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1科学一词的起源
中国“科学”一词的起源.古代没有,由日本引进。在实际使用中,包含了技术、正确的人文知识、代表了真理。
欧洲“科学”一词的起源仅指science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为什么这么称呼呢?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我想也许这样,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除了专业概念外,基础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样的,“科”的意思是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认为science对应“科学”还是比较合适的。中国古代的关于科学的起源,比如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关于科学规律的探索的信息记录!古代的祖冲之的数学圆周率、张衡的地动仪、汉朝的指南车和指南针等,黄帝内经就是典型的医学大成!是中国上古社会的科学巨著!但是就科学这个字眼来说,也许还是舶来品!中国的成语“名不见经传”,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说所有的经和传等都是关于中国古代人类社会的科学探索纪录!自司马迁开始,根据历史经传编著史记,记录了汉朝以前的所有的可识别的文字信息历史纪录!这些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巨著!“科学”一词的由来及其局限性2012年11月23日16:35:36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0版【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科学”在今天是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它的含义却相当模糊。简而言之,对于“什么是科学”的问题,第一种理解方式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把“科学”解释为“科学家做的事”;第二种则是将“科学”一词视作某种价值判断的标准,用法是:“你这样做不科学”。为什么指称某种事业的用语同时拥有某种正面价值判断功能呢?这是因为这项事业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正面印象。要讲清楚这件事情,需要回到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中来。科学观的历史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受西方列强欺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不少中国人马上意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坚船利炮”的背后是强大的工业以及现代化的科学与技术体系。所以,从1861年开始,清政府中的开明势力在全国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林则徐在1842年的一封信中谈到西人之所以战胜的原因是兵器先进:“彼之大炮远及十里以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之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魏源于1844年出版《海国图志》,书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正式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且把夷之长技规定成“船坚炮利”以及军队建设管理之技。对夷之长技的深信贯穿着全部的近现代史。这也是中国人民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而所谓落后,在当时的人心中,就是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对军事技术的推崇,直到今天仍然支配着不少中国人的潜意识。如果做一个调查的话,人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最标准的科学家应该是钱学森,因为他代表着强大的军事能力。人们都喜欢传播这样的说法:一个钱学森抵得过5个师的兵力。对西方军事科技及其背后现代科技体系的推崇,是中国人“科学”观念背后不可忽视的背景。这一背景对今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很多国人心目中常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普通中国人谈科学不由自主地用“科技”一词,可是一旦谈起“科技”其实指的是“技术”。这样的混用,反映出国人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而对“科学”本身的深层意义缺乏理解。日本引进的“科学”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科学”一词,来自日本人对西文science一词的翻译。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不是直接向西方学习,而是“借道”日本。原因大致有三,一来中国缺乏西方语言的翻译人才,加之传统中国对文字过于讲究,大量西文著作不能立即译成中文出版发行。虽然有西来的传教士,但他们的中文水平还不足以独自担当翻译工作,所以,那时的翻译都是传教士与中国文人合作进行,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西文著作的汉译规模和进度。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引进西学较早,而且日文吸收外来语能力较强,西学日化工作既迅速又规模大,加上日本离中国近,留学生多,近代中国人都借日本向西方学习。第三个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日语大量使用汉字,中国人阅读起来较容易。但日语中所用的汉字发音与汉语不同,意思也相去甚远。近代汉语大量引进日本语言,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自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学问以来,中国人一直把来自西方的science译成“格致”“格致学”。格致者,格物致知也,是《大学》里面最先提出的士人功课,后人多用朱熹的解读,认为它是指“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0世纪头10年,“科学”曾与“格致”概念并存,但前者逐步取代后者。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下令全国取消“格致科”。1915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任鸿隽等人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杂志《科学》。事实上,从这一年开始,“格致”退出历史舞台,“科学”成为science的定译。《科学》杂志今天仍然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周光召院士主编。把science译成“科学”明显没有切中这个词的原来意思,相反,用“格致”倒是更贴切一些。science本来没有分科的意思,但自19世纪前叶开始,西方科学进入了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愈行愈远,science逐渐被默认为“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日本的译法就体现了西方科学的这些时代特征。现代中国人也就由此接受了19世纪以来以英语世界为基调的西方科学观念:第一,它是分科性的;第二,它首先指自然科学。而受历史观念的影响,现代中国人的科学观念中还加上第三,它一定能够转化为技术力量从而首先提升军事技术。毫无疑问,这样的“科学”观念只是西方历史悠久的“科学”传统的“末”而不是“本”。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2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科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英国贝尔纳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一、科学及基本特征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2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爱因斯坦一、科学及基本特征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辞海》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2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法国《百科全书》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2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具备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既具体又普遍的有体系的学术上的认识,即科学是学问达到最高程度的部类。——日本《世界大百科辞典》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2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2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3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一、科学及基本特征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3.1科学的经验基础(内容及来源)观察实验是科学的经验基础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3什么是科学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3.2科学的逻辑基础自洽性简单性可检验性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3.1科学的经验基础1.3什么是科学★相容性★对称性
★排中性自洽性相容性(又称一致性、狭隘的自洽性)指同一形式系统中不蕴含矛盾,不容许从公理系统中推出矛盾。对称性:指a和b之间有r,那么b和a之间也有r。排中性:强调同一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科学必须用尽可能少的概念和陈述解释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
★科学必须尽可能用已知解释未知而不是用未知解释已知简单性
★何为可检验性:科学结论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它是科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可检验性的意义可检验性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3.3科学命题的表达方式普遍性和精确性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3什么是科学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4
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1.4.1非科学停留在经验层次或不能覆盖全部经验现象却又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理论陈述或事实陈述。一、科学及基本特征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4.2反科学★反对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思潮★逆科学而动的行为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4
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1.4.3伪科学用虚假的或不充分的事实以对应的方式而不是以逻辑的方式证明一个预设原理的存在,并用它冒充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一、科学及基本特征1.4
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合理性解释二、科学的价值2.1科学的认知价值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2.2科学是推动生产力
发展的强大杠杆2.1科学的认知价值二、科学的价值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2.3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世
界观、价值观、发展观二、科学的价值2.2科学是推动生产力
发展的强大杠杆2.1科学的认知价值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三、科学活动的特点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活动的特点
探索性、创造性、延续性、整体协调性(二)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科学精神在于求真。
追根究底、深入细致、精确全面、逻辑一致、主动接受检验、勇于认错的思维品格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三、科学精神1
、科学的求实精神科学精神的求实精神科学家雷利的求真精神: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空气中制得的氮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略大于从含氮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的密度,前者为1.2572克/升,后者为1.2505克/升,二者的质量仅差几毫克。为了弄清这一微小的差异,他与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合作,花了足足2年时间,做了多次精密的实验,反复观察验证,终于在1894年揭开了这一秘密——从空气中制得的氮气中混有少量的尚未被发现的元素氬。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即怀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三、科学精神2、科学的批判精神相信根据事实和逻辑
得出的必然性结论。3、科学的理性精神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三、科学精神创新是科学的特质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三、科学精神4、科学的创新精神学术自由、平等讨论。
民主、理性和科学是共生的。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三、科学精神5、科学的民主精神4.1
人文精神
英语: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4.1
人文精神
广义: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通俗地讲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人文精神的目标是求善。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第二讲科学观及科学精神4.1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内涵:尊重生命,做一个善良的人;尊重文化,做一个道德的人;尊重文化、个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单元测试计划
- 《同步电机励磁控制》课件
- 关于艾滋病的电影
- 《塑料发泡成型技术》课件
- 《连读与不完全爆破》课件
- 个体化药物治疗
- 《启科技公司简介》课件
- 现代办公事务处理值班表的编制
- 物理因子疗法及康复护理低频电疗
- 低血糖昏迷的应急预案
- 2024-2030年中国食品安全行业运营模式及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基于核心素养长链条培养的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研究
- 《新媒体视角下古镇旅游营销策略探究: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例》开题报告4100字
-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课件(新教材)
- GB/T 2423.17-20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 2024粤东西粤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培训心得总结
- ICS国际标准分类号
- Aisino A3常见问题分析及服务技巧
-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管理指导意见
- 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总体规划
- 化工事故反思心得体会(共1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