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镇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城市地域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1年——20.20%(13.9%)1982年——20.08%1983年——23.5%1984年——31.9%1985年——36.59%——《中国统计年鉴》
为什么同一个机构在同类出版物中,同一年份有两个不同的城镇化资料?为什么1983、1984、1985年中国有这么高的城镇化速度?这样的速度可信吗?第一节城镇概念及标准一、城市的概念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有相当大的面积、相当高的人口密度,居住有各种非农业专门人口的地域综合体。
——城市既是一片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还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
——巴顿则指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由住房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运输市场等各种经济市场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
——拉采尔提出:城市是指地处交通便宜环境,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综合体。
——波贝克认为:城市寻求交通方便的有利环境,是对应于交通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钱学森认为:所谓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城市:
形态:城市是指一种景观,或一片经济空间。性质和职能:城市是指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中心及从事第
二、第三产业的人口的生活聚居地。
区位:城市则是指沿河流、山麓、海岸或铁路、
公路沿线分布的一定区域的中心。
特征:
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地。2、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地。3、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人口
、建筑、经济、文化)
4、城市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镇”:
古代——“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成为县治和农村集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近现代——镇也引申为一级政区单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二、城镇的概念小村村庄集镇建制镇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城镇型居民点称城镇镇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居民主要从事非农活动聚落功能乡村型居民点城镇与乡村有本质特征上的区别:产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规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
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
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社会关系:城市的人际纽带是社会分工合作;农村则是地缘
关系。此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城镇定义标准人口总体规模城市行政地位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建筑物密度等指标三、城镇定义标准1、按集聚人口规模划分瑞典只要在200人以上,房屋间距通常不大于200m的建成区即为城镇;加拿大1000人以上的设有建制的市、镇、村以及1000人以上、人口密度至少390人每平方千米的未设建制的居民点为城镇。印度以75%以上男性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点为城镇,荷兰以2000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2000人、但男子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不超过20%的市为城镇。2、人口密度指标3、非农业人口比重4、行政地位5、建筑物集聚程度少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将建筑物集聚程度作为辅助标准。如法国规定“居民居住地相互毗邻或相距不超过200米”的地区;日本规定某地住房60%以上位于建成区即可设为城市。6、基础设施指标巴基斯坦规定“一个地区指定为城市至少必须集中有5000居民,住房连接成行或社会意识得到很好发扬,拥有公共设施如道路、街道、照明、自来水和环境卫生等条件”。菲律宾规定城市必备“道路网、6个以上商场或娱乐场所和某些公共设施如市政大厅、教堂、公共广场、学校和医院等”。此外,还有智利、马耳他、尼泊尔、巴拿马、纳米比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古巴、牙买加、利比里亚和孟加拉等20多个国家有类似提法。7、其他标准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划分标准,没有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差异非常悬殊。有的国家是单纯选用一类标准,有的是两个以上的标准结合起来运用。不同标准选用的指标不同,即使是相同指标,也因国情差异而有区别。在各种指标中,有些是明确的数量指标,有的只是定性指标,但这些指标都与城市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各国城镇定义标准不同,带来相互比较的困难,导致可比性差。第二节城市地域一、三种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二、城乡划分图一图二图三
为了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的问题,人们试图从两个途径来加以解决。
一、用人口密度的标准进行城市可比区域的定界,通过计算城市内部每一个最小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画出不同密度值的城市区域的轮廓。认为只有在相似人口密度值以内的城市区域才能进行合理的、有意义的比较。困难:各国人口密度不同,城市人口分布模式不同,相似的密度圈范围内的城市地域也很难说有可比性,资料也很难以取得。日本(1960年国情调查)把人口密度在4000人/平方公里以上、整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地区叫人口集中地区。
二、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美国的城乡划分方法:美国划分城乡界线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它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城镇人口由“UrbanizedArea”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Place”的全部人口组成。按1990年普查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CentralPlace1.5万人)和外围密集居住区(UrbanFringe)两部分组成,一般至少5万人。UA人口>5万>2500人地方CentralPlace人口>1.5万外围密集区外围密集居住区归入城市化地区需满足4个条件。UA的局限:城市化地区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的资料比较困难。各国城市统计数据是基于行政地域展开的。不能反映城市功能的影响范围。
随着城市离心扩散,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电视台报纸)、就业机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或联系的范围已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且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城乡间的分界也越模糊。为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常用的是都市区和大都市带。1、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MSA)。一个MSA由CentralCounty和OutlyingCounty两部分组成。即中心县+外围县。大都市区的性质是功能地域。强调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中心城市都市区>10万人外围县区别UAMSA定义中心地方与外围密集区中心县与外围县组成单元地方县最小规模5万10万与外围联系不反映反映指标人口密度非农劳动力比重地域性质景观地域不包括乡村功能地域包括乡村边界不同不一定与行政边界一与县界吻合联系有UA才有MSAUA与MSA的区别与联系我国都市区界定(周一星)由中心市和外围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以上者为中心市。外围地域以县级区域为基本单元,应同时满足5个条件:1、全县(或县级市)GDP中,非农产业占75%以上;2、全县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非农活动的占60%以上;3、与中心市毗邻,或与已划入都市区的县(市)毗邻;4、当中心市为小郊区城市时,中心市的非农化水平能满足本条前两项规定的非农化水平指标,当中心市为大郊区城市时,整个市区还需要满足本条前两项规定的非农化指标;5、如果一县市能同时划入两个都市区,确定其归属的主要依据是行政原则,在行政原则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时,采用联系强度原则。大都市带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要点: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个大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实质:大城市带的表现形态是区域城市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和城市发育的区域,已为一个个城市的辐射影响力所覆盖,形成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区域。2、大都市带(
Megalopolis)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共同特点: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大多城市是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的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2)枢纽功能:国家经济中枢;有国际影响。3)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4)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产业结构以三产为主导。
3、都市连绵区(周一星,1986年)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从5个方面界定:
1)具有2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城市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某些特征。
2)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和空港,并有多条国际航线运营。
3)区域内拥有综合交通走廊
4)区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2500万,人口密度达700人\平方公里
5)密切的交互作用。尚在形成的有:
京津唐、辽中南初具雏形的有:
山东半岛、福建沿海、四川盆地、湘中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松嫩平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
4、城市群(姚士谋)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5、都市圈6、城镇密集区
城镇密集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多个大中城市为核心,城镇之间及城镇与区域之间发生着密切联系,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密集分布的连续地域。树立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概念的意义:现阶段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区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发展缺乏协调,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树立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组织相应地域的规划协调机构,在互利共享的基础上,综合协调解决有关上面的一系列区域性重大问题。
以同一城市命名的城市资料可能代表不同尺度的城市地域,比较研究要采用合适的空间尺度并保持概念上的可比性。中国市镇设置标准1、聚居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
口的比重、人口总数为基准)。2、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采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等量化指标,但市镇标准经历了数次变化且各次变动不能衔接,使得标准日趋复杂化,特别是引入了产值指标和在地域上整县设市、整乡设镇,使中国的城乡划分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一、我国市镇建制标准的变动情况年份设置标准城市(人口数)城镇(人口数)195510万以上及不足10万人的重要工矿基地、省级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重要城镇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常住人口≥2000非农人口≥50%的居民区1963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同上聚居人口≥3000非农人口≥70%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85%1984年11月民政部调整建制镇设置标准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2000;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和山区条适当放宽;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建制镇;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人口虽<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建制。非农人口≥
6万、年GNP≥
2亿元经济中心镇可设置建制市。1986年民政部规定设市标准:总人口<50万且县政府驻地镇非农人口≥10万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40%,年GNP≥3亿元;或总人口≥50万且县府所在镇非农人口≥12万,年GNP≥4亿元可撤县设市。市区非农人口≥25万,GNP≥10亿元的中等城市可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1993年国务院调整的设市标准,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调加了考察的指标。2000年以来放宽进城标准。二、我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是居住在城市或集镇地域范围之内,享受城镇服务设施,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特定人群,它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有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或城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两种城市地域: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行政区建成区城乡界线不一致统计口径问题人口普查年份城市人口统计方法结果分析1953年一普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口13.26%;1955年的城乡划分标准规定:城镇人口中包含15%农业人口。1964年二普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4.1%;偏小统计,不能客观反应城市化水平。1982年三普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20.6%;1984年市镇设置标准下降,且推行“整乡改镇”、“以镇管村”、“撤县建市”、“县并市”等行政措施使市镇辖区范围膨胀,随着市镇标准的混乱城镇人口统计失真。1990年四普则采用双重标准(26.23%):双重标准:城镇人口是设区市的总人口+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如图所示。不结果:设区市总人口统计偏大;不设区市和建制镇总人口统计偏小。相互抵消的结果从数量上基本可衔接,但不具有可比性。
2000年五普先划地,后划人,采用人口密度作为市辖区的甄别指标(36.09%):结果:1)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偏大与偏小的统计;)从数值上弥补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问题(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政策、分散的非农化政策,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等原因);3)五普与四普在统计上的差值可以解释。按属地常住人口登记,兼顾外来人口问题,处理方法不同。另沿海农村地区经济的非农化形成现代城镇,使数值放大。方法:2000年五普将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计入统计范围,采用人口密度作甄别指标,对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建制镇所辖地域进行细划,尽可能地剔除所含的农村部分,较能客观反映地域概念的城镇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人口6.66亿人,占49.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1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3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城区——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1.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3.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乡村——指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2008)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统计有两大特点:
一是将最小划分单元统一为村(居)委会;二是取消了人口密度指标。
其城乡划分步骤采用城乡属性判断进行划分,先根据实际建设判断村级单位的城乡属性,再根据村级单位所在的统计区域和城乡属性,综合判断出村级单位的城乡类别。
历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单位:万人、%)普查年份195319641982199020002010市镇人口77261271020658296514559466557总人口5826069458100394113048126333133972城镇人口比13.2614.1(18.3)20.6(14.4)26.23(53.2)36.09(31.4)49.68三、我国城市地域和城市人口统计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服装设计与品牌授权合作合同
- 2024年度LED显示屏广告费用支付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文化园林建设合同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采购及安装施工合同
- 网店分销合同范本
- 2023年健康教育复习题
- 二零二四年度码头场地转租合同中的保密条款
- 物业场地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北京市房产租赁期满续租合同
- 2024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定义
- 保洁检查巡查记录表模板参考
- 旋挖钻施工方案(干孔)(共33页)
- 国际快递常用形式发票(DHL UPS FedEx)
- 沧州市离婚协议书范本
- 北京市各区税务所地址电话
- 钻机组合式沙漠野营房
- 溢洪道稳定计算
- (完整word版)韩海军梅花易数秘籍
- 幼儿园园本教研的途径与方法
- 中国农业银行商业用房抵押贷款合作合同
- 基于Android音乐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