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_第1页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_第2页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_第3页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_第4页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摘要]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时代表达,同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要求。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强化“真正共同体”意识,奠定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基础;扩大“有组织的”社会生产,创设促成全民共建的制度体系;厚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保障全面共享的分配格局。共识、共建、共享既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也是共享发展的实践逻辑。[关键词]共享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共享;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7)03-0076-10[收稿日期]2016-10-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12&ZD057)。[作者简介]巩瑞波(1988-),男,甘肃庆阳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1]要更好地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蕴含着价值层面的共识内涵、生产力层面的共建要求和分配领域的共享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和本质的回归与创新。深化对发展理念的研究,是提升发展理论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创新活力的重要方式,是厚植发展自信和制度优势的关键所在。一、强化“真正共同体”意识,奠定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概念,他们用这一概念特指一种由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公共事务的生存和生活样态,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真正的共同体”区别于或者高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假的或虚幻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不仅实现了各个人的真正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共同发展[2](P121);同时,个人的发展又是全面的、自由的,既保证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又充分保证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和独特优势。除了形式上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不是“为某种利益追求而暂时组成的”,或者是“纯粹工具”。可见,共同体的形成不仅需要“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3](P191),需要“兼顾各个主体的利益”,而且需要共同认知和一致的目标。从现实来看,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认识。如果说社会是人的“共同体”,那么,人就是社会的“细胞”,是共享发展的主体。实现机会共享、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就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寻找“最大公约数”,形成与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社会需要和政治制度等相适应的、且能体现全民意志和凝聚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观。[SM(][HT5K]2017年第3期[SM)][DM(]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HT7][HJ0][HJ][DM)]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活勤中,大'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人的生命个体之所以能够作为"人”而存在,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作为人的"类”而存在,所以,"人以'类'的存在是以'个体'的存在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作为"类”的人的存在,就不会有人类和人类的历史。这样的矛盾关系,构成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规范和人类未来问题。人不是简单、固定的抽象物,在现实中,人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生活,人在历史中发展,人在自我检视中进步,人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价值,人在教育中传承文明,人在文明的世界中成长为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中成为现实的"主体”[5](P75)。这种本质性就是人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主体性的体现。以此判断,人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逻辑上,而且体现在实践中。逻辑主体性,也就是本质主体性。逻辑主体性的实践体现,主要是基本权利的保障,是共享的应有之意,及合理需求的满足,是共享的基本要求。人的实践性,体现在本质实践性和能动实践性;本质实践性,就是人的劳动本质和社会属性,能动实践性就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主要是共建义务的履行和社会规则的遵守。在这样的语境下,马克思创立了“社会权利”的范式,与以天赋人权论为核心的“自然权利”范畴相对立。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权利的基本内涵,同时把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权利实现的途径和过程。他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2](P74);也"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2](P119)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既是人的权利的实现途径,也是人的社会责任和实践属性的彰显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先进理念,必须体现人的共同意志,体现人的“类”本质,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如此才能防止人在发展中出现异化。从社会整体需要角度讲,社会整体需要是社会成员个人需求的共同体现,个人需求的满足和社会整体需求的满足应该相协调。所以,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公共政策都是应保护社会成员生存、发展和富裕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而社会成员的这种需求,总体上具有整体性、共同性。这就要求,社会制度必须体现共同意志,也就是要构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真正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体现了共同生存、共同建设、共同富裕的要求。也就是说,要组织以公有化、全球化、计划化、组织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6](P156)具体来讲,共享发展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充分尊重和考量社会普遍需求,是"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建设者和享有者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和广泛的价值共识,也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识,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构建社会共同意志和体系的最基础的要素是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于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来说,要凝聚发展意志、构建共建格局、实现共享目的,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依靠正确的思想路线,把握中国梦的美好蓝图,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实现共享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共享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高度契合,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是共建共享的战略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是共建共享的基本内核,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则是共建共享的实践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共享发展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注重的是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另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中国实践,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领域的反映,是在发展实践中起引领作用的、是决定发展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可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首先要把共建共享的理念寓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着力凝聚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共识。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疽'[7+同时,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创设高效有序的共建平台,构建公平公正的共享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一线落实,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全体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总体来说,形成共享发展的价值共识,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共建共享价值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深刻表达,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要求,以实践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公平正义为导向,以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成果为价值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成果为实践方式,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和发展规律为战略指南,通过物质供给、价值引领和制度规范引导全民的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共建环境和有序的共享机制,不断消减贫困、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改善民生,逐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秩序高效运转、精神价值高度繁荣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全过程共享的发展状态,是一种合规律、合实践、合目的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二、扩大"有组织的”社会生产,创设促成全民共建的制度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第一需要,因此,任何科学发展理念的践行都要以扩大物质生产为前提,任何发展阶段的跨越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支撑之上,任何社会形态有序运行的基础都是丰厚的物质积累。共享理念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是“共同富裕"的要求,而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积蓄物质力量是人民幸福之源[8]。因此,落^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兼顾物质保障和精神满足,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发展质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不断做大蛋糕"的内涵所在。从理论上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思想、理论、理念等观念性东西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挥反作用[9](P732)。新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指引。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马克思主义实现自己的理论构想,总是通过一种社会化"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方式推进的。比如,恩格斯曾在论述无政府主义对意大利工人运动的影响时说:只要考察一下作为现代社会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就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使各个分散的活动愈来愈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复杂化,正在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10](P226)。这种联合与依赖体现在人的各类活动中,通过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种手段,具体讲就是通过产业布局、社会分工和科技教育等方式实现,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6](P689)。其实,早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如法国巴贝夫、布朗基和德国魏特林等,就提出过以“共有共享"为标志的平均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有组织的"生产这个重要的前提,因而陷入了绝对平均主义和无限自由之中,而只能成为“空洞无耻的把戏”,不可能解放人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与借鉴中,深化了对共产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对社会生产方式理论的发展,是其对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想方法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变成现实等问题的思考和实践的理论总结。列宁从生产力的角度阐释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制度取得最终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不能做到公平和平等”,因为在这一阶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均等占有,这是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公平的制约因素,而这样的状态只是个过渡[11](P33)。列宁进而指出,平稳迅速地跨越这样的阶段,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手段,在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形成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实现。近代以来,孙中山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曾评价这一理论是“有系统之学理”并据此创立和完善了民生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在设计新中国的各项制度时就说我们的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制度,“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2](P495),初步蕴含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他还提出了“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的科学理念,为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观的认识和完善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必要准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尝试推行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确保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释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随后,江泽民也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并且提出“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13](P262)。胡锦涛则完整提出了“全体人民共享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P12)的思想,深化了封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了共享发展成果的科学命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其中蕴含了共享发展内涵和思想萌芽。中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要求和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彰显社会主义本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明确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不仅体现在发展成果方面,而且应该把“共享”作为发展理念,寓于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格局、发展目标等各层面、各环节、全过程,并在实践中总结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享发展基本内涵。强调要不断做大“蛋糕”,同时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尊严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共享发展理念是理论的升华,更是对实践经验和现实问题的总结。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仍然没有变①,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气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经济稳定向前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基础没有变,经济结构优化态势没有变,预示着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些“没有变”,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1]。按照共享理念对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新定位、对生产关系格局的新构建、对社会化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实践中,共享发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和制度属性,因此,实现共享发展需要满足共享改革发展内生红利的思想和制度条件。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是与共享发展的本质相一致的。因此,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成果为指导,这是构成改革发展内生红利共享的理论基础。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这是构成改革发展内生红利共享的政治保障;从中观来讲,就是要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科学发展相结合,这是构成改革发展内生红利共享的根本动力;从微观来讲,就是要坚持把政府调控的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及市场要素的决定作用相结合,这是构成改革发展内生红利共享的基础条件。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而且要更加积极主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彰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资料配置和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宏观调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一文中指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9](P130)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国有化是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基础,无产阶级领导建立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制度基础。国有经济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力量和制度保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可以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发展平台和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形态也要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在保证非公经济活力和国有企业公有性质的前提下,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型市场经济和现代分享经济元素,激发创造活力,转换发展动力,保障平等参与,促进创新创业,使全体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和有效支配权利、机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形成高效有序参与的共建环境和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15](P130)。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探索确保共享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劳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享的新型生产关系格局,重点扩大物质资料生产,夯实生产力基础;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实现共享发展的分配制度体系,形成良好的共建环境和有序的共享机制,从而共同做大社会主义"蛋糕”,为共享发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三、厚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保障全面共享的分配格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作保障。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价值通过合法与社会系统结构联系的主要参照基点是制度化。”[13](P144)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实现自己的理论构想,总是通过一种社会化“有组织皿有计划"的实践方式来推进的。恩格斯在论述无政府主义对意大利工人运动的影响时曾指出:作为现代社会基础的经济关系都表现出了高度组织性,"它们有一种使各个分散的活动愈来愈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松散的个体活动正被有组织的联合行动所取代[10](P226)。恩格斯所说的联合行动就是组织起来,这种组织起来最直观的表现是政党和政府,但其最基础的实现形态,就是有组织性、稳定性、全局性以及有共同原则和目标的制度形态。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就深受马克思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影响,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17]可见,共享作为一种关于发展的价值理念,要实现共享,其关键在于依托高效的组织和制度,也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因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等特征,制度是落实共享发展这个"复杂工程”的重要依托。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8](P4)如果说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按照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做大“蛋糕”,是发展生产力,奠定的是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完善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完善上层建筑,就是要分好不断做大的“蛋糕"。一方面,从共享发展的主体来讲,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首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保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群众公平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文明,保障了人民群聚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政治建设、政治体制和制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一些违背共建共享、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制度顽疾依然存在。可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是体现公平正义和发挥制度优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安治、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不论一个国家处在何种发展阶段和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公平正义是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的一面镜子,要按照公平正义的镜子和尺度审视制度安排,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不周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发展和实现[19](P553-55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要求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既改革和完善落后的、不规范的、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又要不断创新和构建新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和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层面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参与共建的政治保障,扩大政治参与,就是要按照“人人参与”的要求,以改革的方式,消除阻碍和损害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的各种障碍,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建设过程、共享发展成果的规则和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从各层次、各领域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充分体现和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法治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可见,保障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权利,创建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法治的作用。要把法治作为推动发展、促进共建、保障共享的方式,着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消除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确保共享发展的正义要求得到体现。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价值和政治原则,这种政治价值和政治原则的实现,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主体,需要借助政治权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共享发展的领导力量,是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共享发展的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深知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道理,始终强调监督的重要性,注重加强监督、惩治腐败,保证权为民所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求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用强化监督和惩治腐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实践中,贯穿宗旨意识,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不断彰显共享发展、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另一方面,从共享的方式来看,共享发展最直接的要求是分配正义,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收入分配是共享成果、改善民生的最直接方式。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有两层具体含义:一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和支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二是指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这就是说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平等地参与生产、支配劳动、享用成果的权利。现实地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充分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民生需求,适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毋庸置疑,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正在不断做大,但是,不容回避的是,目前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尤其在收入差距、社会保障覆盖面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方面非常突出。不论是从共享发展机会、保障共建共享权利上,还是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都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有很大差距,突出的表现就是实现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和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就告诫我们:“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21](P93)显然,如果不能很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尽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就会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担忧的“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这是完全背离党的根本宗旨和共同富裕方向的,人民群众不会满意,不会高兴,也不会答应。可见,分配正义是共享的直接要求,也是共享的实现方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两个增长”的同步和提高“两个比重”②。这一改革举措的理想结果就是要使低收入者在各种社会政策的支持下增加收入,接近或达到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而高收入阶层则会在相关分配政策和调节手段的调控下,逐步缩小与其他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在人民总体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前提下,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针对"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打击非法收入,对个人收入进行保护和调节。同时,依靠改革和法治手段,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收入、寻租收入和垄断性收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显然不能仅仅依靠收入分配这一单一的初次分配手段来完成,还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分配体系逐渐实现共建共享、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要求。如果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共享发展的基本制度依靠,那么,能兜住底、能补短板、能消差距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就是维护共享发展的最后防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保障方式相对多样、覆盖面积较为广泛、保障服务趋近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社会建设主要面临着民生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性不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长期二元体制结构下,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等突出冏题。可见,通过改革的办法,加强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差异化、碎片化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是落实共享发展、推动社会建设需要清醒认识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着重提出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制度体系,这也是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确保全民共享与发展水平相符的民生供给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权利,加快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