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_第1页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_第2页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_第3页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_第4页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14040105陈永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本书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与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师生地位等作了全面的论述与研究,在理论上创立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赫尔巴特学派,称为旧三中心主义,由此形成了传统教育学派。心理学实践哲学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1、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

明了、(清楚),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方法则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联想、(联想),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2、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教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方法、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显然存在着缺点,它过于机械,流于形式,理论基础也不是科学的。但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

3、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4、教学方式要强调课程教学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最有效地、自始至终地安排教学的整体,以便使每一个先前的结果能为学生在心理上对相似的和较远的结果作好准备”。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课程设置的原则发展阶段课程程序婴儿期0——3岁(人类的历史早期)身体的养护,感官训练,学习语言幼儿期4——8岁(人类的想象期)发展想象力,以《荷马史诗》为主,学习书、写、算童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理性为主青年期5、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思想的评价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五、当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如其教育体系中充满思辨和神秘彩,许多论述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1.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代表作是:《明日的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出版)等,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在做中学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新的“三中心论”,以他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形成所谓“现代教育派”,即“以儿童为中心”。Dewey1859—1952杜威杜威美国教育家,自幼苦读称书虫。《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后人用。童经活动三中心,现代流派人推崇。杜威的东游时中国有五个学术团体联名请他。当时虽是北洋政府统治,但是民间学术社团与外国人交往却无任何限制。五个教育团体请他到北京、上海、南京和其它几个城市讲演,他也接受了。发起这件事的是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杜威的及门弟子,代表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知行学会等五个团体。

1919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等人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杜威(前排右一)1919年来华期间与胡适(后排左一)、蒋梦麟(后排左二)、陶行知(后排左三)、史量才(前排左一)等人合影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阳初以至毛泽东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胡适: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蒋梦麟: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2.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3)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现实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学科知识体系。(5)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3.基本评价(1)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以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批判赫尔巴特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2)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及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它们,具有促进作用。(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4.基本评价(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2)人们容易犯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五)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流派可分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英美流派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国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竞争者。批判教育学流派思想复杂,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学的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的批判性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方法论。

1、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姆,法国的布厄迪尔,巴西的弗莱雷2、时代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从“黄金时代”坠入“冰川时代”,大量的教育投入看不到效益,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也未能奏效,教育改革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平等。在这种背景下,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姆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阶级斗争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形成了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2.基本观点(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2)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复制现有社会结构,不是推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的有力手段和途径。(3)人们接受了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事实,认为这是自然的现象,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