中,《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风险分级预警管控制度;建立电力安全协同管控机制,加强电力建设安全监管,落实电力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以及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等各方面的安全责任;健全电网安全风险分级、分类、排查管控机制,完善电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应急会商决策和社会联动机制。《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面向化工、冶金和电力等行业大型机电装备维护升级需要,鼓励应用智能检测、远程监测、增材制造等手段开展再制造技术服务,扶持一批服务型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提出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目录涉及节能型变压器制造、能源计量、监测、控制设备制造、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智能电网产品和装备制造。以上政策均鼓励、支持优先或重点发展本行业相关细分产业,都将推动电能质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电能质量产品主要运用于电力行业,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产业之一。电力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背景下,电力需求必将保持较快增长,从而带动电能质量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亿元,2020年为1,015,98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9.83%,国内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3)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一方面,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应用的不断增多,各种用电行业需求大的行业对电能质量的敏感度不断加强,电能质量问题不断被重视,电能质量监测和治理装置作为供电、发电和用电三方了解电能质量状况、解决电能质量问题的必备工具,市场前景良好;另一方面,电能质量行业产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发电、电网建设、轨道交通行业等,近年来电能质量下游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为本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本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4)电力体制改革对电能质量装置领域利好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应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完善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电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优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电力工业的改革及发展稳步进行,电力工业逐步直接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电能质量的优劣已经成为售电公司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对电能质量做出精确地监测、检测和分析,才能对电网的电能质量水平和造成各种电能质量问题的原因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使用治理产品改善电能质量。因此,电力体制改革对电能质量监测、检测和治理设备市场前景,以及电能质量数据分析和相关服务业务发展,都是重大利好。2、影响行业的不利因素(1)电能质量问题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电能质量行业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国内部分工商业企业对电能质量的监测与治理问题的认识流于表面并存在多种误区,加上成本等问题的考虑,企业电能质量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在日常经营时缺少对电能质量长期有效监测,缺乏电能质量分析数据;在遇到电能质量问题时,倾向于解决短期问题,而非系统化的完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和使用治理产品。此外,电力公司目前从宏观上对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建设与应用存在管理职责缺乏明确责任划分、监测数据应用分析与生产结合度不高、指标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实施方案缺乏充分论证等问题。电能质量产品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还有赖于人们对电能质量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提高。(2)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国内的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从国际范围看,我国近十年在电能质量监测方面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基于数据库管理的、网络化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实践性、应用性、成熟性均处于国际较为先进的水平。但在监测数据分析应用与技术服务方面、在电能质量治理尤其是暂态事件分析治理方面、及电能质量评估技术方面,国内投入有限,技术手段不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以及获得广泛认可的标准性方法,导致产品及应用水平不高,与国外技术产品有一定差距。(3)强制性的管理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电能质量专业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比较完善,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相关标准较早被国标采用,并且在使用中历经多次修订完善。电力行业标准和各级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管理规定)方面,跟进颁布的也很及时。但上述电能质量专业方面的各项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大多是技术性的文件,管理方面特别是带有强制性管理要求的支持性文件比较缺乏。因此,电能质量监测和治理产品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并非必须,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配置。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安徽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技术改造项目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吕xx(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并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董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对董事会的职权、召集、提案、出席、议事、表决、决议及会议记录等进行了规范。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我国谐波治理技术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高压专线电网中的谐波问题,电弧炉、中频炉等大容量非线性负荷,谐波的治理技术采用无源滤波技术-LC滤波回路,主要通过了解电网线路阻抗,有针对性地设计特征次谐波LC滤波回路,实现对固定次数的谐波滤出,但有谐振的危险,对设计方案、元器件性能、检测数据有较高要求,无法满足系统变化的需求。第二阶段采用电容器回路安装电抗器的技术保护补偿电容器来达到抑制谐波的作用,其一般只能最多减少30%左右的谐波流入电网,因此该技术不能减少谐波源增加对公用电网所造成的危害。第三阶段随着谐波问题逐渐由专用电网向公用电网转移,有源滤波技术快速发展,成为目前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有源滤波技术能对频率和幅值都变化的谐波及无功功率进行跟踪补偿,且补偿特性不受电网阻抗的影响。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驱动向全要素综合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充分发挥我省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共享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和谐,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十三五”必须在五大理念统领下,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报告编制说明(一)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中国制造2025》;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4、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等。(二)报告编制原则1、所选择的工艺技术应先进、适用、可靠,保证项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长周期、连续运行。2、所选择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可靠,并注意解决好超限设备的制造和运输问题。3、充分依托现有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4、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5、消防、卫生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必须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的法规和要求,符合行业相关标准。6、所选择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应是优化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投资,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科学论证项目的技术可靠性、项目的经济性,实事求是地作出研究结论。(二)报告主要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6、投资方案分析;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10.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项目生产规模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套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的生产能力。建筑物建设规模本期项目建筑面积10602.77㎡,其中:生产工程7671.47㎡,仓储工程885.12㎡,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076.76㎡,公共工程969.42㎡。环境影响本项目污染物主要为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等,通过污染防治措施后,各污染物均可达标排放,并且保持相应功能区要求。本项目符合各项政策和规划,本项目各种污染物采取治理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从环境保护角度,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基座、插销、手柄、底座、安装板、后盖板、插头固定板、中框零位插销垫块、水泡镜片、底座侧盖板、侧面盖板转接板、靠块螺钉垫片、圆柱销、L形板、散热铜片。(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流水线、电烙铁、电批、热熔胶枪、测试仪、恒温恒湿箱、小钻床、空压机。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725.7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990.1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26%;建设期利息39.6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6%;流动资金696.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68%。(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990.14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560.9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59.85万元,预备费69.37万元。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3725.78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1617.46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86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6563.52万元。3、净利润(NP):1492.05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4.56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32.50%。3、财务净现值:3048.88万元。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十四、项目综合评价本项目生产线设备技术先进,即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生产所需原料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主要原材料从本地市场采购,保证了项目实施后的正常生产经营。综上所述,项目的实施将对实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期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表格题目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6667.00约10.00亩1.1总建筑面积㎡10602.771.2基底面积㎡3866.861.3投资强度万元/亩285.502总投资万元3725.782.1建设投资万元2990.142.1.1工程费用万元2560.922.1.2其他费用万元359.852.1.3预备费万元69.372.2建设期利息万元39.632.3流动资金万元696.013资金筹措万元3725.783.1自筹资金万元2108.323.2银行贷款万元1617.464营业收入万元86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6563.52""6利润总额万元1989.40""7净利润万元1492.05""8所得税万元497.35""9增值税万元392.29""10税金及附加万元47.08""11纳税总额万元936.72""12工业增加值万元3150.14""13盈亏平衡点万元2488.41产值14回收期年4.5615内部收益率32.50%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3048.88所得税后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1、产品标准存在差异性中国电能质量产品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迅速发展,产品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之中,目前有国网谐波监测平台以及各个省级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各地系统平台要求上有差异,产品检测既要满足标准要求,也要满足各个省级平台的差异化要求。2、受供电系统的影响较大从整体市场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电能质量监测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同时中国电能质量监测、治理的推动主要由供电部门来发起,全国各地的供电系统成为电能质量监测、治理的积极推动者,因此目前电能质量监测的主要客户为各地的供电部门,从而导致行业经营模式受供电系统的影响较大,例如国家整体电网行业政策、电网行业采购政策等。电力行业发展概况1、全球电力发展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由于202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好于预期,2020年全球经济或收缩3.5%,基于新冠疫苗将加速推广以及部分经济体增加政策支持等预期,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5%,发达经济体经济预计增长4.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增长6.3%,中国经济有望增长8.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2%。经济增长对于电力需求的拉动十分显著,从历年经济增长与用电需求增长的量来看,经济增长量与用电需求量成正相关。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基建和工业基础建设力度的增加对全球电力需求的拉动十分显著,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电力投资的巨大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能源和二氧化碳现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了4%,是自2010年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以来增长最快的一次。虽然由于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影响,能源产业受到较大损害,根据国际能源署2020年底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0)》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下降5%,能源投资将下降18%,全球电力需求将下降2%。但是全球经济正在逐步复苏,尤其是相比发达经济体整体疲弱的表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拥有更加迅速的恢复动力和更加向好的经济前景,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将在2021年温和反弹,主要由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引领,电力行业整体需求仍有较大增长潜力。2、国内电力行业发展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用电大国之一,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全国发电总量持续增长,由2010年的42,065.4亿千瓦时增长至2020年的77,790.6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4%。随着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电力系统的规模和容量快速增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96,641万千瓦增长至2020年的220,058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58%。与之对应,全社会用电总量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由2010年的41,999亿千瓦时增长至2020年的75,110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9%。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用电设备的使用场景不断增加,全社会发电与用电需求亦随之增加。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国家逆周期调控政策逐步落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持续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运行稳步复苏,旺盛的电力需求不断带动电力行业持续发展,预计未来仍将处于持续增长趋势。3、电能质量行业发展概况“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环保”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尤其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能正逐渐回归其商品的属性,质量至关重要。电能质量对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的安全和效率,以及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电力应用中常见的电能质量问题主要包括谐波、三相不对称、陷波、电压闪变、谐振暂态、脉冲暂态、电压瞬变、噪声等。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冶金等高能耗类企业用电需求的增加,以及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不断发展,不但加剧了一些以往长期存在的谐波、三相不对称等电能质量问题,电压瞬降等一系列新的电能质量问题也不断产生,世界各国每年因电能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巨大。根据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因电能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根据国际铜业协会《中国电能质量行业现状与用户行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调查的32个行业共92家企业中,有49家企业因电能质量问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电能质量问题会产生诸多危害,诸如导致设备工作异常、产生废品,计算机复位、数据丢失,设备效能降低、寿命缩短、过热、烧毁,电容器击穿损坏、功率因数下降、设备容量下降,电力损耗增加、付出更多电费等等。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电能质量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电网规模越来越大,各种非线性负荷和新能源发电的接入以及无法避免的各种故障,给系统带来越来越多的电能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对电能质量问题敏感的用电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高精度的生产仪器、精密机床等,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电能质量的改善与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能质量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内缺乏相应强制实行的标准,使得国内企业普遍对电能质量问题认识较为淡薄,这使得市场推动力不足。但随着政府、发电、供电以及用电企业对电能质量的理解和认识的加深,汽车制造、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201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修正案在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供电企业应当保证供给用户的供电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对于公用供电设施引起的供电质量问题,应当及时处理。用户对于供电质量有特殊要求的,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其必要性和电网的可能,提供相应的电力。上述条款将电网公司的电能质量责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目前来看,中国电能质量监测、治理的推动主要由供电部门来发起,全国各地的供电系统成为电能质量监测、治理的积极推动者。近年来,随着电能质量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造成的损失增加,我国电能质量总体市场在各方面的推动下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根据亚洲电能质量产业联盟发布的《2018电能质量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电能质量行业市场销售总额为159.34亿元,2016年为174.1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2017年我国电能质量行业市场总额超过200亿元,预计2020年增长至364.23亿元,2017-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2.11%。随着电能质量问题逐渐引起重视,我国电能质量产业正在快速崛起,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电能质量系统软件与服务三大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根据《2018电能质量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电能质量治理产品市场75规模大约有186.46亿元,占总体市场93%;电能质量监测市场有较大幅度上升,但市场基数不大。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应用的逐渐广泛,各种用电设备对电能质量的敏感性不断增加,电能质量产品作为供电、发电和用电三方了解电能质量状况、解决电能质量问题的必备工具,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未来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从提高电能质量的角度出发,全社会不同层面的参与者都能够从中获益。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减少缴纳电费,直接获得经济好处;发电企业和电力公司通过优化资产管理及减少输配电损耗提高运行效率;全社会通过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将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将迎来迅猛发展。这些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制药、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各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电能质量关注程度也随之提高,相应对电能质量监测、治理产品需求同样提高,未来国内电能质量设备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1)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高速发展,电能质量地位重要性凸显目前发电依然使用化石燃料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但由于世界各国化石燃料资源日益减少,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已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年新增装机量不到1吉瓦,2020年全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48.2吉瓦,同比上升60.1%。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53吉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全年光伏发电量为2605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3.5%。预计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量超过55吉瓦,累计装机有望达到约308吉瓦。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的光伏行业达到了产能和装机量的高峰,但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补贴缺口的不断扩大,为了避免行业无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并在2019年陆续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竞争性配置,推进补贴退坡,鼓励平价上网,实现光伏电价的平稳过渡,构建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2019年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进入无补贴平价上网与享受国家补贴竞争配置、存量项目建设等多种项目模式并存的新阶段,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在发展之中。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2,574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2,376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98万千瓦,到2019年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2.1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2.04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593万千瓦,风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的10.4%。2019年风电发电量4,057亿千瓦时,首次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5.5%。新能源在并网过程中会对发电系统造成一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电网频率、谐波等方面的波动,造成电压不平衡等问题,对电能质量技术产生了新需求。这些需求表现在分布式电源的不确定性及网络的复杂性使供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恶化,其中有功不平衡引起的电压不稳定、低频振荡、损耗增大等问题尤为严重,这使电能质量监测和治理变得更加重要。全面优化电力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在电力系统容易发生闪变和波动的情况下,及时加装电力监测和治理装置,以保证并网后的稳定运行,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2)电网建设投资稳步增长,拉动电能质量行业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前期一直存在缺电局面,导致电力行业的建设偏重电源建设,呈现“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局面。近年来,随着电源方面的持续投资,我国发电能力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而电源电网建设不平衡所导致的问题也逐渐体现,造成传输过程中电能损耗高、覆盖不均匀、能源利用率低等后果。为妥善解决此问题,针对电源的投资开始慢慢减少,电力投资趋势从偏重电源投资逐步转向电网投资。我国电网工程投资额自2013年开始快速上升并首次超过了电源工程投资额,标志着电力投资的重点逐渐向配电网络转移,电网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电网工程投资额为3,849亿元,2019年电网工程投资额增长至4,8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5%。智能电网投资范围广、覆盖地域范围大、包含的电力环节长、涉及产品品类众多,电能质量行业产品属于智能电网投资中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环节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和治理类。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将产生大量的配套电能质量产品需求。(3)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推进,电能质量行业产品需求稳步提升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凭着运输量大、安全性高、速度越来越快的优势在全国内不断“开疆拓土”,扩大建设的宽度和广度。据中国轨道交通网统计,截至2019年末,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在建线路229条(段),总里程5,680.84公里,投资额39,773.39亿元;2020年预计新增开工38条,新增里程676.86公里,新增投资额达4,633.91亿元;2021年预计新增开工48条,新增里程1,409.56公里,新增投资额达7,764.82亿元。2019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9亿元,投产新线8,48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5,474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45.5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复线里程8.3万公里,复线率59.0%;电气化里程10.0万公里,电化率71.9%。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5.6万公里。目前国内的地铁、高铁等大量应用UPS电源、可控硅调光系统、大型LED设备需要高质量的电源,对供电连续性要求较高,对电压波动等各种问题非常敏感。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等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建设进度的加快,这些设备的大量应用也使得应用于该领域的电能质量行业产品的需求稳步提升。(4)冶金等高能耗类企业发展良好,电能质量产品应用场景增大冶金工业可以分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黑色冶金主要指包括生铁、钢和铁合金(如铬铁、锰铁等)的生产,有色冶金指包括除前者之外其余所有各种金属的生产。我国冶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石器时代到随后的青铜器时代,再到近代钢铁冶炼的大规模发展。冶金是生产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和国防等部门提供原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冶金工业近十年来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黑色冶金方面,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2,695.9万吨,2020年增长至106,476.7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5.44%;2010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3,092.6万吨,2020年为6,188.4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7.18%。在国民经济整体稳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原材料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和基础建设等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稳定、快速的发展,行业用电量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份,我国有色冶金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3%,黑色冶金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5%。随着冶金等高能耗类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用电量持续增加,电能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如果行业内企业大范围提高电能质量,以此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将对节能减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电能质量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5)智能制造设备大量应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不断发展在人工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的背景下,产业升级需求带动了智能制造市场的增长。随着2015年以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发布,国家对制造业智能化生产进行战略指导和大力支持,我国的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地区和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三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使产业生产效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加速培育和发展自动化设备制造业,既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大量应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不断发展。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7,562.3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3,063.5亿元,同比增长21.6%;制造业销售额为2,149.1亿元,同比增长18.2%;封装测试业销售额2,349.7亿元,同比增长7.1%。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仅为1,826.47万辆,2020年增长至2,522.5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3.28%。随着智能制造设备的大量应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发展前景良好,将带动电能质量行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4、电能质量治理行业发展概况我国电能质量治理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功补偿技术和谐波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我国无功补偿细分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进口替代的过程,随着电力监管部门对用户功率因数要求的提高和企业对电能质量重要性认识的提升,无功补偿装置在国内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无功补偿方法有多种,从传统的带旋转机械的方式到现代的电力电子元件的应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调相机、固定补偿电容器、SVC、SVG等产品。目前,SVG产品是行业类的主导产品,传统的调相机、固定补偿电容因为电力电子技术及晶闸管投切技术的出现已基本被SVC和SVG完全取代。近年来,我国无功补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17-2018年电能质量行业商鉴》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用户侧无功补偿市场规模为288.7亿元,预计2020年增长至384.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67%。我国谐波治理技术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高压专线电网中的谐波问题,电弧炉、中频炉等大容量非线性负荷,谐波的治理技术采用无源滤波技术-LC滤波回路,主要通过了解电网线路阻抗,有针对性地设计特征次谐波LC滤波回路,实现对固定次数的谐波滤出,但有谐振的危险,对设计方案、元器件性能、检测数据有较高要求,无法满足系统变化的需求。第二阶段采用电容器回路安装电抗器的技术保护补偿电容器来达到抑制谐波的作用,其一般只能最多减少30%左右的谐波流入电网,因此该技术不能减少谐波源增加对公用电网所造成的危害。第三阶段随着谐波问题逐渐由专用电网向公用电网转移,有源滤波技术快速发展,成为目前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有源滤波技术能对频率和幅值都变化的谐波及无功功率进行跟踪补偿,且补偿特性不受电网阻抗的影响。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谐波治理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2017-2018年电能质量行业商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谐波治理市场规模将达178亿元,2014-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02%。目前,电力系统的改变,特别是分布式电源高密度接入电网,对电能质量技术产生了新需求,电网结构的复杂性和分布式能源的不确定性,使供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恶化,其中有功不平衡引起的电压不稳定、低频振荡、损耗增大等问题尤为严重。在这些方面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市场需求容量不断增大。根据《2018电能质量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17年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市场总规模为186.46亿元,同比增长15.15%。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可细分为有源滤波器(APF)、无源电力滤波装置(PPF)、静止同步补偿装置(STATCOM/SVG)、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动态不间断电源(DPUS)、动态电压恢复器(DVR)、不间断电源(UPS)、静态切换开关(SSTS)、三相不平衡治理装置、静电电容器/电抗器、过电压保护器等。其中,UPS、静电电容器/电抗器占据主要市场,分别占比33.1%、32.2%,PPF和SVC产品市场份84额近年来有明显下降,三相不平衡治理装置受近年电网政策要求影响,呈大幅上升趋势。5、电能质量监测行业发展概况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它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典型的系统工作原理是:首先从监测节点采集电力信号,经分级变压后,通过前置滤波器进行滤波,再经A/D转换器实现数字化,将数字信号传输到DSP芯片,通过程序运算,监测有无异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网络和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极大的发展。新的通信技术不断出现,包括同步数字序列(SDH)、异步传输模式(ATM)、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四代移动通信(4G)等网络技术,给传统的电能质量检测设备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选址可行性分析项目选址原则项目建设区域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布局相对独立,便于集中开展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并且统筹考虑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当地的建成区有较方便的联系。建设区基本情况安徽,简称“皖”,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华东,界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兼容。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截至2020年7月,安徽省下辖16个省辖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截至2019年末,安徽生产总值37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5.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7.9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0.4亿元,增长7.7%。人均GDP达58496元,折合8480美元。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粮食总产达810.8亿斤,实现“十六连丰”。新增减税降费813.6亿元,财政收入增长6.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十三五”规划经济总量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省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足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局面的准备。同时更应当看到,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方面,都拥有许多重大机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保持上年水平,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以上,现行标准下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我省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因素。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我省在全国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将为全省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有利于我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将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国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但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镇化水平较低,市场主体总量不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安徽建设任务艰巨,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增强。综合判断,我省发展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加速孕育的态势没有改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主动作为,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安徽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包括统筹推动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打造全省经济增长极、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等四个方面。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保持率先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补上短板,形成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抓好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撑、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振兴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大黄山国家公园等发展平台建设,把皖江示范区建成引领全省转型发展的新支撑带,加快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促进皖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全省核心增长极。着力把芜马城市组群打造成全省重要增长极。引导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资源型城市主城区与工矿区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和生态名县。到2020年,县域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8.5:50:41.5,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品牌经济比重显著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建设取得新的突破。——经济总量扩大。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年均增长8.5%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努力向4万亿元冲刺。涌现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经济强县和开发园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人均指标前移。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提升。力争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整体脱贫。——文明程度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创新创业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体现徽风皖韵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彰显。——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上升,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阶段性改善,城市重污染天气天数逐年降低,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制度体系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和改革成果。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方向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全省核心增长极。进一步增强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支持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全方位承接高端产业和创新要素,打造全国创新创业试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和总部基地。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大平台。打造通达全球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持申报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建设金融服务后台基地和中国快递服务后台基地。加快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加速经济圈一体化。以合肥为中心,促进合芜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合铜发展带、合淮蚌发展带建设。建立产业分工协调机制,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铜宜、合六、合淮五大产业集群带,加快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引领推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乃至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到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28%,合肥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在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超过50家,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圈内形成若干国家级或世界级产业集群,人均收入力争达到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打造区域性增长极。着力把芜湖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推动芜马同城化,把芜马城市组群打造成全省重要增长极,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城市组群,到2020年,GDP总量达到6000亿左右。把蚌埠、安庆、阜阳、黄山打造成皖北、皖西南、皖西北、皖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将宣城打造成为皖苏浙区域交汇中心城市。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项目生产所需原料、辅助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通讯便捷,水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裕。项目选址周围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目标,自然环境条件良好。拟建工程地势开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良好。项目选址具备良好的原料供应、供水、供电条件,生产、生活用水全部由项目建设地提供,完全可以保障供应。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6667.00㎡(折合约10.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602.77㎡。(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x(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x套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预计年营业收入8600.00万元。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电能质量治理的核心是能够对所供应的电力进行控制、变换,为用户或负荷提供质量合格、性能稳定、符合要求的电力,其中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技术是电能质量治理的关键支撑技术。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如无功补偿装置、谐波治理设备等,从电压、谐波、功率因数等方面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表格题目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套xx2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套xx3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套xx4...套5...套6...套合计xxx8600.00法人治理股东权利及义务1、公司股东享有下列权利:(1)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获得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2)依法请求、召集、主持、参加或者委派股东代理人参加股东大会,并行使相应的表决权;(3)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或者质询;(4)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本章程的规定转让、赠与或质押其所持有的股份;(5)查阅本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6)公司终止或者清算时,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参加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7)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的股东,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8)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本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2、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认定无效。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本章程的,股东有权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监事会、董事会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4、公司股东承担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章程;(2)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3)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不得退股;5、持有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进行质押的,应当自该事实发生当日,向公司作出书面报告。6、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规定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董事1、公司设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公司不设独立董事,设董事长1名,由董事会选举产生。2、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1)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2)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6)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7)根据董事长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根据总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事项和奖惩事项;(8)制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9)制订本章程的修改方案;(10)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项;3、董事会应当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向股东大会作出说明。董事会须及时对公司治理机制是否给所有的股东提供合适的保护和平等权利,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有效等情况进行讨论、评估,并在其年度工作报告中作出说明。4、董事会制定董事会议事规则,以确保董事会落实股东大会决议,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学决策。董事会议事规则作为本章程的附件,由董事会拟定,股东大会批准。5、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6、董事长行使下列职权:(1)主持股东大会和召集、主持董事会会议;(2)督促、检查董事会决议的执行;(3)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和其他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文件;(4)行使法定代表人的职权;(5)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司利益的特别处置权,并在事后向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报告;(6)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7、董事会可以授权董事长在董事会闭会期间行使董事会的其他职权,该授权需经由全体董事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并以董事会决议的形式作出。董事会对董事长的授权内容应明确、具体。除非董事会对董事长的授权有明确期限或董事会再次授权,该授权至该董事会任期届满或董事长不能履行职责时应自动终止。董事长应及时将执行授权的情况向董事会汇报。8、公司副董事长协助董事长工作,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职务;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履行职务。9、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由董事长召集,于会议召开10日以前书面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10、代表1/10以上表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酒店行业全面消杀与卫生管理合同
- 《认识小数》(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Unit 3 Lesson1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建筑材料研发与技术转让协议2篇
- Unit 5 Places Lesson 2 Our town(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5年手机销售与售后服务合同范本6篇
- 2 说话要算数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 二零二五年度林业资源测绘合同范本3篇
- 11 保护土壤(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 青岛版
- 2025年度食品添加剂研发与生产合同(2025版)3篇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临床业务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三套)
- 2014新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What-does-he-do复习课件
- 建筑材料供应链管理服务合同
- 孩子改名字父母一方委托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电与磁》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 江苏单招英语考纲词汇
- 2024年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计划例文(6篇)
- 2024年工程咨询服务承诺书
- 青桔单车保险合同条例
- 车辆使用不过户免责协议书范文范本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