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风骨”和“物哀”的审美差异“风骨”一词源于中国诗学评论,是中国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一词最初是用来衡量人的品格标准的,在《文心雕龙》中认为‘风骨’是一种被诗人高度赞扬的“英雄”文学风格,“风骨”代表了活力和完整的文学精神。在文学批评的后期发展中,“风骨”也被用来形容文学的风格和脊梁,并逐渐成为一种审美标准。李白的‘蓬莱建安风骨’是指对“汉魏骨”的赞誉和发展。如果说“风骨”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性审美标准,那么日本文学的审美标准就包含在“物哀”之中,日本的“物哀”表达了一种美丽、含蓄、细腻、静谧的情趣,蕴涵着对万物的感动和同情,它是日本传统文学精神的总称。例如《源氏物语》中有十余种“物哀”的相关表述。中国优秀文学的标准是表达意见而不注重情感,即‘文以载道’,但在日本则有所不同,在日本文学中,意见的表达与“物哀”之心相比并不重要,只有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而深刻的描写和表达,才是优秀的作品。这样一来中国文学更加注重理性的表达,语言的相对节奏轻快,目的是为了贬低当下的弊端,批判现实的黑暗,揭露某种道理,有着男子汉的朝气蓬勃,所以带有“风骨”的文章才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而陷入“物哀”的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截然不同,她们似乎更注重女性文学的表现,更喜欢儿童和女性的腼腆与羞涩。由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支持者多为文人和知识分子,他们往往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心愿,因此可以继承和发扬蓬勃发展的“文体”美学,而日本文学的核心是小市民思想,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文学,由此产生了“物哀”的审美观念,当然,这或许与日本是岛国,多雨多雾有关。另一方面由于读者群体的不同,中国文学面临着广泛而复杂的读者群体,而日本是一个读者群体数量有限的小国,“物哀”成为文学传达的主要信息,这也是两国文学作品审美差异的原因之一。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哲学差异一般来说,日本文化倾向于轻视形而上学,这体现在日本文化不那么抽象而是具体,轻来世重现世,在早期孕育出来的日本文学,深深烙上了重具象、重现世的烙印,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原始歌谣,是日本先民的日常生活,正是由于日本崇尚形而下的文化特点,早在白凤时代和奈良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市民化的白凤文化和天平文化。这两种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生活化的重视,即所谓的“物语”,到了室町时代,“物语”文化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传统文学的高度发展,如日本守业派、林派、大河派、后世浮世派等都是这种文化影响下的独特流派,与日本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事物的形而上学,往往从包罗万象的角度抽象事物。例如,天、气、道,还有阴阳、五行等概念纷纷是这种文化思维方式的结晶,代表作品有老子的《道德经》、《世语新说》,魏晋时期的新道家著作等等。三、入官场和离官场的政治差异与中国文学相比,日本文学还具有与政治疏远的特点,日本学者铃木对日本文学的“脱离政治”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大多数一流水准的文学作品都与政治密切相关,比如四书五经,《论语》《文选》《长恨歌》等,在中国一流的文学作品通常是由一个文人的官僚知识分子完成的,孔子、萧统等,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政治特征相比,在日本,自古以来的文学承担者是隐士、宫廷妇女、隐士等,那些与政治无关的人完成的文学,自然远离政治,他们对政治保持着本能的警惕,断绝了政治与文学的联姻。中国的文学观认为“理想的文学应该有一种入世的态度,即使是政治问题也不应该回避,而应该积极介入,比如范仲淹诗歌中的中常见“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精神就寓于“讽刺”(政治批评),与腐败的政治做对抗,而日本文学则认为情趣是重要的,如果说政治与文学纠缠在一起,那就是一种很强的庸俗化倾向,因此它表现出一种“非政治性”(超政治性)。四、“乐生”与“崇死”的生死差异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等完整而领先的社会哲学思想体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意识,但不能成为社会意识的主导,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铃木修次说,中国的原始无常观与佛教的无常观是没有关系的,在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文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生死观,并牢固地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体系。而在理性精神不发达的古代日本,日本民族宗教没有教义。当然,由于没有古典的思想和理论,佛教思想一传入日本,就在日本占据了主导地位。佛教传入后形成了生死无常的观念,即自然万物总是多变的,无论事物有多美,最后都会消失,事事到头一场空,日本本有的物哀文化,很容易认同佛教中的这种观点,因此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无常思想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面对无常时,要么是一种积极的“及时行乐”的态度,要么把世事无常的原因归结于政治腐朽,如杜甫的《登楼》“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诗人悲叹说,这个国家正遭受许多灾难,世界正在发生变化。同时,他坚信唐朝如同北极星座一样不可能毁灭,即使吐蕃入侵,也难以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而日本早期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女性,要么一了百了自杀走入坟墓,要么落发为尼斩断尘缘,或是独自守着空荡荡的闺房,她们的灾难命运与源氏的人生经历如出一辙,体现了紫式部的审美特征。在紫式部的眼中,生活是一片苦海,而摆脱苦海的最好办法就是皈依佛教,紫式部在这里宣扬了一切皆苦的思想。《三国演义》的“滔滔东去长流水”看似感慨生命的无常,但整部作品的主题是揭露社会弊端;而《平家物语》‘骄奢主人不长久,如似春夜梦一场’则贯穿了人生无常的主题始终。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人对无常持乐观态度,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所以应该及时地享受乐趣,或者尽力去创造生命。因此魏晋时期“同一尽于百年,何寡欢而愁殷。”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正是对生命、命运的强烈渴望和怀旧,是一种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日本则不同,日本的《古今集》通过欣赏落下的樱花来把握生命的无常,把落下的樱花作为最美的东西来欣赏,《徒然草》写道:“徒野之朝露不消,鸟部山之烟尘不升,则世间之事何等没趣。”“晨露”象征人的生死,“鸟部山”是东京郊外的火葬场,它升起的烟象征着死亡,作者不仅不为死亡感到悲伤,反而用优美而诗意的语言赞美死亡,他从透视生死的高度出发,放弃对外界万物的依恋,从而达到淡漠无情的境界。日本文化对死亡采取了一种崇拜态度,日本人自杀有着悠久的历史。剖腹和殉道作为日本人民特有的一种死亡方式,得到了人民的崇拜。但是中国人坚信人既然活着,就应该有责任感,为家庭、为集体、为国家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总结中国文学主要是经世济时,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而日本文学是超凡脱俗、玩物说情的非现实主义文学。中国文学重视“风骨”与“乐生”,气势突出,泼墨浑厚流畅,文论清晰;日本文学喜欢“物哀”“崇死”,意蕴高雅,笔触纤细柔美,梦幻无常。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文学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日本文学主要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中国作家多为与政治社会关系密切的文人,而日本作家多为与政治社会无关的宫女、法师和隐士;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日本文化是海岛文化等。这些不同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性,也丰富了东方文学。参考文献[1]邢莉.中日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3.[2]李双.中日“鬼”文化之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3.[3]张淼.《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无常观之比较[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兽用饲料购销合同
- 技术研发合作协议书模板
- 总经销协议书范本
- 工业产品买卖合同经典案例
- 天长市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合作协议
- 标准应收账款质押借款合同示例
- 2024多人合伙协议范本
- 标准房屋转租合同示范文本
- 房地产中介销售合同模板
- 绿色金融担保合同范例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
- 2 0 2 4 年 7 月 国开专科《法理学》期末纸质考试 试题及答案
- 6.1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经开区国际学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DB23T 3842-2024 一般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规范
- 期中模拟押题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环氧树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告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新信息科技三年级第四单元:创作数字作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第一单元达标练习(单元练习)-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