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课堂-优化教学设计_第1页
追求幸福课堂-优化教学设计_第2页
追求幸福课堂-优化教学设计_第3页
追求幸福课堂-优化教学设计_第4页
追求幸福课堂-优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改变了,课堂不会变;方法改变了,课堂不会变;观念改变了,课堂就会变;课堂改变了,学生就会变。

●观高考●看现实●看学科

●谋出路追求幸福课堂六年来文科综合总平均分和三科平均分

(陕西文科考试人数:91901)

文综政治历史地理2010年158.2857.5057.7845.102011年171.5558.5651.9257.272012年166.5162.6950.2653.562013年157.8959.5345.6862.582014年161.7062.5745.2453.892015年153.0754.3648.5850.13●谈高考陕西省五年来文科综合学生一卷得分统计表(地理满分为44分,历史、政治满分均为48分)文综Ⅰ卷政治Ⅰ卷历史Ⅰ卷地理Ⅰ卷2011年72.7725.4422.2621.052012年77.5232.8721.7322.922013年69.9527.5819.5822.792014年73.3330.8018.6623.872015年76.9729.1525.1622.66差异数(相对去年)3.64-1.656.5-1.21非选择题第40题较难,难度:0.41,平均分:10.54分;第41题较平,难度:0.40,平均分:4.82分;选做题适中,难度:0.57,平均分:8.49分。历史Ⅱ卷平均分和去年相比大幅下降3.16分。高考出题人说: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难是必然的,别对降低难度抱任何幻想!●谈高考2015高考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限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2)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第40题第(1)问,问到“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我们都清楚题目的实质在问:“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在内容上的不同点”,不存在设问不清楚的问题。可是很多考生审题不清楚,答成汉代儒学和孔孟儒学产生的不同社会背景。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逻辑混乱。(2)阅读能力造成知识迁移能力差。4.不会用专业语言表述问题。●谈高考4.不会用专业语言表述问题。(1)答案组织缺乏层次性。首先从形式上调理不清楚,未做到: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其次,从结构上不完整。

(题型)最后,从逻辑上出现混乱。

2015高考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无效的文字重复过多。

一方面是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差,不会高度概括归纳材料,直接埋头抄材料原文;

另一方面学生就一个要点,反复论述,既浪费了答题时间,又成为无效答案。4.不会用专业语言表述问题。2015高考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书写欠规范杂乱无章。

书写潦草,错别字过多,口语化严重,卷面不整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考生书写潦草,随意乱写乱画,难以分辨。而高考阅卷:每3秒阅一道题,看图示给分选择题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选择题的答题三大误区1.信息解读抓不住核心信息;2.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3.定势思维严重(根本原因、重要原因…..●谈高考从学生看: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4、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从高往低走——从高三反观高一、高二(高考不全是高三老师的事,也是高一、高二老师的事)怎么办?没有思考教与学是死水没有行动的教与学是无效●看现实社会中导游老师

西安文理学院舒荣老师她的师德教育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贴近生活的语言魅力不时地引起大家热烈的掌声和笑声。●看现实大学毛概老师李晓煜老师的心理课

●看现实●看现实初中英语老师什么是历史?历:过也;行也;次也;史:籍也;史官也;汉字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古代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观学科历史知识是后人对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的感知和认识。受人们认识条件、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历史知识不等同于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的表述具有阐释性。历史典籍或多或少都具有文学色彩,历史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描述性特征。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观学科历史知识的局限性,为探究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告诉学生历史知识的局限性,会使学生更加聪明。多元知识的感知,能促使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说:“历史是一系列尚未解答或尚未完善的问题,而不是一系列确定的答案……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讲明真相,不必担心真相会引起混乱,最危险的,是对真理与良知的麻木,以及对思考惰性的习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观学科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利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创设情境,诱发思考。是情感沉浸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教育。其目标不仅仅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历史教育的目标是育人,因此,其基本特征应该是“求善”。●观学科历史的借鉴作用鉴、镜子及其功能;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什么?历史知识的可阐述性经常会造成凹凸不平的“镜子”,那么,我们所看的自我是否还真实?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观学科设计一个知识要求明确的导学案讲好一个有趣而能引人入胜的故事准备一个有教育价值、可以深化的演讲主题选择一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特点:集优、整合、创新好的课堂是有智慧的课堂

赵克礼给出一节好课的标准●谋出路

李树全给出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有意义学生“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二、有效率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大家都有事情干,既有教师的活动,又要有学生的活动。

三、有生成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设好的,既要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四、有思想

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是“育人”,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有所启示。●谋出路

罗昌安总结出一节好课的标准●让价值引领课堂(有思想、有意义)

●用线索串联节点(有思路、有过程)●用细节润化历史:史料(有细节、有内容)

●用问题启发思考(有生成、有思考)●谋出路目标到位材料充分逻辑严密过程流畅效果明显

一节好课的标准●谋出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课标要求(代表国家的看法):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谋出路教材编者的看法: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谋出路

如果中国人真正从中国的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们成功地从这种错误的循环中解脱出来,那他们就完成了一项伟业,这不仅对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且对处于深浅莫测的人类历史长河关键阶段的全人类来说,都是一项伟业。——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以史为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谋出路

教科书减去了教师,便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我深望采用此书的教师们,能理解我编书的原旨,能给我以一点精神上的赞助。我尤希望他们能帮助青年们,去发达他们的国际观念,俾人类误解的机会可以减少,人类的谅解和同情也可以日增一日。这个巨大的责任,历史的著者不过尽百分之一,其余的九十九分都在一般引导青年们的教师上。

——陈衡哲《西洋史》●谋出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要上好一节课,课前的思考和教学设计的优化是关键什么是教学设计?●谋出路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教学设计的定义●谋出路当前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程序化

教条化

同一化●谋出路

教学任务、对象

教学目标、目的

教学策略、方法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评价、反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谋出路教什么?根据课标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怎么教?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这样教?要思考,并形成恰当的教学评价(反思)在写教学设计之前要思考什么问题?(这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

●谋出路有效历史教学设计的特点主题突出:具有明确的历史教育价值取向关注学生:与学生的需求、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学科特色:强调发现式的教学策略——史料教学课程意识:整合教材,不唯教材,用教材教……目标明确:三维目标明确,可行性强过程有序: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谋出路

通过讲人神入历史

通过细节感悟历史

确立中心寻找灵魂

创设情境活化历史

放大视野升华认识优化教学设计怎样思考?(这堂课的构思)●谋出路

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最高的教育目标,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就是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教学主题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要务。一、确立中心寻找灵魂●谋出路教学现状及成因现状没有教学主题主题定位不合理教学主题多重成因没有教学“主题”意识主题概念混淆缺乏确定主题的方法策略(一)研读教材与课标的要求

傅元根老师说:“关键是根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把握一课教材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然后找准本课的一个中心之所在。”一、怎样确立中心寻找灵魂呢?●谋出路1.一节课的灵魂与体系(古罗马)2.一个单元的灵魂与体系(必修3第三单元)4.一个时代的灵魂与体系(通史要领)3.一个模块的灵魂与体系(模块要领)●谋出路必修3四个主题内容中国传统思想“儒”西方人文思想东来的西学,向西的追求科学技术●谋出路案例:灵魂——人的“解放”(1)滥觞:人的觉醒——智者运动(2)起步:人的发现——文艺复兴(3)悟道:人的解放——宗教改革(4)归属:人的智慧——启蒙运动(5)境界:人的力量——近代科技革命人文主义思想——体●谋出路面对四大问题——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文艺复兴人应该过怎样的心灵生活:宗教改革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启蒙运动人应该过怎样的物质生活:科学革命完成四个解放——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科学革命: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谋出路(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历史教学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学者卡尔也讲:“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都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功能。一、怎样确立中心寻找灵魂呢?●谋出路中学校长写给中学教师的一段沉重话语:我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见过任何人都不该看到的情景:有学问的工程师建造了屠杀活人的毒气室,受过教育的医生给儿童下毒药,受过正规训练的护士杀害婴儿,中学生和大学生枪杀成群的妇孺。所以我对教育产生了怀疑。我的要求是:帮助你们的学生做人。你们的努力决不会制造有学问的恶魔、有技术的精神变态者以及受过教育的战犯。读、写、算等知识只有在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做人时,才是重要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海姆·G·吉诺特)(美国)(三)把握知识与价值观的关系历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引领。好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一、怎样确立中心寻找灵魂呢?三、把握知识与价值观的关系

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恰恰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是根本,人是目的,其他一切全都是手段。知识与效益,固然不可或缺,也非常值得强调,但是,倘没有价值引领,没有把知识和效益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那还能叫做教育?殊不知,知识和效益能够助人,亦可致人死地!历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引领确立中心寻找灵魂案例: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案例:甲午中日战争(四)促进教学与阅读的结合通过阅读,深化教学主题,培养理性思维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记述往往是简单的、梗概的,教科书分析历史的角度往往有失全面之嫌,有许多定势思维的痕迹,而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多元意识。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有广博的历史知识,需要有开阔的历史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建立在广泛阅读、深刻思考的基础上。

“辛亥革命”

实现民主,和平建国,是辛亥革命的两大遗产。一、怎样确立中心寻找灵魂呢?(四)促进教学与阅读的结合2.通过阅读,创新教学主题,培养多元认识教学主题往往隐藏于教科书之中,需要我们挖掘并在教学中落实。一课的教学主题不一定是唯一的、固定的,可以从其它角度重新阐释。从一定意义上讲,主题的新颖度,反映了教师的思维度,影响着教学创新度。通过广泛阅读,有助于探寻、挖掘新的教学主题,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主题1——一般都会把本课的教学主题确立为“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主题2——十月革命开启了俄罗斯现代化的独特发展之路。一、怎样确立中心寻找灵魂呢?姓名被引用的学术著作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82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华民国史》、《观察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43R·R·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34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11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联合国过去与未来》116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27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28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22007-2013年高考国外学者学术成果引用次数排名姓名被引用的学术著作1白寿彝《中国通史》112钱乘旦《英国通史》、《世界现代化进程》《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沉疴猛药——土尔其的凯末尔改革》73马克壵《世界文明史》34吴、齐《世界史》25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26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27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28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转型》119吴国盛《科学的历程》210徐中约《中国的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22007-2013年高考国内学者学术成果引用次数排名

细节是历史的因子、过程的链条,虽然琐碎、零散、无序,但积累和串联细节,可以重建现场、呈现进程。

——毛经文

重建现场,呈现进程;释疑教材,点化课堂;深化认识,彰显多元;钩沉思想,养育灵魂;二、通过细节感悟历史

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宣布独立,是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1609年,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银行,经营存、贷、汇及各种票据交易。成立商业垄断公司(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视角三】从无数个第一中来发现如此多的第一集中在荷兰,说明了什么?二、通过细节感悟历史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应该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三、创设情境活化历史苏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情景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兴趣。选取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情景的创设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历史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事情形象化,把枯燥的事情趣味化,把理性的事情感性化。三、创设情境活化历史文艺复兴:给我一只绿鹅吧!欧洲封建制度:

“卡诺莎之辱”

的故事。三、创设情境活化历史

什么是良好的历史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地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历史人物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人物传记;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和历史人物刻骨铭心的对话和体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历史人物作为他的精神导师;……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历史教育。——郭富斌四、通过讲人神入历史

乾隆册立太子诏书:“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

乾隆禅位诏书:“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放弃了君权,在“国会大厦”里举行的交权仪式上。华盛顿简短地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乾隆手握权柄,至死不放,个人利益家族利益至上;华盛顿放弃权柄,回归平民生活,民主政治的信念至高无上。紧攥权力的乾隆身后是大清帝国的衰败,放手权力的华盛顿留下生机勃勃的民主大国。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四、通过讲人神入历史

【案例】一个伟人也有“缺点”——马克思【案例】“小人物”有大故事——张喜【案例】艺术作品中的人——蒙娜丽莎四、通过讲人神入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先生在“为什么历史教育要有个全球视野”一文中指出:“教师没有了视野,没有了见识,没有了自己的史观。即便课堂活跃了,授课生动了,故事有趣了,历史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教育鼓励思考而非制造信仰。历史视野越宽广,所得出的结论,得出的角度越多;角度越多,偏见越少;偏见越少,越少无知;越少无知,越多智慧。世界因多元而丰富、因多元而有生气,历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样性而富丽、因其理解视角的多样性而生动。所谓有智慧的历史思考,亦生成于这富丽与生动之中。五、放大视野升华认识我看过几本书?我读过几本专业杂志?我研究过几个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我听过几节优质课?我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我发表过几篇文章?我主编或参编过几部教辅资料?我对高考的动态了解吗?我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吗?……教学视野的边界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视野的边界决定教学与复习的质量,也决定着高考的边界,因此我一次次的追问与反省自己:【案例】千面秦始皇秦人眼中的秦始皇: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唐朝李白《古风》中的秦始皇: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五、放大视野升华认识明朝思想家李贽眼中的秦始皇: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秦始皇》中写到:

假使我们撇开赢政的个性与作为,但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五、放大视野升华认识德克萨斯州初中教科书《世界历史》第八章中的秦始皇:

秦朝的官员把秦始皇也看作是一个丧失上帝托管权的暴君。贵族们因为它的政策毁坏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而对他不满;学者们因为他焚书坑儒而厌恶它;农民们因为无止境的劳役而憎恨他。秦始皇死了,很快,这个王朝也就结束了。但是秦始皇给中国带来的是持久的变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变化就是建构国家的方法,他为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奠定了基础。五、放大视野升华认识【案例1】从生活中导入:中山装【案例2】从认知冲突中导入【案例3】从现实热点中导入【案例4】从故事的讲述中导入●优化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一、导课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于漪第一、问题的设计求真求新二、提问环节1、目前存在的问题:(1)乱问问题。“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2)问题的思维含量过低。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3)问题的假、大、空。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有获胜的可能吗?

与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相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优越性?

太平天国运动如果胜利了,那现在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