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2021-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2021-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2021-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2021-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

一、(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奇。

到魏晋南北朝,消失了志怪、志人小说。神话传奇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奇,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奇,《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梁代萧统编《文选》,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深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消失了许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进展开阔,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唐代小说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从今,小说便进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进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依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根据史书的记载编写。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很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纳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由于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进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进展史上开拓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拓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进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进展及其规律》)

材料二: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史传文学的阅历总结出来,写成《史通》。他很讲究"识"。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就是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他认为必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在"器识"上下功夫。

其次条,你要写好小说,必需要有"孤愤"。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由于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由于左丘明有"孤愤"。"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了。其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就不吃饭了?"真、美、善"我们都要,它们并不是并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没有真,那个美是假美,那个善是伪善,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

要讲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需深化生活。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是非、善恶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辨别评判。

(节选自吴组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材料三: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奇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加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消失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精确     ,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小说进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旧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异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阅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实行"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汲取史传文学写人艺术阅历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加创作的《水浒传》。

中国为群众长期喜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进展及其规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代萧统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提出了小说创作"事出于深思,义归于翰藻"的主见。

B.进入唐代,我国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

C.话本小说兴起于宋代,由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加工而成,二者风格大致相同。

D.小说进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偏重于以描绘人物为目的,而不再重视情节,用情节来吸引人了。

(2)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讲究真实,要真实必需深化生活,深化生活就能写出真实的文学作品。

B."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客观主义倾向,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C.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外国小说不注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注意人物外部言和行的表现。

D.《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并广泛流传,是由于它们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

(3)依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一书最初同历史归于一类,内容既有远古的神话传奇,也有地理学问。

B.《红楼梦》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点的。

C.民间话本《三国志平话》虽粗糙又不精确     ,但可以作为讨论《三国演义》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资料。

D.《史通》中"实录"的文学阅历与陆机《文赋》中"妍媸毕露"的理论主见是全都的。

(4)请以《史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史记》是如何体现"实录"精神的。

(5)结合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的进展规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

2.(15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黄花绣

刘庆邦

庆婶子打着一把黑伞到格明家来了,推开院门就问格明在家不在。院里的积雪很厚,把庆婶子包了塑料袋的两只脚都抱住了。三大娘快不中了,叫格明去,是让格明给三大娘送终的鞋上绣花儿。

格明的娘说:"格明这妮子手笨得像猪脚一样,哪里会绣什么花儿呀!你别看格明长了个傻大个子,她连虚岁还不到十四呢!"庆婶子说:"绣花儿的事儿找的就是童女儿,超过十六岁就不用了,咱这儿的法规你又不是不懂。"

按当地的法规,给将要远行的老奶奶鞋上绣花儿要用童女儿,而且指到谁就是谁,不许有半点推辞。

让格明深感犯难的是,长这么大,她从来没捏过绣花儿针,不知绣花针多轻多重,是横拿还是竖拿。娘呢,从来没教她绣过花儿。冷不丁地让她去绣花儿,这不是要她出丑嘛!

庆婶子说:"不会绣不要紧,一教就会了。人不管做啥事,都是先有第一回。"

格明要绣的花儿并不简单,一根花梗,四片花叶,一朵花儿。花梗绣褐色,花叶绣绿色,花朵绣黄色。格明认出来,她所绣的花儿应当是菊花。庆婶子把一根绣花针和缠了各色丝线的线轴给了格明,格明把黄丝线往针鼻子里纫时,手指哆嗦得怎么也纫不进去。从听说要她给三奶奶绣花儿,她的哆嗦始终都没止住,这会儿又加重了,她越用力,越焦急,就哆嗦得越厉害。她在心里骂自己没用,眼泪几乎要落下来。庆婶子说,谁第一次绣花儿都这样,绣得多了,自然就娴熟了。格明背过身子,把心稳了稳,果真把针纫上了。

①透过玻璃,她观察桃花雪仍在下。有一朵盛开的雪花从窗口上方下来,眼看要飘进窗内。

格明在记忆里查找她所见过的菊花。在自家院子的东南角,一个用矮花墙围起来的小园子里,每年秋天,菊花都会不失时机地迎霜开放。菊丛高过了矮墙,数不清的黄色线菊的花朵分散在墙头上,让人观赏不尽,怜惜不尽,感叹不尽。心中的菊花开了,格明手上的菊花就可以绣了。

三奶奶不是格明的亲奶奶,是远门子奶奶,娘说三奶奶对格明不赖,是有一年,三奶奶见格明穿的裤子太短了,短得揪巴到膝盖那里,就送给格明一条长一些的裤子。

天快晌午时,格明的娘踏着雪来了,喊格明回家吃午饭。一朵黄花才绣了半朵,格明对娘说:你先吃吧,我不饿。格明眼不离手,手不离针,针不离线,线不离花,两朵花儿格明绣了一成天。

傍晚娘接她回家时,她的腿都站硬了,脚也站麻了。但当晚格明睡得一点都不踏实,一会儿醒了,一会儿醒了。②她每次醒来都以为天大亮了,抬头往窗口看看,映进屋的原来是雪光,不是天光。她梦见三奶奶对她绣的花儿很不满足,竟把绣花鞋从脚上脱下,扔到门外头去了。

格明再次醒来时,模糊听见了三声炮响,她一惊,知道三奶奶这回真的不中了。

来到三奶奶家,格明最留意三奶奶的脚,要看看三奶奶穿上她做的绣花鞋没有。还好,三奶奶脚上穿的正是她做的绣花鞋。花儿是两朵,左边鞋上一朵,右边鞋上一朵,两朵花儿朝里相对着。金黄色的花朵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荣烁烁。看着看着,两朵花儿仿佛升腾起来,升得满屋子都是花朵。

天放晴后,雪很快溶化。

格明说:"娘,你给我买丝线,我要绣一双花鞋,自己穿。"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三奶奶送裤子给格明的情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更鲜亮,也使小说内容更丰富,行文更富于变化。

B.结尾写格明绣的花"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荣烁烁",说明格明绣花的水平进步很快,水平很高。

C.文中多次对雪的描写,不仅增加了阅读美感,渲染了环境,也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本文文笔清爽朴实,心理描写细腻,布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闪烁着文学之美,体现了人文情怀。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格明怎样的心理?

(3)小说以"黄花绣"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古塘传

方苞

余从先兄百川求友,得邑子同寓金陵者曰刘古塘,于高淳得张彝叹。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然其年或先后生于余,而自有其侪;或年相若,而交期则后。惟诸君子同时并出,而为交皆久且深,故世莫不闻。丁酉秋,作《四君子传》。

刘捷字古塘,先世怀宁人,迁于桐,既而流寓金陵。其为行笃,自信而不牵于众,文亦然。始入江宁县学,课试必压其侪,名日起,独自谓所业弗善也。中岁发愤,究讨经史诸子。久之出所为文,众弗善。以进于有司,则摈焉,而私自喜。

有与同姓名者,为江宁学武生,大患乡里,督学邵嗣尧闻其名而未察也。捷入试,忽命榜笞数十,已而知其误,乃置其文四等,比郡皆哗。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家甚贫,僦屋穷巷,无一亩之田。以名在天下,诸大府常不远数千里以厚币招之,一语不合,则驾而归,无能留者。遂宁张公鹏翮督学江南,招入使院,有故人以夜诣捷,出千金为其姻家请事。捷曰:"吾不意君以此等人视余!"其自远方归,解装常得数十百金,族姻故旧环至,视其所急而分给之。顺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宴如也。

捷故名家子,其祖若宰,明崇祯辛未及第第一人。兄辉祖,康熙庚午乡试举第一,及辛卯,捷复举第一。众议皆谓:"宋、明科目有三试皆一者,今独无有,惟捷可当之。"而为礼部者独不喜捷所为文,磨勘停一科。癸巳秋,将赴公车,会其友方苞以《戴名世文集》牵连编旗伍,檄有司解送妻子北上,捷曰:"吾义不行不偕行。"至京师,试期已过。其后病且衰,竟未得一与礼部之试。

(节选自《方苞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B.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C.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D.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南京的别称,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临安"也是南京的别称。

B.督学:又称"视学",旧时教育主管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是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

C.磨勘:吏部和各道观看使对官员考绩进行复验或翰林院儒臣对乡、会试试卷进行复核,文中指后一种意思。

D.公车:泛指科举时代举人进京应试或入京应试的举人,后来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本文指举人进京应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交了众多伴侣,他们志趣相投,学业相近,年龄比或大或小,唯独四君子年龄相近,交情久深。

B.刘捷在江宁县学时,考试必定超过同辈,声名鹊起;中年发愤读书,讨论经典,但是写出的文章不被别人看好。

C.刘捷家境贫寒,租赁房屋居住在陋巷,但是只要有钱,他会依据族人、姻亲、老伴侣的状况缓急分给他们钱财。

D.刘捷是名家子弟,乡试、会试都取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认为刘捷可以担当科举考"三试"皆第一的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②顺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宴如也。

(5)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刘捷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4.(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舟中晚起①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凉爽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注】①长庆二年,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接受,于是他恳求到外地任职,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该诗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舟中高卧,"犹"字照应诗歌标题中的"晚起","凉"字既指天气凉爽,亦指内心凄凉。

B.颔联"沽酒店"与"钓鱼船"点明诗人离开了朝廷,远离了政治斗争漩涡,体现诞生活之"闲"。

C.颈联直抒胸臆,略带不被朝廷重视的调侃,"退身江海"一语双关,点明自己生活很"闲"的缘由。

D.本诗描写诗人旅途生活,笔墨几乎都集中在"闲"字上,结构严谨;语言华丽,意境深远。

(2)尾联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正面描摹了箜篌发出的四种声音,各具特色,形神兼备。

②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两句运用比拟手法描写室外活泼清爽、别有情趣的场景。

③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借明媚春光反衬自己的落寞情怀,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魂"。

三、语言文字运用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宏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久那么纯净,永久那么活泼,永久那么鲜亮,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气!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漂浮着,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种好像神奇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宝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渐渐地,有姿势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洁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_____________,但是我还是爱那原来的三个。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方、夸张

B.对偶、借代、排比

C.比拟、比方、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地冒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不超过10个字。

7.(6分)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者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五》)

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

四、写作

8.(6分)微写作

《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经典语录"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全部合理的和美妙的都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请你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150字。)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扩散全国,威逼着人民的生命平安。此次疫情,90后成为抗疫主力,他们英勇地奔赴前线,遏制疫情,爱护亿万中国人。作为00后,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给疫情中的90后写封信,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①可以写给集体,也可以写给个人;②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2021-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

1.【解答】(1)A."小说创作"有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梁代萧统编《文选》,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可见,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C."风格大致相同"有误,材料一第五段中是"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

D."不再重视情节"有误,材料三其次段中"小说进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旧保留了下来"。

故选:B。

(1)A."就能写出"的说法过于肯定。

B."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客观主义倾向"错误,依据材料二最终一段"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可见,并不是客观主义。

C."外国小说不注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错,外国小说极重视静态的心理描写;依据材料三其次段"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可见,"注意人物外部言和行的表现"的是中国小说。

故选:D。

(3)B."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点的"推断有误,材料一最终一段说"《金瓶梅》开拓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进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并没有提到《红楼梦》是通过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达到辉煌顶点的,实际上《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有多个方面的缘由,其艺术性、思想性都远远超过其他小说,这才是真正的缘由。

(4)题干要求"体现实录精神",依据"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了。其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就不吃饭了?真、美、善我们都要,它们并不是并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没有真,那个美是假美,那个善是伪善,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可见,"真实"是指不仅要写美善,更要注意体现真实的状况,即可能有丑恶的地方,《史记》的创作"不溢美,不隐恶",记录人物时,无论将相王侯地位多高,都是从不避讳记录他们的缺点,如《鸿门宴》中的刘邦,既有虚心求教、能屈能伸的优点,也有狡诈虚伪的缺点等,可依据自己熟识的史记人物进行分析,只要指出人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陷即可。

(5)依据"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概括出①;依据"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概括出②;依据"中国为群众长期喜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概括出③。

答案:

(1)B。

(2)D。

(3)B。

(4)示例一:刘邦。《高祖本纪》中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宏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风采,也揭露他的狡诈、虚伪、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绐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示例二:李广。《李将军列传》中,表现了李广武艺精湛,尤善骑射,机灵果敢,胆略过人,廉洁宽厚,爱兵如子。但也记述他斩杀霸陵尉一事,表现其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示例三:汉武帝。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5)①文人与民间创作相结合。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③中国古典小说立足于现实。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

2.【解答】(1)B.这是格明的心理感受,不是她绣花的水平高。

(2)①依据前文"格明背过身子,把心稳了稳,果真把针纫上了"和后文"心中的菊花开了,格明手上的菊花就可以绣了"可见,此处"有一朵盛开的雪花从窗口上方下来,眼看要飘进窗内"的雪花是悠扬缓慢地落下的,衬托出她内心慢慢平稳。

②此处的雪光总让她意为"天大亮",其实是"睡得一点都不踏实,一会儿醒了,一会儿醒了"的心理,她之所以睡担心稳,是由于"梦见三奶奶对她绣的花儿很不满足,竟把绣花鞋从脚上脱下,扔到门外头去了",担忧三奶奶会不满足自己绣的花儿。

(3)"黄花"既是指菊花,本身有"黄花闺女",即文中"童女儿"的意思,文中又写的是格明绣花,因此"黄花"一语双关,也指童女儿;"黄花绣"中"黄花"一词带给人鲜亮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文章主要写少女第一次绣花的故事,因此"黄花绣"也是文章的线索;通过绣花,少女从一开头"把黄丝线往针鼻子里纫时,手指哆嗦得怎么也纫不进去。从听说要她给三奶奶绣花儿,她的哆嗦始终都没止住,这会儿又加重了,她越用力,越焦急,就哆嗦得越厉害""她梦见三奶奶对她绣的花儿很不满足,竟把绣花鞋从脚上脱下,扔到门外头去了",到后来"三奶奶脚上穿的正是她做的绣花鞋。花儿是两朵,左边鞋上一朵,右边鞋上一朵,两朵花儿朝里相对着。金黄色的花朵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荣烁烁。看着看着,两朵花儿仿佛升腾起来,升得满屋子都是花朵",要求"娘,你给我买丝线,我要绣一双花鞋,自己穿"可见,少女从一开头的不自信成长为自信,呈现了成长的主题。

答案:

(1)B。

(2)①处表现了格明内心趋于平稳。②处表现了格明内心的担忧。(第②处答"忐忑""担忧"亦可。)

(3)①运用双关手法。黄花既指菊花,又指童女儿。②形象生动。"黄花绣"富有画面感。③作为线索。以绣花这件事贯穿全文。④揭示主题。通过绣花,揭示了少女格明从不自信到自信的成长主题。(第①点答出"黄花既指菊花,又指格明"亦可;第②点答"美感""乡土气息"亦可。)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

3.【解答】(1)依据句意断句。"于皖"作句子"归试于皖"的后置状语,要连在一起,排解BD;"余平生昵好"指我平生亲近喜爱的,句意完整,其后断句,排解A.故选C.译文:回皖参与考试,结交了刘古塘的兄长北固先生,在宿松结交了朱字绿。我平生亲近喜爱的、志趣学问与我相近的,和这几位君子相像的人也是有的。

(2)A."临安也是南京的别称"有误,临安是杭州。

(3)D."乡试、会试都取得了第一名"错,原文为"及辛卯,捷复举第一""至京师,试期已过。其后病且衰,竟未得一与礼部之试",原文只说刘捷取得了乡试第一,未取得会试第一。原文说他到了京师,会试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以后生病并且年轻,最终不能参加礼部的会试。

(4)①"无何",不久;"暴疾",突然发病;"无几",基本上没有。译文:不久,邵嗣尧由于突然发病死去,大家都替刘捷感到兴奋,但是刘捷事前事后在言语神色上没有多少微小变化。

②补出主语"刘捷";"俄而",不久;"日旰",晚上;"宴如",安稳自若的样子。译文:(刘捷)顺手散尽(钱财),不久陷入穷困之中,到了晚上也吃不上饭,(他)依旧安稳自若的样子。

(5)原文其次段"其为行笃,自信而不牵于众"可见刘捷仁义敦厚、自信有主见;第四段"一语不合,则驾而归,无能留者"体现其率性不羁;"解装常得数十百金,族姻故旧环至,视其所急而分给之""檄有司解送妻子北上",他视伴侣状况缓急分给他们钱财、护送方苞妻子儿女北上体现其重义轻利;"日旰不得食,宴如也"体现其处世泰然。

答案:

(1)C

(2)A

(3)D

(4)①不久,邵嗣尧由于突然发病死去,大家都替刘捷感到兴奋,但是刘捷事前事后在言语神色上没有多少微小变化。

②(刘捷)顺手散尽(钱财),不久陷入穷困之中,到了晚上也吃不上饭,(他)依旧安稳自若的样子。

(5)①仁义敦厚;②自信有主见;③率性不羁;④处世泰然;⑤重义轻利。

参考译文:

我跟随兄长百川寻求伴侣,结交了和我同乡并且一样借居金陵的叫作刘古塘的人,在高淳结交了张彝叹。回皖参与考试,结交了刘古塘的兄长北固先生,在宿松结交了朱字绿。我平生亲近喜爱的、志趣学问与我相近的,和这几位君子相像的人也是有的,可是他们的年龄有的比我大,有的比我小,他们自有他们的同辈人;有的与我年龄差不多,但是我们交往的时间却很晚。只有这几位君子同一时期一起消失了,我们交往的时间都很长且交情深厚,所以世人没有人不知道(我们之间的情意)的。丁酉年秋天,我写了《四君子传》。

刘捷字古塘,祖先是怀宁人,后来迁徙到桐城。不久流落到金陵居住。他品德仁义敦厚。信任自己并且不被众人牵制,文章也是这样。起初进入江宁县学,考试必定超过同辈,名声一每天地传开了,唯独自己认为所从事的课业不喜爱。中年发奋读书,讨论探讨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学说。时间长了,他拿出写的文章,众人都不喜爱。他把(文章)进献有关部门,就被摈弃不用,但是私下里自己很喜爱。

有和刘捷同名同姓的人,是江宁县学武秀才,大肆祸害乡里,督学邵嗣尧听说了他的名字却没有认真调查,刘捷进去考试,督学邵嗣尧突然命人(把他)鞭笞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