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_第1页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_第2页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_第3页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_第4页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

本章纲要第一节传媒法概述第二节言论自由第三节记者权利第一节传播法概述一、概念法(Law):是由国家创制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的体系。传媒法(MediaLaw):亦称大众传播法(MassCommunicationLaw),是指规范大众传播活动和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法,是调整大众传播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一节传播法概述二、几个不同的称谓

有关规范大众传播活动或传媒活动的法,通常有“媒介法(MediaLaw)”、“传播法(CommunicationLaw)”、“大众传播法(MassCommunicationLaw)”、“新闻法(PressLaworJournalismLaw)”等说法。从字面上说,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和媒介、大众传播媒介,都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学术界使用上,以这几个词语命题的论著的涵盖对象基本相同,所以可以认为在实际上同义,只有大众传播法和新闻法存在着一定区别,由于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所以大众传播法的涵盖面要广于新闻法。第一节传播法概述三、传媒法的体系

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单独制定过一部涵盖大众传播活动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在实行制定法或成文法(statutorylaw)的大陆法系国家,传媒法主要形式是各种成文的法律文件,而在英美法系(普通法系)国家,习惯、判例等在大众传播法中有重要地位。第一节传播法概述(一)纵向结构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办法(试行)》1999)、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5、特别行政区的法规;6、国际条约。第一节传播法概述(二)横向结构1.根据不同的媒体形式:可以划分为出版法、广播法、电视法、电影法、广告法、互联网法等。2.根据传媒行业的要素不同侧面:可以划分为媒体组织法、媒体管理法、媒体经营法、媒体侵权法。3.根据法律规范自身性质:可以划分为公法性质的传媒法、私法性质的传媒法、混合性质的传媒法等4.根据法律规范所归属的法律部门:可以将传媒法划分为宪法、行政法部门中的传媒法规范,民法部门中的传媒法规范,刑法部门中的传媒法规范等。第二节言论自由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三、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th第二节言论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35th第二节言论自由一、言论自由及相关概念辨析言论自由(freedomofspeech):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言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就是指言语,即口头表达。广义是指通过口头或者书面以及著作权进行表达,包括书写、印刷、各种形象手段和利用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一切现代媒介的表达。广义的言论自由与国际人权公约中的表达自由(freedomofexpression)基本同义。第二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freedomofpress):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它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按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公开表达,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而言论自由则可以公开行使,也可以半公开和不公开行使,如申诉、控告等,通常只向特定机关提出,就是一种不公开的表达行为。第二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freedomofpress):言论、出版自由原则贯彻于大众传播活动中称为“新闻自由”。它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国际上,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一个词,都是freedomofpress,这是因为最初的新闻媒介就是报纸、期刊等印刷出版物,后来才推广到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媒介。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律和其它规范性文件都没有明文确认“新闻自由”。但它已经逻辑地蕴含于我国传媒法的现有概念中。第二节言论、出版自由表达自由(freedomofexpression):表达自由是一个复合的多层次概念,目前最权威的表述是前面引述过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应当注意,表达自由的内容不仅包括表达的权利,而且包括知悉的权利。这是因为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一个闭目塞听的人是谈不上有什么意见可以表达的,表达自由对于他就没有什么意义。另外,表达必须以他人为接受对象,自言自语、面对旷野的呼唤都没有意义,保障表达自由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最广义:寻求、获取、传递信息的自由第二节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最广义言论自由)结构图广义: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结社自由请愿自由

中义: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创作自由学术自由狭义:言论自由二.关于言论自由的四种观点1.神学的观点以上帝赋予每个人理性为由,批评国家审查。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第二节言论自由2.自然权利说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3.功利主义的观点政府对公众舆沦的审查是对独裁的听之任之,与被统治者的最大限度幸福原则是不相容的。边沁:新闻自由可与专制分庭抗礼,即“对少数统治者的行为的制止”。4.追求真理通过在公众中进行无束缚的讨论来获得真理的思想。密尔《论自由》(1859)第二节言论自由三.言论自由的价值1.增进知识与获致真理2.维持与健全民主政治3.维护与促进个人价值两种重要的衍生价值:(1)达成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2)推动和繁荣文化建设。

第二节言论自由

1.增进知识与获致真理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然而真理却已经亲自上阵,我们如果怀疑它的力量而实现许可制和查禁制,那就是伤害了它。让它和虚伪交手吧,谁又看见过真理放胆交手时吃过败仗呢?

——[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第二节言论自由

假定全体人类减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定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假定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来换取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同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英]约翰·密尔(J.Mill,1806-1873):《论自由》第二节言论自由

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的善,只有经过思想的自由交换,才比较容易获得——要想测试某种思想是否为真理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它置于自由竞争的市场上,看它有无能力获得认可。这是一场实验,就同人生是一场实验一样。

——[美]霍姆斯(O.W.Holmes,1841-1935)第二节言论自由2.维持与健全民主政治出版自由和人民主权,是相互关系极为密切的两件事。“当每个公民都被授予管理国家的权力时,那就必须承认公民有能力对同时代人的各种意见进行抉择,对认识之后能够指导他们的行为的各种事实进行鉴别。”

——[法]托克维尔(C.A.Tocqueville,1805-1859)

《美国的民主》第二节言论自由(1)对话(dialogue)(2)制约(checking)第一、言论自由对多数权力的制约。第二、对政府权力的制约。(3)共信(trust)第一、不同的公民群体不仅对于相互之间可以生活在同一个政治框架之中拥有信心,而且对于作为共同游戏规则的政治法律体系也具有最低限度以上的共同信任。第二、公民与经他们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政府之间也是相互信任的。第二节言论自由3.维护与促进个人价值4.两种重要的衍生价值(1)对于社会稳定的价值。(2)对于文化建设的价值。第三节记者权利记者权利:包括记者职务权利和其他权利第三节记者权利一、记者权利的界定记者权利分为职务权利和其他权利1.新闻记者职务权利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知情权、实现公民的参政权、批评权以及表达权而赋予新闻记者从事与新闻报道活动相关的权利。新闻记者职务权利主要包括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报道权(发表权)。2.新闻记者还享有劳动权、休息权等社会权利,著作权、人格权、财产权等民事权利。第三节记者权利2005年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2005、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12年,《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施意见》2013年,《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第三节记者权利第三节记者权利二、记者职务权利的性质第四等级英国在18世纪由于议会设置记者旁听席,而出现关于记者是议会贵族、教会、平民代表之外的“第四等级”的比喻。1828年英国国会举行会议时,政治家爱德蒙特·巴克在会上称记者为“第四阶级”,他说: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他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第四权第四权又名第四权力,是指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政治权力。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业从政党报刊时期逐渐转向商业报刊时期,新闻传播媒介构成了社会中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这是“第四权力”的比喻得以出现和流行的背景。第三节记者权利第三节记者权利学术界对此有五种观点:1.采访报道权是“第四种权力”;2.采访报道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权力;3.我国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行为具有双重属性特征,其主要属性是自由权利,但在有些情况下又有某种权力的特征;4.新闻采访报道权既不是国家权力,也不是个体权利,更不是二者兼备,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权利;5.新闻采访报道权既是一种社会权利,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权利。国际立法的实践及趋势表明,西方对新闻记者的权利已达成共识:新闻记者权益来源于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公民宪法权益的延伸,国家承担不侵犯公民新闻自由的义务并且保障它不受其它侵犯。因此,西方国家很少有对新闻记者权益的讨论和阐述。第三节记者权利我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记者权利。但宪法第二条赋予我国公民参政权;第二十七条款赋予了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权;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记者所享有的权益即来源于这些公民权利,故同西方发达国家及俄罗斯一样,在我国记者权利只是一种特殊形式公民权利。第三节记者权利2009年修订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19条明确规定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记者的职务行为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提出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第三节记者权利三、记者职务权利的分类1.消极权利这是在公开场合(publicplaces)的采访权利。公开场合,就是向公众开放的,允许公众自由出入的场所和场合,记者作为公众的一员,可以自主地以各种手段采集信息,他人承担了不予干预、阻碍的义务。但是,这种采访也不是没有限制的,应适当区分一些情况,比如:

1、区分对群体还是对特定人

2、对特定人要区分是公开活动还是私人活动

3、区分是否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三节记者权利2.积极权利这是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的采访权利。这种权利的核心是向政府索取信息的权利。权利的义务方只限于特定主体。但是就是在这种场合,记者行使采访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比如《人民法院审判规则》,《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第三节记者权利3.约定权利

在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之间,有着广泛的中间地带。在许多情况下,记者索要采集的信息为他人所控制,而他人又不负有必须提供的义务,这就需要征得他人许可,这时记者的采访权就表现为一种约定权利。约定权利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1、对单位的采访。原则上都应该征得有关管理者的许可。2、对特定人的采访。记者对特定人的访问以及对不在公开场合从事公开活动的公众人物的拍摄、录音,原则上必须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第三节记者权利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广义是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是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者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身份、以至伪装其他身份进行采访,采访的手段不止是观察、记录,还包括拍摄、录音,即所谓偷拍偷录。第三节记者权利1、从法律上说,隐性采访很容易涉及公民的、法人的、甚至是国家的秘密事项,涉及他人的各种法定权利,偷拍他人的形象还是对他人肖像权的挑战。记者并不享有司法行政特权,隐性采访不是警察的侦查活动,有其不可逾越的法律界限。第三节记者权利2、从道义上说,这种以揭露负面现象为主旨的“隐形采访”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但由于这种采访手段要隐瞒真实身份或者伪装身份,终究不够光明正大,而偷拍偷录又直接触及他人对于自己的形象、声音的自主权,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一般认为,只有当这种隐瞒和伪装比起对方的卑劣来是身份轻微的时候,当揭露这类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而通过正常途径又无法获得有关资料的时候,才可以认为是正当的。第三节记者权利四、记者职务权利的内容1.采访权,是指新闻记者通过正当合理、法律不禁止的方法采集信息的权利。采访权是新闻记者职业权利的核心,是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没有采访权的确立,其他权利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节记者权利2.批评权,是指新闻记者享有的通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尤其是负面事实的公开报道或针对特定事件提出质疑、反对、指责等批评性的评论。3.评论权,是指新闻记者通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发表意见、看法的权利。正确恰当的评论对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着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节记者权利4.报道权(发表权),广义上的新闻报道和新闻发表都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或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新闻稿,达到让受众享受“知晓”的目的。新闻报道权和新闻发表权都是出版自由的体现,但前者比后者的权利客体更加广泛。因此,为保障新闻记者职务权利,还是采用权利客体更为广泛的新闻报道权更为合适。第三节记者权利5.拒绝透露消息来源司法、法律上对保护记者的新闻来源权利,叫“保护记者的取材秘密,消息来源秘密,保守记者的职业秘密”。从法律来说,保护新闻人是属于利民权益。记者对秘密的消息来源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没有消息来源,记者很难拿到秘密角落的那些事实。保护消息渠道,是记者的基本道德责任。第三节记者权利五、冲突性议题的报道技巧在冲突性议题的传播中,“国家”是主导性的控制力量,但又不是铁板一块的整体,其内部存在着权力的分化,这为冲突性议题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国家对媒体采用的是属地化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控制了媒体的财政权,冲突性议题难以获得本地媒体的传播机会,国家内部存在的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则又进一步压缩冲第三节记者权利突性议题传播的空间。冲突性议题的传播主要有“报道对象位于权力体系的底端”、“突破属地管理”和“政府有治理需求”三种机会结构,媒体在进行冲突性议题报道时,也往往采用脱离属地的权力体系、“用合作换取自主”等行动策略。在政治权力成为主导性权力的背景下,其他权力或群体也可以借助于政治权力的交换而控制冲突性议题的传播,这对国家治理和社会风险的化解是不利的。第三节记者权利1.冲突性议题报道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之前

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事件第三节记者权利1.冲突性议题报道的历史80年代《蛇口通讯》90年代以后第三节记者权利2.冲突性报道与属地管理、控制网络中国的媒体管理采取的是“条”“块”结合的管理架构。人事、财政控制。许多报道禁令与意识形态关系并不大,而是与某些具体单位的利益有关。治理体系内部的关系网络可以简单地分为:

省内部的关系网络省与省之间的关系网络省(市)与中宣部的关系网络第三节记者权利中央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宣部省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广电行政主管部门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省委宣传部市市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市级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市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市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市委宣传部县县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市级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县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县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县委宣传部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