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4蜀道难 公开课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4蜀道难 公开课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4蜀道难 公开课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4蜀道难 公开课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朗读探究”教学设计内蒙古奋斗中学

鲍树柏【设计思路】《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中的一篇课文,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歌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很多老师喜欢用这一题作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而我认为可以这样来处理这篇课文:在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之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句咏叹上,品味三句咏叹在朗读时所运用的情感和语气有什么不同,并通过合作探究,把答案分条分点的阐述。要想解释这一问题,诗歌的上下文是重要线索。学生不难体会出三次咏叹的情感和语气的差别。重要的是,在反复朗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诗歌韵律之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激发想象,领悟诗歌意境;同时,还可以实现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等学习目标。我们始终主张,在处理课文的时候不宜拖泥带水,面面俱到。学习目标要突出而明确,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有单元模块意识——备单元、备模块。教学活动的设置要简单实用,关键是度的把握。关于《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我的想法如下:第一,朗读与诗歌天然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的语文教学重材料、轻阅读,教师应该审时度势,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第二,不必要纠结本诗的创作主旨,文章的美与不美和它的主题是否宏大没有必然的联系。专门训练主旨鉴赏的课型则另当别论。第三,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但与下一课《杜甫诗三首》对比来讲则更有效果,也更易操作。所以可以待杜诗讲授之后做比较分析。第四,诗歌篇幅相对较长,要把握其抒情结构,才有利于学生的品鉴和背诵。第五,古典诗词的特点是韵律美和结构美。《蜀道难》以七言为主,穿插杂言,节奏富于变化;押韵整齐之余间有换韵。以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的变化,水到渠成。【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抒情构架,品味诗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2.学习从朗读角度来赏析诗歌,实现朗读、思考、研讨相结合。【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歌抒情构架,品味诗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2.学习从朗读角度来赏析诗歌,实现朗读、思考、研讨相结合。【学习步骤】一、说一说·作者印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1.你认为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豪放飘逸、放浪不羁、才华盖世、爱好饮酒……2.请同学们搜寻记忆,说说关于李白的资料你还知道些什么?明确: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成就是唐诗的颠峰,但也有人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小结:人也豪放,诗也洒脱;人也浪漫,诗也雄奇。走进作品,我们细细品味。

二、读一读·咏叹连绵1.师生共同反复自由高声朗读诗歌。李白的诗作必须要放声朗读,方可体现出其文笔雄奇。(教师先不要范读,以免学生先入为主。)要求:①扫清朗读词句障碍,读准读顺。②回顾诗歌朗读技法,把握节奏。③整体感受作者情感,注意变化。补充正音:秦塞(sài)

石栈(zhàn)萦绕(yíng)

抚膺(yīng)峥嵘(zhēngró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咨嗟(zījiē)2.师生共同关注诗歌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自由试读,学习小组委派代表范读,学生评判谁读得更好,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更准确。明确:(允许多种意见并存,以待之后的讨论。)第一句:声音高亢有力,干净流畅;有被震撼的压迫感,尾音不宜过长。第二句:声音不宜追求高亢,语气带有劝谏之意,又有几分惊悚之感。第三句:声音加重加长,声音不必过高,顿挫有力,缓缓收尾。

三、品一品·抒情转折请同学们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品品这三句咏叹在朗读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提示:学生的分析有疏漏之处,或是思路无法开启时,教师可如是势点拨:①为什么要“坐长叹”,又为什么要“凋朱颜”,后面为什么又要“长咨嗟”?②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劝诫之意?③哪些诗句触动了你的心弦,你品完之后有什么感受?明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主要内容集中如下,教师可做适当点拨。)第一次:开篇,在一声长叹之后,作者面对蜀道大呼又高又险,之后便是这句“难于上青天”!长叹就好似破空而出,摄人心魄。作者在一开篇就迫不及待的告诉友人,“蜀道极其难行”,试图要给人当头一喝,语言上具有强烈的冲击感。此时的作者似乎也被蜿蜒高跌的蜀道所震慑,一声高呼,没有一丝拖沓和任何的修饰,直接而真诚。下文直接引入佐证,从历史传承、英雄传说、地势特点等几个角度来说明茫茫蜀道怎么就一个难行。因此,在朗读时,声音要高亢有力,干净流畅;要有被震撼的压迫感,不宜将尾音拉得过长,因为还有下文。第二次:这句咏叹出现在段中,咏叹的前后几乎以听觉描写为主;咏叹之前极力言蜀道之高,咏叹之后着重述蜀道之险。段首的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大有询问关切之意,而之后的内容有好似在劝谏。段尾的“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更能体现出这一意味。从“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句来判断,此段应该是蜀道中人在劝谏作者。所以,第二句咏叹是蜀道中人的感叹,作者在此只是复述一遍,来抒发心中的惶恐与无奈,已达到劝谏的目的。所以在朗读时,声音不宜过分追求高亢,语气中既要表现出劝谏的味道,又要有几分惊悚之感,真正实现“凋朱颜”的感受。第三次:进入第三段,作者不在谈论蜀道的地势高险了,而是从战略地位、当地实情的角度来侧面描述蜀道的凶险和意义。叙议结合,语句不多,但用词很有张力——猛虎长蛇,磨牙吮血,夸张而富有形象感,震慑人心。之后便直接提示友人要早早还家,不要贪图一时之乐。尾段再一次长叹蜀道之难,劝诫之殷切溢于言表。蜀地交通闭塞,路途艰险,一旦被野心家利用,割据一方,残害百姓就大事不妙了。一句“长咨嗟”更是把对蜀道的三叹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抒发作者对蜀道的惊叹,对友人的担忧,又反映出对国运的关心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朗读时,声音加重加长,但不必过高,要顿挫有力,缓缓收尾,以体现“咨嗟”之感。小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从抒情上来看,文随情变,情以言表。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雄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真正实现了言为心声,文随情动的绝佳境界。四、背一背·经典咀嚼1.在总结文章抒情构架的基础上分析行文层次。请同学们关注诗句,看看哪些是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