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1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2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3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4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2页共202页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章,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摘自《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专题一eq\b\lc\|(\a\vs4\al\co1(,,,,,,,,))文言文阅读[题型构建]——思维提示,题型自悟一、(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解析:选B“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作“草奏劾”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C两项。“拟十一月二日上之”是“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奏章”的意思,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解析:选C殿下是中国古代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不能用来称丞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解析:选D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子而死的,不是被迫害死的;且“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文中只说“系其群从十四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译文:(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译文:参考答案:(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关键词“承”(招认)、“冀”(希望)、“图”(谋划)各1分,大意1分](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关键词“犹”(还)、“疏”(上疏)、“趣”(催促)各1分,大意1分]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答:解析:第一问,由文中“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是左光斗对京城附近的人有恩德。第二问,由文中的“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可知,救助还没有完全实施,左光斗已经被害,证明救助没有成功。参考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参考译文: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左光斗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被选拔授任御史,巡行视察中城。他捉拿惩治了吏部强横的恶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查出假官一百多人,使京都都震惊惶恐。左光斗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呈上三种理由十四条建议,皇帝下诏全都允许施行。大规模地疏浚水道、修筑堤防,从这开始,北方人才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前,都城里的百姓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都是水稻,这是种水田的益处。”宦官刘朝声称有太子的手令,索取外戚废弃的庄田。左光斗没有开封便还给了他,说:“每一尺土地都是殿下所有,今天怎么敢私下给人呢。”宦官愤恨地离开了。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参与他的谋划,又和高攀龙共同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被激怒了。等到魏忠贤赶走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依次将会轮到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章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三十二条斩首的罪行,打算在十一月二日呈上奏章,先遣送妻子儿女返回南方。魏忠贤刺探得知此事,提前两天借会合推选一事将左光斗和杨涟都削去官籍。小人们还不解恨,又设计陷害汪文言入狱,加上左光斗的名字,派使臣前往捉拿。父老子弟围着马头放声大哭,声音震动原野,缇骑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就被打入诏狱严刑审问。许显纯诬陷他们接受杨镐、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众人都违心服罪,左光斗被定罪贪赃二万。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仍然命令许显纯五天查清此事,不交至司法官吏,众人开始后悔失策。容城孙奇逢,是有气节的侠士,和定兴鹿正因为左光斗对京城附近的人有恩德,倡议集资,诸生争相响应。筹集几千金,谋划替他交纳,延缓他的诉讼案,但左光斗和杨涟已在同一天被狱卒打死了,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时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款还没有还完。魏忠贤命令巡抚巡按严加追讨,拘囚他的堂兄弟及侄子辈十四人。左光斗的长兄左光霁因受牵连获罪而死,母亲因为痛哭儿子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赠左光斗为右都御史,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后来,再次追赠左光斗为太子少保。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二、(2020·高考模拟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解析:选D“而去”与前面的“烧咸阳”是紧密相连的动作,主语都是“项王与诸侯”,应在其后断开。故排除A、C两项。第二个“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表示原因,后面的“具得秦图书”为原因,应与后面相连。故排除B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解析:选A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并非管理亭的官吏。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解析:选C“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原文为“群臣皆莫敢言”,可见并非心悦诚服。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译文:(2)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译文:参考答案:(1)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采分点:译出大意给2分,“即”“便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采分点:译出大意给2分,“徒”“顾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0.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答:参考答案: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时,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次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素养导图]——必备素养,知识建模[易错分析]——明了易错,锁定短板题型易错点易错指数文言断句1.忽视整体,不明句意,主观臆断2.不明断句标志和语法,找不到比对依据★★★文化常识1.不熟教材,不会迁移2.不辨语境,不会推断★★★★概括分析1.内容理解失误,细节比对不到位,先入为主2.不明设误角度,比对依据找不准,似是而非★★★★文言翻译1.忽视语境,主观臆断,语句大意译不准2.缺少采分点意识,不能锁定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3.不能灵活运用翻译“六字诀”,译文不够文通字顺★★★★简答题1.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不讲答题方法技巧2.照搬原文,直译语句,答案要点不全★★★第1讲精准理解,细比巧推——“3大选择题”保全分一、文言断句题——规避2失误,断句找依据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不看原文,不能把所断语句理解到位,仅凭想当然或对选项语句的大体理解,就作出判断,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如果要准确断句,就需要熟读选文、深入理解语句大意,而不是主观臆断。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这就要求考生先通读原文,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重点研读要求断句的画线句子,凭语感和经验先判断容易的断句处,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之处,最后确定正确选项。高考时考生对文言断句题,主要存在以下失误。易错点一忽视整体,不明句意,主观臆断理解内容和明确所断语句的句意与断句是紧密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为此,必须先通览全句段,力求大体了解全句段内容,然后遵循“先易后难”(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精析难断处)的原则去断句。[典例1](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节选自《宋史·苏轼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解题演示]存同析异找不同选项中的断句不同点:①“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和“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②“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和“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误判分析查关键(关键词和重难句)第①处误断为“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分析原因,是没有兼顾语段后面的意思,没有理解关键句“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的意思,没有据此推断出“士坐庭中”为省略了“于”的省略句。此句的主语是“士”,谓语动词是“坐”,“(于)庭中”为“在庭院中”,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可再增加任何词语。“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中的前一句“噤”是用来修饰“未能”作状语,不能放到上一句中,而本句中的“轼”是人名,指“苏轼”,是“宽其禁约”的主语,也不能放在上一句中。考生出现误判,是由对句意的不理解,主观臆断造成的。第②处误断为“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没能理解关键句“使得尽技巡铺内侍”中“尽技”的意思是“尽量发挥才能”,且主语是“士”,整个句子的主语是承接上文的“轼”,后半句“每摧辱举子”的人应该是“巡铺内侍”,不会是承前的“轼”,否则,从句意理解上前后矛盾,也讲不通。整体理解避失误整个文段是说苏轼代知礼部贡举时,天下大雪,非常严寒,参加科举的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因寒冷说不出话。于是对他们放宽约束,尽量发挥才能。但是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甚至诬陷士人,苏轼奏请驱逐了宦官。考生因为忽视文段整体,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造成主观臆断。因此,断句时切记要通读达意,方能下笔。[答案]A[参考译文]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论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穿着七品官服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谈及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贡入太学,顺天乡试第一。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士第二授编修。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大学士沈一贯欲藉妖书倾正域,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俱署名上,趣定皦生光狱,株连遂绝。秦王谊漶由中尉进封,其庶长子应授本爵,夤缘欲封郡王,廷机三疏力持。王遣人居间,廷机固拒,特旨许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B.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C.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D.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解析:选C分析选项断句前要认真阅读原文,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段大体意思,然后根据选项重点理解两个关键句:“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和“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再分析句子结构,“事”和“商”是两个名词,前者为前句子宾语,后者与后句成为一个完整句子,中间要断开;“多所缮治”是所字结构,“所”字后面应接一个动词,故“费”前应断开,“费”作后面句子的主语。最后“四辞不允”应连在一起,表示李廷机拒绝的次数,体现拒绝的程度,故“四”字前要断开。参考译文: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被推举进入太学,取得顺天乡试第一名。万历十一年,又取得会试第一名,以进士第二的身份授职为编修。万历二十七年,主持京察,没有偏私。曾经兼管户部、工部的事务,总揽大事又精细周密。奏请皇帝施行抚恤商旅四件事,商旅的困窘得以缓解。京城外的陵垣,大都得到修缮整治,费用都取自公款的节余钱,没有因此烦扰百姓。皇帝召见并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四次推辞,皇帝都不同意,过了两年他才上任。当时他已经晋升为左侍郎,于是代替郭正域巡视礼部事务。遇上楚王华奎因为郭正域写了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就诬蔑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件。李廷机的意见有些偏袒楚王,因此就没有替郭正域解脱。大学士沈一贯想借妖书将郭正域压倒,李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都署名上奏,催促审定皦生光的狱案,株连于是终结。秦王谊漶由中尉加封,他的庶长子应该授予原来的爵位,他攀附着想分封为郡王,李廷机多次上奏极力坚持不同意。秦王派人从中调和,李廷机坚决拒绝,皇帝却特别颁旨同意。易错点二不明断句标志和语法,找不到比对依据在断句时,只有善于抓住实词、虚词、句式和修辞中的标志词,深入剖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才能进行合理的断句。这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方向,也是考生做对此类题的关键,当然每一选项的命题点往往是几个断点的融合。考生出现的失误:不明断句标志和语法,找不到比对断句的依据。不明断句标志和语法误点1:虚词功能,模糊不清诊治(方法指导):积累并掌握有规律性的文言虚词:句首语气词可在其前断句;句末语气词可在其后断句;关联词,多可在其前断句。熟悉这些知识并加以利用,可避免误断失分。误点2:语法结构,剖析不准诊治(方法指导):①分析谓语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谓语前是主语,谓语后是宾语;主、宾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②理清句子的表述结构。有些句子,表述时常常有一些明显的形式结构,如总分、分总等,由此切入,可以有效断句。误点3:固定句式,割裂拆散诊治(方法指导):牢记文言文固定句式并加以充分利用。比如“何……之有”“不亦……乎”“孰与……乎”“无乃……乎”“得无……乎”等。误点4:修辞手法,不懂利用诊治(方法指导):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断句。误点5:专用词语,不明其里诊治(方法指导):古文中的一些专用词,诸如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对于断句也有很大帮助,平时训练要善于利用。[典例2](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解题演示]存同析异找不同选项中的断句不同点是:①“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和“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②“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和“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误判分析查关键(标志词和语法结构)名词:“鲁人”“鲁”“名”“诸侯”“鲁卫”“国”“君”“起”“卫”“鲁君”。虚词:“曰”“夫”“而”“则”“矣”“且”“也”“之”。第①处误断为“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分析原因,是没有注意“夫……而……则……”与“且……而……则……”构成对称句式。第②处误断为“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或“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没能弄清“则是弃卫”中“则是”是表判断的判断句式,且从语法上看“弃卫”的主语应该是“君”,“疑之”的主语应该是“鲁君”,且“弃卫鲁”意思不通。整体理解避失误通读全文,可以了解整个文段内容是说(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于是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了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国就会图谋鲁国。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兄弟般的卫国。于是鲁君怀疑、疏远了吴起。考生因为忽视文段整体,不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甚至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不到位,造成断句缺少依据,以至于出现误判。[答案]B[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疏远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节选自《书〈魏郑公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B.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C.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D.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解析:选B首先分析四个选项,找出四个选项中断点不同之处“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和“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重点分析对比这两处不同点的断点差异;其次依据断句的方法,查找断句标志词“太宗”“贤主”“前世之君”“之所以”“而”“者”“其”“于”“也”,一般来说,“而”字前后可断可不断,但“唐之所以治”与“太宗之所以称贤主”结构相同,所以“而”前也应该断开。“也”在文言文中,一般不在句首。“其渊源皆出于此也”是一完整判断,故“也”要紧跟上文。参考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等我看到郑公把谏诤的事记录下来交付给史官,太宗因此大怒,减轻了对他的恩宠礼遇,丧失了始终如一的君臣道义,我没有一次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不慎重思考,而更加理解郑公的贤良了。二、文化常识题——重“教材”,察“语境”,妙用联想巧推断从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文化常识题考查的是考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古代官职、古代称谓、古代君主制宗法制、风俗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等。高考命题者在设题时,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表面上看起来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历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识考查范围更广、难度更大,从相对简单的熟悉的词语增加到考生不熟悉、接触不多的生僻常识,加大难度。对这类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语境)来判断。依此看来,高考时考生对古文化常识题,主要存在以下失误。易错点一不熟教材,不会迁移中学语文教材上出现的文化常识,常常作为高考试卷中与之相关的命题点。那么要复习古文化常识,就要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常识和日常学习延展的知识,以“古文化常识”为主线,结合教材具体篇目和日常生活对话、网络语言、影视作品等进行识记、整理、积累。让这些平常积累的知识成为解答题目时的联想依据。相反,考生如果这方面没能做好,往往会凭借主观进行判断,进而出现失误。不能由此及彼地迁移联想误点1:不能从所学教材知识中联想诊治(方法指导):①熟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个别篇目要熟练背诵,对所学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一要理解所在语境的意义,二要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积累,并熟练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以便解答古文化常识题时能快速联想。教材中涉及的文言文、古诗词课文及其注释,课文作者简介及其作品介绍等,需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做个有心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零碎的文化常识,平时看电视电影出现的称谓、官职、地理、古代风俗习惯等古文化常识随手记下来。对于平时做过的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模拟题,尤其是那些做错的题,把它们收集、整理到一个本子上,如果从高一、高二做起,到高三一直积累下来,高考备考时就轻松多了。误点2:不能从日常生活中联想误点3:不能从影视文学作品中联想误点4:不能从古代风俗习惯中联想[典例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解题演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选项会联想巧推断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联系历史教材中的诸子百家以及日常看的书籍中出现的《论语》《孟子》《荀子》等诸子散文。“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A项表述错误,故选A。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联系《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此句中“诏”指君主的命令、文告;还可以联想平时看到的影视作品中的“皇帝诏曰”“下诏”等。诏令是以皇帝(君主)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B项表述正确。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联系《论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礼乐是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更引申为一个国家一段时间的社会习俗、典章制度与国民精神。C项表述正确。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联系《陈情表》“辞不就职”。“就”是“靠近、赴任”的意思。就国是中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就必须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这个前往领地久住(更正确地说是从此在该处定居)并执行管理的动作行为便称为“就国”。D项表述正确。[答案]A[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韦温,字弘育。十一岁,举两经及第,以拔萃高等补咸阳尉。侍亲疾,调适汤剂,弥二十年,衣不弛带。既居丧,毁瘠不支。服除,李逢吉辟置宣武府。太和五年,太庙室漏罅,诏宗正、将作营治,不时毕,文宗怒,责卿李锐、监王堪,夺其禀,自敕中人葺之。李德裕入辅,擢礼部员外郎。或言雅为牛僧孺厚,德裕曰:“是子坚正,可以私废乎?”武宗立,擢吏部侍郎。后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选自《新唐书·韦温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除,亦称“除服”“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B.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部分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里。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唐朝时,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掌管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等事务。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可分为官谥和私谥,官谥由朝廷赐予,私谥由亲人议定。解析:选DA项,“服”,服装,可指朝服,亦指丧服;“除”,脱去,去掉,“服除”结合语境,即除去丧服。联系课文《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课下注释并结合日常积累综合分析,A项正确。B项,“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庙”指古代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即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部分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里”可按照“遇生判对”法判断,据此可判断“太庙”解释正确。C项,“礼部”,“礼”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具体包含内容非常广泛;“部”有官府、府衙的意思。联想历史所学“六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选项正确。D项,“谥”依据日常积累,如韩愈,谥号“文”,由此可知“谥”是人死后的称号。对于其分类可推断“私谥”不可能只是亲人议定的称号,应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称号。综合可知D项错误。参考译文:韦温,字弘育。十一岁时,考中两经科,因为拔萃科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而被补授咸阳尉。父亲生病,他亲自侍奉,调理合适的汤剂,整整二十年,未曾松开过衣服的带子。为父亲守丧,因哀伤过度而身体瘦弱不支。守丧结束后,李逢吉征召他到宣武府任职。太和五年,太庙房屋有裂缝漏雨,皇帝下诏宗正、将作营建修造,没有按时完工,文宗生气,斥责宗正卿李锐、将作监王堪,罚没他们的俸禄,并亲自敕令宦官去修缮太庙。李德裕入朝辅政,提拔韦温为礼部员外郎。有人说他向来被牛僧孺看重,李德裕说:“这个人刚直公正,怎么可以因私情废除他呢?”武宗即位,提升为吏部侍郎。后来出京任宣歙观察使。五十八岁去世,追赠工部尚书,谥号为孝。eq\a\vs4\al(易错点二不辨语境,不会推断)有时某些选项中会出现较为生僻或考法很细致的文化常识,考生在解答该题时显得无所适从,判断时不结合语境,凭借主观感觉,最终导致出现错误判断。文化常识选项出自文言文阅读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常识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选项是否符合语境,即前后文意思是否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此,我们通常采用以下四步来解题:[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鐕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鐕,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迁、进、晋等。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解题演示]第一步:读原文,把握语境选段主要介绍了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以及最后入狱含恨而死的事情。第二步:借语境,迁移联想C项中“擢”的语境是“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由“擢”后的人名(邵捷春)和官职(右佥都御史),可知“擢”为动词;再联想李密《陈情表》中的“过蒙拔擢”,“拔擢”都是提拔的意思。由此,断定“擢”的意思为“提拔”。另外,“升”“进”“晋”也很容易判断出表升职。由此判断C项正确。第三步:析语境,准确推断A项的“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据原文内容“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由此可以断定这个选项是错误的。B项的“屯田”,根据语境中“屯田军”可以断定,该项说法正确。D项的“赠”,根据原文“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可以推断,该项说法正确。第四步:扣语境,验证答案最后再把四个选项逐一代入原文,检验选项解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原文表达的意思。最终可以确定A项说法错误。[答案]A[参考译文]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守川南,期间他招安、平定了高、杨二氏的叛乱。后来升任浙江按察使。在考核官员时,因故被贬官。过了很久,他被起用担任四川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寇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率领全部川兵在北面抵抗贼兵,成都城中只有屯田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心惶惶,邵捷春打开城门接纳躲避贼兵的乡民。中尉奉鐕勾结贼兵抵达城下,邵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捉拿了奉鐕,并且招募市民,起用被免职的旧将领固守成都。十二年五月,傅宗龙入朝掌管中枢,就提拔邵捷春担任右佥都御史接替他。……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官员把邵捷春押送到京师,打入监牢判处死刑。邵捷春自知难免一死,第二年八月就喝下毒药死在狱中。福王在位时,朝廷给邵捷春恢复了官职,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敦少有气干,善骑射。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乃言于太祖。异之,授都督。时岷蜀初开,民情尚梗。谯淹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太祖令敦率军讨之。山路艰险,人迹罕至。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又遣仪同扶猛破其别帅向镇侯于白帝。淹乃与开业并其党帛玉成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就梁王琳。敦邀击,破之。淹复依山立栅,南引蛮帅向白彪为援。敦设反间,离其党与,因其懈怠,复破之。进爵为公。(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B.石为重量单位,三石弓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解析:选C“巴西”即巴郡之西,今指四川、重庆一带。根据原文“时岷蜀初开”,可知其后的事情应发生在此地,据此可推断巴西在蜀地,即今四川、重庆一带。参考译文:贺若敦,是代地人。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赐爵为当亭县公。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擅长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独孤信告诉了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都督。当时,岷、蜀两地归附不久,民心尚有阻隔。谯淹占据巴西,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互相呼应,煽动各蛮族叛乱。太祖命令贺若敦率军讨伐。山路艰险,人迹罕至。贺若敦身先士卒,攀住树木爬上悬崖,兼程而行,出乎谯淹的意料。又派仪同扶猛在白帝击败敌军别帅向镇侯。谯淹与王开业及其党羽帛玉成等人率兵七千人,百姓三万人,从垫江顺流而下,投奔梁王琳。贺若敦拦截打击,大败贼众。谯淹又依山岭建立营栅,向南勾结蛮帅向白彪作为救援部队。贺若敦设下反间计,离间谯淹的党徒,趁着敌人懈怠,再次击败他们。因功晋为公爵。三、概括分析题——吃透文本,明确设误,细节比对准推断概括分析题要求在吃透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在细节处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细微的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常常因为这些方面没有做好,而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易错点一内容理解失误,细节比对不到位,先入为主对文意的理解,是解答概括分析题的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在读文时,准确理解、细致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生平经历、作者的褒贬评价,力求做到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出现失误和偏差。答题时针对选项重视分析,注重表述内容,一般从时间、人物、事件过程、地点、重要词句等细节方面查找,善于发现选项比对点,防止比对时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出现失误。细节比对不到位误点1:比对时间、地点失误诊治(方法指导):关注选项中标志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误点2:比对人物失误诊治(方法指导):关注“谁,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具有何种品质”,比对选项的相关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误点3:比对关键词失误诊治(方法指导):辨析选项对人物的分析、材料中的道理阐述,比对选项转述时有无遗漏关键词语、夸大、歪曲或理解错误。误点4:比对增减内容失误诊治(方法指导):辨析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筛查选项中有无遗漏掉原文关键词的情况。误点5:比对关系失误诊治(方法指导):理清人物与事件、事件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典例1](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解题演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标注选项敏感点寻找选项与原文对比点落实原文对应点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1.比对人物:①王安中贺瑞应;②徽宗称赞他并亲自考查;③王安中被提升官职。2.比对事件: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3.比对关键词语:“辄”理解为“就”;“特”理解为“特地、专门”;“就”理解为“完成”。“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通过比对,判断A项表述正确。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1.比对人物:①蔡京扰乱朝廷;②王安中要求治蔡京的罪;③蔡攸请皇上宽恕。2.比对事件:蔡京献媚扰乱朝政,王安中上奏治蔡京的罪。3.比对关键句:“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已而再疏京罪”“俟过此,当为卿罢京”理解为王安中上奏蔡京的罪过,皇上答应要治蔡京的罪。“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通过比对,判断B项表述正确。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1.比对人物:①金人前来;②王安中请求去燕就职;③降将郭药师专横跋扈;④王安中接连被贬职。2.比对事件:①金人前来归还燕地;②王安中去燕山府任职时,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③王安中无力控制郭药师,受到牵连被接连贬官。3.比对关键词句:“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中的“归燕”理解为“归还燕地”;“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中的“同知府事”理解为“共同管理燕山府事务”;“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理解为“安中不能控制郭药师,违心顺从他”。4.比对关系:整个语句为因果关系。“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又责……;又贬……”。通过事件、人物和关键词句对比C项“金人前来归顺”应该是“归还燕地”,属于关键词理解错误。且原文只是说安中自请前行,并非“自请燕山府任职”,通过比对,判断C项表述错误。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1.比对人物:①王安中擅长诗文;②徽宗赞扬他。2.比对事件:①徽宗曾设宴命令王安中赋诗百韵记载此事;②徽宗赞扬他的诗,并用大字写在屏风上,用副本赏赐大臣。3.比对关键词句:“安中为文丰润敏拔”中的“丰润敏拔”理解为“厚实脱俗”;“赋诗百韵以纪其事”中的“纪”理解为“记载”。“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通过比对,判断D项表述正确。[答案]C[参考译文]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他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瑞应,朝廷大臣就写表章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所写的表章,称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地出示三道制诏让他草拟,王安中马上完成,皇上就在草拟的诏令的最后批示道:“可以任中书舍人。”不久,(他)从秘书少监被授任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追踪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和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这个百姓到开封府诉讼,经受不住严刑拷打,于是无辜而服罪。王安中查访得知这个案件,考察后得知受冤的情况,立即放走这个百姓,治州府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情,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凭借妖术朝见皇上,朝廷大臣及亲戚邻里都借此攀附拉关系。王安中上书请求从今以后招请山野道士,应当要求引荐人负担保责任;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不久再次上书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按照你的奏章办,但是临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就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知到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皇上因此升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承旨。宣和元年,授予王安中尚书右丞一职;宣和三年,王安中担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与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弹劾王安中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稽查郭药师违反朝廷命令之事,王安中被免去现任官职,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降级授任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内调到道州,不久放任他自由行事。绍兴初年,复职担任左中大夫。王安中的儿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王安中前往,王安中不久后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王安中写文章厚实脱俗,尤其擅长骈文。徽宗曾经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诗百韵来记载这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用大字书写在殿堂屏风上,把副本赐给全部侍臣。他就是如此被重视。[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C.鲍宣不惧权势,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并没收其车马。D.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解析:选B“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错,原文是说,皇帝的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一样称尊号。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坚持正义,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被免官。而鲍宣仅凭谏大夫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止此事,并没有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属于添加内容,无中生有。参考译文: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勤奋好学,精通经义,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官,因病离职,又做州从事。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哀帝初年,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调任豫州牧。一年多后,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质朴,却朴实而切中时弊。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于是都被免官。丁、傅子弟一齐加官晋爵,董贤因受宠而显贵,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上书进谏阻止此事。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正在这时,郡国发生了地震,民间谣言四起,纷纷占卜求签。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罢免了孙宠、息夫躬,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鲍宣又上书言政,皇上对鲍宣的言论大感惊异,于是采纳了鲍宣的谏言,起用何武、彭宣,十天半月间就重新复任他们为三公。升任鲍宣为司隶。丞相孔光负责四时巡视园陵,其属官仗恃有皇帝的敕令而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鲍宣外出正好遇见,鲍宣就让属吏扣留了丞相掾吏,并没收其车马,羞辱丞相。此事被交到御史那里处理,中丞、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鲍宣闭门不让其入内。鲍宣因此犯了拒绝接纳使者、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等罪过,被捕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举着旗帜到太学门前,说:“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此旗帜下。”太学生聚集了一千余人。到了上朝之日,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丞相的车马不能前行,又守候在宫阙门前,上书皇帝。皇上于是将鲍宣的死罪递减一等,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鲍宣被判刑后,便举家迁徙到上党。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又少才智出众的人,容易为首称雄,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汉平帝即位后,王莽擅权专政,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陷害诛杀豪杰之士,乃至于对汉朝忠诚正直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如鲍宣与何武等人都要被处死。当时指名通缉陇西人辛兴,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一起到鲍宣家拜访,吃一顿饭就离开了,鲍宣不知实情,受牵连被捕下狱,(在狱中)自杀而死。易错点二不明设误角度,比对依据找不准,似是而非概括分析题由“概括”和“分析”两部分构成。概括部分,主要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一般没有错误;分析部分,多数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关系、关键词句等细微之处设误。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准确理解材料内容,关注文本和选项细节,明确选项设误点,为进一步解答此类题找到比对依据,切莫似是而非,不求甚解。不明选项设误角度误点1:分不清人物设误角度,造成张冠李戴或范围不清诊治(方法指导):文言文阅读材料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是一个,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三种设误情况:①在某一事件中,将某一人物置换成另一个人物;②错误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③选项运用表现数量、范围的词,对人物数量、范围的叙述造成偏差。阅读文章时,要辨别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得到了何种评价。误点2:不懂关键词语的意义,造成曲解文意诊治(方法指导):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在意思的表述上制造干扰项。这类错误往往不易把握,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或需要揣摩语气,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误点3:不清楚文本大意,出现无中生有诊治(方法指导):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压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是确定信息,造成选项内容无中生有。辨析时要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误点4:对时间、地点关注不够,造成颠倒时序诊治(方法指导):命题人故意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面设误,将此时此地说成彼时彼地,将已然说成未然,或未然说成已然。分析选项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误点5:不明白句间关系,造成强加因果诊治(方法指导):在概括分析选项的设置上,强加因果是常见的设误类型之一。这类错误往往将人物的行为和未必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强加联系,或者因果倒置,或者原因不充分。辨析时要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判断表格中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高考原文片段选项分析正误1.(2019·全国卷Ⅲ)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选项中“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表述不当。原文说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并没有吴起表示不满的意思。因此,该选项错误,属于人物设误。2.(2019·全国卷Ⅰ)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选项中“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比对原文后发现,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该选项错误,属于时间设误。3.(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选项中“蜀地饱受侵扰”错误,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该选项错误,属于地点设误。4.(2018·全国卷Ⅲ)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