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最全笔记 2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最全笔记 2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最全笔记 2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最全笔记 2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最全笔记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traditional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Qi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TheoryandFivePhase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visceralmanifestation气血津液Qi,Blood,FluidandHumor经络meridianandcollateral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ofdisease、发病occurrenceofdisease、病机mechanismofdisease治则治法therapeuticprincipleandtherapeuticmethod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隋·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medical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 theschoolofcold&cool) 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 theschoolof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李杲)(补土派 theschoolofinvigoratingtheearth)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theschoolofnourishingyin)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1命门学说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三焦辨证”近现代:中西医结合清末民国: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现代研究第三章 古代哲学基础AncientChinesePhilosophy元气论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元气论的基本内容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关于精气神学说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世界本原的几种猜想水地说(☓) 太虚说原子论(☓) 元气论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气的本义→气的引伸义元气论的基本内容元气论的基本内容气是组成万物的本原(根本观点)弥散(无形) …… 聚则成形互化聚集(有形) …… 散则为气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气机—— 气的运动气化—— 气的运动产生的变气是自然感应现象的中介气也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气化理论和形气转化

气机是气化的前提,气化是气机的最终,气化的过程始终包含气机。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关于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泛指气。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聚为精2神驭精气阴阳学说thetheoryofyinandyang主要内容 起源:日光的向背(朴素) 属性划分 特性 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属性划分:“”阳 运外上温明无功兴推温动向升热亮形能奋动煦阴 静内下寒晦有物抑凝滋止守降冷暗形质制聚润左为阳(升,右为阴(降背为阳,腹为阴功能属阳,物质为阴概念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特性 相关性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普遍性 相对性可分性转化性(本质变化;属性变化)阴阳无限可分性3阴阳交感相错(interactionbetweenyinand泛指阴阳两者应不停地进行相互作用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具体形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转化和胜复。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theunityandoppositionbetweenyinandyang) 阴阳互根互用(interdependencebetweenyinandyang) 阴阳消长平衡(waningandwaxingbetweenyinandyang) 阴阳相互转化(重、极、甚)(inter-transformationbetweenyinandyang)阴阳对立制约阳病治阴

阴阳对立:属性对立 (绝对的、无条件的)阴阳制约:相互克制 (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制约:阴阳平衡由于阴气虚而阳气偏亢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阴病治阳由于阳气虚而阴气偏盛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互用:相互资助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阴阳平衡(动态平衡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冻疮阴胜则寒4面色苍白阳虚则寒面色苍白阳虚则寒两颧潮红阴虚则热阴阳消长阴阳对立制约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互根互用此长彼长:补气生血,阴中求阳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 泻其有余(实者泻之)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互损: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于疾病的诊断:四诊辨阴阳、八纲分类用于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确定治则治法归纳药物性能阳偏盛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热者寒阴 实阳 者偏 泻盛 之阴偏盛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寒者热之阳偏衰 阳虚则寒 阴病治阳阴阳虚则阴盛阴衰偏阳虚者补之衰偏阳阴偏衰 阴虚则热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阴虚则阳亢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 阳偏衰 阳损及阳互损 阴偏衰 阴损及阳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阳阳两虚 阳阳双补5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转化:阴证转阳证;阳证转阴证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阳虚则寒阳偏衰阴虚阳亢阴虚则热(虚热)阴虚则热归纳药物性能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阳温、热 心甘(淡) 升浮阴寒、凉 酸苦咸 沉降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部位 组织结构阳 表、上、背、四肢外侧 皮毛、六腑、手足三阳经、气6阴 里、下、腹、四肢内侧 筋骨、五脏、手足三阴经、血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阴平阳秘物质与功能气血关系气机运动五行学说thetheoryofthefiveelements主要内容 起源 概念 特性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生克(正常的协调平衡:1相生2五行生克异常A、相生的异常:母子相及、相克的异常:五行乘侮(异常状态:1相乘2相侮 五行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归类归类方法直接归类:取象比类间接归类:推演络绎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 人 体五五五五五五五季行五五五形五五变音味色化气方节脏腑官体志声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 长 暑 南夏 火 心小肠舌 脉 喜 笑 忧7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商辛白收燥西秋金羽咸黑藏寒北冬水

脾胃口肉思歌哕肺大肠鼻皮悲哭咳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生克相生(母子关系)(inter-generation)含义:生:资生、助长、促进、推动。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助的作用。生我为母,我生为子。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相克(“所不胜”、“所胜”)(inter-restriction)含义:克,克制、制约、削弱。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制约的作用。克我为所不胜,我克为所胜。次序:木火土金水木,隔一相克相乘、相侮(over-restriction&counter-restriction)相乘(相克太过)顺序:与相克一致产生原因相侮(克制反向)顺序:与相克相反产生原因相乘、相侮的关系如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生关系的传变:母子相及;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1.控制传变 治则治法3.指导针刺选穴 脏腑用药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说明五脏间的生理联系确定治则治法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治则:“抑强扶弱”指导脏腑用药8石膏色白入肺熟地色黑入肾子相传心

相乘肝旺乘脾子病及子母病及子

病及母木乘土

我克肝(旺)克我

脾(虚)肾病子病及母

肝病 脾土侮木 病

脾虚肝乘相侮金 木乘 侮木 金 肝旺侮克我肺(虚)我克

肝(旺)相生治法相克治法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肺虚肝侮滋肾阴以养肝阴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疏肝健脾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BasicCharacteristicsofTCM整体观念holism/theconceptoforganicwholeness恒动观念perpetualmotiontheory辨证论治treatment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恒动观念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各自所存在的生理或病理上的运动变化特点受自然因素影响,生理和病理方面所表现的似日、似月,以致似年等周期性波动,这类“动”以“振荡”、“涨落”为基本形式以整个一生,或者某一疾病全过程为周期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动”往往表现出抛物线型的规律辨证论治病、症、征、证概念比较9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症、征、证概念比较 病(disease):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变化和转归的相对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symptom):自诉症状 征(symptom):临床体征 证(syndrome):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 <cause>、病位<location>、病性<natureofadisease>和邪正关系<relationbetweenpathogenicfactorsandhealthyqi>等。 证反映出阶段性;症、征是疾病和证的表象部分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疾病阶段及机体反应等的不同,其所反映的病机及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亦随之有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类似的证候,或在发病过程中病机相同,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气血津液qi,bloodandbodyfluid气 气的概念 气的生成 气的主要功能 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概念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 自然界之清气 水谷之精气肾肺脾藏主胃精呼运吸化气的主要功能

人体之气 (promotingaction) 温煦作用(warming action) 防御作用(defendingaction) 固摄作用(consolidatingaction) 气化作用(transforming action)10营养作用(nourishingaction)气的推动作用生理表现: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表现(气虚)生长发育迟缓早衰;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降低;气的温煦作用 生理表现:1.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温养脏腑温通血脉和津液 病理表现:“气有余便是火”;“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温煦功能减弱冻疮寒冷性荨麻疹气的防御作用 生理表现防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 病理病理外邪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气的固摄作用 生理表现:固摄血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固摄精液固摄冲任 病理表现出血气不摄津的自汗、小便失禁气的分类分类 组成 分布 功能元气 先天精气 根于肾,通过三焦,1.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布散全身 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宗气 谷气清气 聚于胸中,贯注心1.贯心脉而行气血2.走息道而司呼吸于足, 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营气 水谷之精气 行于脉中营运全身化生血液1卫气卫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防御作用温养作用调节作用血 概念 生成营气津液相关脏腑:脾胃、肺、心、肝、肾 运行 功能1.(tonourishandmoistenthewhole2.运载作用(清气谷气;浊气;体内信息)血液运行 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间协调平衡 心肺肝脾等脏的协同作用 脉道通利 血脉的寒温适度 情绪稳定 血液充津 液 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及正常分泌物。 病理:伤津、脱液 代谢:生成:脾胃运化水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输布:肺脾肾肝膀胱三焦排泄:汗、尿、呼气、粪便 主要功能1.滋润营养作用 血液调节阴阳 废物津液代谢肺肺A.汗、B.呼气水谷游溢精气胃脾三焦全身小肠别浊大肠分清肝肾膀胱D.大便C.尿气与血的关系12气能摄血(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血能养气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气与血的关系示意图A.气能生血气对血 B.气能行血 气为血之帅C.气能摄血临床应用:①血虚时,补血+补气;②血行失常时,补气、行气、降气;③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血对气 A.血能生气B.血能载气能生血表现: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血为气之母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临床意义:气虚则血亏——血虚补气气能行血表现:直接推动血行临床意义:血乱调气(补气、行气、降气)津液与美容津液的充盛是人体美态的关键。津液充足,不但皮肤有弹性,饱满湿润,而且不易老化;津液不足,则皮肤干枯起皱,脱屑瘙痒。现代美容中提倡的“饮水美容学”,与中医美容注重津液的观点不谋而合。13气与津液关系示意图气能生津气能行津C.气能生津气能行津C.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利水+补气、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津能载气津液对气津能载气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血能养气 表现血不断地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2.血濡养脏腑经络,使其功能正常,人体之气才充沛 临床意义养血益气血与津液的关系表现1、津血同源:同源于水谷精微津血互化:血化生津液津液化生血临床意义 夺血者无夺汗者无津血之间关系示意图来源相同血津液来源相同血津液失血过多血液渗入失血过多血液渗入津液(津液亏损)14津血关系示意图2大量外泄津液脉外 大量津液 渗出 耗损导致血液 津营气

(血脉空) 血空生理:津血同源病理:血燥津枯,津枯血燥临床应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藏象学说 ——绪论藏象学说visceramanifestationtheory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特点藏象概念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物和现象。互关系的学说。形成条件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theconceptionoforganicwholenesscenteringaroundthefivezang-organs)1.以五脏为中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独特的生理病理学体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病理或临床治疗的反证第二章脏腑学说thetheoryofzangfu-organs分类五脏、六腑的区别分 类五脏 心、肝、脾、肺、肾15六腑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奇-不同,恒-一般。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似无表里配合,无五行的配属。心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解剖形态主要功能(mainphysiologicalfunctionsofthe主血脉(togovernbloodand vessels)主神明(togovern thespirit)心的气血阴阳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tomanifestitsconditionsonface)(toopenintothetongue)(toassociatewithsweatinfluids)(toassociatewithjoyinemotions)主血脉含义: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心气充沛(abundanceofheartqi)血液充盈(plentyofblood)脉道通利(smoothnessofvessels)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感觉为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部表现心主血脉功能的生理病理表现正常:脉和缓有力、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红润灵活异常:,心悸面色灰暗青紫、唇舌青紫、舌紫黯面、舌表现舌色淡红荣润面色淡白无华16瘀斑舌主神明含义:神的概念:广义——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综合显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及主持协调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表现:神志、思维、精神状态、睡眠。面唇青紫思 考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间的密切关系心主血脉正常神志清稀,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心主血脉异常心神病变心神异常血行异常:心率、脉搏加快,面红心开窍于舌结构上: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于舌;生理功能方面:心主血脉和神明与舌的色泽、运动、味觉、语言有关。临床意义:从舌的色泽、活动度和语言表达可测知心的功能状态。心的气血阴阳

心气推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功能心血资养心神的作用心阴根于肾阴促进心的宁静、内守、抑制与制约阳热的功能心阳根于肾阳促进心的活动、升散、兴奋和温煦作用肝(解剖形态主要功能主疏泄(regulatinganddredgingtheactivityof主藏血(tostoreblood®ulatethevolumeofbloodincirculation)生理特点肝的气血阴阳与形窍志液时华的关系在体合筋(tocontrol开窍于目(toopenintotheeyes)在液为泪(tearinfluids)在志为怒肝的气血阴阳肝气是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血乃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17主疏泄

肝阳促进升和动肝阴促进静和降肝主升主动,故阴虚阳亢者多,阳虚阴盛者少主要表现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运行促进脾胃纳运调畅情志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利于男子排精、女子行经肝的生理特性体阴用阳:是对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性的概括。肝体为阴:肝藏血;肝居下焦肝用为阳:喜条达恶抑郁调畅情志疏泄正常:心情开朗,情绪稳定。肝失疏泄:肝气抑郁:心情不舒,闷闷不乐,多愁善虑;肝气上逆: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烦躁不安。调畅气机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肝失疏泄:肝气抑郁:气滞(胀、满、闷、痛)肝气上逆:气逆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疏泄正常:通过调畅气机进而通畅血行,通利水道。肝失疏泄:肝气抑郁:气滞血瘀;气滞津停。肝气上逆:血随气逆。气滞津停促进脾胃纳运疏泄正常:调畅脾升胃降肝失疏泄:肝脾不和肝胃不和18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失疏泄

A.头晕目眩脾 飧泄(肝脾不和)胃恶心呕吐胃C.便秘(肝胃不和)木不疏土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疏肝健脾和胃胆汁由肝之余气积聚而成。疏泄正常:胆汁化生顺利,排出通畅。肝失疏泄:胆汁分泌、排泄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肝失疏泄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调节生殖机能男子泄精与女子月经的正常,依赖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疏泄正常:月经按时而至;精液定期溢泄肝失疏泄:肝气抑郁:月经失调;排精不畅;性欲减退肝气上逆:月经失调;遗精;性欲亢进肝主藏血含义: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具体体现: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贮藏血液(肝为血海生理作用:濡养全身涵养和制约肝阳病理表现(肝血不足)血不养目血不养筋肝阳上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含义:筋:包括肌腱、韧带一类组织,具有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作用。爪:爪甲(爪为筋之余)(肝血虚)19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爪甲苍白或脆薄易裂或反甲肝开窍于目生理:目之能视赖肝血濡养病理:肝血不足:视物不清,甚至夜盲;肝经风热:双目红肿痛痒肝火上炎:目赤生翳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血盛衰影响爪甲的枯荣指甲营养不良反甲肝主筋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曲能直,刚柔相济思考肝主疏泄气机与肝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间的关系?肺(娇脏、相傅之官、气之本)解剖形态主要生理特性:华盖(lungbeingthecanopy)2.delicate3.宣发肃降(togoverndisperinganddescendingactivities主要功能1.主气司呼吸(dominateqiandcontrolrespiration2.主通调水道(regulatethe waterways)朝百脉(convergenceofbloodvesselsinthelung)主治节(managementandregulation)肺的形态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又称“华盖”。宣 发肃 降呼出浊气将精微、津液布散全宣发 身,外达皮毛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肺气 汗液,并调节其排泄肃降 吸入清气向下向内布散精微、津液清洁呼吸道肺的形、窍、志、液、华、时在体合皮,其华在毛(skin<hair>intheexterior)开窍于鼻(openingintothenose)在液为涕(nasaldischargeinfluids)在志为悲忧(sorrowinemotions)与秋季通应20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governingrespiratoryqi)病理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主一身之气(governingphysicalqi*体现在:气的生成(宗气)全身气机的调节*病理表现:少气、声低气怯、肢倦乏力、气机失调肺主气主要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肺朝百脉(辅心行血)含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气的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宣发 外达皮毛,汗、呼气肺水谷 津液 脾肃降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肺失通调失于宣散 无汗,皮肤水肿肺失通调失于肃降 小便不利,水肿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主治节

含义:是指肺对全身生理功能尤其对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等具有某些治理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呼吸(肺司呼吸,呼浊吸清)气机(肺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血液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津液(肺主通调水道,调节津液代谢肺为娇脏生理:肺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21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侵)病理:肺容易受内、外邪气的影响思 考题肺气的宣降作用在通调水道方面的具体体现?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为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皮毛与肺的主要关系临床意义皮毛与肺的主要关系肺气宣发,输精(津液、水谷精微)于皮毛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皮毛作为屏障抗邪护肺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肺主皮毛的临床意义生理——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排汗适度,抗邪能力较强。——皮肤疾患与肺的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理——皮肤憔枯,多汗/易遭外邪侵袭——皮肤感邪常内传于肺肺开窍于鼻肺气调和:鼻腔通畅,嗅觉灵敏外邪多从鼻喉侵入肺肺气充沛,皮肤润泽、致密肺与损美性疾病酒渣鼻涕为肺液涕的分泌与性状的变化多与肺失宣降有关鼻流清涕 肺寒鼻流黄浊涕 肺热鼻干 肺燥肺的气血阴阳肺的气血是肺发挥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肺的主要功能主要依靠气的作用,论及血的极少。肺阴根于肾阴,制约阳热,促进肺的滋润、宁静与内守肺阳根于肾阳,促进肺的温煦、运动与升散。部位形态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togoverntransportation andtransformation)主升清 (governingelevatingtheclear)主统血 (tocommandblood)脾的气血阴阳与形窍志液华时的关系2主运化

在体合肉,主四肢(todominatemusclesandlimbs)开窍于口,其华在唇(openingintothemouth)在液为涎 (salivainfluids)在志为思 (contemplationinemotions)与长夏通应含义: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谷(先化后运)食物脾主运化

胃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脾的自转输精微全身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的生理病理意义生理:脾气健运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养料---充分营养全身脏腑组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味不正、腹胀、便溏;倦怠乏力、消瘦等主运化水液水饮汗胃布散全身浊者脾主运化

津液 宣发肺清 肃

外达皮毛清 小肠浊粪便 大肠主运化水液的意义

肾(气化)浊膀胱 尿脾喜燥恶湿病理表现: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水肿。(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主升清含义:升:①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为主(脾气主升)②升举、提举内脏23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气上升,一方面将水谷精微吸收并上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另一方面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生理病理表现统摄血液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溢出脉外的作用。机理:气的固摄作用。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肌肤水肿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濡养全身的肌肉和四肢活动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发达、壮实,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气虚弱: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痿废不用“治痿独取阳明”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的病变会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1.脾虚:食欲减退,口淡脾经有热:口有甜味脾有湿邪:口中粘腻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形体消瘦生理病理表现脾气上升——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脏腑相对恒定于一定的位置。脾不升清升清之力不足:气血生化无源 神疲乏力,眩晕,腹泻等升举之力不足:脾气下陷 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脾虚眼睑下垂脾的气血阴阳脾与口唇

脾的气血相互资生难以分割,但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皆为气的推动,故较多强调脾气的功能,较少论及脾血的功能。脾阴脾阳以肾阴阳为根本,但脾的功能可归纳为升、动、散,故历代医家论述脾阳十之八九。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口唇红润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口唇无华肾(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作强之官解剖形态主要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肾的气血阴阳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24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的气血阴阳肾精、肾气是构成肾的基本物质和维持肾的各项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体现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的根本解剖形态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主 藏 精(tostoreessence,controlgrowth,development&reproduction) 含义:肾具有贮藏精气,防止其无故外泄的作用 肾中所藏精之来源 肾精来源来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来源有异,但同归于肾;肾所藏之精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主管生长发育(tocontrolgrowth,development) (tocontrolreproduction) ——主管生长发育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生命活动过程形体表现为发、齿、骨等的改变肾精亏虚,多表现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肾中精气盛衰过程25主管生殖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有“天癸”的“至”与“竭”生理:生殖机能的产生、成熟以至衰退、丧失病理:肾精亏虚,性机能减退主管一身之阴阳 含义:肾阴: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作用。肾阳: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 病理:肾阴不足表现肾阳不足表现……它脏阴阳虚日久累及肾阴肾阳虚;肾阴肾阳虚导致它脏阴阳虚……肾的气血阴阳肾精、肾气是构成肾的基本物质和维持肾的各项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体现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的根本。主水(toregulatewatermetabolism)靠肾的气化作用实现肾的气化作用是推动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基本动力肾的气化作用推动精液升清降浊肾的气化作用主司膀胱开合肾对水液代谢的主持与调节作用26主管纳气(toreceiveqi)概念:肾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以保证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纳气正常呼吸均匀和调。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主骨生髓,其华在发生理:精能生髓,骨赖髓以充养,故称“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赖骨髓充养发为肾之外候,赖肾精充养病理:肾精不足小儿五软,成人骨骼脆弱易折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脱落发白枯槁脱落临床对早衰所致的发白、脱发常从肾论治。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精滋养耳窍,则听觉灵敏肾精不足,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思 考肺、脾、肾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第二节 六腑sixfu-organs/sixbowels含义共同的生理功能七冲门生理特点一、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storingandexcretingthe主决断 (governingdecision)胆功能失调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等;怯弱,善太息,或谋虑不决等。二、胃

又称胃脘,位于中焦,与脾“以膜相连”。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保胃气主通降,以降为和,以通为顺三、小肠位于腹中,上与胃相接(幽门,下与大肠相接(阑门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受盛之官)主泌别清浊27脾小肠 受盛食糜 化物 分清 水谷精微 全身(包括水分)别浊 小肠主液残渣糟粕(浊中之浊)大肠

肾的气化剩余水分(浊中之清)

膀胱 尿粪便小肠中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有“小肠主液”之说。临床应用:“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小肠功能失调四、大肠位于腹中,上口与小肠相接(阑门生理功能传导、排泄糟粕大肠的传导排泄胃的降浊肺的肃降肾的气化大肠主津五、膀胱(州都之官)生理功能肾的气化上中下三焦的生理特点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主气的宣发与升散下焦如渎:主排泄糟粕和尿液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上焦用药轻清灵透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用药平衡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用药滋腻六、三焦“决渎之官”“孤府”六腑之三焦三焦之分布上焦---膈以上(心肺)中焦---膈至脐(脾胃、肝胆)下焦---脐以下(肾、膀胱、大肠、小肠等)三焦共同生理功能28一、脑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上中下三焦的生理特点和治法第三节奇恒之腑脑居于头颅内,由髓汇集而成。又称“髓海”。脑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 (“头者,精明之主感觉运动与五脏的关系:脑的功能分属五脏肾:肾藏精,肾精充养脑髓。脾: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心:心藏神肝:肝主疏泄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大肠之前,呈倒梨状。女子胞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与“天癸”的关系与五脏的关系:肾、肝、脾、心与经脉的关系:督、任、冲、带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主血)心 (宗气) 肺(气)肺气助心行血29二、心与脾二、心与脾心血滋养维持脾运(主血)心 脾(主运化)血液运行正常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血液运行正常心主血三、心与肝脾统血三、心与肝

推动血行血行脉道心主血 推动血行肝藏血 贮藏调节血量

血液运行正常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主管精神活动调节情志活动

四、心与肾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四、心与肾心火下 上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降 济 (水火既济)肾水心肾不交心肾不交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为甚等。30五、肺与脾五、肺与脾肺司呼吸 吸入自然界清气 聚于 生成胸中 宗气脾主运化 吸收水谷精气肺通调水道 输布排泄水脾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

水液代谢正常六、肺与肝六、肺与肝肺气 主清肃下肝气 主疏泄升

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七、肺与肾七、肺与肾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水液正常输布排泄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阴 肾阴

共同完成呼吸运动八、肝与脾八、肝与脾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藏血 调节血量

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脾统血

固摄血液九、肝与肾九、肝与肾滋肾化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肾藏精养肝化血31肝之阴阳肾之阴阳

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肝(疏泄) 肾(封藏)以制约肝之疏泄十、脾与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十、脾与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脾(运化) 肾(肾精、肾阳)肾阳温煦以助脾运脾 为后天之本 为生命肾 为先天之本 之本

脾 运化水液肾 气化水液

水液代谢正常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消化吸收排泄胃:受纳腐熟水谷胆:贮存排泄胆汁消化吸收排泄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小肠:

泌别清浊吸收水份大肠:传导变化排泄大便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一)心与小肠心属火、主血心火亢心属火、主血心火亢温煦 滋养 下移 上炎小肠分别清浊小肠热小肠分别清浊小肠热32(二)肺与大肠肺气肃降肺失肃降肺气肃降肺失肃降促进 利于 相互 影响大肠传导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大肠传导不利(三)脾与胃纳运协调脾与胃纳运协调脾与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肝气疏泄肾的气化肝气疏泄肾的气化促进 利于 调控 影响胆汁排泄膀胱开合胆汁排泄膀胱开合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一)五脏与女子胞心行血心行血肺朝百脉女子胞脾统血肾藏精(二)五脏与脑中医藏象学把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3(三)五脏与脉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与脉的关系最为密切。(三)五脏与骨、髓肾藏精,生髓,充养骨骼、牙齿第三章 经络学说经络的基本概念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经脉与络脉的区别:涵义分布位置 形态 走向经脉主干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分支多浮而常见,行于浅表部位二、经络系统的形成腧穴的发现是针刺疗法的萌芽经络感传现象是经络形成的基础气功、导引

多粗大多细小

多纵行为主多纵横交错十二经脉(十二正经)经脉奇经八脉经络 十二经系组统 十五别组成络脉 浮络孙络

手足三阴三阳经。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体内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督、任、冲、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具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脉都有一条经别(主要分支)十二经脉+督、任脉+脾之大络加强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内外 内属五脏六连属 经筋外连皮部

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第二节 十二经一、命名原则手、足阴、阳34

手经循行于上肢足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脏、腑 阴经属脏一、命名原则(2)手足阴经手足阴经经脉名称手足阳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阴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三阳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阳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二、走向、交接规律大体走向 头手之三阴 从胸走手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胸 手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腹)足交接规律手指末端手之三阴 手之三阳 互为表里两经交接头面部手之三阳 足之三阳 同名经交接足之三阳脚趾末足之三阴 互为表里两经交接胸部足之三阴 手之三阴 无明显规律前 手太阴肺经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1) 中 手厥阴心包经阴经 内侧 后 手少阴心经上肢 手经 前 手阳明大肠阳经 外侧 中 手少阳三焦四 后 手太阳小肠经肢部 前 *足太阴脾经下肢 足经 阴经 内侧 中 *足厥阴肝经后 足少阴肾经前 足阳明胃经阳经 外侧

中 足少阳胆经后 足太阳膀胱经35三、分布规律(2)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阳明经(前):面颊、前额; 少阳经(侧):侧头太阳经(后):面颊、头顶、头后部;厥阴经:巅顶躯干部手三阳:均经过肩胛部手三阴:均从腋下穿出 肾经脉足阳明胃经——行于身前 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