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校考古学历年试题_第1页
各高校考古学历年试题_第2页
各高校考古学历年试题_第3页
各高校考古学历年试题_第4页
各高校考古学历年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大考古考研题2000年一1下川文化2印纹陶3悬棺葬4居延汉简5龙泉窑6永宁寺碑二1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三1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2001年1三体石经2黄肠题凑3克孜尔石窟4夏商周年表5海兽葡萄镜6武官村大墓7马王堆汉墓8仰韶文化9阿房宫遗址10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二1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略论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年1手斧2土墩墓3编钟4陶衣5bai县古城6失蜡法7瓮棺8封泥9《考古图》10喇家遗址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意义。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1“一切文物皆具有历史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如何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年10一1石片2文化层3利簋4陶衣5郑韩故城6石楔7镇墓俑8公墓9名旌《金石录》10二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简述隋唐两京墓葬的分期。三1何谓聚落?何谓聚落考古?简述聚落考古的意义。试述中原地区两汉中小型墓形制的演变。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年一1绝对年代2蒙特留斯3孢子花粉与植物硅酸体4三棱尖状器5干栏式建筑6人殉与人牲7黄肠题凑8唐三彩9邢窑10开元通宝二1考古类型学的作用与局限性;旧石器的制作步骤;写出几种陶质炊器并绘图(不少于五种);周公庙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汉代铁器普遍使用带来的影响。三1概述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以汉唐为例)。年8钧窑9一1三棱大尖状器2中石器时代3清凉寺4利簋5釦器6三体石经7唐三彩三叠层10安特生8钧窑9二1夏文化研究概况;黄河流域秦汉中小型墓葬形制演变;汉代至隋唐都城形制演变。三1试论仰韶文化;试论考古学类型学的基本原理。2007年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综合试题一简答题(任选10题回答,每题15分共150分)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经历?简述苏秉琪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简述细石器文化?简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简述尖底瓶的考古发现和形式演变?简述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概况?什么是黄肠题凑?简述镇墓兽的定义与考古发现?简述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列举10个以上与考古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并说明理由?简单总结在考古勘探中遥感探测地面遗迹的应用原理?在渭河岸考古现场出土饱水木质文物时应如何处理?简述文物存放环境的控制与调节在文物保护中的地位?现代文物分析技术与传统文物的研究的信息来源有何不同?巴蜀地区出土陶器经常会出现酥粉现象,请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在库房保管中应注意什么?二论述题(任选5题回答,每题30分共150分)论述铜石并用时代?论述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的演变?试论秦汉帝王陵墓制度的演变?试论考古学地层学的原理/试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理?在文物修复实验中,如何遵循“保持原貌”的原则?2006年夏,西南某城出土了10具大型楠木船棺,其材质较好,重量一般在4吨以上,请提出出土后环境控制方案及脱水技术路线?墓葬壁画对外开放后,一般会有哪些演变?分析它们的成因,提出你的建议?北大无答案版本通论历年考题1993直立人2类型学3铜石并用时代4考古学文化5北辛文化6空首布7妇好墓8大明宫9黄肠题凑10越窑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19941直立人2文化层3类型学4相对年代5琮铜石并用时代7玉猪龙8饕餮纹9金缕玉衣10元大都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堡的发现及其意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郑州商城的时代和布局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宋元著名瓷窑址19951北京猿人2层位学3青铜4生铁5聚落形态6壁7卜甲8黄肠题凑9越窑10元大都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大汶口文化及其墓葬类型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秦始皇兵马俑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宋代手工业1996遗址2山顶洞人3考古学文化4铜石并用时代5壁、瑗、环6布币7百炼钢8简帛文字9砖室墓10天井与甬道中石器时代的特征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砖室墓形制的演变中国著名的佛教遗像石窟19971地层学2琮3纪南城4规矩镜5凭几6李柏文书7克孜尔石窟8清明上河图9鸡冠壶10永乐宫试述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特征概说试述宋元时期的瓷窑窑系及其特点1998考古学通论名词1规矩镜论述洛阳汉墓分期及类型隋大兴唐长安城布局的异同19991汤山人2解谪瓶3仙人洞遗址4炳灵寺石窟5四坝文化6利簋7郭店楚简8低温釉陶9开成石经10营造法式1概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先周文化探讨述评简述70年代以来秦汉简牍的重要发现(只列出地点及主要内容)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布局和考古新发现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20001埋藏学2聚落形态3湖南道县玉蟾岩4偃师商城5工官云梦秦简7洛阳伽蓝记8前蜀王建墓9吉州窑10朱书解除文论述1简答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异同试述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试述商代晚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2001考古通论名词:1南方古猿2莫维斯线3兴隆洼文化4牛河梁5新莽嘉量冯素弗墓7文思院8熹平石经9炳灵寺石窟10园冶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从考古材料论周带的丧葬制度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2002考古通论1三棱大尖状器2城背溪文化3蒙特留斯4周原5滇王之印6印纹硬陶7新考古学8法门寺9大明宫含元殿10号墓为陵简答:1简述水稻起源阶段考古新发现2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秦皇陵的考古发现问答:1马家窑文化特征,并画出代表性的陶器2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元大都考古发现及研究2003年考古通论名词1丁公陶文2成都金沙村3陶寺墓地4耶律羽之墓5湖洲镜6《世说新语》7黄肠题凑8细石器9李济10萨珊银币论述1、 概述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特点2、 简述莫维斯线的含义以及你的看法3、 试述商周陶鬲的特点(分商前后、周前后四期)4、 简述中国铁器出现到广泛使用的过程与意义5、 试述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布局与意义2004年考古学通论名词广谱革命石器拼合瑶山墓地柴尔德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华清池安伽墓长沙窑葡萄镜论述:论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2500—2000BC,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都有哪些,试述这些区域文化较此前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墓葬资料所见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异同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年考古学通论一、名词解释金石学、裴文中、碳14、燕下都、湾漳墓、朱封大墓、天龙山石窟、汉代铁官、夏商周断代工程、低温釉陶二、论述题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2,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形制及特点4,北宋皇陵建制年考古学通论一、名词解释1、 三大气候信息库2、 AMS测年3、蛋壳陶4、瑶山墓地5、 吴城文化6、 金涂工艺7、石阙8、模型明器9、虞弘墓10、号墓为陵二、论述1、 什么叫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论述史前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3、 论述汉代工官设置及其产品?4、 论述六朝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2007考研题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酋邦,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论述: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3、东汉洛阳城特点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吉林大学2005考古通论:十六个名词解释只记得十四个了1、峙峪文化,2、红山文化,3、毛公鼎,4、永宁寺碑,5、磁州窑,6、三叠层,7、云梦竹简,8、侯马盟书,9、永乐宫,10、大明宫,11、石阙,12、弥生时代,13、卡那苏克文化,14、乌尔姆文化).两个大题:1、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及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中国古代(新石器-明清)建筑的发展过程;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04试题考古学通论:1、名词解释15个75分:考古学文化,大坌坑遗址,梁思永,瓦当,干拦,封泥,磁州窑,大足石刻,殷墟,山顶洞人,黄肠题凑,等2、简答题1个30分:现代科技在考古中的作用3、论述题1个45分: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演变(新石器时代到明代)厦门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关键柱(关键柱的定义及其作用,什么时候可以打掉它)2磁方位角(方位角的定义,方位罗盘刻度如何标定,怎样使用方位罗盘测量地面上直线的角度)3器物标签(器物标签有哪些记录项目,如何使用标签,如何填写标签)4考古图5考古类型学6苏秉琦二问答题(每题35分)1在考古记录中,为什么已经使用了照相记录,还要用绘图记录?考古绘图是根据什么原理绘制的?其原理的要点是什么?考古绘图如何使用这个原理?考古绘图有哪些基本方法?考古绘图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器物的内部结构?2什么是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与古代人们共同体的关系如何?武汉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之考古学通论一、 名词解释(6X10分)1.陨县人2.陶寺春秋盟书族坟墓制度北魏孝陵辽上京遗址二、 简答题(4X20分)后冈一期文化的特征与分布地域。简述东周秦汉仿铜陶礼器流行的过程及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简述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东晋帝陵的主要特点。三、 论述题(4X40分)1.试述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新发现。列举已知的早商城址并论述盘龙城遗址的分期、布局及性质与作用。三晋两周地区战国墓葬的分类。略述近二十年来宋明时期瓷窑考古的新发现。山东大学:2007年考研复试题(考古学)面试题目:(3选2)1,为什么学考古学2,经济学对考古学有什么帮助3,这些年城市市政工程中经常有发现考古遗迹,需要保护,但是市政工程就要耽搁甚至停工,从经济学的方面你怎么看?你认为这些需要保护吗?为什么?专业笔试:1,地层学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30分)2,列举三个黄河中游史前城址并谈谈他们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意义。(30分)3,举例说明传世文物及历史文献对考古学研究的作用,至少举三例。(40分)北京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古学通论试卷一、名词解释1、三大气候信息库2、AMS测年3、蛋壳陶4、瑶山墓地5、吴城文化6、金涂工艺7、石阙8、模型明器9、虞弘墓10、号墓为陵二、论述1、什么叫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论述史前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3、论述汉代工官设置及其产品?4、论述六朝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08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古学通论一、解释:水洞沟、红山文化、人祭和人殉、失蜡法、里耶秦简、汉石阙、麦积山石窟、朱然墓、里坊制、景德镇御窑场二、论述题1、曹魏邺城的考古发现和在都城建制上的意义2、陶器的出现和重要意义3、秦国墓葬的发现和主要特点4、明十三陵的建制特点(大概是)北京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古学通论试卷名词:1.三棱大尖状器一种大型石片石器,为旧石器时代“河-丁村系”文化的典型器物。山西芮城西侯度、河、襄汾丁村、陕西蓝田公王岭等遗址都有发现。2.城背溪文化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4500年之间。城背溪文化于八十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于枝城市红花套吴家岗村城背溪,故名。据目前发现,城背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及其周围地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已发现的较早的原始文化遗存,已出土较原始的石器和陶器。3.蒙特留斯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蒙特柳斯研究的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他的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4.周原中国周王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在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周人自古公亶父由邠迁徙周原,到文王晚年迁居丰,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已发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2处。墓葬分布范围很广,已发掘400多座,一般都是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少数为洞室墓,自西汉以来,西周的铜器窖藏已发现多起。5.滇王之印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早期滇国王之金印。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6.印纹硬陶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间比白陶为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与白陶并存。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遗址里,只发现有少量造型简单的器物,至商代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7.新考古学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L.R•宾福德和英国D.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则。在方法上,新考古学改变传统的归纳推理法,先建立理论或假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它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运用民族学的成果。认为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不是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不重视类型学的研究和描述方法。8.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9.大明宫含元殿唐代长安城重要宫殿,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可以由此俯视长安城,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现存殿址台基。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3条阶梯和斜坡相间的砖石阶道,长78米,当时称为“龙尾道”。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出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可能含元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在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10.号墓为陵唐代高级贵族墓葬。“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规格相似者有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则等,都有前后两室。这些墓葬多长墓道多天井,如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简答:1.简述水稻起源阶段考古新发现参见《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这篇文章在介绍各种起源说、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现等方面是比较系统的一篇文章。(按:作者大约是郭文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1930年生,辽宁清原人。严文明先生有《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文,载《农业考古》1982年第1、2期,又有《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文,载《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更多信息可参考/agrobiology/rice%20culture.htm)2.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这里,有两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①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②各层(或各墓)的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可能便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其在断代上的效果就会更好。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而言,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方法,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3.秦皇陵的考古发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秦始皇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很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即位以后,便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建陵工程更加扩大,直到秦亡,陵园尚未全部竣工。秦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筑造的垣墙。内外垣墙每边都设有门。坟丘在内垣墙的南半部。夯土筑造,底部方形,坟丘的原来形状,因年久塌毁,已不甚明显,估计应为覆斗形。坟丘的东西北3边都发现墓道。在西道的过洞中发现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铜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俑。铜车马俑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马的系驾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为研究秦代宫廷舆服制度和单辕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例证。内垣墙的北半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应是秦始皇的寝殿所在。内垣墙的东西南3面墙外,都有沿墙边建筑的廊房遗址。在遗址中出土的陶壶上,发现了“丽山园”、“丽山食官”铭文,知为丽山园左右食官居处。陵园东边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陵园西边有埋葬役徒的墓地,还有打制石材、烧制砖瓦和堆放建筑材料的场地。问答:1.马家窑文化特征,并画出代表性的陶器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类型,分别代表3个发展时期。不过,有的在马家窑类型之前插入一个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黑彩。画彩的器物主要是碗、盆、瓶、罐。花纹繁缛,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其中动物花纹和几何花纹等。半山类型用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彩陶器形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夹砂陶则多系各种罐类,肩部饰较细的附加堆纹,有些夹砂罐为白陶。马厂类型其彩陶带有红衣,早期用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变体蛙纹和波折纹等;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有时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等。器形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新器形主要是单把筒形杯。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木作、纺织和制陶等。在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期地层中,曾发现一把铜刀和若干铜器碎块,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十分发达。有很大的制陶窑场,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多数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马兰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遗迹平面呈方形、圆形和分间3大类,以方形房屋为最普遍。当时流行公共墓地,墓葬的排列不甚规则,但在同一墓地内,绝大多数墓的方向是相近的,多数为东或东南。马家窑文化的晚期,不少彩陶罐上有用墨笔书写的记号,最常见的是“+”、“-”和“”等,在柳湾发现有130余种,当是在文字产生以前用来记事的符号。2.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在墓葬制度方面,商代流行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少来体现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如殷墟西北冈王陵区的王墓带有四条墓道,王的至亲如儿子的墓葬往往有南北两条墓道,地区略低一些王族或其它高级贵族的墓葬仅有一条墓道,或没有墓道,一般平民墓则根本没有墓道。我们迄今还未发现周王的陵墓,但在沣镐遗址张家坡墓地的井叔墓、河南浚县辛村卫候墓、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以及在北京琉漓河发现的燕侯墓都发现带南北两条墓道或一条墓道的大型墓,而中小型墓葬则为没有墓道,可见商代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寡表现主人生前身份的制度被周王朝所继承。在墓地制度方面,殷墟商代晚期的王陵是自成区域,与一般平民墓地相隔离;一般贵族的其它成员则是“聚族而葬”。在西周时期,亦与商代相同,即王侯墓往往独居一处,远离一般社会成员的墓区,形成“公墓”,而一般贵族及其宗氏、则聚族而葬,形成“邦墓”。如在山西天马北赵发现的晋侯墓地共有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周围不见中小型墓葬,这应当是一处晋侯的公墓地。由此可见,在商代晚期已现雏形的“公墓”和“邦墓”的制度在西周时期广泛流行,成力西周墓葬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周代,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即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周王为核心而形成的维系贵族之间乃至整个社会内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完整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周王是周族中最高的族长,其长子为大宗,继承王位。周王的其余儿子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各诸侯在本国内为大宗诸侯的长子继任为侯,诸侯的其余儿子则被诸侯封给采邑,作为卿大夫。卿大夫的职位也是由其长子继承,其余儿子被封为士、分给采邑。每个周王诸侯或卿大夫都是他所在贵族的族长,其宗族的成员一般居住在一起,受族长的控制和保护,死后则同一宗族的成员要埋在同一墓地。商周时期的墓地中往往成群的墓葬集中在一起,就是这种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习俗在墓地中的反映。由于周王朝是以周人为核心建立的,而周王即是最高的行政首领,又是周人中最大的族长,因此他将行政权力与族权集于一身,他君王的地位不仅来自行政方面,而且来自家族方面。各地的诸侯都是周王册封的,在行政上隶属于周王,是周王的臣民,在宗族关系方面,诸侯多是周王的宗亲,是从周王的大宗中分离出来的小宗,在亲族关系方面也附属于周王,宗法制度就是这样在通过分封制建立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及与周王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之外,又罩上了一层以宗族关系确定尊卑秩序的网。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从而使西周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周王朝为了维护统治,除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还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制度,史称“礼乐制度”。据文献记载,周公摄政后,作“礼乐”。礼乐制度起源较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已具雏形。周王朝建立后,积极吸收、继承了商王朝的礼制,并根据周代的情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换句话说,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在继承商代礼制的基础上,根据周人统治政权的需要而制订并不断充实,完善的。西周时期的礼制表现在贵族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衣冠服饰,到食用器具,再到出行车马,都依身份的高低而有严格的规定。以食用器具为例,只有贵族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青铜的鼎、簋、爵、觯、壶、卣等礼器,而其中又以鼎簋为代青铜礼器的核心,这一点与以觚、爵等青铜酒器作为礼器核心的商代显然不同。在周代的文献记载中,有关于周代贵族用鼎制度的记载。按照这一记载,周代天子使用九件鼎和八件簋,诸侯用七鼎和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这一记载的可信度曾被怀疑。近几十年来各地发现的周代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铜礼器。墓葬中青铜鼎的数量多是奇数,而铜簋的数量却是偶数,且铜簋的数量往往较铜鼎少一件,即如有两件簋,则有三件鼎;有四件簋,便有五件鼎;六件簋则配七件鼎,而且规模越大的墓葬随葬鼎簋的数量越多,而稍小的墓葬则鼎簋的数量也较少。规模更小的墓则没有青铜器随葬。上述考古发现与古代记载的以鼎簋的有无和数量来表现主人身份的制度在周代确实曾经实行过。在西周初年的沣西客省庄77M1墓葬中,随葬铜鼎3件、铜簋2件,其中的2件铜簋的形状和大小相同,3件铜鼎中的2件形状和大小相同。反映出当时“列鼎”制度处于萌芽阶段。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列鼎”的墓葬是陕西宝鸡竹园沟1号墓,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3件,另有2件纹饰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该墓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在宝鸡茹家庄1号墓,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5件和铜簋4件,该墓的年代是穆王时期。上述发现表明,在西周早期偏晚,列鼎制度已经形成。这种列鼎制度不见于商代,是周人的发明。在王畿地区之外,列鼎的出现年代稍晚,到了西周末年,在周王朝控制的地区,普遍实行了列鼎的制度。春秋中期以后,周天子的地位则日益衰落,一些主要的诸侯国势力增强。他们吞并其他小国,为争夺霸而大动干戈。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越来越不把国王放在眼里,他们擅自采用了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各种礼仪,这种行为被古代文献称为“僭越”。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诸侯墓葬中,常可见到随葬九鼎八簋的情况。如河南郑韩故城发现的春秋中期的青铜礼乐器坑中,便出土了4套列鼎,其数量皆为九鼎八簋。表明当时“列鼎制度”虽然仍然实行着,但其创始之初的明君臣、尊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各地诸侯显示自己势力的工具。与此同时,随葬七鼎六簋的卿大夫的墓葬也不鲜见。表明诸侯的部下也水涨船高,跟着诸侯一道“僭越”。在晋国,卿大夫的势力不断增强,最后韩、赵、魏三个上卿将晋国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与列鼎制度同时实行的还有使用乐器的制度。即编钟和编磬的制度。编钟最早出现于西周康王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目前,以陕西宝鸡竹园沟7号墓出土的3件一组的编钟为最早,其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关中地区西周中期的几座贵族墓葬中也有发现。均为3件一组。西周晚期,一组编钟增至7—8件。磬的出现早于钟。在距今约4400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显贵墓中便随葬有石磬。到了商代晚期,王室的墓中随葬的石磬制作十分精美。一般为5件一组。西周时期,编磬与编钟一道,成为乐器的核心。西周中期的贵族墓葬中,常常可以见到5件或10件一组的编磬。春秋中期之前,只有周天子和各国的诸侯才能使用编钟和编磬,春秋中期之后,一些卿大夫也开始使用编钟和编磬,这和他们在列鼎制度上的僭越是相一致的。从而表明,史称“礼崩乐坏”并不是指礼乐制度彻底崩溃,而是普遍出现了这种“僭越”的行为,其背景是周王朝势力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势力的增长。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此城以为都城,及魏文帝曹丕受禅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都先后定都于此。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北邺城大部在今漳河北,北临故漳河,传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南邺城在今漳河南,初营于东魏,毁于隋。由于漳河频繁泛滥和改道,北邺城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残存甚少,南邺城则全为白砂所覆盖。北邺城呈长方形,有七门:南面三、北面二、东西各一门。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作南北两区。北区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以西为禁苑铜雀园,苑内置武库、马厩、仓库,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南区大部分为居民里坊,只有少数官署,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整个布局区划分明,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规划以重大影响。北邺城的建筑遗迹,只有位于城西垣上的金虎、铜雀两座台基和城内8处不知名的夯土台基。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引漳河水从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4.元大都考古发现及研究(见前年考题)北京大1997年考题名词解释地层学(见95年“层位学”)琮(见前年考题)纪南城:位于湖北省江陵市,东周时期楚国都城郢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外有城壕,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锡、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现象以及陶、铁、铜器等;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地。规矩镜:西汉前期的铜镜上既已出现少量规矩纹,规矩镜的大量流行在王莽时期,东汉以及魏晋时期亦存在。所谓规矩纹,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TVL符号的一种纹饰,在中日学者中,有人称之为规矩纹,具有这种符号最为典型的镜种,一般称之为规矩镜。凭几:中国古代木器家具之一种,为跪坐扶持之物,战国两汉墓葬或有出土,画像石上一般也可以见到。李柏文书:1909年日本僧人橘瑞超在楼兰发现的前凉西域长史李柏致焉耆王龙熙的书信草稿两件,即所谓李柏文书。是研究中国与西域关系史以及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克孜尔石窟: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东南,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画,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热闹繁华的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鸡冠壶: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各种皮囊容器烧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故名鸡冠壶。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永乐宫: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殿,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元代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包括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其建筑构架基本上沿袭了宋式但有新的变化,是研究木结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问答题试述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石器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故可参见《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一文。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商代晚期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铜器、陶器制造业较前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玉器、骨角器以及生活日用器的制造也有了一定进步,下面以殷墟手工业遗存的情况说明之。小屯村北发现的玉石作坊,出土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玉石制品,年代在帝乙帝辛时期;小屯村南苗圃北地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铸造铜礼器的陶范,另在薛家庄、孝民屯西地也发现铸铜遗址,前者所出陶范以礼器为主,后者面积不大,出有礼器和兵器及生活用器陶范。北辛庄南发现一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很多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司空南地,也发现一处较大的制骨作坊,以及贮存骨料的窖穴和与制骨有关的地穴式房屋遗存。商代在制陶技术方面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刻纹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白陶多出于墓内,形制多仿铜器;硬陶制作也较精制;原始瓷器在第四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表面多绿釉或棕褐色釉。白陶、硬陶及原始瓷器都比较少,可能是供贵族使用的。商代晚期出土青铜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数量众多。在铸铜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分铸法已普遍流行,器物种类也有增加,出现了记事、记名的铭文;许多重器如司母戊方鼎成为商代晚期青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殷墟出土大量玉器,可分为礼器、武器、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