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八(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八(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八(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八(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八(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士祯,字贻上,山东新城人。幼慧,即能诗。顺治十五年进士。明年授江南扬州推官。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扬州鹾贾①逋课数万,逮系久不能偿,士祯募款代输之,事乃解。康熙三年,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交章论荐,内擢礼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十一年,典四川试,母忧归,服阕,起故官。上留意文学,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霨以士祯对。复问冯溥、陈廷敬等皆如霨言。召士祯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上征其诗,录上三百篇,日御览集。迁刑部尚书。故事,断狱下九卿平议。士祯官副都御史,争杨成狱得减等。官户部侍郎,争太平王训、聊城于相元狱皆得减等,而衡阳左道萧儒英,则又争而置之法。徐起龙为曹氏所诬,则释起龙而罪曹,案其所与私者,皆服罪。及长刑部,河南阎焕山、山西郭振羽皆以救父杀人论重辟,士祯曰:“此当论其救父与否,不当以梃刃定轻重。”改缓决,入奏,报可。四十三年,坐王五、吴谦狱罢。王五故工部匠役,捐纳通判;谦太医院官,坐索债殴毙负债者。下刑部,拟王五流徙,谦免议,士祯谓轻重悬殊,改王五但夺官。复下三法司严鞫,王五及谦并论死,又发谦托刑部主事马世奉泰状,士祯以瞻徇夺官。四十九年,上眷念诸旧臣,诏复职。五十年,卒。明季文敝,诗者习袁宗道兄弟,则失之俚俗;宗钟惺,则失之纤仄。士祯姿禀既高,学问极博,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味在酸咸外”、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三》,略有删改。)(注)①鹾(cuó)贾:盐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B.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C.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D.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B.母忧,意思是母亲的丧事。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也称“丁艰”。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D.故事,有很多种含义,可指旧事、旧业,也可指一种文学体裁,还可指典故等,文中是指先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士祯机敏博学,擅长诗文。康熙曾询问谁最博学善诗文,李霨等人向皇帝推荐了王土祯。康熙召见了他,也很赏识他,于是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B.王士祯刚正不阿,宽政爱民。他在任职时曾力争为杨成、王训、于相元等人减刑,并为因救父而杀人的阎焕山和郭振羽争取到改判缓决。C.王士祯文坛领袖,独创风格。明末时期文学衰微,王士祯首倡诗学“神韵说”,而且一直倡导为文要讲究风度与文雅。D.王士祯失察被累,革职还乡。因受王五案牵连,以屈从私情的罪名革职。但不久,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扬州鹾贾逋课数万,逮系久不能偿,士祯募款代输之,事乃解。(2)徐起龙为曹氏所诬,则释起龙而罪曹,案其所与私者,皆服罪。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於山东长白山下,畜牧於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於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馀年而后。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卒,年七十。无子,吴江潘耒叙其遗书行世。宣统元年,从祀文庙。(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B.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C.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D.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指儒生,也指明清时期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同时也指在学读书的各位学生。本文指第二种意思。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C.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情况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学家的好评。D.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等,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炎武聪颖过人。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讲求经世之学。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过继母亲王氏至常熟躲避战祸,因母丧不赴官。C.顾炎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始终坚决不在清朝做官。D.顾炎武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他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经注疏。他一生治学严谨,领域甚广,成果丰硕,著述宏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2)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永贵,字心斋,拜都氏,满洲正白旗人。父布兰泰,自云骑尉世职授理藩院员外郎。永责,自笔帖式授户部主事。乾隆初,累迁郎中。出为湖南辰沅永靖道。擢云南布政使。移浙江,署巡抚。前总督李卫领盐政,发帑收馀盐,名曰“帑盐”;令武职任缉私,其制未善。永贵条上八事,俾文武互任其责,下部议行。居三年,命真除。温、台诸县早,永贵令知府金洪铨治赈,不称职。永贵论劾,请休致。总督喀尔吉善再劾,上为夺洪铨职。御史范廷楷因劾永贵瞻徇,上难其代,命宽之。二十一年,加副都统衔,兼参赞大臣。是岁冬,厄鲁特宰桑达什策凌等为乱,定边古副将军兆惠驻伊犁办贼。永费既抵巴里坤,具以军事上闻,上嘉其奋勉,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二十三年,以侍郎衔留军,董屯田。乌音木齐、辟展、托克三、哈喇沙尔、昌吉罗克伦皆驻兵营垦,秋获得谷三万五千八百馀石。是时兆惠兵次叶尔羌,命永贵驻阿克苏主馈军。二十四年,还至库车,布政使德舒为吗哈沁所找。水贵与护军统领努三协歼逆众,回部平。擢左都御史。二十六年,命赴克什噶尔办事。请蔬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南由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急宜增堤坝散山石水势。三十年,乌什回人为乱,复命赴哈什哈尔。事平,移驻乌什。先是叶尔羌办事大臣侍郎高朴役回民采玉,并婪取金珠,为诸伯克所讼。永贵如叶尔羌,讯得实,闻上。上为诛高朴,手诏嘉永贵持正,仍授吏部尚书,赐花翎。四十四年,召还京师,授锿蓝旗满洲都统。四十八年,卒,谥文勤。(选自《清史稿·永贵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B.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C.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D.疏请疏沟渠/兴耕稼/议自赫色勒河东南浚渠四十馀里/引水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宜增堤坝/凿山石/弱水势/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笔帖式,官名,是清代于各衙署中设置的低级文职官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翻译满、汉章奏文书。B.休致,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常见的还有致事、致政、视事、乞骸骨等说法。C.屯田,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一种措施。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D.花翎,是清官员、贵族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以翎眼多者为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贵出身世家,多次升迁。其父自云骑尉世职授理藩院员外郎;他从户部主事,累迁至郎中,后被提拔任云南布政使。B.永贵明察善断,积极进言。他代理浙江巡抚时,发现制度不完善而进言;知府金洪铨赈灾不称职,永贵弹劾他。C.永贵治政有方,平乱有功。监督屯田时,发展农业生产,秋收颇丰;他与护军统领努三合作,奔赴哈什哈尔平定回部。D.永贵办案得力,执法公正。他到达叶尔羌,查实高朴役使回民采玉并夺取金珠一事,上报皇帝,得其手诏嘉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永贵条上八事,俾文武互任其责,下部议行。(2)御史范廷楷因劾永贵瞻徇,上难其代,命宽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④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C.禧抚教安业之

抚:抚育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为文凌厉雄杰

余嘉其能行古道B.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

无以成江海C.因置闸为守望

因坐法华西亭D.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再加上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游历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嗣爵传吴嗣爵,字树屏,浙江钱塘人。八岁而孤,母督之严,雍正八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大学士张廷玉奏改吏部,迁郎中。嗣爵强识,婀故事。乾隆六年,授常州知府,再授保宁旋命视学湖北,调福建。十三年,授淮安知府,迁淮扬道。洪泽湖盛涨,例当开天然坝。吴嗣爵曰:“开坝减暴涨,如下河州县生灵何?”持之力,卒无恙。十六年,调两淮盐运使。十八年,复授淮扬道,遭母忧,上谕曰:“防河官吏丛弊,故特由运使调用。河工与地方官吏不同,畀假两月治丧,毕,在任守制。”握江苏按察使。迁布政使,调湖南,未行,奏江宁等三十五州县积欠应征口粮,请特旨缓征。上谘巡抚托恩多,託思多奏江宁等州县年丰,不当再请缓征。上责嗣爵藉缓征卸过,命发江南河工,以同知用。三十四年,奏请修补丁庙诸闸坝,并言:“运河两岸土工临清以北为民堰,南旺以南为官堤,自临清至南旺,官堤、民堰交错。请凡民堰卑薄残缺者,督令修筑,官堤酌缓急次第培修。”上嘉之。署河南巡抚。三十五年,奏:“南旺湖北高南下,在运河西岸,值分水口之冲。伏秋汶水发,自关家、常鸣等斗门灌入,只能收水入湖,不能出水济运。请于南旺下游土地庙前增建石闸一,以时启闭。”三十六年,迁江南河道总督。四十年,奏:“丁家集黄河自北趋南,北岸新滩插入河心,致冲漫南岸民堰五百馀丈。毛城铺过水较大,下流亦不能容。今收正河头,测量河唇浚引渠,筑子坝,于北岸旁黄河故道浚引河,来春相机开放,俾河改由北岸东下,不使旁注丁家集诸地。”又奏:“济、通济、福兴三闸,惠济尤为淮水入运关键。请俟春融修筑。”寻奏五引河中张家庄、裴家场二河水泄,应浚使宽深,从之。是年,上东巡,爵年七十,觐行在,入对,不能兴,左右掖以出。四十四年,卒。(选自《清史稿》,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爵强识,娴故事娴:熟悉B.上责嗣爵藉缓征卸过藉:假借C.请俟春融修筑俟:等待D.入对,不能兴兴;发作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嗣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考中了进士。B.母亲去世后吴爵只有两月时间治丧,就按照皇帝的要求回来任职了。C.南旺湖位置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它蓄水的功能,吴嗣爵建议修建石匣。D.吴爵上奏要求疏浚张家庄、裴家场等引河以利于排水,皇上同意了。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开坝减暴涨,如下河州县生灵何?(2)请凡民堰卑薄残缺者,督令修筑,官堤酌缓急次第培修。4.请简要概括吴嗣爵为官方面的特点。============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1.B2.A3.D4.(1)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谈论军事,多被皇上采纳。(2)刚好碰到法国官员达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下诏批复同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B项,“闱姓赌捐”是“论”的宾语,意思是“论述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CD。“大乖政体”意思是“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乖”是谓语,“政体”是宾语,意思完整;“关税侵蚀”意思是“侵占关税”,表意完整;“婴害库帑”意思是“减少了国库的收入”,表意完整。所以排除A。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表述错误,“乡试”多在八月举行,因而称“秋闱”,“会试”多在春季举行,称“春闱”。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中“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理解有误,在与法使浦理燮谈判后,原文“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意思是“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据此可知,邓承修有三难二害之电奏朝廷,他的上疏,皇帝并没有理会。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中得分点:“再”,两次;“陈”,上书陈述;“凡”,总共、一共;“多见采纳”,被动句式,见,表被动,多被皇上采纳。第二句中得分点:“适”,恰逢、刚好;“为”,表被动;“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羞耻;“讳”,忌讳;“报可”,批复同意。【点睛】译文:邓承修,字铁香,是广东归善(惠州)人。咸丰十一年乡试中举,捐钱买了郎中的官职,分到了刑部,后调任御史,任上遇到父亲去世,辞官归家守孝。光绪初年,服丧期满,起用担任旧职。和张佩纶等人一起主持公正的言论,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号称“铁汉”。先后上疏认为,就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侵占关税的行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事来纠正这种现象;因为官员治理一直以来也有弊端,他上书陈述八件事来肃清这种现象。过了许久,升职为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国人希望与大清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邓承修联合台谏官一起上书皇上,竭力劝说和约不可靠。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并且弹劾李鸿章商定和议时疏忽职守。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宰辅重臣们商议是和是战没有结果。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陈述用兵事宜,多被皇上采纳。第二年,邓承修赶赴天津协助李鸿章与法国使者巴特纳商议和约,制定十项新条款。回朝后,邓承修请求回老家探亲。还没出京都,又受命赶赴广西和法国使者会面,商讨划分中越边界问题。到了广西后他就独身骑马出关与法国使者浦理燮见面。浦理燮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邓承修根据条约想先更正界限后再划分。二人互不相让,浦理燮于是表面上把文渊、保乐、海宁划分归中方,然而暗地里却发电报给法国驻京使臣,诋毁邓承修违反和约起了争执,说如果不按之前的界限划分,势必停止议和。朝廷迫不得已,答应了法国的请求,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光绪十二年,法国人另外派遣狄隆•狄塞尔来会谈。刚好碰到法国官员达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的旨意是同意。于是第一次商议把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让给越南。邓承修指着地图和户口名册据理力争,狄隆•狄塞尔不能使他屈服,想分白龙尾左半边归中方而右半边归越南。邓承修认为这块地是钦海的屏障,如果法国得到它,那么对内将逼近防城,对外则是阻断了东兴、思勒两个地方,这就会丧失钦州、廉州了。商议了很久,暂时定了三条约定,还没最后决定,然而狄隆•狄塞尔竟然用武力驱赶江平、黄竹的百姓向内地迁徙。朝廷担心又将会挑起边疆的战争,命令邓承修先划分勘定钦州西边到广西全省的界限,邓承修于是和法国签订清约,《邦交志》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光绪十四年,邓承修托病辞官,在惠州丰湖书院担任主讲,讲学读书、赡养母亲。光绪十七年,在惠州逝世。2、1.C2.A3.C4.(1)扬州一个盐商拖欠税款数万,被逮捕后很久仍不能偿还,士祯就募款代为缴纳,事情才得以解决。(2)徐起龙被曹氏诬陷,士祯(最终)释放了徐起龙而将曹氏定罪,并且追究这起案件中徇私舞弊之人,(这些人)都服罪。【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狱/株连众/士桢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这段文字是说“侍郎叶成格奉命驻守江宁,查办“通海寇”案件,株连了很多人,士祯对诬告者处以严厉刑罚,对无辜之人予以宽赦,他保全存活的人很多。”,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江宁”“狱”“士桢”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意思是“侍郎叶成格奉命驻守江宁”,该句主语是“侍郎叶成格”,其后不能断开;排除A项,而“命”的宾语应是“驻江宁”,故不应在“命”和“驻江宁”之间断开,排除B项;“通海寇狱”意思是““通海寇”案件”,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错误,“进士”是殿试及第者之称。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而且一直倡导为文要讲究风度与文雅。”错误,文中说的是“主持风雅数十年”,意思是“主导清初文坛数十”,可见应是“数十年”,而非“一直”;“风雅”理解错误。故选C项。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课”,税款;“逮系”,逮捕,被动句;“输”,缴纳。第二句中,“为……所”,被;“在事”,居官任事;“吾属”,我们这些人;“其”,代词,代傅公;“为……所……”被动句;“罪”名词作动词,定罪;“案”,追究,“皆服罪”,省略句,补充主语“他们”。【译文】王士祯,字贻上,山东新城人。早慧,很小就能作诗。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第二年被任命为扬州推官(勘问刑狱的官职)。侍郎叶成格奉命驻守江宁,查办“通海寇”案件,株连了很多人,士祯对诬告者处以严厉刑罚,对无辜之人予以宽赦,他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扬州一个盐商拖欠税款数万,被逮捕后很久仍不能偿还,士祯就募款代为缴纳,事情才得以解决。康熙三年,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接连上奏章荐举士祯,士祯擢升为礼部主事,多次升迁做到户部郎中。康熙十一年,士祯主掌四川省考试,因母丧归家,服丧期满,重新被任命为户部郎中。皇上关心文学,曾经悠闲舒缓地问大学士李霨:“现在世上谁最博学善诗文?”李霨回答是王士祯。又问冯溥、陈廷敬等,他们的回答同李霨一样。皇上在懋勤殿召见士祯,士祯赋诗很合皇上心意。改任翰林院侍讲,升为侍读,到南书房值班。皇上征要他的诗,士祯辑录呈上三百篇,定名为《御览集》。(后来)升为刑部尚书。按照旧例,裁断案件要交付九卿评议论。当年士祯官任副都御史时,力争杨成减刑。官任户部侍郎时,力争太平王训、聊城于相元二人减刑,而衡陽左道萧儒英,却又力争将之法办。徐起龙被曹氏诬陷,士祯(最终)释放了徐起龙而将曹氏定罪判罚,并且追究这起案件中徇私舞弊之人,都服罪。等到王士祯主管刑部,河南阎焕山、山西郭振羽都因救父杀人而被判处死刑,士祯说:“这类案件应当就他们是否救父而定罪,不应当以他们是否杀人而定罪。”于是改判缓决,奏请皇上,回复同意。康熙四十三年,王士祯因王五、吴谦案件被罢官。王五过去是工部一名工匠,用钱买了一个通判职务;吴谦本是太医院官,因索债打死负债者犯罪。案件交付刑部研究,判处王五流放,吴谦免罪,王士祯认为判得轻重悬殊。(于是)改判王五只是免官。又交付三法司严厉审问,王五及吴谦(最后)一并判处死刑,又揭发出吴谦曾请托刑部主事马世泰的事情,王士祯被以“瞻徇”(屈从私情)的罪名革职。康熙四十九年,皇上眷念老臣,下诏复职。康熙五十年,(王士祯)逝世。明末文学衰微,诗家,学习袁宗道兄弟,却不免粗俗;师法钟惺,却不免纤巧(文风不正)。王士祯天赋很高,学问极博,以“神韵”为宗。用司空图的“味在酸咸外”、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明自己的诗歌理念旨趣,自号“渔洋山人”。主导清初文坛数十年。【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3、1.B2.C3.A4.(1)顾炎武(认为、依靠)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能够完全实现(满足、施展)自己的志恳,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2)他又广交受人尊敬的贤士豪杰,虚心地与他们商讨,从来不满足。【分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义师”是一个词语,“正义的军队”,作“起”的宾语,不要断开,排除AD;“鲁王”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不食”的结果是“卒”,不要断开,排除AC。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编年体”应为“纪传体”。故选C。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只有“读书时一目十行”可见顾炎武“聪颖过人”,其余的内容和“聪颖过人”无关。故选A。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负:怀有;用世:为世所用;遂:满足;所至:所到的地方;辄:就;之:代词,代前面的“策略”;长者: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虚怀:虚心;不自满假:从来不满足。4、1.

D

2.

B

3.

C

4.

(1)永贵分条上奏八件事,让文武官员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交付相关部门商议实行。(2)御史范廷楷于是弹劾永贵徇顾私情,朝廷难以找到代替他的人,命令宽容处理他。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疏沟渠兴耕稼”的意思是疏浚沟渠,发展农业生产。句式对称,句意合理。所以应在“兴耕稼”的前后停顿,排除AC项。“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是专有名词,“湍急”作“材托庸”的谓语,所以应在“材托庸河”之前停顿。排除B项。短句后,疏通语意为:上疏请求疏浚沟渠,发展农业生产,建议从赫色勒河东南疏浚河渠四十多里,引水进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应该增筑堤坝,开凿山石,减弱水势。故本题选D项。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视事”:指官员到职办公。故选B。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无中生有。文中无永贵与护军统领努三奔赴哈什哈尔平定回部的信息。故选C。4.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条”:“分条”;“俾”:“让,使”;“下”:“交付”。第二句关键点:“瞻徇”:“徇顾私情”;“代”:“代替”;“宽”:“宽容”。【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永贵,拜都氏,字心斋,满洲正白旗人。父布兰泰,自云骑尉世职授理藩院员外郎。永贵,从笔帖式授予户部主事,乾隆初年,经过多次升迁,任职郎中。出京任职湖南辰沅永靖道。提拔任职云南布政使。转任浙江,代理巡抚之职。前总督李卫兼管盐政,拿出国库的钱收购剩下的食盐,名称叫“帑盐”。让武职担任缉私,但制度不完善。永贵分条上奏八件事,让文武官员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交付相关部门商议施行。三年后,正式授予其官职。温、台各县大旱,永贵命令知府金洪铨管理赈灾事务,但不称职。永贵上奏弹劾,请求让他交还官职。总督喀尔吉善再次弹劾,朝廷免去金洪铨职务。御史范廷楷于是弹劾永贵徇顾私情,朝廷难以找到代替永贵的人,命令宽容处理他。乾隆二十一年,加任副都统头衔,兼任参赞大臣。这一年冬天,厄鲁特宰桑达什策凌等叛乱,定边右副将军兆惠驻伊犁征讨叛贼。永贵抵达巴里坤之后,把军事情况详细上报,朝廷称赞他的勤勉,给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乾隆二十三年,凭借侍郎官衔留军,监督屯田。乌鲁木齐、辟展、托克三、哈喇沙尔、昌吉、罗克伦都有驻兵经营开垦田地,秋季收获粮食三万五千八百多石。当时兆惠带兵驻扎叶尔羌,命令永贵驻守阿克苏主管粮饷。乾隆二十四年,回到库车,布政使德舒被吗哈沁所杀。永贵与护军统领努三合作歼灭叛贼,平定回部。提拔为左都御史。乾隆二十六年,让他到克什噶尔办事。上疏请求疏浚沟渠,发展农业生产,建议从赫色勒河东南疏浚河渠四十多里,引水进入赫色勒布伊,材托庸河湍急,应该增筑堤坝,开凿山石,减弱水势。乾隆三十年,乌什回人叛乱,又命令他奔赴哈什哈尔。事件平定后,转移到乌什驻守。在此之前叶尔羌办事大臣侍郎高朴役使回民采玉,并贪婪的夺取金珠,被各位首领告发。永贵到达叶尔羌,审讯得到实情,上报皇帝。皇帝为此诛杀高朴,并亲手写诏书赞扬永贵持守公正,仍然授予吏部尚书,赐予花翎。乾隆四十四年,朝廷征召回到京师,授镶蓝旗满洲都统。乾隆四十八年,去世,谥号文勤。5、1.

A

2.

A

3.

B

4.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5.

(1)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2)魏禧想到忧患处就事先防备,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由他)预计而后应验的十有八九。

【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斩斩:锋芒毕露的样子。故选A。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都是代词,他。B项,介词,把/介词,用来。C项,于是,就/因为。D项,于是,就,或者理解为才/竟然,却。故选A。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错误,名遍海内是他读书时候的情形,保全了翠微峰是后来的事情,不是名遍海内的原因。故选B。4.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注意根据句子中的“亡”“自存”“抚教”“有”“处”“解”简单断句,然后判断“友人”“其”“禧”“凡戚友”在文中充当的成分,即可断句。5.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与人以诚:用诚心结交别人,状语后置句。虽:即使;见:被;怡:和悦;豫:事先;见几於蚤: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状语后置句,十尝八九:十有八九。【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魏禧,字冰叔,宁都人。他的父亲魏兆凤,是明代的生员。明朝灭亡后,痛哭不吃东西,减掉头发做了头陀,隐居在翠微峰。这年冬天,用蓍草占卦,显示为离之乾卦,于是命名这个堂为易堂,不久之后去世了。魏禧从小就喜爱古文,谈论历史锋芒毕露且有见解。十一岁时,补为县学的生员。和兄长魏际瑞、弟弟魏礼,以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成为易堂学员。他们都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彼此在学业上切磋相正。魏禧约束自身,砥砺品行,才学特别高。门前有一个池子,命名他的居室为勺庭,求学的人称他为勺庭先生。他性情仁厚,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不会记住别人的过错。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然而他多有不平凡的志气,谈论事情每每雄健奔放,刚劲有力,表达时如水倾倒流泻而出,没有穷尽。事情错综复杂,他规划鲜明,相当有条理。魏禧想到忧患处就事先防备,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预计而后应验的十有八九。四处流窜的盗贼兴起,但是太平很久了,人们都不清楚战争,并且说流寇在远方,很难突然到达宁都。唯独魏禧为之忧虑,把家迁移到了山中。山距离宁都城四十里,四面陡

峭,离地面一百多丈。中间的路裂开了,从山脚到山顶就像用斧子劈开的样子。沿着裂开的壁缝开凿石级阶梯登山,顺着险要设置闸门作为守望之地。那些一起读书的朋友逐渐来依附他。几年之后,宁都遭遇流寇,唯独翠微峰保全了。魏禧喜欢读史书,尤其喜爱左氏传以及苏洵的文章。他写文章雄健出众,遇到忠孝节烈的事情,就更加激动,(将其事)刻画得淋漓尽致。到了四十岁,才外出游学。在苏州结交了徐枋、金俊明,在杭州结交了汪沨,在常熟结交了顾祖禹,在常州结交了恽日初、杨瑀,这些人都是前朝遗民。在当时,谢文洊在程山讲学,宋之盛在髻山讲学,载录的弟子都有几十百人,与易堂相呼应。唯独易堂把古人切实有用的学问作为趋向,而这股风气的兴起,是由魏禧作为领袖的。僧人无可曾经到过山中,感叹说:“易堂有一股真气,天下再没有第二处了!”朋友去世了,他的遗孤不能自谋生计,魏禧抚育教养他们并且让他们安于本业。大凡亲戚朋友有难以进说的话,或者处理别人骨肉离间的事情,魏禧如在在骨节空隙处运,一句话就解决了他们的纷争。有的人感到惊讶,魏禧说:“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康熙十八年,皇帝下诏举荐他做博学鸿儒,魏禧用患病推辞。有司催着他动身,不得已,带着病到南昌就医。巡抚(派人)把他抬来察看,魏禧蒙着被子躺在轿子上称自己病重,巡抚于是放他回去了。两年之后魏禧去世,享年五十七岁。6、1.D2.C3.(1)打开堤坝消减突然猛烈增高的水位,拿河坝下面州县的老百姓怎么办?(2)请求把所有低矮单薄有残缺地方的民堰,督促要求修缮建筑,官堤考虑缓急情况依次加固修整。4.①体恤百姓;②勤于政务;③敬业称职。【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D项,“入对,不能兴”中“兴:发作”解释错误,“入对,不能兴”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意思是“进去对答以后,不能站起来了”,“兴”在这里解释为“站起”。故选D。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