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手法(唐)_第1页
常见的修辞手法(唐)_第2页
常见的修辞手法(唐)_第3页
常见的修辞手法(唐)_第4页
常见的修辞手法(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1.了解考纲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的概念;2.掌握几种修辞手法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

学习目标2

《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其中“反复”是新课改后增加的考查内容,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它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考纲说明:3修辞手法在高考中怎么考?1.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2.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3.通过作文考查。(作答:①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5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6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74.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于”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例如: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②思想感情的潮水。③祖国母亲。④我的朋友——书籍。(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①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②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人的爱他,也有的人恨他

。85.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9比喻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仿用句式(2013·大纲)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示例:宽容犹如河水,夏天容涓涓细流而不排斥,冬天承载厚厚冰层切不懊恼。10现代文阅读(2016·上海卷)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答:

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了。11二、比拟概念: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种类: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121.拟人: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

例如: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②可是,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我还听见零零星星几滴雨声。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

例如:①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身子长在水里。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③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13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物。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14比拟要注意以下问题:1.必须有真情实感的流露。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须有相近的地方,才能把物写得像人,或把人写得像物一样。

比拟的作用:

比拟写喜爱之物,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写憎恨之物,可以把物写得丑态毕露。比拟的作用有:

①色彩鲜明;

②描绘形象;

③表意丰富;

④充满情味。15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拟的重点在“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比喻则不同。重点在“喻”,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例①: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拟人)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比喻)16比拟手法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2016·山东卷)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17诗歌鉴赏示例:(1)①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18(2014·山东卷)17.右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4分)(示例)小男孩双手托举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和它做着亲昵的鼻吻,天真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陶醉的笑容。小兔伸出前爪,好像在跟男孩打招呼:“嗨!咱俩是好朋友,对不对?”19图文转换三、借代

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这种修辞格叫借代。注: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不是想象的。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将借代可以分为若干类。20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原料代本体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6.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我买了一台“康佳”。7.借部分代替全体樯橹灰飞烟灭。8.借作者代著作读点鲁讯。9.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21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借代要得当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解放军)——容易产生误解。22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很多,如: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的“鞍马”代“客人”(白居易《琵琶行》)。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以“杜康”代“酒”(曹操〈短歌行〉)。23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相似性)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相关性)24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25(2016·江苏卷)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A【解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题中,A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借代手法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26(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27〖思路点拨〗在诗歌鉴赏中,解答分析修辞手法的试题,可运用“指—释—点”三步法。“指”是明确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释”是对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作解说,“点”则是对修辞手法运用的修辞效果作揭示。解此题,首先指出韦诗的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的第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然后分别赏析其作用以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28四、夸张

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夸张的类型:扩大的夸张: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缩小的夸张: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超前的夸张: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29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30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3132五、排比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33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第三,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因此,用这种方式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用来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在高考阅卷中,如果考生能够恰当地运用精彩排比段,作文一定会锦上添花。34排比精彩段落

父母对孩子有着割舍不断的牵挂,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是,父母爱孩子,最重要、最起码的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雏鹰学飞时,老鹰冷漠的目光;真正的爱,是孟母择邻时的殷殷的期盼;真正的爱,是岳母刺字时的点点泪光;真正的爱,是大海航行中的一叶指南;真正的爱,是孤舟漂泊后的一片港湾;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去享受,而是要告诉孩子如何去生活。

(《说说父母之爱》)35

在为人处事上,该不该“出手”的问题,须认真对待才是。当山区平民在温饱线下苦苦挣扎的时候,该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当莘莘学子因家贫而无钱上学的时候,该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当你遇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的时候,该伸出你的温暖之手;当歹徒行凶、他人处在危险之中的时候,该伸出你的正义之手……

而有的时候,手是不能“出”的。诸如朋友违了法,你不能伸出庇护之手;双方斗殴,你不能伸出助威之手;面队金钱、权利和美色,你不能伸出贪婪之手;即使是扬善惩恶,也不能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样“出手”,三拳两拳结果了人家性命,而应该依法惩恶……(《什么时候“该出手”》)36

我们感动于年轻的母亲安抚那吮吸乳汁的婴儿的画面;我们感动于朱自清笔下那步履蹒跚的父亲的“背影”;我们感动于长辈们饭桌上“偏爱”吃鱼头的习惯;我们感动于自己受伤时,母亲撑起的那把“伞”。这些感动无处不在围绕着我们,让你我在礼赞中生活。(《感动》)37排比手法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愿意。)(3分)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答案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点拨:散句变整句,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或结构,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特别是要运用对偶或排比的知识。题干中明确要求改写为“排比句”,在改写、重组语句时,首先参照第一句的句式“焦裕禄是……优秀代表”。39

反复: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1.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例: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六、反复402.间隔反复: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喜欢。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

②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411.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2.反复与排比的区别: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3.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42(98•全国•29)报秋(节选)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问:作者连续用了四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3反复手法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分析:回答本题,关键在于首先明确这里使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明确这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排比:能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参考答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七、对偶概念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45

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①由于对偶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②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对偶的作用46对偶手法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4721.(3分)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48(2012•湖北卷)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49〖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述情景。写对偶句,要求字数、结构相同。解此题,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比如,黛玉之“惊”,宝玉之“笑”,黛玉之“眼熟”,宝玉之“面善”等等,稍加综合,即可写出对偶句。示例:娇黛玉一见宝哥哥惊疑似何处见过痴宝玉初识林妹妹欣喜如梦里重逢501.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八、设问5152

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难道这块玻璃是我打破的吗?(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你呢,你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九、反问53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54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有何作用?答案:运用了反问与对比的修辞手法。(2分)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突出李白愁之深,愁之长。(2分)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问的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语义强烈,更加重了这种离情别绪。(2分)

总结涉及的题型:①扩写题

②仿写题

③诗歌鉴赏题

④句式变换题

⑤图文转化

⑥现代文阅读理解与鉴赏题。应对办法:①掌握修辞知识

②学会辨析

③按照要求,能够正确运用。561.(2015·安徽卷)某校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加。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示例一:郊游防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梦2.(2012·浙江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初冬,银杏树的叶子也开始凋零,一阵疾风骤雨袭来,片片叶子像展翅的黄蝴蝶轻轻飘落,互相追逐、嬉戏,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58

3.京剧《杜鹃山》中有一场“烤番薯”,“毒蛇胆”在山下烧杀乡亲,雷刚不能下山搭救,他在篝火中烤一块番薯,番薯的香气使他想起乡亲们往日待他的恩情,唱道:“一块番薯掰两半,曾受深恩三十年……”雷刚唱的“一块番薯掰两半”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潜台词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

答案:借代。潜台词是有乡亲们吃的就有他吃的。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②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设问夸张对偶比喻

B.反问引用夸张双关

C.设问引用对偶对比

D.反问夸张拟人对比

答案B

(①反问。②比喻、引用。③比拟、夸张,此句不是对偶。④双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