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结构与复制课件_第1页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结构与复制课件_第2页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结构与复制课件_第3页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结构与复制课件_第4页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结构与复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DNA的结构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

DNA-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是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能够使亲代的性状准确地在子代表现出来。DNA的此种功能与其分子结构是密切相关。2.2.1DNA的一级结构1.DNA的化学成分3.核苷酸的结构4.DNA的一级结构(2)DNA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1949)ErwinChargaff用纸层析技术分析DNA的核苷酸组分:(1)腺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A=T;

(2)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数也相等,即G=C;

(3)含氨基的腺嘌呤和胞嘧啶总数等于含酮基的鸟嘌呤和胸腺

嘧啶总数,即A+C=T+G;

(4)嘌呤的总数等于嘧啶的总数,即A+G=C+T;

所有DNA中碱基组成必定是A=T,G=C,这一规律暗示A与T,C与G相互配对的可能性,为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3)DNA和RNA一级结构的比较

在DNA二级结构与高级结构间或高级结构的各种构象间存在一个动力学平衡。Z-DNA调控基因转录的两个模式2.3DNA的复制

研究证明生命的遗传实际上是染色体DNA自我复制的结果。而DNA自我复制主要是通过半保留复制来实现的,是一个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链的过程。即细胞分裂时,通过DNA自我复制将亲代细胞所含有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细胞。

双链DNA的复制包括复制的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并需要拓扑异构酶、解链酶、单链结合蛋白、引物合成酶、DNA聚合酶及DNA连接酶等酶和蛋白质的参与。2.3.1DNA的半保留复制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同时对其复制过程进行了探讨。

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开,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新合成2条DNA链的核苷酸序列和亲代DNA链完全相同。因此,每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DNA这种复制方式叫做DNA的半保留复制。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由于15N-DNA分子的密度比普通DNA的密度大,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时,这两种DNA分子形成位置不同的区带。结果证实:无论原核还是真核生物DNA都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遗传的2.3.2复制的起点、方向和速度

DNA复制时,双链DNA要解开成两股链分别进行,所以,这个复制起始点呈现叉子的形式,被称为复制叉。DNA的复制是由固定的起始位点开始的。

复制子是生物体DNA复制的基本单位,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始位点。

复制叉从复制起点开始沿着DNA链连续移动,起始点可以启动单向复制或者双向复制,这主要取决于在复制起点形成一个还是两个复制叉。复制叉移动方向

放射性自显影法:对于大基因组内的不确定区域,两次连续的放射脉冲可以用来标记复制的移动。如果一个脉冲比另一个脉冲强,我们可以用相对的标记强度来区分,这些可用放射自显影观察。单向复制:在复制眼的一端,一种类型的标记后紧跟着另一种标记;双向复制:在复制眼的两端产生一种(对称的)模式。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DNA链复制过程示意图线性DNA双链的复制研究表明DNA聚合酶还是RNA聚合聚合酶都只从5`端向3`端移动;体内DNA复制时,由一段RNA引物起始DNA合成,起始后RNA引物被切除,使子链短于母链。切除后的5`端缺口如何合成?这就提出了线性DNA末端复制的问题。寿命缩短?线性DNA末端复制的特殊机制(1)线性复制子转变为环状或多聚分子:T4噬菌体DNA通过其末端的简并性使不同链的3端因互补而结合。DNA聚合酶作用填满其缺口,再经DNA连接酶作用生成二联体。(2)DNA末端形成发夹式结构,是该分子没有游离的末端。如草履虫线粒体DNA。(3)某种蛋白启动复制腺病毒DNA分别在分子两端启动复制,并通过链取代法使之延伸。末端蛋白的作用下,在真正的末端上启动复制。(1)θ-复制(2)滚环复制(3)D-环复制2.环状DNA的复制(1)θ-复制

E.coli基因组的复制原点位于天冬酰胺合酶和ATP合酶操纵子之间,全长=45bp,称为oriC。OriC富含AT,并含有多个短的重复序列,能够被复制起始点结合蛋白所识别。复制的起始:涉及DNA双链的解旋和松开,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复制叉。前导链还是复制前,复制原点的核酸序列被转录生成短的RNA链,作为起始DNA复制的引物。(2)滚环复制(replicationbyrollingcyclesstructure)这是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形式。φX174噬菌体由一个单链环状DNA组成,这条链称为正(+)链;合成的互补链称为负(-)链。双链体的复制以滚环复制方式进行。(3)D-环型(D-loop):

这也是一种单向复制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首先在动物线粒体DNA的复制中被发现。双链环在固定点解开进行复制。但两条链的合成是高度不对称的,一条链上迅速合成出互补链,另一条链则成为游离的单链环(即D-环)。2.4DNA复制的特点2.4.1原核生物E.coli

DNA复制的特点基因组DNA是双链环状;复制起始区位于其遗传图的84min附近;OriC含有3个13bp和4个9bp的两个保守序列。复制起始后形成的两个复制叉沿着整个基因组双向等速移动,DNA复制中间产物呈一个θ。1.DNA双螺旋的解旋研究证实多种蛋白质及酶参与DNA双链的解开过程。如拓扑异构酶I、DNA解链酶及SSB蛋白等。(1)DNA解链酶

DNAhelicase是经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大部分DNAhelicase沿着随后链模板5′→3′方向及沿着复制叉的前进而移动。研究证明:Rep蛋白和特定的DNA解链酶分别在DNA两条链上协调作用,以解开双链DNA。(2)单链结合蛋白(SSB蛋白)发现噬菌体T4的基因32蛋白可以在远低于解链温度时使双链DNA分开,并牢牢地结合在单链DNA上,后来发现许多生物中都有这类蛋白。原核生物:SSB蛋白与DNA结合时还表现协同效应,如第1个SSB蛋白结合DNA的能力为1,第2个SSB蛋白的结合力可达103。真核生物SSB蛋白与单链DNA结合时,不表现协同效应。

SSB蛋白:

保证被解链酶解开的ssDNA在复制完成之前能保持单链结构,SSB蛋白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他没有解链作用。(3)DNA拓扑异构酶(DNAtopoisomerase)

DNA复制过程中,随着DNA解旋,双螺旋的盘绕数T减少,而超螺旋数W增加,使正超螺旋增加,未解链部分的缠绕更加紧密,形成的压力使解链不能继续进行。

DNA拓扑异构酶作用它能够消除解链造成的正超螺旋堆积,消除阻碍解链继续进行的此种压力,使DNA复制得以延伸。2.DNA复制的引发研究发现:①所有DNA复制是由一个固定的起始位点开始;②DNA聚合酶都只能延长已存在的DNA链,而不能从头合成DNA链。

问题:一个新链DNA的复制怎样开始的呢?研究发现:所有DNA聚合酶都从脱氧核苷酸3‘-OH端起始DNA合成,所以,DNA复制时,由引发酶(特殊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链,它提供引发末端(引物),接着由DNA聚合酶从RNA引物的3’-OH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无论前导链还是后随链开始DNA合成时,都需要RNA引物。参与DNA复制的蛋白质:

后随链的引发由引发体来完成。引发体由n,nˊ,n〞,DnaB、C和I等6种蛋白质共同组成。DnaA:结合Ori区,具ATP酶活性,促进DnaB形成起始复合物DnaB:DNA解链酶,有解旋和解链作用DnaC:形成起始复合物,运输DnaBDnaG:DNA引发酶由dnaG基因编码,在特定环境下发挥作用的RNA聚合酶Hu:促进起始复合物形成回旋酶:松驰正超螺旋,促进单链DAN产生SSB:促进DNA解链,稳定单链DNA性3.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dsDN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因此在复制叉附近的DNA链一条是5’→3,另一条是3’→5’,即两条模板极性不同。而DNA聚合酶:DNA合成方向是5’→3,而不是3’→5’。

无法解释DNA两条链是如何能够同时进行复制?日本科学家Okazaki通过含3H-dTTP培养基培养大肠菌标记其DNA,提出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原核生物冈崎片段〉真核生物冈崎片段

Okazakifragment:1000~2000b。冈崎片段与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前导链连续复制,而后随链不连续复制。4.复制的终止

Tus蛋白参与DNA复制的终止,而不需要太多蛋白质的参与。终止子序列由22个碱基的重复序列的Ter组成。当复制叉迁移到Ter时,Ter-Tus复合物能使DnaB不能再将DNA解链,阻挡复制叉的继续迁移,而为复制的50-100bp经修复方式填补。拓扑异构酶IV的作用下使复制叉解体,释放子链DNA。5.DNA聚合酶(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种类及其功能Klenow片段:

ThisenzymeispurifiedfromE.colicellsinwhichthe3′-endtwo-thirdsoftheE.coliDNApolymeraseIgeneiscloned.Thus,ithas3′→5′exonucleaseactivity,butnot5′→3′exonucleaseactivity.68kD35kDDNA聚合酶Ⅱ

其有5′→3′聚合酶活性,但活性低,其酶活性是DNA聚合酶Ⅰ的5%。通过其3′

→5′核酸外切酶活性可起校正作用。DNA聚合酶Ⅲ

其有5′→3′聚合酶活性,3′

→5′核酸外切酶活性。该酶活性为DNA聚合酶Ⅰ的15倍,

DNA聚合酶Ⅱ的300倍。即5万个核苷酸/min速度合成新DNA链。其他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Ⅳ和Ⅴ分别由dinB和umuD’

2C基因编码,主要在SOS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

2.4.2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1)DNA分子上出现多复制起始位点;(2)真核生物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前,各个起始点上

DNA复制不能再开始;(3)真核生物DNA复制只在其细胞周期S期进行;(4)真核生物复制子大小约为40~100kb。真核生物DNA复合起始区特点:酵母复制起始区长度约为150bp,包括数个复制起始必须的保守区,将克隆该DNA片段构建环状DNA分子,它在酵母中自主复制的。

酵母复制起始位点成为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uslyreplicatingsequences,ARS)。不同ARS共同特征是具有一个11个A-T碱基对的保守序列。

ORC(originrecognitioncomplex)识别并结合ARS序列,ORC有6种蛋白组成的起动复合物。人类基因组DNA上每隔30000~300000bp序列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真核生物DNA复制叉的移动速度为50bp/sec,E.coli的1/20。真核生物DNA聚合酶哺乳动物主要有5种DNA聚合酶,其特性见表2-12.2.4.3DNA复制的调控1.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复制调控原核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速度取决于培养条件,但在生长增殖速度不同的细胞中DNA链延伸的速度几乎是恒定的,只是复制叉的数量不同。细胞内复制叉的多少决定了复制起始频率的高低,这可能是原核细胞复制的调控机制。复制起始频率的直接调控因子是蛋白质和RNA。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复制调控染色体的复制与细胞分裂一般是同步的,但复制与细胞分裂不直接耦联。复制起始不依赖于细胞分裂,而复制的终止则能引发细胞分裂。复制子与转录的操纵子相似,由起始物位点和复制起点两部分组成。起始物位点编码复制调节蛋白质,复制起点与调节蛋白质相互作用并启动复制。起始物位点突变使复制停止并导致细胞死亡。大肠杆菌的复制起点有OriC和OriH两种,其中OriC是首选的复制起点,而OriH是在RNaseH缺失突变株中发现的一系列复制起点。

调控主要表现在复制的起始水平上E.coli

细胞分裂周期→依营养条件变化

DNA复制周期基本保持30-40min/cycle

37℃葡萄糖(C源)45min/cellcycle

琥珀酸(C源)70min/cellcycleCstarved10hrs/cellcycle

Csuffice21min/cellcycle

ButDNAreplication40minmoreorlessbyprematureinitiation

2、ColE1质粒DNA复制调控

ColE1质粒:6646bp的小质粒拷贝数:20~30/cellColE1质粒:不依赖于其本身编码的蛋白质,而完全依靠宿主DNA聚合酶I

质粒编码:两个负调控因子—Rop蛋白和反义RNA(RNA1),Rop蛋白和RNA1控制DNA合成所需的引物。RNA1通过与引物RNA前体互补作用,阻止RNaseH加工引物前体,使其不能转化为有活性的引物,而对DNA复制起负调控作用。Rop蛋白能提高RNA1与引物前体的互补,增强了RNA1的负调控作用。primer(555nts)

3.真核细胞DNA的复制调控

真核细胞的生活周期包括G1、S、G2和M等4个期。G1:复制预备期,S:复制期,G2:有丝分裂准备期,M:有丝分裂期。DNA复制只发生在S期。真核生物DNA复制有3个水平的调控:(1)细胞生活周期水平调控决定细胞停留在G1期还是进入S期。许多外部因素和细胞因子参与限制调控。如促细胞分裂剂、致癌剂、外科切除等都可以诱导细胞由G1期进入S期。(2)染色体水平调控决定不同染色体或同一染色体不同部位的复制子按一定顺序在S期起始复制,这种有序复制机制还不清楚?(3)复制子水平调控决定复制的起始与否。这种调控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生物是高度保守的。此外,真核生物复制起始还包括转录活化、复制起始复合物的合成和引物合成等阶段。许多参与复制起始蛋白的功能与原核生物中相类似2.5DNA的修复

一个物种能够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是因为DNA能够稳定复制。如果DNA不能稳定地复制,那么,物种就不存在了。但,在进化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DNA复制的差错或碱基突变,使生物具有多样性。

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可以引起突变。同时,还会受到一些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生物反应造成DNA分子损伤,引起DNA突变。DNA突变的主要因素碱基脱落:形成AP位点;碱基的改变;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硫酸二甲酯、甲烷磺酸甲酯等化学因素;:DNA病毒和RNA病毒感染、质粒转移、基因重组、转座子的转位等生物因素均能使DNA发生突变。

1.错配修复

经错配修复系统识别新合成链中的错配并加以校正。

(1)发现碱基错配;(2)在水解ATP作用下,MutS、MutL与碱基错配位点的DNA双链结合;(3)MutS-MutL在DNA双链上移动,发现甲基化DNA后由MutH切开非甲基化的子链。

2.切除修复(1)碱基切除修复

研究发现,所有细胞中都有不同类型的能识别受损伤核苷酸位点的糖苷水解酶,它能特异性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N-β-糖苷键,在DNA上形成去嘌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