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我们的生活中,“儿童”,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儿童,反映着人生的美丽,激励着生活的信念;复制着人类的希望,传承着人类的文明。第六章幼儿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的游戏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章重点重点:幼儿游戏的发展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幼儿自我意识及道德发展的特点幼儿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继续增加3岁时达1010克左右7岁儿童达1280克,基本上接近成人的脑重(平均1400克)。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继续增加(二)大脑皮质更加复杂1.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支加多,长度加长,有利于神经联系的形成。2.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神经传导更加迅速而精确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像小树,分枝状的树冠部分叫树突,树干和树根部分叫轴突。接收信息靠树突传递和输出信息靠轴突。树突轴突髓鞘神经纤维二、脑机能的发展(一)脑电图的特征脑电的变化常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儿童脑电图进行分析研究是儿童脑机能研究中的重要内容。α波常作为幼儿脑成熟的标志。5岁前儿童的脑电中的θ波多于α波5~7岁时θ波与α波的数量基本相同7岁之后α波逐渐占主导地脑电图的四种基本波形波形频率振频人的心理状态α波8-13次/秒50-100微伏表示安静、不瞌睡、不作定向思考的精神状态β波13-30次/秒20-50微伏当被试睁眼、视物、听到突然响声或思考时,代表大脑皮质的兴奋θ波4-7次/秒20-40微伏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表现δ波0.5-3次/秒10-20微伏睡眠时出现(二)整个大脑皮质已经相当成熟1.5~6岁为脑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但还未能达到成人水平。2.到幼儿期末,大脑皮质各区也接近成人水平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叶接近成人,额叶也相当成熟。(三)神经过程的不断增强1.兴奋过程增强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比以前加快,记忆的基础2.皮质抑制机能蓬勃发展使条件反射形成更迅速、更精确、更稳固更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3.第二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节幼儿游戏的发展一、游戏的理论(一)早期的传统理论:幼儿为何爱游戏?1.霍尔的“复演说”:一辈子=祖祖辈辈2.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发泄3.彪勒的“机能快乐说”:享乐4.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5.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6.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二)当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补偿、发泄、修复(沙盘游戏)2.认知动力说:皮:认识、巩固、扩大技能3.学习理论:学习行为4.朱智贤的观点:社会性:提供社会化机会,摆脱自我中心超现实性: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趣味性:轻松快乐有趣二、幼儿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幼儿游戏的分类1、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1)练习游戏阶段(0-2岁)(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3)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二、幼儿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幼儿游戏的分类2、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5)结伴游戏;
(6)合作游戏二、幼儿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幼儿游戏的分类3、根据游戏的目的,可以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游戏(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筑游戏积木粘土玩水玩土玩雪……2.教学游戏3.活动游戏(二)幼儿游戏的发展
1.游戏内容的发展小班:主题是一些生活琐事,多为模仿成人运用物体的动作,具有片段性中班:经常反映一些成人社会生产劳动以及人们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大班:更丰富和复杂。总是力求揭示和反映成人活动的社会意义(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游戏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计划性)小班:有明确的角色和主题,但常争抢玩具、常忘规则。中班:有一定的计划性,纠纷常发生角色分配上、也会由于外界刺激的作用而忘了规则。大班:开始能事先计划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角色,一般也能以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游戏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计划性)3.游戏其他方面的发展(1)游戏时间(2)参加人员(3)独立性(4)创造性23二、游戏的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二)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四)游戏在幼儿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第三节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认知的总体特点具体形象性与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认知活动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起来,但仍依赖感知觉幼儿认知各方面特点一、感知觉的发展二、注意的发展三、记忆的发展四、思维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总体上:各种感觉迅速完善,一些复杂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二)颜色视觉:能快速辨认各种颜色,颜色的命名正确率在3-6岁儿童中不断上升,从50%逐渐提高到95%。一、感知觉的发展(三)视觉和听觉感受性1.幼儿初期比晚期的视力差;儿童辨别两个相似音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有个别差异。2.应该注意儿童的视力和听力缺陷(四)知觉的发展1.大小知觉能力发展较早2.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慢:6岁儿童只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还没有发展完善,对时间单位的认识能力较差。二、注意的发展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一)幼儿的无意注意3-6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但和3岁前儿童相比,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逐步形成。(二)幼儿的有意注意三、幼儿记忆的发展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记忆也在不断发展着。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地增大了,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一)记忆的容量的增加1.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M空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7岁短时记忆广度均数分别为3.91、5.14、5.69、6.10、6.09个组块通道差异(视觉记忆、听觉记忆)2.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记忆容量并不随年龄而增长,所增长的只是运用心理能力的效能MIBFCBILTOVIBMFBICLOTV(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1、幼儿初期无意识记占优势。2、学前中期,出现有意识记。3、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逐步发展起来,并具有很大的被动性。4、活动的动机也与儿童识记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如何得到上述结论?陈千科实验31(三)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1、幼儿期儿童的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以语词进行逻辑记忆的能力还很差。2、学前期,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相互渗透易理解的材料倾向语词记忆,难理解的材料倾向形象记忆;形象的记忆离不开词,而词的记忆离不开形象。苹果AppleMalusPumila(四)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1、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个体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复述、组织弗拉维尔等人提出记忆策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一般说来,儿童5岁以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33(1)复述对于需要记忆的语言材料,儿童常常采取反复背诵的方法以加深印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存策略。34弗拉维尔等人关于复述的试验被试:5、7、10岁儿程序:先呈现给被试7张物体图片,主试依次指出3张图片要求被试记住。15秒以后,要求儿童从中指出已识记的那3张图片。在间隔时间内,让儿童戴上盔形帽遮住眼睛,因而看不见图片,主试却能观察到儿童的唇动。以唇动次数作为儿童复述的指标。结果:?35(2)组织(系统化)组织(系统化)是指个体找出要识记材料所包含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化。比如,要记住: 149162536496481100研究发现,中班幼儿开始使用系统化策略弗拉维尔等(Flavell,etal.,1969)的研究36弗拉维尔等关于
儿童使用归类策略能力的研究2、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弗拉韦尔认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记忆能力、时间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难易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38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与婴儿有很大不同,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活范围大大扩大起来,儿童的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另一方面,幼儿的语言的发展也给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前提。(一)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1.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3.言语在幼儿思维的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方式的变化2、3岁以前儿童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2、3岁—6、7岁是具体形象的小学儿童进入了抽象逻辑的思维阶段直观行动思维1.定义:也称直觉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2.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3.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思维的狭隘性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
具体形象思维1.定义: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4岁左右开始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1、定义: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的。2、5—6岁时,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观行动、具体形象、抽象逻辑2.思维工具的变化:与方式相应思维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语言伴随动作进行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动作的性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方式的变化2.思维工具的变化3.思维过程的变化儿童思维从外部的、展开的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最初的、短暂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比较行动结果与行动目的,得知行动的有效性,这种比较过程,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过程(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方式的变化2.思维工具的变化3.思维过程的变化4.思维内容的变化最初的思维内容仅限于感官所能及的具体事物随着思维的内化,其内容逐渐间接化、深刻化(三)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阶段: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是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基本特点:主要是表象思维具体性、不守恒、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四)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的形成: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的掌握:概念是通过概括不断获得的。概念是用词来标示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如:树、桌子、人、猫等。(四)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掌握2.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1)发展特点(由具体到抽象,受思维发展影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概括能力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四)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掌握2.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1)发展特点(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制约)(2)外延过少(代表的事物少,名实不副)(四)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掌握2.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1)发展特点(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制约)(2)外延过少(代表的事物少)(3)内涵不准(特征概括不准)概括的特征往往不精确概括的特征主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功用性的定义居多)(四)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掌握2.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3.幼儿掌握概念的方式通过实例获得概念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四)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掌握2.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3.幼儿掌握概念的方式4.儿童掌握概念的条件掌握相应的词把词和一类事物多次地结合引导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共同点加以系统化和概括化,以形成普遍概念(四)最初概念的掌握5.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1)分类法分类依据变化:儿童类概念发展过程:以物体的感知特点为依据,到以物体的功用为依据,以物体的本质属性为依据进行分类发展。年龄特征上:4岁以前基本不能分类,5岁儿童主要按感知特点和具体情景分类,6~7岁主要按物体的功用分,并开始注意到物体的本质属性。你怎么分类(四)最初概念的掌握5.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研究方法(1)分类法(2)排除法(3)解释法(4)守恒法(四)最初概念的掌握6.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幼儿掌握数概念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数概念的掌握是以事物的数量关系能从各种对象中抽出,并和相应的数字建立联系为标志的。重要时期2~3岁是数概念出现的时期5~6岁是数概念飞速发展时期刘范(1979)的研究感知: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表象: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4~5岁)概念: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五)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判断、推理进行。在幼儿期,判断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1.以直接判断为主,
间接判断开始出现分析:一幼儿认为“汽车比飞机跑得快”。他说:“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天上的飞机飞得很慢。”如何看待这一幼儿的判断?间接判断开始出现并有所发展请找出两种判断变化的转折点。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开始逐渐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斜坡上皮球为何会滚落?3.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而是按照“游戏或生活的逻辑”来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从以生活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向以客观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发展。4.判断论据明确化幼儿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虽然能够作出判断,但他们没有或不能说出判断的根据。随着幼儿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开始设法寻找论据。最初是游戏性的或猜测性的、幼儿晚期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有合理的根据。(六)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直接推理: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个结论。间接推理: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又可以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1.抽象概括性差学前儿童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相联系。这一特点年龄越小越突出。2.逻辑性差思考: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哭,我们说:“别哭了,再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反而会哭得更厉害。这是为什么?3.自觉性差答案完全不受两个前提之间的联系所制约,或甚至一个前提本身的内在联系所制约。如:“一切果实里都有种子,萝卜里面没有,所以萝卜……(怎么样?)”,有的儿童立即回答:“萝卜是根”,“萝卜是长在地上的。第四节幼儿言语的发展言语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也是从外部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一、语音的发展二、词汇的发展三、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一)3~6岁是能够掌握全部语音的年龄,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能够掌握世界各个民族的语音,4岁以上的幼儿一般能够掌握全部语音。(二)幼儿发音的错误常常表现在辅音,尤其是ZH,CH,SH,Z,C,S,L等辅音上。他们还不善于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可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矫正,加强日常要求。二、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不断增加3~4岁:1730;4~5岁:2583;5~6岁:3562。找出词汇增长的活跃期幼儿词汇量发展的比较幼儿词汇量发展的比较(二)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1.幼儿词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幼儿词汇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在增加。2.涉及人物称呼、身体、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识、社交、个性、时间空间等的具体和抽象名词,以及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具体或抽象的动词和形容词等。(三)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1.掌握词类的顺序:实词——虚词2.各类词在幼儿中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由名词到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掌握较晚;名词和动词所占比例最大,但增长率却逐年递减;其他词类的比例日益增长。幼儿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比率情况表
幼儿动词常用词汇量情况(四)积极词汇增长1.对词义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不断提高2.幼儿的积极词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词义理解失之过宽或过窄;3~5岁幼儿出现“造词”现象三、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语法的掌握1.整个幼儿期,儿童已逐步掌握各种基本语法结构形式,而且也逐步有可能开始以语法本身为学习对象2.掌握语法结构的特点:完整句为主,实际掌握并运用各种语法范畴,能在言语中反映事物的逻辑关系3.幼儿掌握语法结构的表现各种句子逐步正确使用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由对话言语到独白语2.由情境性到连贯性3.表达的准确性不断增强4.表达的深刻性不断增强四、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一)内部言语1.内部言语是一种无声的言语(默语);2.内部言语是一种简略的、压缩的言语;3.内部言语是在对话言语、即外部言语或有声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二)内部言语的产生1.语言内部是在语言外部的基础上发生的。2.幼儿开始没有内部语言第一,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系统,包括发声系统。第二,他们不会独自在头脑中进行思考,而要依靠外界条件的帮助,特别是需要在交谈中进行分析综合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三)书面言语的掌握1.儿童语言书面的产生是从接受性的语言开始,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先会阅读,后会写作。2.最早能够认字的年龄,有人认为是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3.以词、言语本身作为分析综合的对象是幼儿掌握书面言语的最大特点。第五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概述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与社会性相对应发展:2岁萌芽;3-6岁开始形成;18岁成熟。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概述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弗洛伊德: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体验目的的实现成人应该培养儿童在没有成人控制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埃里克森: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一、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意识: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认识、体验和控制(一)内容:生理、心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心理成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1.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标志: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发展:从无到有,逐步形成2岁:镜中自我1至3岁,第一次自我意识飞跃期自我意识敏感期:用“我”来标志自己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2.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生理的自我意识阶段——自我中心期(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2.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生理的自我意识阶段——自我中心期社会的自我意识阶段——以社会、他人的要求为标准(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2.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生理的自我意识阶段社会的自我意识阶段心理的自我意识阶段主体我对客体我进行考察、认识;独立意识增强(二)自我意识心理成分的发展1、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儿童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喜爱的活动等,不能正确地描述内部的心理活动。(二)自我意识心理成分的发展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一般特点:3岁的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没有表现出来;3岁半~4岁自我评价转折的重要时期;5岁儿童绝大多数都能进行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独立性:轻信成人评价到独立评价;深刻性:对外部行为评价到对内心品质评价;精细性: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客观性: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二)自我意识心理成分的发展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3岁儿童自我情绪体验不明显;4岁是关键期,5~6岁已经出现明显的自我情绪体验从生理自我体验到社会性自我体验自尊: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即是否接受和尊重自己3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二)自我意识心理成分的发展4.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及自身的独立性3、4岁不明显,4、5岁是发展的关键期,5、6岁的幼儿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幼儿的自控能力总体较差儿童自我调节的早期形式发展形式特征出现的年龄中介变量缺乏控制唤醒状态、激活调节胎儿晚期到婴儿3个月神经生理的成熟、父母交往、儿童习惯依从对警告性信号的反应9~12个月出现对社会行为的偏向、母子交往的质量冲动控制自我发生、行为与言语间的平衡2岁时出现成熟因素(如言语的发生)、照看者的敏感性自我控制社会品质的内化、动作抑制2岁时儿童对成人的要求进行反应,3~4岁时利用外部言语进行自动调节社会互动与交流、言语的发展及其指导作用自我调节用偶然性规则引导行为而不顾及环境的压力3岁时出现,6岁时转换为内部言语的调节认知过程、社会背景因素Maccoby(1980)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1)运动抑制(2)情绪抑制(3)认知活动抑制冲动与沉思型(4)延缓满足(儿童、成人)后果:与学业成绩、未来发展成因:与基因、环境干预:小技巧(60年代米歇尔)小结: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发展二、道德认知的发展品德(道德品质,moraltrait)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个体现象,具有个体差异性道德(morality)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共同性二、道德认知的发展品德的四要素说(成分)1道德认识:善恶、好坏及意义评价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克服困难和障碍时的意志品质4道德行为:有道德意义的行动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不同流派对各成分作用的认识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是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道德认知发展与认知发展相对应从他律到自律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是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律:前道德判断阶段——(无法无天)0-5岁他律: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8岁不关心主观动机自律: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岁以后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是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批评如此发展?婴儿没有道德判断吗?“人之初性本善”国内介绍,国外介绍动物没有道德行为?作业提示:百度检索结果之我见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道德认知、判断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投射大量的追踪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阶段更细、多个阶段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各国发展趋势一致(普适性)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孔子为鲁大司寇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愈距三水平:前习俗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按行为直接后果判断是非习俗水平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按习俗和社会期望判断是非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人格成熟有个人主张和原则六阶段:一:法律道德:服从以免惩罚是否道德,要看对身体的后果二:个人主义、朴素利己平等交换,你好我也好,工具性交换你不仁我也不义!三:好孩子定向关注他人赞成或反对保持和谐四:维持社会秩序定向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区分坏人好人个人需要没有维持社会秩序重要五:社会契约定向法律只是一种社会契约不合乎多数人利益就应该修改六:普遍的伦理原则在良心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原则既遵从社会标准,又遵从内化的理想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水平?有何特征?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二)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研究目的:验证皮亚杰等人的研究结果幼儿不关心道德行为的动机?对成人惩罚的看法(是他律道德吗?)人身伤害较财物损坏更严重吗结果:支持了皮亚杰等人的理论。普遍早于皮亚杰等人提出的转折年龄三、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1.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侵害、言语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一)攻击性行为2.攻击性行为的要素(1)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通常表现(2)攻击性行为的基本特点攻击者有意实施生理或心理的伤害被受害者知觉到是不友好的、消极的;(一)攻击性行为3.攻击性行为的种类(1)根据攻击的形式和功能直接攻击: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借助于第三方实施,如向第三方说对方坏话、唆使第三方打对方、游戏/活动中冷落、孤立、排斥等(一)攻击性行为3.攻击性行为的种类(1)根据攻击形式和功能(2)根据攻击的目的工具性侵犯:以获得自己所渴望的东西为目的,以侵犯他人的为手段敌意性侵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如报复、支配等(一)攻击性行为4.有关攻击行为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侵犯是死亡本能的表现生态学理论:侵犯是本能,保证生存与繁衍新行为+精分:侵犯是挫折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侵犯通过强化与观察学习习得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侵犯是认知加工的结果互动理论:侵犯行为与双方关系有关性别与人格差异:(一)攻击性行为5.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一些规律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1或2岁时出现(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一)攻击性行为5.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一些规律(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一)攻击性行为5.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一些规律(4)攻击行为的方式随年龄而变化(5)攻击性相当稳定。(一)攻击性行为(6)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7)男性在身体侵犯与言语侵犯方面都超过了女性。(一)攻击性行为6.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两半球均衡性情绪唤醒(眶额皮层的情感调节)性激素水平(一)攻击性行为(2)社会因素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遗传、教养态度与抚养方式、管理监控教师儿童个体:道德发展与自我控制、人格、社交技能、固有经验大众传媒(一)攻击性行为7.攻击性行为的控制(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励和关注(2)榜样与认知策略的训练(3)移情训练(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5)合理的心理宣泄方法(二)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趋向,又称利他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亲社会>助人>利他行为?助人>亲社会>利他行为?2.亲社会行为的种类(1)根据情境一般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2)根据动机自主的利他行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规范的利他行为(期待报偿与避免批评)3.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社会生物学:与遗传有关,合作的个体更易生存精神分析学说:通过良好亲子关系获得对利他原则的认同,从而内化为理想自我中的一部分(良心)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与强化的结果,三种途径:一是移情反应的条件化;二是直接训练;三是观察学习社会规范论:社会规范引导亲社会行为三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回报、社会责任、公平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促进亲社会问题的推理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发展历程1岁开始,就有了安慰行为2岁能主动地给别人提供帮助6~12岁亲社会行为增长最快发展原因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5.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文化与亚文化家庭教育模式大众传媒现场因素天时地利人和6.亲社会行为的训练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与自我概念训练(8岁以上)榜样示范移情训练表扬鼓励几种不同形式合作、助人分享、安慰、同情心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两岁前,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速发展(2)幼儿合作行为的教育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教给儿童合作的方法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助人行为是幼儿渴望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发展:学前阶段助人行为随呈增长趋势、小学期达最高峰、青少年期下降、之后又增长。形式:安慰、好战的利他行为、给东西等小学初中高中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助人行为是幼儿渴望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2)幼儿助人行为的教育增强幼儿互助意识教会幼儿助人的行为方式为幼儿提供助人的榜样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12个月分享行为萌芽;12-24个月快速发展;24-36个月下降。(2)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角色扮演法、激励评价法移情训练法、正面强化法家园互动教育法创造分享机会建立分享规则幼儿安慰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幼儿不仅能够分享和帮助,还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做出亲社会性反应,如:注视悲伤者、哭泣、呜咽、大笑和微笑。安慰行为的两个要素知觉到他人的消极情绪通过一定的技巧改善他人的情绪安慰行为的两个要素这些反应随年龄而增加,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幼儿安慰行为的教育针对两个要素设计一系列活动,进行移情训练学会安慰他人的方法树立榜样利用游戏强化安慰行为幼儿同情心的发展与教育婴儿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最初的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的,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18个月出现自豪、骄傲、同情、内疚等。幼儿同情心的教育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移情训练四、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性别化(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1.性别认同: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四、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性别化(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1.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即对性别的理解,包括2.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的适当性的期望。四、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性别化(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1.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即对性别的理解,包括2.性别角色标准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年级下册第26课教学课件教学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件
- 2024年度钢管市场调查与竞争对手分析承包合同
- 技术授权合同范本 2篇
- 小学一年级家长培训
- 淋巴瘤主要护理问题
- 《物料管理》课件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云计算服务的提供与维护3篇
-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供参考)
- 2024版医疗信息技术服务合同
- 水稻碳足迹评价技术指南
- 工会跳棋活动方案
- 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技巧与训练:助人类20篇
- 规范开展学术活动管理制度
- 建设工程监理职业生涯规划
- 冻酸奶市场洞察报告
- 胎儿肛门闭锁个案护理
- 成都YC公司创业计划书
-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和答案解析(全国甲卷)
- 企业退税申请报告范文
- 平行结转分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