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选秀类节目发展问题研究8500字(论文)》_第1页
《竞选选秀类节目发展问题研究8500字(论文)》_第2页
《竞选选秀类节目发展问题研究8500字(论文)》_第3页
《竞选选秀类节目发展问题研究8500字(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竞选选秀类节目问题及发展建议TOC\o"1-3"\h\u31460摘要 II30177绪论 123391一、竞技选秀类节目的现状 119252(一)竞技选秀类节目高收视率的原因 1285961.社会文化角度 1264732.竞技选秀类节目自身角度 1197403.传媒文化角度 259(二)我国竞技选秀类节目的现实意义 266971.加速了青少年的进化过程 2211682.可以给参与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330102二、竞技选秀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318720(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3298931.文化和精神内涵缺乏,粗俗化倾向比较严重 3118402.选秀节目之间模仿意识太强,缺乏新意 3325133.商业化操作严重 315829(二)竞技选秀类节目自身的问题 4133111.评委和主办方权利过大,标准混乱 4101762.内容极为煽情,只为提高收视率 416177三、《主持人大赛》的创新与发展 4112(一)选手实力突出,自带“吸粉”特质 518153(一)节目编排巧思,强调自身属性 512815(二)网络宣传给力,增加节目热度 523901四、竞技选秀类节目长期稳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623517(一)探索我国竞技选秀类节目的未来趋势 619216(二)措施和建议 6147401.节目制作者和传播者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定位 613162.娱乐传播要抵制低俗,提升品质,彰显人文关怀 6150563.提高观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理性看待电视选秀 7306274.高雅文化平民化,主流文化大众化 729391五、结语 819149参考文献 92814致谢 9绪论竞技选秀类节目的现状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起步较晚,可追溯至2004年的一个全国性质的大型电视选秀节目,无论内容和形式均模仿了美国著名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此后全国各省市不断效仿,各电视台的选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选秀”一夜之间俨然成了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新宠。电视选秀节目在近几年来被当作一种新的类型化节目被各家媒体广泛复制,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央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山东综艺频道的《我是大明星》。各类电视台种类繁多的选秀节目成为当下电视娱乐传播的一个典型现象。“电视选秀究其实质是一种平民化的娱乐传播,这类节目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平民化:节目方式与内容上的‘平易近人’与‘贴进民众’。二是娱乐性:娱乐元素被广泛地应运在电视选秀节目的全程中来,它设置了繁琐的比赛环节及新颖的竞赛规则,例如‘海选’、‘地区决赛’、‘复活之夜’、‘PK赛’等,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也加强了娱乐节目的可看性。这类节目的选手来自五湖四海,而且参赛选手绝大多数没受过专业的训练,参赛的年龄和阶层更不受限制,这就降低了比赛的门槛,提高了这类比赛的群众参与性。不管是哪项赛事,都引起的媒体的高度关注,制造了社会娱乐的热潮。说起流行音乐,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另一个与其关系密切的名词——偶像。纵观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横看国内外的流行乐坛,电视选秀节目就是一个给任何人机会均等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平民偶像”的成功给了年青的流行音乐爱好者们“想唱就唱,唱的响亮”的励志宣言。(一)竞技选秀类节目高收视率的原因1.社会文化角度社会文化是在大众传媒的支持下,服务于大众的一种文化形式。他必然要屈从于大众的审美趋势,但现代的大众文化往往为了追求利益而一味的迎合大众,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这必然会影响大众文化的发展。如何将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好地统一,使大众文化能够既服务于大众又拥有独立的主体性成为了大众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2.竞技选秀类节目自身角度由谁来决定胜负是选秀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打破了过去只由专家评判的格局,如今由观众理直气壮地决定选手命运。因此,除才艺水平外,选手们的个人魅力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专家评委也由过去只注重权威、名气,转而更注重公众人物。如此,不仅是选手,‘星’评委也成为观众关注的热点。音乐表演的动机问题,在许多音乐选秀类节目当中,出现过不少麻辣评委对选手的音乐表演动机进行了非常犀利的批判,赤裸裸的揭露了他们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成名美梦,但更多的是那些拥有着对音乐执着的热爱,用心表达音乐的人。在“快乐男声”的舞台上,选手王铮亮说过“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我现在29岁,到39岁,我仍然有追梦的热情和初心。”原本平淡的词曲也能打动许多柔软的心。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选秀节目都以其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著称,给我们一种亲切、人性化的感觉,这种创造性的节目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极强的刺激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观众的青睐。由于节目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因而深受大众关注。于是,各种媒体竞相报道甚至炒作,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巨大的宣传力量,加上人们都在谈论选秀,并从中获得无穷的快乐。因而大众也就会积极地关心选秀节目和选手了。选秀节目播出安排很具人文性由于选秀节目特别是大型的节目在播出的时间上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安排,比如周末的晚上,这个时间上很多人都经历了一周的辛苦工作和学习,正好在家里休息看看电视,此时播出选秀节目,电视台的收视率自然就会高一些。3.传媒文化角度传播媒介作为人们了解身边事物和外在世界的窗口,毫无疑问地拥有一种“构筑世界”的强大隐形力量,西方新闻界在20世纪20年代盛行的一种传播媒介理论便是“魔弹论”,受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认为传媒具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大众传播媒介所发布的信息能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那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甚至能够控制人们的所思所想。当然,进入21世纪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与便利,同时,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媒介素养不断提升,这就进而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即媒介文化。传媒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其他文化种类,它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几乎是无门槛的可以容纳所有媒介接触者吸收。而电视的出现正是塑造这种超强的传媒文化的最重要的技术工具,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这两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信息接收门槛更,同时,画面感与感染力突出的优点使得其极易俘获观众的心,进而引导人们的思想,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二)我国竞技选秀类节目的现实意义1.加速了青少年的进化过程青少年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化中的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因此,青年社会化过程实际是青少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榜样教育在任何社会中,对个人的轨迹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别“超级女声”的成功案例,会使青少年敢于心怀梦想并为之做不懈的努力。同时,在教育标准单一的条件下,“超级女声”给了任何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一个展示个性与特长的舞台。在此意义上说,它满足了每个女孩心中的梦想与童话情节,这直接也间接地给青少年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2.可以给参与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传播的权力都集中在精英手中,平民大众从来都鲜有掌握大众传播的权力。助长了平民对于传播权力的渴望与向往,他们希望有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获得传播权力无论是用DV记录身边的生活,然后在大众媒体上播放,还是参与选秀节目,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让他人知晓这些都是参与者“渴望权力”与“渴望自我支配”的内心动因的外在体现。电视选秀节目日渐盛行,在某种程度也反应出人们获得传播权力、渴望在大众传媒上展示自己的内心驱动。

竞技选秀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一)社会文化的影响1.文化和精神内涵缺乏,粗俗化倾向比较严重当我们审视近十年来国内选秀竞技综艺节目的话,我们不难发现,电视节目上虽不乏一些有实力的优秀选手,但是也充斥着一些为搏眼球博关注来秀“智商下限”的别有用心之人,更加令人可悲的是,节目组经常会将这样的选手作为节目的噱头一再地炒作,只是为了获得收视率和点击量。娱乐节目本应具有的真善美和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都被抛至一边,取而代之地是大面积的的低俗文化。2.选秀节目之间模仿意识太强,缺乏新意“超级女声”、“幸运52”、“快乐大本营”就是这样的,它们以调动全民的娱乐性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收视率为目标,甚至采用套用相类似的节目框架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使大众在一片笑声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于是你学习我,我模仿你。因此,不管你是‘超女”的坚定的拥趸者还是“好男儿”的狂热的粉丝,不管你在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或央视之间切换选择,其实你看到的是类似的结构模式、无差异的内涵品位的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娱乐选秀节目的前景堪忧。3.商业化操作严重随着选秀节目的日益火爆,各电台越来越注重收视率以及经济效益。如在“超级女声”比赛中,观众必须以发短信的方式支持自己的偶像。在“莱卡我型我秀”中,观众可以通过发短信的方式使已被淘汰的选手“复活”重新参加比赛。在此,文化艺术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而不再是文学家、艺术家情感与情绪的表达,它遵循市场的需求变化,市场需要什么便提供什么,生产终结了创造。其实,商业化本无可厚非。可是,追求收视率及背后的利润驱动力如果太过猛烈,以致于冲垮了节目对社会责任的足够承担,节目就会“变味”,从健康的娱乐走向了它的反面。就正如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当中只有一种营养一样,一定会对社会、对受众带来某些消极影响。轰轰烈烈的电视选秀火爆荧屏,诸多媒体的宣传推广铺天盖地,很容易让人们陷入“全民娱乐”的泡沫中。(二)竞技选秀类节目自身的问题1.评委和主办方权利过大,标准混乱作为竞技选秀类性的节目,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元素就是竞技,有输有赢,有进有退,节目靠这种刻意营造的戏剧冲突获得相当的关注。但是,我们去观察国内的一些竞技选秀节目,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节目的专业评委自身实力都不过硬,并不具备的作为一个评委和导师的资格。很多的节目方请这些导师过来只是考虑到了该导师的人气很高或者说“他很敢讲”,能够帮助节目制造话题。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节目除了设置专业评委还是设置大众评委,这些大众评委其实并不见得懂音乐,但是他们有相当的权利来影响选手的去留。粉丝以集资和募捐的方式筹得资金,通过金钱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增加曝光度、购买榜单上好看的数据,这已经成为了当前选秀市场上一种公开的秘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作为选秀节目,是不是最重要或者最核心的评判标准是选手的业务能力过关,是他的歌曲唱的好、他的舞蹈跳得很棒,而不是他只是长着一张漂亮的脸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目主办方某种程度上损害了竞技选秀类节目的核心价值:公平公正。2.内容极为煽情,只为提高收视率选秀作为一个电视节目,是要尊重电视规律的,要有情节和感情的起伏,所以适当的煽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种煽情如果没有节制、没有一个度,就过犹不及了。但是,目前国内的选秀节目经常拿选手的身世来说事,让选手激动落泪,评委和主持人也跟着一起落泪。这样看来这个比才艺的舞台就变成了选手们比谁家的苦难史多、拉同情票的舞台。《主持人大赛》的创新与发展作为2019年第四季度爆火的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大赛》以优质的节目内容和诚恳的节目制作向大家展现了国家顶级媒体平台的高超水准。《主持人大赛》并非是2019年中央电视台的新节目,但是时隔八年,“老菜新炒”,这一次的回归让一众优秀主持人和节目本身赚取了相当的流量和眼球。(一)选手实力突出,自带“吸粉”特质《主持人大赛》不同于一般的选秀与竞技类节目,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他的选秀竞技节目凸显的是选手的草根特质,节目看中选手的故事感和戏剧性;而《主持人大赛》这档节目中的选手个个实力突出、业务能力十分优秀,有在对外采访中展现国家一流记者的语言能力和风采的国际记者邹韵,有温和从容、大气端庄的文艺节目主任人蔡紫,还有声音洪亮、阳光帅气的主持人尹颂,不少网友戏称《主持人大赛》是“神仙打架”,这样能够看出该节目选手的质量之高,能踏上这个舞台比赛的既有初出茅庐的播音主持系应届毕业生,也有从业十年之久的资深主持,这些选手扎实的专业功底让《主持人大赛》这档节目在一种偶像选秀节目中占据强势地位。同时,节目中的参赛选手也自带“吸粉”特质,如邹韵的英语口音、蔡紫的颜值还有李七月的风格等等都经常登上新浪微博的实时热搜榜。节目编排巧思,强调自身属性融媒体时代下的主持人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播」、「报」功能,而是要突破创新,在职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上,展示出「专才」和「全才」的一面。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保持高水准、开拓新思路,同时还要融会贯通,彰显人格化传播特色。新时代新融合之下,必然要求新表达。浓缩成一句话,那便是新闻有态度,文艺有温度。新闻有态度,要的是对新闻内容有着更加敏锐的把握,在对导向精准把握的基础上,以个性化的视角去探讨更为深层次的社会议题,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美好社会的建设。《主持人大赛》作为一档遴选优秀主持人的节目,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节目编排上巧思百出,始终立足自身的定位与属性。文艺有温度,是要在深入了解和关注人民大众的基础上,在与观众的沟通中融入真情实感,从而让自身的表达与讲述浸润人心。选手李莎旻子在自我展示中,以《热爱》来讲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追逐梦想的经历,获得了点评嘉宾们的一致赞美。李莎旻子认为,她在讲述时将导演饺子梦想绽放的过程映衬到自己身上,才使得自己的讲述显得独特又动人。正如康辉所说,主持人需要“真诚的表达”。“真诚的表达是我们要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保有的一种特质。最好的主持人、最好的节目往往是可以激发起很多人的共鸣,让我们内心有所感触”。网络宣传给力,增加节目热度《主持人大赛》能够获得这么高的关注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节目方网络宣传到位。我们都知道如今是一个短视频传播时代,人们对于篇幅太长的内容其实没有那么强的耐心,而节目制作方也是抓住了受众的这一特性。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让个别选手在网友的盛赞中脱颖而出,为节目本身增加热度。竞技选秀类节目长期稳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一)探索我国竞技选秀类节目的未来趋势“偶像选秀”的门槛不高,五六十岁的叔叔阿姨也都参加了“超女”、“快男”的海选。“后选秀时代”是否意味着选秀节目的消亡,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发生。在欧美,偶像选秀依然很火,这是因为在美国和英国,有巨大的唱片工业和娱乐产业做支撑,有着非常成熟的市场,但目前这个产业链在中国是缺失的。不过,部分卫视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浙江卫视的《非同凡响》在开场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高端选秀,并在众多唱片公司的协作下,向娱乐产业化行进。(二)措施和建议1.23319节目制作者和传播者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定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众传媒的运作不仅仅是一种投资与利润分配的经济行为,我们的电视媒介曾经拥有“塑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社会广为盛行的理论是“魔弹论”,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拥有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一旦被受传者接收,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那样,快速引起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动。”《主持人大赛》正是这样一档优质节目传播了优秀的经典文化,它通过“讲故事”这种最普通的艺术形式让人们感知到经典文化、非流行文化的魅力,带领观众重新回味那些震撼、抚慰、温暖、感动过我们精神与心灵的经典文学传播效果理论一直是美国主流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与重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方主流传播效果理论仍然认为媒介建构“世界图景”的强大作用。在今天的媒介技术条件下,我们的受众已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者,以往膺服于宰制性力量的受众在技术赋权下摇身一变,参与到媒介内容生产当中。尽管如此,大众审美取向依然长期受到主流媒体、大众媒体潜移默化的熏陶,大众媒体引领着主流价值观与审美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媒体也逐渐走向了为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折腰”的道路,在“眼球经济”盛行的当下,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为了迎合手中受众的低级审美开始一味地庸俗化甚至低俗化。改革开放以来,本土文化不断被日韩流行文化、好莱坞影视文化等等外来文化所侵蚀。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本土文化为何传播力、影响力不及外来文化。2.娱乐传播要抵制低俗,提升品质,彰显人文关怀国内的综艺节目在媒体营销和追逐受众的双重影响之下,已经走向了“拿来主义”和“流量至上”的道路,观察近年来火爆的综艺节目我们便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引进版权、邀请明星参与的娱乐类、真人和节目。如《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火爆的综艺节目常常需要依靠“流量”明星来“站台”和“撑腰”。“流量”明星指的是关注度高、粉丝多、人气高、影响力大、商业价值高的艺人,被当做票房灵药和收视保障。随着三网融合的全面推进,综艺节目在网络平台的点击量、播放量成为衡量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而部分节目越来越依赖粉丝经济,将制作经费大量投入明星效应及相关网络营销中,甚至放宽内容尺度以吸引眼球。由于具备综艺感或商业价值高的明星资源有限,同一明星在不同综艺节目中出现多次,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明星效应还会使节目受众趋于同质,特定明星粉丝在社交媒体“操控评论”、“争抢番位”等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节目口碑造成负面影响。我们的观众长期在这种电视节目环境中被动地接收,“浅薄化的东西填充着他们的世界”。《主持人大赛》顺利打入市场,表明即使没有“流量”加持,综艺节目也能凭借自身的创意和节目品质获得大众青睐。在《朗读者》节目中,我们鲜少看到活跃在微博热搜榜上的话题红人,甚至大部分都是陌生面孔。但正是这种不把“流量”奉为圭臬的做法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并且在学界和业界一度掀起一阵讨论《朗读者》的热潮。节目以传播经典文化为宗旨,让受众在热闹喧嚣的综艺节目市场上找到一方净土,安放灵魂。《主持人大赛》的火爆,也让众多综艺节目制作方、卫视领导、平台方明白,不是只有娱乐节目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节目制造者们需要突破自身的固化思维,打破当前国内综艺市场的瓶颈,寻找脱困之策。3.提高观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理性看待电视选秀文化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基。经典文化能够穿过时间的长河、打破地缘的界限、跨越语言的疆界,构筑人们的精神世界,建立民族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传播向来是西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传播学中伯明翰学派也在传播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大众媒介,文化在各种各样的符号中完成了意义建构,塑造了人们的共同信仰。在当下的“快时代”中,城市中的年轻人被工作、生活压迫,过着繁忙劳碌的生活,他们很难去用心体会那些深奥晦涩的文学作品。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碎片化、伴随式的阅读方式,很难静下心来去研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的电视艺术来说,本土文化资源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朗读者》节目准确抓住受众的情感痛点和精神需求,在充分考虑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取向背景下,用“文化情感类节目形式探索和回答了市场的严峻问题,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来传播经典文化、凝聚受众内心、唤起集体记忆。”4.高雅文化平民化,主流文化大众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摆脱了温饱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