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环境、制度与经济发展第一讲环境与经济发展必须把可持续性强调为发展的指导原则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4环境恶化构成了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贯穿人类物质进步的一条主线是人类从自然界捕获的能量的增加。现有宇宙物理理论预测,整个宇宙的能量将最终散失,宇宙将走向“热寂”。只有不断捕获和组织能量,人类才可能在物质方面有所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进步是和自然界衰老过程的一场竞赛。在现代工业发明之前,人类主要通过对动植物的利用捕获能量;现代工业发明之后,人类开始广泛地利用化石燃料和矿物质对能量进行重组和利用,人类捕获能量的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化石燃料和矿物质的储量是有限的,因而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人类的进步是否会因为化石燃料和矿物质的枯竭而停止?由此出发,一个自然的想法是,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将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总是如此。荷兰病(theDutchdisease)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纷纷寻找新的石油供应。英国、荷兰以及北欧国家在北海发现石油,大大缓解了它们的石油供应。但是,荷兰发现,随着石油财富的增长,该国的货币急剧升值,国内物价上涨,制造业萎缩,整个国家并没有从石油财富中获益。经济学家把这个现象总结为“荷兰病”。资源诅咒(ResourceCurse)事实上,经济学家早就观察到,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表现却往往越差。这种现象在一个国家内部也经常可以看到,如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缺乏自然资源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却发展缓慢。经济学家为这种现象取了一个非常悲观的名字:“资源的诅咒”。在发达国家的语境中,某一国家或城市与单一资源挂上钩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荷兰病”、“自然资源的诅咒”、“血钻”这样与特定国家不愉快经历相联系的表述已经成为了英语的标准词汇;欧洲最依赖煤炭的国家波兰,已经因为这种丰富而肮脏的能源成为欧洲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最“灰头土脸”的国家,即便它去年的经济增长率欧盟排第一,但舆论对它还是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即便是供给中国大量铁矿石的澳大利亚,也不敢自称什么“铁都”,即便它无愧于“世界铁都”这样一个称号。诚然,西方也并非没有“都”——巴黎是“浪漫之都”,米兰是“时尚之都”,不过人家的卖点是没有污染、永不枯竭的文化。上世纪中国著名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夜间生产的画面,火红的挖掘场景,曾经感动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人,作为著名的煤电之城,那高高扬起的挖煤的电镐,也被印上了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但2005年,曾经日夜赶工生产的海州矿,在生产了24亿吨煤炭后,却停了下来,原因就是煤已经被采完了。更为紧迫的是,2000年前后,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阜新市已经有几十对矿井相继关停。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说,几大煤矿基本上,都已经破产,大量的产业工人,面临失业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让阜新这座煤电之城产生了不小的困惑。据统计,当时阜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5.6万产业工人相继下岗,这一数字占到了职工总数的36.7%;从全市来看,共有19.8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此外阜新还面临着棚户区拥挤成片,采空区不断沉陷的尴尬处境。2008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阜新、大兴安岭、盘锦、焦作等12个城市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仅仅过了一年,国家发改委又公布山东枣庄、辽宁抚顺、内蒙阿尔山、江西景德镇等全国32个城市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而2年后,2011年,这个名单又增加了25个城市……即使不发生资源的枯竭,也不存在资源的诅咒,人类对资源的使用是否就可以没有节制呢?有人认为,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的,即早期污染随经济增长而上升,后期污染随经济增长而下降。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但是,人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发展中国家无需重复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不需要以环境为代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有些学者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即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规模扩大,废弃物排放增加,对资源利用过度,导致环境恶化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人均4000~5000美元),环境质量将改善。影响因素:富裕了的消费者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进步使企业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政府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经济增长环境破坏本讲内容将围绕以上几个主题展开讨论。一、我们将讨论资源的供给问题。经济学家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供给和需求都是相对于生产技术、价格和收入等因素而言的。我们的讨论将以此为出发点。二、转而讨论荷兰病和资源的诅咒的经济机制和产生原因。三、讨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以及原因。一、资源供给直到目前为止,世界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赖化石能源和地球上的矿石资源,能源消耗是一次性。但是,对于经济学家而言,供给和需求永远是相对的,取决于技术、价格和消费者的偏好,而这些因素又是可变的。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担心地球上资源耗竭就可能是没有必要的。技术进步勘探技术、开采技术和使用技术比如,2001年的时候,全球石油探明剩余储量只有1438亿吨,到2011年增长到2000亿吨。海洋储存着全球70%以上的油气资源,深海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无法开采,原因是无法生产出可靠的深海钻井平台。从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汽车油耗总体下降了一半以上。列出了美国政府对汽车厂家实施的“企业平均油耗标准”(CorporateAverageFuelEconomy,CAFE),随着发动机技术(如增压技术、混合动力等)的改善,汽车油耗还有下降的空间。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提升能源效率的空间比发达国家大,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单位产出能耗效率只达到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是,发展中国家要达到发展国家的能源效率,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一方面有使用技术本身的提升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产业结构的变化问题。结构变化原因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当中,制造业比例要经历一个驼峰过程。工业化前期:能耗上升。制造业的能耗比农业和服务业的都高。而且,在制造业内部,早期发展的行业(如冶炼、化工等)一般都是高能耗的行业。工业化后期:能耗下降。才逐步转向密集使用人力资本而较少使用能源的行业(如电子行业)。价格价格是调节任何商品供需关系的核心变量。技术进步可以缓和能源价格的上升,但是可能不足以抵消需求增长所带来的冲击。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足以吸收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个格局被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所打破。在2001-11年的十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了四倍,同时消耗了同期世界石油产量增量的70%以上。与此同时,其它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石油价格上涨成为必然结果。能源价格上涨降低石油输入国居民的福利,但它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从控制能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是好事情。为什么不适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能源?在目前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还比较高,其价格还无法在大范围内和化石能源进行竞争。目前呼声甚高的太阳能的发电成本仍然是火电的好几倍。每度电成本约为5元,是火电成本的10倍。汽车产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给予电动汽车的补贴最高达到每辆6万元,2011年电动汽车的销量仍然不足8000辆。可再生能源价格无法快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对这些能源的利用要经过多次能量转换。电动汽车就必须经过三次能量转换。第一次,把化石能源转换为电能;第二次,把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第三次,把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相比之下,传统的汽油或柴油汽车只需要一次能量转换(即把化石能源直接转换为机械能),因此效率远远高于电动汽车。总之,世界资源的供给量取决于价格和技术,在这个意义上,地球上的资源永远不会枯竭。OPEC第一任主席曾经说过:“石器时代结束,不是因为地球上耗尽了所有的石头。”可以预见,未来化石能源时代结束,一定也不会是因为人类耗尽了地球上所有的化石能源,而是因为人类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使用可再生能源。荷兰病和“资源的诅咒”严格地讲,荷兰病指的是一个国家随着资源的开发而发生制造业萎缩、国内物价上涨以及本币升值的现象。资源的诅咒的含义则要宽泛得多,也模糊得多;它既可以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均收入没有因为资源开发而提高的现象,也可以指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比一个资源贫瘠的国家(地区)增长更慢的现象。发生荷兰病的国家不一定会发生资源的诅咒,因为资源财富的增加仍然可以增加一国的平均收入;发生资源诅咒的国家也未必一定发生荷兰病,因为资源的诅咒可能因为非经济的因素发生。但是,在现实中,因为资源开发而停滞不前或增长缓慢的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发生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荷兰病可能是导致资源的诅咒的重要原因。荷兰病的机制有二资源的开发导致劳动力和资本向资源部门流动,从而迟滞制造业的增长;同时,资源开发带来财富的增加,从而提高本国不可贸易品的价格。资源的大量出口导致国际收支的改善,本币升值。二、环境污染司空见惯的环境破坏行为农村发展与环境为获得柴火而砍伐树木烧木炭卖以增加收入开垦土地而破坏植被焚烧生物秸杆结果:一是水土流失;二是土壤沙化和肥力下降城市发展与环境密集的烟尘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汽车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有毒气体排放结果:一是居民健康状况恶化;二是经济上蒙受代价。发展中国家必须吸取教训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教训“先污染,后治理”成本巨大发达国家环境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发展中国家则无法转嫁,如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木材,出口电子垃圾有些环境指标一旦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是无法再逆转的,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电子垃圾入侵中国:广东贵屿(1)垃圾上的未来:该照片摄于贵屿,在那里有数不清的类似垃圾堆。照片上的儿童来自湖南,他和镇上的人并不知道已经暴露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之中。电子垃圾入侵中国:广东贵屿(2)手工作坊::这样的景象在贵屿随处可见。电子垃圾入侵中国:广东贵屿(3)每天贵屿的人需要去30公里之外运回饮用水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的环境问题*原因*主要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为了求得经济增长,滥用自然资源。为解决燃料、粮食和住房等燃眉之急,人们往往滥伐森林、滥捕野生动物,于是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被破坏。贫困也迫使这些国家为求得增长不惜进口有毒废料,引进污染严重的投资项目。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健康受到危害。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一种代价。
原因贫困与环境退化*外部性与环境*公共财产与环境*国际市场一体化与环境*工业化与环境*制度安排不足与环境*1贫困与环境退化环境退化(DegenerationofEnvironment),是对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风沙、及干旱加重、生态环境结构损坏、各种生物物种迁移、消失、生态平衡难以维持、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等环境问题的总的称呼。巴德汉和伍德瑞的观点*巴德汉和伍德瑞的观点巴德汉和伍德瑞认为,贫困与环境退化之间存在双向联系,二者之间呈现恶性循环非洲和南亚的穷人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穷人日常生活依赖于本地的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渔业、牧场和灌溉水域等。随着当地公共环境财产的退化,穷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贫困。贫困又驱使人们更大量使用环境资源,进一步恶化了环境。尽管收入与环境质量的“倒U”关系展示了一些打破贫困——环境退化恶性循环的成功案例,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人们对贫困国家环境问题的担忧。首先,这种“倒U”关系仅仅表明的是一些气体排放和水污染(并不包括长期的污染如二氧化硫)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一般并不包括资源存量,也不包括垃圾存量其次,从跨国家数据中观察到的一种关系并不意味着某一个国家随着收入的提高,环境将自动得到改善第三,有些环境退化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中国或印度以与美国早期工业化阶段的相同的速度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地球资源基础将有可能无法恢复积极的方面:已经出现了降低污染的技术,贫困国家在国际社会帮助下获得这些技术是可能的,可以缩短一个贫困国家到达“倒U”关系转折点的时间2外部性与环境什么是外部性:经济学家把外部性定义为“一个人(企业)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外部性有正负两种:对旁观者福利产生正面影响的称为正的外部性,对旁观者福利产生不良影响的称为负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经济学家们常常举的负的外部性的例子,如吉林石化爆炸造成松花江污染*外部性的解决办法*外部性的解决办法价格工具:在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市场价格并不能反映社会需要和成本,应该通过税收和补贴,形成环境资源的影子价格。数量限制:如捕鱼数额、废气排放。公共财产与环境突出的例子是公地的悲剧*如何解决“公共财产的悲剧”?*突出的例子是公地的悲剧“公地”(commons)制度是英国当时的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无偿提供给当地的牧民(土地像空气取之不尽)。然而,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一个牧民都想尽可能增加自己的牛羊数量,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牧场最终因过度超载而成了不毛之地。1968年,美国学者哈丁发表《公地的悲剧》。他指出,人类过度使用空气、水、海洋水产等看似免费的资源,必将付出无形而巨大的代价。自此,“公地的悲剧”已成为在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如何解决“公共财产的悲剧”?建立界定明确的私人财产所有权。认为私人财产所有权能够产生将外部性转变为内部性的激励,鼓励私人所有者更小心地使用资源,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历史学家怒称这一事件为“羊吃人”,但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成功的根源就是土地产权的建立。缺点是经常带来严重的分配后果,往往剥夺穷人的权利;而且对海洋捕杀、大气污染、臭氧层变薄无效公共财产国有化。政府拥有生态管理专家,有更好的协调和监管能力,但可能被各种利益集团过度使用,出现政府失效。如康熙年间,河北的木兰围场是原始森林,后来国库空虚,开垦、拍卖。地方社会组织所有形式。把决策权交给那些拥有信息和动机的民众首领,既可以避免私有化所带来的痛苦,又可以避免国有化官僚管理和低效率。4国际市场一体化与环境
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者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家常常站在相反的立场上。污染避难所假说*国际贸易经济学家的观点*巴德汉和伍德瑞的观点*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保护者认为,国际市场一体化将会加速贫困国家自然环境的退化,把这些国家变成国际“污染避难所”(PollutionHavens)。两个假设:发达国家严格环境控制和限制政策引起国内生产污染密度高的产品成本上升,因此向环境控制比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摆脱贫困的迫切需要,采取各种政策吸引外国资本,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根本不提出或仅仅提出很低的环境保护标准。因此,环境保护者强烈反对国际市场一体化。国际贸易经济学家的观点解决环境退化的方法:国际贸易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保护并不是解决环境退化的最佳方法。这些退化可以通过国内的经济法规、价格和税收政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得到更好的解决。发展中国家环境退化的真正原因:自然资源使用价格过低,以及明晰和强制执行的财产所有权的缺位是导致资源开发过度使用。贸易对环境的有利影响:环境保护者经常忽略了市场扩张和经济增长可以增加降低污染水平的资金、技术和组织能力,以及提高公众降低环境污染的意识和要求。巴德汉和伍德瑞的观点认为环境保护者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良好界定的财产所有权,公共资源价格过低,使得资源开发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从而趋向于过度开发使用资源,国际贸易加剧了这一趋势。如洪都拉斯的森林资源稀缺,却出口木材到世界上拥有森林面积最多的美国。5工业化与环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虽然一方面提高了人均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但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降低了环境质量。如制造业、采矿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使空气和水污染,排放大量固体垃圾。发达国家的情况: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倒U型曲线的拐点出现在工业化以后,即产业结构优化以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高,有足够的剩余用于提高环境质量。如限制排放废气、废水。工业化进程中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工业扩张、农业和采矿业大量使用化学物品,河流和湖泊成为处理有害废品和材料的最终手段。工业化可能并没有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6制度安排不足与环境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常常是不完整或落后的,寻租行为盛行。麦克赛尔(R.F.Mikesell)提出在非洲许多国家,如加纳,完全没有与环境有关的法律、监管机构和机制;在土耳其等国家,虽然有“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但无人执行和管理;在巴基斯坦等国家,有法律也有执行机构,但无法有效执法。第二讲制度与经济发展
其实制度就在身边制度的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的约束。”——道格拉斯·诺思
“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制度定义的两个关键之处:一个是“人为”,一个是“约束”。制度的构成制度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的功能主要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决定着激励机制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制度能约束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1.制度决定着激励机制制度安排影响到人们的劳动付出和所得,并由此影响、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如果收入水平与素质水平成正比,愿意接受较高教育程度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技术创新能够获得超额的收益,人们就会热衷于技术研究与开发;如果多劳动不能获得相应的高收入,人们就会倾向于少劳动、甚至不劳动;如果投资的风险太大,人们就会选择多消费,不投资。制度的有效性决定着个人选择的有效性,从而决定着经济绩效。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或好处。如果没有专利制度,今天的技术进步会缓慢的多。无效的制度:如果允许做的事情,人们都不愿意去做,或者鼓励做的事情,人们都没有积极性,这样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走私的人贿赂海关,逃避税收,说明制度无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制度原因: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没有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无法对经济主体产生足够的激励。制度创新能实现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种生产要素总量和技术保持不变时,通过制度创新,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也能迅速实现经济增长。如中国在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经济增长速度急剧加快,主要就是制度的激励机制有效的发挥了作用。2.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削弱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消除机会主义,减少经济的外部性,增加交易的确定性,降低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本。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行有利于稳定有序的秩序的形成,从而能实现交易费用节约。没有制度约束,斯密“看不见的手”带来的可能不是繁荣,而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例如,货币金融制度为人们提供交易便利;产权制度使经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合理稳定预期,降低市场活动不确定性风险,抑制“败德”行为。3.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制度能使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变得更易理解和更可预见,从而不同个人之间的协调也就更易于发生,以此增进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经济活动具有高度复杂的相互关联性,因此对他人行为的预测就成为个人选择的必要前提。但信息的不完全、理性的有限性及道德判断的分歧使人的行为往往难以确定,惟有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人的行为才具有可预知性。因为一定的制度框架作为行为体责、权、利的明确划分和强制规范,就使每个行为体的目的、手段及与之伴随的后果之间具有客观的因果关系,因此每个行为体的行为不仅具有最大程度的习预知性、可计算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给主体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如各国之间的互惠协议4.制度能约束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新制度经济学在对人们的行为假定: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由这个假定可以推论出一个结论:由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采取非常隐蔽的手段,会耍弄狡黔的伎俩,因而如果交易契约双方仅仅签订了协议,但未来的结果仍然会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必然会使市场秩序形成混乱。制度的限制或约束是必要的.正是因为它的存友,社会才可能稳定,秩序才可能形成。如果每个人都凭个人的好恶或个人利益而损人利己,社会必然陷入混乱或无序。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制度安排或工作规则形成了社会秩序,并使它运转和生存。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交易成本: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科斯(1910-2013),1991年获诺奖。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非最经济、非最为理性。投机主义(Opportunism):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资产专用性(Assetspecificity):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质的资产,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不确定性与复杂性(UncertaintyandComplexity):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订定契约时的议价成本,并使交易困难度上升。少数交易(SmallNumbers):某些交易过程过于专属性(Proprietary),或因为异质性(Idiosyncratic)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使得交易对象减少及造成市场被少数人把持,使得市场运作失灵。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ic):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占者(FirstMover)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气氛(Atmosphere):指交易双方若互不信任,且又处于对立立场,无法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得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难及成本。有限理性
——赫伯特·西蒙(
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
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西蒙自始至终不相信“完全理性”,他认为这种假设所隐含锱铢必计、精确无误的经济人根本是神话。人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找一个“过得去”、“差不多”的状态。为此,西蒙提出,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又称"理性人")。他讲了一个"在稻草堆中寻针"的故事:"经济人"(理性人)有个堂弟叫"管理人",两人都在稻草堆中寻针。"经济人"想找到最锋利的针,而管理人找到足可以缝衣服的针就满足了。
这个故事涉及到西蒙理论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和"满意准则"(satisficing)。因为在生活中,最锋利的针未必是最合适的,用它来缝衣服常常会扎手,用不找"理性"地追求效益最大化,"满意"的针就足够了。于是,西蒙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资产专用性很多付出的回报只能在有限的用途上显现出其较高的价值。比如,一个经受了多年国学教育的学者,在大学作研究教学才是显示其价值的最好用武之地。但是,如果他要该行杀猪卖肉,以前所学的很多东西恐怕就要大大贬值了。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概念-----资产专用性。这个概念表明,我们所进行的很多投资都是又专用性的,或者说其价值只有在特定的用途上才能展现出其最高价值。对于职业人士而言,很多投资都是在工作中付出的。由于这些投资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企业,特定的职业上付出的,这些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当然,随着地域,企业和职业的不同,专用性程度并非一致,有的高些,有些低些。例如,在学校浸泡多年搞纯理论研究有较大成就的人所进行的投资就相当具有专用性,他们的投资用到其它用途就容易贬值,所以大学教授中很少有完全放弃教授职业到企业或政府中干的。但是,对于销售职业而言,专用性程度则要低得多。销售上的技能往往并不因为地域,企业,或产品的变化而呈现巨大的价值变动。专用性投资的这种特点使人面临着被“套牢”的风险。投资的专用性意味着,改变投资用途将降低其价值,因而人不会轻易的改变投资用途。这种心理也产生了一种威胁——存在被别人以此要挟,进而受剥削的可能。在一个存在专用性投资的团队里,这种担心尤其值得关注。团队中的资源可以根据专用性程度区分为专用性资源和非专用性资源。对于后者,其价值由市场确定,退出团队并不会给其带来损失(忽略了重新找工作等的费用)。但是,对于前者,退出团队意味着一定的价值损失。非专用性资源虽然不会面临着被“套牢”的风险,但是这种资源在团队中的贡献往往要比专用性资源低得多。不仅如此,非专用性资源所占的比例似乎也很小。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有一点需明白:我们在进行着专用性投资,但是其专用性程度会随着其竞争力的上升而下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会担心自己被挤出学术圈或者在学术圈中被套牢,因为他的学术实力使得他在这些有限的用途上牛气冲天。最可悲的是,那些付出了大量的专用性投资却没有足够竞争力的人。对于这些人而言,在有限的用途上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但又害怕被挤出,于是只有降低自己的要求,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进行学术研究的人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危险,破除危险的办法只有一个——全身心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制度创新的含义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Innovation)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制度变迁的内涵所谓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它一定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制度的实施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研究自发秩序是经济学家的唯一任务(哈耶克,1997)。自发秩序,就是行动个体从个体利益出发形成的自我认同的秩序。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自发秩序是一个基于个体理性的博弈均衡。最简单的自我实施的制度的例子是,在汽车靠右行驶的国家里,当街上有很多人双向行走的时候,多数人会自然靠右行走。自我实施制度的好处是,它无需第三方来实施,因此节省成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制度少之又少。简单的例子里,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一些人图方便,逆着人流走。1.制度与经济发展(1)初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对资本(土地)、劳动进行分析,后来把技术因素也考虑进去。但制度因素往往被排除在外,或视为既定的外生因素。原因:经济学家分工的产物,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由政治家、法学家和文化专家研究;交易费用这类概念产生之前,缺乏范式分析制度问题;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是发达国家,偏重于增长问题,制度约束并不严重。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兴起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创新,最有力的证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正在这种观点的左右下,经济学家重视人力资本的研究,他们认为各国应该投资于人力资本、加强教育,增加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能力。另外,经济学家还认为降低市场信息成本,能够导致规模收益,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资本投资、技术创新和规模收益是经济增长的全部源泉的话,为什么采用上述政策的南美国家没有出现类似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呢?因此,技术创新、规模收益、教育和资本积累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的本身。奥尔森在研究了大量富国和穷国后指出,国家间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不能用获取世界知识存量或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能力差距来解释,也不能归因于可出售的人力资本或个人文化的品质差异。这消除了以生产要素解释绝大部分国际间人均收入差距的可能性。惟一剩下的合理解释就是其制度和经济政策有高下之分了。在国家(不同制度和政策的基本单位)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远远大于一国内不同区域的差距,同样,国界有时候将贫富悬殊的地域截然分割开来。(奥尔森:《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比较》,2003年,第7辑)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从库兹涅茨(Kuznets,S.)对大量低收入国家的历史统计和罗斯托(Rostow,W.)对传统社会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制度缺陷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并致力于产权、法律、分配、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研究。不过,制度过于复杂,很难进行严格的假设和逻辑推理分析。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发展中国家要得到大发展,必须不断地推动制度变迁。一、发展的危机*二、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三、制度变迁的案例*四、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五、制度变迁的时滞*六、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发展的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发展的危机。历史上,席卷西方发达国家的几次大危机。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不确定性的增多,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在每时每刻都存在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同时,国际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使得各国之间,危机的传染变得不可避免。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制度不完善),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1.发展危机的表现*2.发展危机的成因*3.发展危机消除的线索*1.发展危机的表现(1)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比较显化的危机,往往表现为本国货币在短期内迅速贬值,资本大量外逃。如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始于泰国,席卷东南亚、日本、韩国,波及到全球。(2)结构危机。结构危机比较常见,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失衡,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失衡,进出口失衡等。往往是供给过剩或相对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所造成。结构失衡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潜在的隐患(如30年代大危机)。在这种独特的发展氛围里,为泡沫经济的生成和膨胀提供了绝好的环境。(3)政治危机。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局势相对不稳定,军事政变、政治事件都成为政府主要考虑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摆在首位,更甚于经济考虑。稳定应压倒一切。
(4)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大量借入资金,由于缺乏经济效率,一旦投资失败,就面临无法偿还的危机。如拉丁美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爆发的债务危机。(5)军事危机。发展中国家在建国初期,遭遇到种种国外势力的侵扰,边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都悬而未决,时刻存在战争的威胁,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军事危机。如印度和巴基斯坦
(6)粮食危机。由于缺乏粮食,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旦遇到灾害年景,粮食安全得不到保证,国内最基本的粮食供给发生困难,饥荒盛行。2.发展危机的成因(1)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经济特征。由于传统部门的惯性作用大,阻碍着现代部门的成长。现代部门容易脱离传统部门。
(2)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阻碍经济制度变革。由于陈旧观念的制约,许多积极的经济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有时候为了维持政治稳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做法比改革更为重要。
(3)既得利益集团的障碍。只有不断变革,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但变革必然要对既得利益格局、对分配结构进行调整,招致强有力的反对,增加了变革的成本。(4)立宪秩序中存在重大缺陷奥斯特罗姆(Ostrom,S.)等认为,发达国家的发展最初开始于微观层次,是新兴经济主体自主行动的结果,制度演进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过程;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设,往往是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之后,权力集中到当初领导民族运动的少数人手中,这些人有可能替代原有旧的殖民势力成为“隐蔽的帝国主义者”,给经济危机埋下隐患。(5)信任的危机大众、经济主体的想法和领导者的想法发生严重分歧时,就会在经济行为上产生不和谐。如国家总在强调有能力对付通货膨胀,如果人们对政府是信任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进一步恶化。现代政府越来越成为一个建立在信用货币之上的信用政府,如果反之,经济主体对政府政策不信任,或产生悲观预期,就会引发危机。3.发展危机消除的线索必须从制度安排入手,一方面使制度本身更加民主、透明和开放,另一方面使制度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分散的地方组织往往比中央政权具有更大的创新能力和活力,能够分散权力风险。遵循市场机制的发达国家,其政府或准政府组织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自主结盟、共同选举的结果,地方的权力比较大。中央集权的缺陷:从殖民地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中央集权制,权力过度集中在中央层次,地方和微观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在萌芽阶段被消除,逐渐日积月累,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由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广泛讨论积聚大多数人的聪明才智,仅仅依赖少数精英人物的睿智头脑、英明决策,如果总是失败,就会使大众丧失信心,导致各种危机;如果总是成功,则可能陷入个人崇拜、视人民为弱智的独裁统治。二、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1.制度变迁的表现*2.强制性制度变迁*3.诱致性制度变迁*4.两种制度变迁的案例:西方世界与东亚各国1.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形成、变更和发展的过程。制度变迁具体表现为:(1)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2)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较长的、历史的过程,变化总是从习惯、习俗、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约束等非正式规则的边际演变开始,这种连续的演变最终导致正式规则的变化。2.强制性制度变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变迁是通过政府推动实现的。这种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主动采取措施,推动制度进行重新安排的模式,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基本条件:其强制性可以比喻作外科手术。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医生可以下决心对自己动手术呢?能够不断对自己动手术的制度,应该至少满足2个基本条件。(1)能够试点、试验。(2)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制度变迁的结果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都能掌握领导权。具备以上两点的制度不一定科学,再加上第三个条件:能够实事求是,就会成为一种非常科学的制度。很难实事求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失败的原因:有时候,强制性制度变迁,难免有政府以变革制度为借口、进一步扩大集权程度、谋求更多寻租机会的可能。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3、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经济主体自发组织,自下而上共同实施的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才能引起。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弗农拉坦(Ruttan,VernonW.)提出,市场制度演进与经济力量增长的演变息息相关,经济增长一方面产生出新的潜在利润,对制度变迁形成新的需求;同时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科学、组织行为等方面知识的进步,构成制度变迁新的供给。如商人法的产生。这样供给和需求综合作用,诱致了制度的变迁,旧的低效的制度被新的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替代。在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就需要国家或政府出面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4.两种制度变迁的案例:西方世界与东亚各国(1)诱致性制度变迁是西方世界的范例,以个体为本位,通过大众的知识积累和对获利机会的把握,自下而上缓慢演进。制度内各要素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之间经过冲突、磨合,比较协调,因而,无论哪一部分发生变革,都会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不过,这种制度变迁费时较长,对基础雄厚、生存压力小的发达国家适用,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不一定适合。4.两种制度变迁的案例:西方世界与东亚各国(2)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东亚各国的范例,以集体为本位,依靠权力执掌者的理性程度,自上而下强力推进。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东方世界与西方文明体系内生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相容性,制度内各要素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程度不同地消解甚至阻碍制度变迁,因而,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制度变迁至关重要。就正式规则来说,我们可以审慎借鉴别国的模式。就非正式规则来说,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要想在短期内予以变迁,只有经历类似启蒙运动那样的冲击才有可能实现。资料来源:刘为民:“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三、制度变迁的案例航海定位技术与产权收益*航运收益与执法成本*产权约定与制度破缺*大学食堂服务的改善过程*3.1航海定位技术与产权收益早期的航海没有远洋定位技术,经常迷路。各个国家非常迫切地需要航海定位技术的出现。为了鼓励这种发明的出现,西班牙国王悬赏1000克郎,荷兰人把赏金提高到10万佛罗林,英国人提高到2万英镑。直到18世纪,约翰·哈里森花费了一生大部分精力才发明了航海定位技术,并赢得了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奖金。排他性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航海定位技术减少了跨国贸易的贸易成本,但是这项研究的收益是所有的航海贸易,哈里森没有办法通过某种排他性的知识产权来获得发明的收入。但是,现实中无法对所有的技术进行悬赏(如诺贝尔奖),这就需要建立起某种排他性的产权收益制度,那么将会把所有的经济人激励起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提供更普遍的激励。如果仅有诺贝尔奖之类的悬赏,却没有排他性的产权制度,那么人类的技术进展可能会很缓慢。
英国是近代专利法(1623年)、著作权法(1709年)的发祥地,也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由于英国较早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大大推动了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其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年代的总和。3.2航运收益与执法成本在中世纪后期,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海盗成为远洋贸易的重要受益者。为了保护远洋贸易,西欧各国纷纷用海军给贸易护航,但执法成本很高,很多船只并没有得到海军有效的保护。英国海军没有西班牙和荷兰海军强大,于是他们没有去对自己国家的船只护航,而是在地中海长期贿赂北非的海盗,使得北非的海盗见到英国的船只,就不上去抢劫。英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贸易为英国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贿赂成本,对于海军还不是很强大的英国来讲,贿赂比护航成本要小。后来随着英国海军的强盛,英国的护航成本降低,导致贿赂大于护航成本,英国就选择护航,并消灭海盗。
3.2航运收益与执法成本(续)这个例子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1、产权收益制度存在后,维护这种制度的执法过程是有成本的;2、当执法成本大于潜在收益时,执法的效果不好,执法者选择可能就不会执法;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制度变迁才会发生。3、如果一个国家存在高度的腐败,媒体和舆论一起谴责贿赂者和被贿赂的人,表明这个国家的执法成本比较高。如三级法院被买通4、消除贿赂的经济途径在于寻找能够降低执法成本的技术创新。
只有当预期的变迁收益超过预期的变迁成本时,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3.3产权约定与制度破缺在庄园经济的晚期,西班牙的土地产权约定出现了破缺。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农民可以靠精耕细作来生产更大的产出。但是农民的精耕细作的成果并不一定完全被自己获得,这是因为西班牙皇室跟牧羊人协会有一个协议,当时签署协议的时候,西班牙地广人稀,有很多空地,因此皇室允许牧羊人在各庄园的公有地上放牧,牧羊人协会每年向皇室缴纳一定的税来作为回报。农民精耕细作的庄稼有可能被羊群吃掉。西班牙皇室不愿意取消与牧羊人的协议,废除这个协议就会使皇家少一份稳定的税收。虽然跟庄园农民也有可能签订一份合同来对农民进行征税来补偿取消与牧羊人的协议,但是重新组织进行签约的成本较高,不确定性太大。这个故事说明一种制度和另一种制度在要素配备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了冲突,说明原来的制度设计在长期存在缺陷:没有考虑到由劳动的稀缺转为土地的稀缺时的情况。由于庄园农民没有排他性的土地收益权,因此农民没有激励去精耕细作。这样制度安排阻碍了经济增长。3.4大学食堂服务的改善过程大学食堂由后勤部门经营,职工收入与服务质量不直接挂钩,其服务较差。学生意见大,但食堂不理会。学生组成代表团(初级行动团体),要求学校在食堂经营中引入竞争机制,比如公开招标经营者、每年对各个食堂的伙食服务进行评比、强制淘汰最差食堂的经营者。如果学校同意学生的建议,可成立学生伙食委员会(次级行动团体)负责此事。伙食委员会通过招标并颁发经营证选择食堂经营者,并通过停止命令淘汰不合格经营者。经营证和停止命令是制度装置初级行动团体:能够发现新的收入,并意识到,通过改变制度能获取这些收入的决策单位。次级行动团体:帮助初级团体为获取收入而进行的制度变迁。次级行动团体一般不增加收入总量,而经常耗费部分收入。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为实现制度变迁而利用的文件或手段等。当这些制度被运用于新的制度安排时,行动团体就用它们来换取制度创新收入。四、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制度变迁的需求制度变迁的供给4.1制度变迁的需求只要存在潜在的制度创新利润,就会有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制度均衡:没有人可以从进一步的制度变迁中受益的制度安排状态。导致外部利润出现的因素包括: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技术变化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社会科学的进步与扩散4.1.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努力,因此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是制度变迁的源泉。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人口变化将引起劳动力一土地价格比率的变化。如人多地少,土地价值上升,就会使制度变辽的“砝码”倾向于土地产权制度;反之,人少地多,劳动力价值上升,就会使制度变迁的“砝码”倾向于人的财产制度的变迁。如资本主义土地产权制度的形成4.1.2技术变化技术变化产生了新的收入流,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例如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使得原先不起作用某项制度安排起作用产权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规则是:产权所有者得自产权的收益要大于其排除其他人使用这一产权的费用。当费用过高时,财产将成为共同所有。技术进步能降低产权的排他性费用、从而使私有产权制度成为可能。过去牧场由于围栏费用方面(费用过局)的原因可以属于共同所有、但是.用带铁荣获的铁丝构成的低费用围栏的创新,却引起美国西部公共牧场中出现私人所有和牧场出租。这表明,对任何制度的需求都不能离开技术这个因素。如均输法的失败。4.1.3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不同制度安排之间是互相依存的。某个特定的制度安排要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才会发挥作用或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个人助学贷款的运作需要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某个制度安排的变迁会导致对相关制度安排的需求。如信用卡业务、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依赖于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一些重要制度变迁会以强大的力量拉动相关制度的变迁。市场扩大→需求增加→工厂扩大规模→个体所有制和合伙制受到限制,公司制产生,银行、证券市场出现,如地理大发现之后,引起的制度变迁。4.1.4社会科学的进步与扩散社会科学的进步与扩散会改变人们领会和创造新制度的能力,提高个人管理现行制度的能力,有助于发现现行制度的不足,发现缺乏一定社会科学知识的人难以发现的获利机会。如进城打工的农民回去以后,传播先进的理念,对当地的许多习俗和道德提出质疑,促成与经济进步相适宜的态度和习惯的传播。还创办企业,从事异地贸易等。如大学食堂服务的变革4.2制度变迁的供给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宪法秩序*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现存的制度安排*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4.2.1宪法秩序宪法秩序可能有助于自由的调查和社会实践,或者可能起根本性的压制作用。如果是后者,制度变化所依赖的知识基础将受到削弱.变化将受到扭曲或阻碍。宪法秩序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的难易度。如果在现有宪法秩序下利益主体无法承受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或者既得利益格局对新的立法阻力过大,都将有可能限制制度创新;反之,则有助于制度创新。英国和西班牙的情况宪法秩序为制度安排规定了选择空间并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和方式。如宪法通过对政体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规定来界定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形式。强制与诱致型制度变迁一种稳定而有活力的宪法秩序会给政治经济引入一种文明秩序的意识——一种关于解决冲突的基本价值和程序上的一致性,这种意识会大大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4.2.2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拉坦断言,我们拥有社会科学的知识越多,我们设计和实施制度就会干得越好。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设计性。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4.2.3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制度安排的供给还受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影响。制度从潜在安排转变为现实安排的关键就是制度安排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大小。一些好的制度安排因实施的预期成本太高而无法推行。如英国对贸易的护航,宋朝的均输法4.2.4现存制度安排现存的制度安排影响制度提供新的安排的能力。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无机化学工艺流程题专题课件
- 第三章双原子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20131
- 危险化学品押运员培训
- 《百分数的应用》课件
- 《公共关系与礼仪》课件
- IT大学生涯规划
-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竞赛作业题带答案
- 言语治疗技术语言发育迟缓训练概论
- 《天然保湿因子介绍》课件
- 《汇银招商流程》课件
- 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研究
-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课件-第4章 词汇 第二、三节
- 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技巧
- 髂动脉溃疡的健康宣教
- TS16949体系过程审核检查表
- KPI考核表-品质部
- CSCO-医疗行业肺癌免疫治疗持续用药规范化白皮书:拯救生命的另一半
-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伸长量计算程序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国开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2答案
- 谈心谈话记录100条范文(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