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朋党之祸》_第1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朋党之祸》_第2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朋党之祸》_第3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朋党之祸》_第4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 朋党之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丙戌,唐文宗以兵部尚书李德裕同平章事。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上闻而恶之,故与德裕言首及之,德裕因得以排其所不悦者。初,左散骑常侍张仲方尝驳李吉甫[注]谥,及德裕为相,仲方称疾不出。三月,以仲方为宾客分司。初,李宗闵恶郑覃在禁中数言事,奏罢其侍讲。上从容谓宰相曰:“殷侑经术颇似郑覃。”宗闵对曰:“覃、侑经术诚可尚,然论议不足听。”李德裕曰:“覃、侑议论,他人不欲闻,惟陛下欲闻之。”后旬日,宣出,除覃御史大夫。八年,王守澄荐李仲言于上,上欲以仲言为谏言,置之翰林。李德裕曰:“仲言向所为,计陛下必尽知之,岂宜置之近侍!”上曰:“然,岂不容其改过。”对曰:“臣闻惟颜回能不贰过。彼圣贤之过,但思虑不至,或失中道耳。至于仲言之恶,著于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荐之,朕不欲食言。”对曰:“逢吉身为宰相,乃荐奸邪以误国,亦罪人也。”上曰:“然则别除一官。”对曰:“亦不可。”上顾王涯,涯对曰:“可。”德裕挥手止之,上回顾,适见,色殊不怿而罢。始,涯闻上欲用仲言,草谏疏极愤激,既而见上意坚,且畏其党盛,遂中变。臣光曰: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叙位,量能而授官,有功者赏,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夫如是则朋党何自而生哉。文宗苟患群臣之朋党,何不察其所毁誉者为实为诬,所进退者为贤为不肖,其心为公为私,其人为君子为小人?苟实也,贤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当进之;诬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弃其言,又当刑之。如是虽使之为朋党,孰敢哉!【注】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唐宪宗时期担任宰辅。(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B.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C.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D.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禁中,又称禁内,指封建帝王所居住的宫苑,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而得名。B.经术,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古书的合称,与《师说》中“经传”语意相同。C.颜回,又称“颜子”,孔子弟子,春秋末期思想家,以德行著称,被尊为“复圣”。D.朋党,指为争夺私利、排斥异己而结成的集团,常被帝王严厉打击来巩固皇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德裕利用文宗憎恨官员结党,排挤自己不喜欢的人。曾反对朝廷给李吉辅的谥号的张仲方,在德裕任宰相后,称病不上朝。B.李宗闵认为郑覃、殷侑议论朝政不值得听取,李德裕和皇上却都很想要听他们二人的议论,所以后来任命郑覃为御史大夫了。C.李德裕认为仲言的罪过难以悔改,文宗不应该授予其任何官职,但王涯因文宗任用仲言态度坚决,自己畏惧仲言一伙势力而妥协。D.司马光认为,君主依据才德来授予官职,奖罚分明,有主见,不被奸臣的谗言迷惑,只有这样才会让朋比为党的人难以在朝廷立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德裕挥手止之,上回顾,适见,色殊不怿而罢。(2)诬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弃其言,又当刑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名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待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吐蕃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臣光曰:“君明臣忠,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兵革偃戟,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B.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C.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D.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代设置为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B.小康,指政教修明、百姓富裕安乐的儒家理想社会,低于“大同”理想。C.阍寺,即阍人与寺人,阍人负责掌门禁,寺人是宫廷近侍,文中指外戚。D.里闾,“里”指百姓所居之处,“闾”指里巷大门,后“里闾”泛指乡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弘之子贿赂朝廷官员被揭发后,皇帝亲自审阅账目,发现牛僧孺拒不受贿,皇帝大喜,牛僧孺便也得到赏识重用。B.牛僧孺认为接受归降、收归维州不能真正削减吐蕃势力,反而破坏双方信任,皇帝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C.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助长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的嚣张气焰,使皇帝责怪牛僧孺的策谋错误并最终疏远了他。D.司马光认为当时藩镇制据、士卒自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牛僧孺却说是太平之世,这是言语不真实的行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2)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9.司马光对牛曾孺的评价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评价依据。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穆宗长庆元年。翰林学士李德裕,以中书舍人李宗闵尝对策讥切其父,恨之。宗闵又与翰林学士元稹争进取有隙。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各以书属所善进士于徽。及榜出,文昌、绅所属皆不预焉。文昌言于上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上以问诸学士,德裕、稹、绅皆曰:“诚如文昌言。”上乃命中书舍人王起等覆试。夏四月丁丑,贬徽江州刺史,宗闵剑州刺史,汝士开江令。或劝徽奏文昌、绅属书,上必寤。徽曰:“苟无愧心,得丧一致,奈何奏人私书,岂士君子所为邪?”取而焚之,时人多之。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二年夏六月甲子,裴度、元稹皆罢相,以兵部尚书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三年。户部侍郎牛僧孺,素为上所厚。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句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戍,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时僧孺与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八年不迁,以为李逢吉排己引僧孺为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大和五年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B.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C.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D.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策,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后代也有以此取士。B.元稹,唐代文学家,诗作号为“元和体”,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曾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C.礼部,隋以后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官吏的任免与考核,长官为礼部尚书。D.贡举,古时地方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称贡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朋党之争缘于翰林学士李德裕与李宗闵、元稹之间的私人恩怨,双方相互倾轧将近四十年,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B.段文昌、李绅各自写信给掌管贡举的钱徽,希望能录取所荐之人,未能如愿。后段文昌上书告发,杨、钱二人都遭贬谪。C.皇上向来看重户部侍郎牛僧孺,当看到韩弘家账簿、知晓牛僧孺没有接受韩弘贿赂时非常高兴,后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D.先前牛僧孺和李德裕都可能入朝为相,李德裕外任浙西观察使,八年没有升迁,以为是李逢吉推荐了牛为相,从此更加怨恨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2)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答案1、D句意:李德裕前来拜谢,唐文宗和他讨论朋党的问题,他说:“现今朝廷中有三分之一的官吏都结成朋党。(他们)在上层攀附宰相,在下层干扰有关部门,替读书人求取官职和科举考试中榜及第,没有不达到目的的。”“上”指“皇上”,做“与之论朋党事”这一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官及科第”做“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2.B“经术,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古书的合称”错误,“经术”指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3.B“李德裕和皇上却都很想要听他们二人的议论”错误。根据原文“李德裕曰:“覃、侑议论,他人不欲闻,惟陛下欲闻之”可知,李德裕反驳说:“郑覃、殷侑议政,别人不愿听,只有陛下想听。”由此可知,李德裕没有提及自己的观点。4.(1)李德裕挥手阻止他(王涯),文宗回头看,恰好看见,脸色非常不愉快地结束了商议。(2)(如果他们)捏造事实,(荐举的官员)无德无能,(办事)出于私心,他们就一定是小人,(朝廷)不只应当拒绝这些人的意见,而且应当惩罚他们。参考译文:二月丙戌,唐文宗任命兵部尚书李德裕为同平章事。李德裕前来拜谢,唐文宗和他讨论朋党的问题,他说:“现今朝廷中有三分之一的官吏都结成朋党。(他们)在上层攀附宰相,在下层干扰有关部门,替读书人求取官职和科举考试中榜及第,没有不达到目的的。”文宗得知后十分憎恨,所以和李德裕谈话首先说起这方面的事,李德裕因此而得以排挤他所不喜欢的人。起初,左散骑常侍张仲方曾经反对过李吉甫的谥号,等到李德裕被任命为宰相,张仲方借口有病而不上朝。三月,朝廷任命张仲方为宾客分司。当初,宰相李宗闵憎恨郑覃在宫中经常对文宗议论朝政得失,奏请文宗罢免郑覃侍讲的职务。文宗不慌不忙地对宰相说:“殷侑精通经学,水平类似郑覃。”李宗闵说:“郑覃、殷侑的经学水平的确很高,但议论朝政却不足以听取。”李德裕反驳说:“郑覃、殷侑议政,别人不愿听,只有陛下想听。”十天之后,朝廷宣布文宗的诏令,任命郑覃为御史大夫。八年,王守澄把李仲言推荐给文宗。文宗想任命他为谏官,安置在翰林院。宰相李德裕说:“李仲言过去的所作所为,我想陛下都知道,这种人怎么能安排到您的身旁作为侍从呢!”文宗说:“你说的对,(但)难道不允许他改正错误吗?”李德裕回答说:“我听说只有孔子的弟子颜回能不犯相同的第二次错误。那圣贤犯的错误,只是一时对问题考虑不周,有时偏离了中庸之道。至于李仲言的罪过,则是出自内心,怎能改得了?”文宗说:“李逢吉推荐了他,我不愿食言。”李德裕说:“李逢吉身为宰相,却推荐李仲言这种奸人来危害国家,他也是罪人。”文宗说:“那么就另外授予他一个官职。”李德裕说:“那也不行。”文宗回头看着王涯,王涯回答说:“可以。”李德裕挥手阻止他,文宗回头一看,恰好看见,文宗脸色非常不愉快地结束了商议。开始,王涯听说文宗打算任用李仲言,起草了劝阻的奏章,极其愤慨激昂。后来,他看文宗任用仲言的态度很坚决,并且畏惧仲言一伙势力大,就中途改变了主意。臣光曰:所以英明的君主执政,衡量官员的德行高低而设置不同的职位,衡量官员的才能大小授予官职。有政绩的官员加以赏赐,有罪行的则进行惩罚,不被奸臣的谗言所迷惑,不因他们的花言巧语而改变自己的主见。如能这样做,那么朋党又怎么能够产生呢?唐文宗如果忧虑群臣朋比为党,为什么不去核查他们所诽谤和赞誉的是事实还是捏造,他们所荐举和压制的官员是德才兼备还是庸俗无能,办事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他们本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如果他们的言行实事求是,荐举的官员德才兼备,办事出于公心,他们就一定是君子,朝廷不只应当采纳这些人的意见,而且应当提拔他们。如果他们捏造事实,荐举的官员无德无能,办事出于私心,他们就一定是小人,朝廷不只应当拒绝这些人的意见,而且应当惩罚他们。如果唐文宗能够这样去做,就是命令百官结党营私,也肯定没有人胆敢那样去干!5、D句译: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离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也可以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平,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四夷不至交侵”和“百姓不至流散”是并列的情况,结构相同,两者之间要断开,可以排除AC;“至理”,即“至治”,最好的治世,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6.C“文中指外戚”错误。阍寺,文中指宦官。7.C“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助长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的嚣张气焰”错误。原文是说“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并没有提到王践言的进谏“助长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8.(1)等到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掌管库藏的奴仆和官吏到御史府打官司。(2)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9.牛僧孺是一位罪大恶极的臣子。用事时,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失势时,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参考译文:当初,韩弘的儿子、右骁卫将军韩公武为父亲谋划,用财物结交朝廷内外的人。等到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掌管库藏的奴仆和官吏到御史府打官司。皇帝很同情他,把韩弘的财物账目全部拿来亲自查看,发现凡是朝廷内外掌权的人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贿赂,唯独用红笔小字写着:“某年某月某日,送给户部牛侍郎一千万钱,不接受。”皇帝非常高兴,把账本拿给左右的人看,说:“当真如此,我没有看错人。”三月壬戌戊,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文宗大和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归降,李德裕派遣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占据维州城,备文上奏这个情况。牛僧孺说:“吐蕃的边境,四面各有万里,失去一个维州,不能损害吐蕃的势力,白白地破坏了双方的真诚信任,有坏处没有好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李德裕把维州城归还给吐蕃,拘系悉怛谋送还吐蕃。吐蕃在边境上杀死了悉怛谋。李德裕因此怨恨牛僧孺。唐文宗大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宫主持枢密院事,多次对皇帝说:“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皇帝也感到后悔,责怪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机说“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有怨隙,(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劳”。皇帝也疏远牛僧孺。牛僧孺内心感到不安。适逢皇帝到延英殿,对宰相说:“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你们也在考虑这个吗?”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离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按唐避高宗李治讳,改“至治”为“至理”),也可以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平,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退出之后,牛僧孺对同僚们说:“皇上这样责怪抱怨,我们怎能久居于此哪!”牛僧孺于是多次上表请求辞职。十二月,乙丑,任命牛僧孺为同平章事,担任淮南节度使。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贤明臣下忠诚,奸邪的人被贬逐,推行礼乐,停止战争,诸侯归顺,四周夷狄顺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富裕人人饱暖,这是太平之世的迹象啊。在那时,宦官专权,在宫廷之内胁迫君主,不能疏远他们;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连年兴师动众,征收赋税日益紧迫,尸骨鲜血遍布于原野,乡里织布机上的布帛被一扫而空,而牛僧孺却认为是太平之世,不是说假话吗?在文宗力求治世之时,牛僧孺处于宰相之位,进用就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黜退则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10、C句意:“捆绑送还悉怛谋使敌寇心里痛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机说:“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有怨隙,所以妒忌他的功劳。”文宗疏远牛僧孺。牛僧孺内心感到不安,于是接连上表请求免职。“绝”是“断绝”的意思,宾语为“后来降者”,不需要断开,排除AD。“累”修饰“表”,表明上表的次数之多,不需要断开,排除B。11.C“礼部,……掌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错误,礼部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由“吏部”掌管。12.A“朋党之争缘于翰林学士李德裕与李宗闵、元稹之间的私人恩怨”表述有误,结合“翰林学士李德裕,以中书舍人李宗闵尝对策讥切其父,恨之。宗闵又与翰林学士元稹争进取有隙”分析,翰林学士李德裕,因为中书舍人李宗闵曾经在对策时讽谏他的父亲,怨恨他;李宗闵又和翰林学士元稹争夺升官的机会而有嫌隙。应该是“李宗闵与李德裕、元稹之间的私人恩怨”。13.(1)今年礼部考试极不公平,所录取的进士都是纨绔子弟,没有才能,通过请托而被录取。(2)(穆宗)把韩弘的财物账目全部拿来自己查看,看到凡是朝廷内外掌权的人,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贿赂。参考译文:唐穆宗长庆元年。翰林学士李德裕,因为中书舍人李宗闵曾经在对策时讽谏他的父亲,怨恨他。李宗闵又和翰林学士元稹争夺升官的机会而有嫌隙。右补阙杨汝士和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分别写信将和自己关系好的进士托付于钱徽。等到发榜时,段文昌、李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