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安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安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安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安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安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安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衡中西以相融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参考答案:1.D

2.C

3.C1.试题分析:“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关于……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也影响到了西方画风”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相通”c.依据原文,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晋唐画家的“才气、学养、心态”以及“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D.强加因果,“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的原因并不是“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A.曲解文意,原文中说“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由原文“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可知,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保留了晋唐时期的艺术形式。D.“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野

艾史小溪

多风而温馨的春天一过,陕北高原便进入漫长的干旱季节。高原在热浪中沉重地喘息,可野艾还是在这季节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野艾,亦叫艾蒿,野生在田畔、沟壑、荒坡、路边及那些潮湿的河谷洼地,陕北高原广阔纵横的土地上,到处遍布着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迈

着散漫的步子,你走过田畔、山坡和荒野,立刻会感到空气中流荡着清新的苦香。风顺着山谷舒卷地自由自在地弥漫,你不由得停下脚步,掐一枝野艾,闻闻,会像第一次才发现似地小声叫出声来:呀,好香!然后,把它轻轻放在手中珍爱地搓揉着,流连忘返地在那儿久久徜徉。

这是和奇花异卉不同的一种独具风流的苦香。

高原上的农人们和野艾有着相濡以沫的感情,他们祖祖辈辈一遍一遍重复着那些与野艾有关的古老浓郁的风俗和那些充满神奇奥妙的事情。

初夏的端阳节,野艾仅一尺来高,还带着春天的鲜嫩、水灵,细长的羽状叶片披一层银灰色柔毛,在东南风中姗姗摇曳。黎明,人们便兴冲冲地从河畔、坡地拔些挂着露珠的野艾带回家——在住宅门墙上方交叉悬挂,驱祭五毒,共禳不祥。人们还要早早叫起自己的孩子,到河边清洗双目,给耳缝间别枝艾叶。“端午不夹艾,蚂蚁夹老赖。”这是高原上老幼妇孺尽知的俗语,“老赖”在当地泛指男性的睾丸。还要给女孩子脖颈间项链似地用五色彩线系一香包,香包里包有五谷、铁屑、艾叶诸物,寓意消除祸患,躲避蟊蠹危害之灾。

高原人以自己不可改变的信念,倾注于野艾一种神圣而忠厚的笃爱。野艾燃烧的烟能驱蚊蝇,从五月起,农家就开始束些粗糙的艾绳了,以对付那些厌恶的饕蚊。那艾烟袅袅地带着芳香,带着农家和谐袒露的夜话走进梦乡。野艾更可入药,当地有“艾可配百方”之说,民间偏方以它营血,暖子宫,祛寒湿。将艾叶晒干捣碎而成艾绒,中药针灸时用来治病。荒僻偏远贫穷落后的陕北高原古来缺医少药,农家便祖传盛行多种艾的秘方:小孩疝气、腹部疼痛、不良撮口习惯,皆用艾绒加麝香或大蒜在有关部位灸疗。赤痢白痢,则用艾叶加生姜和少许红糖煎服医治……

许是野艾的强悍功能,才使高原人赋予它一身钟灵毓秀之气吧。

时令跨入六月的高原,长空青蓝、透明,太阳开始火焰一般燃烧。庄稼旱得几乎无望了,农人们便到处捕捉金龟子。那是一种铜绿色的大甲虫,在夏天旷野上轰炸机般地飞舞,有时会在夜晚嗡嗡地闯进家来。一把捉住,即选择最亮红酷烈的午晌,把艾绒粘其背上点燃,然后放飞,任其翱翔上苍。那金龟子因受着艾火煎熬,会没命地腾空而起,越飞越高,在空间留下一道道虚光。这艾绒点燃的火,称天火,他们托金龟子向上苍传递神秘的“天火”讯息:老天爷,慈悲受苦人吧,整个地面已燃烧得无法生存,连不畏干旱和饥渴的艾蒿都再难忍受了……

古老淳厚的高原人,永远传递着这无望和未卜的寄托,又那样充实和顽强地活着。

整个漫长燠热而干旱的炎夏过去以后,高原便进入连绵多雨的秋的节气了。秋天的潮雾野马般地奔驰,显影似地洇出山野播种小麦的农人和耕牛。野艾在这时开始开花了,蕴藉着伟大的厚爱和成熟,微微弯曲的枝头挤满细密而小俏的米黄花序,扩散温馨,苦香,和着秋风唱着自己的热恋和礼赞。站在高原上凝望这派大自然景象,会使人许许多多的联想自由自在驰行,会使人的视觉和心灵都产生一种至高无上的愉悦。

啊,田畔、沟壑、荒坡、洼地、路边的那些野生野长的苦香的野艾,尽是为着博大、自由和高贵的土地而开放的,也为高原人的那种于世固有的贫瘠、辛酸、蹇涩和祥和、安乐而开放。繁衍在陕北高原上的农人们永恒不息地爱着这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的野艾。14.根据文意,说说高原人重复哪些与野艾有关的古老风俗和神奇事情。(6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高原在热浪中沉重地喘息。

(2)秋天的潮雾野马般地奔驰,显影似地洇出山野播种小麦的农人和耕牛。

16.结合文中对“野艾”的描述,谈谈你对“独具风流的苦香”的解释。(4分)

17.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在表述这种感情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8

分)

参考答案:14.(6分)端午节在住宅们墙上挂艾、在孩子的耳缝间别艾、在女孩的香包里包艾,以消除祸患;以艾烟驱蚊蝇,以艾配百方(以艾入药);用艾传递“天火”讯息。(每点2分)15.(4分)

(1)(2分)炎热的夏季里,贫瘠的陕北高原进入漫长的干旱季节。

(2)(2分)秋天的晨雾中,农人们为了抓紧播种,已经在山野间忙碌多时了。16.(4分)①味涩苦而气流香。②在贫瘠的土地上随遇而生,却流芳人间,寄寓希望。17.(8分)

(1)(4分)①对陕北高原那片土地的深情(热恋)于挚爱。

②对高原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陕北父老的讴歌。(礼赞)

(2)(4分)由物及人,由对野艾的歌颂,推及到高原人坚辛、和谐(安乐)、质朴生活和坚韧、顽强精神品格(生存态度)的礼赞。3.瓷瓶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B.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C.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去卖瓷瓶埋下伏笔。D.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参考答案:(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真假和价值心存疑虑.不知道该卖多少钱.(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①知恩.在家人被救后,尽管自己家里的日子不好过,王家还是把瓷瓶送给了救命恩人.②图报.后来,王家认为送给救命恩人的瓷瓶是“赝品”而一直愧疚,为寻找恩人,王家到江北开设分店;多年后,王教授又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③重义.当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王教授又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要点: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③从内容主旨上看,凸显了被救者的感人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试题分析:(1)B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E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2)首先找到文中他说“不一定卖”的内容,再从其上下文的内容来探究.人物的言行会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考虑卖与不卖,文中顾林之所以卖瓷器是因为父亲住院生病,没钱交手术费.通过母亲给顾林打电话催交钱,可看出顾林是出于无奈,不想卖又不得不卖.古董行经理说“不知是真品还是赝品”时,他说“应该是真的”.看见顾林内心有些心虚,不知道能卖多少钱.母亲常说那是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所以顾林又不太想卖,内心一直处于犹豫、纠结的状态.(3)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从人物经历,主要事件来梳理.综合对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抓住细节来体会其展现的形象特点.如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在文中王教授以30万买下瓷瓶并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报恩.由此可知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文中还叙述了他为了报恩,一直寻找恩人,为此到了江北开设分店,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最后在文末得知瓷瓶真正价值之后,又把瓷瓶送回,是一个有道义之人.组织答案时,先明确人物形象特点,再从文中找到例子加以分析.(4)解答本题应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考虑结尾所起的作用.情节设置来说,结尾的内容出人意料,开始教授找人鉴定瓷瓶是伪造的,结果又找专家鉴定是清代粉彩瓷器真品.使情节出现波折.而结尾王教授又将瓷瓶还给顾家,更凸显了人物的重情重义.而且以最少400万结尾,不再加以叙述,戛然而止.更凸显了文章的深意,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通过情节、人物强烈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善意,从而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条作答,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④⑤⑥D.①②③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辛公义凭勤奋出名。武帝时,召他到露门学,让他接受道义,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

B.辛公义跟随军队攻打陈,凭功劳被授予岷州刺史官职。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他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

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5分)译文:

(2)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5分)译文:

参考答案:4、D。“两”,双方,两方,“双方施行”,作状语。5、B。A、D中的①没有“直接写”(动作、行为、语言、表情)“辛公义勤政爱民”;A组D组中的②“欲变其俗”,只是打算,没有实践;C组中的⑥罪人的反应,属于侧面反映,没有辛公义的行为。

6、D项。“辛公义的行为”的确“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但“不再打官司”的不是“牟州的罪人”,而是最终“两让而止”的“讼者”。D项将两个毫不相关的表述对象作了错误的对接。7、(1)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2)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附译文: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辛公义早年就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抚养,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周天和年间,挑选品性好的人做太学生。辛公义凭勤奋出名。武帝时,召他到露门学,让他接受道义。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辛公义跟随军队攻打陈,凭功劳被授予岷州刺史官职。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忠孝仁义之道都失去了,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数死亡。辛公义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想改变当地这个习俗。于是分别派遣官员巡行观察管辖地,凡是患病的人,都用床运来,把他们安置在处理政处的大厅里。夏天流行瘟病时,病人有时候到几百人,厅堂内外都放满了病人。辛公义亲自摆放一榻,独自坐在里面,从白天到黑夜,面对病人处理政务。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买药,用来请医为他们治病,亲自劝他们进食,于是他们全部病愈。辛公义方叫他们的亲人来,并告诉他们说:“死是由天决定的,不会相互传染。过去你们抛弃他。这是死的原因。现在我将患病的人聚集起来,并在他们中间办事睡觉,假如说能传染,我哪能够不死的,病人又恢复健康了!你们不要再相信传染这件事。”那些病人家里的儿子、孙子们都十分惭愧地拜谢离开。后来有人患病,病人就争相到他那里去,病人家里没有亲人,于是就留在家里供养他。大家开始相互关怀体贴,这种风俗于是就灭掉了。全境之内都称为慈母。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天内,把案件全部判断完,才回到大厅。受领的新案子,都不用文字记下来,派一个掌管办事的辅助官员,坐在一旁审问。若案子没审完,当事人必须要监禁起来的时候,辛公义就回到厅里住宿,案子不结案,他不回到内室睡觉。有的人劝他说,“案子这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我作刺史没有德行可以教导百姓,还让百姓拘禁在狱中,哪里有被监禁的人在狱中而自己心里踏实的呢?”罪人听到这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那人乡里的父老就开导地说:“这是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打官司的人大多双方相让而不再打官司。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徒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轰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使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柯曰:“谨奉教。”(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B.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C.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B.击剑,用剑相击剌的运动和技法。C.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D.太子,指已确定继承帝位的帝王的嫡长子。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博棋,鲁句践发怒呵斥他,他默无声息地逃走,反衬了他的隐忍。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囊者目摄之!”(2)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参考答案:10.B

11.D

12.C

13.(1)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之前我用眼睛威吓了他。”(2)燕国、秦国不能并存,希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用心考虑。【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中,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荆轲”“酒人”“人”“诸侯”“贤豪长者(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燕”“燕之处士(燕国隐士)”“田光先生”“庸人”,虚词“虽”“于”“乎”“其”“为”“所”“与”“之”,“酒人”意思是“酒徒”,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乎”为句末语气词,在其后断开,排除D项。“书”作“好”的宾语,意思是“喜欢读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请侯各国时,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句子可以断开为: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太子,指已确定继承帝位的帝王的嫡长子”说法错误,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不一定是帝王的嫡长子。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说法错误,此处应该是“表现荆轲不被世人理解的郁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使者”,指派去的人;“还”,回来;“报”,报告;“固”,本来;“去”,离开;“囊者”,先前,之前;“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摄”,震慑,威吓;“之”,代词,代指荆轲。(2)中“两立”,指并存;“不两立”,不能并存,势不两立;“燕秦不两立”,燕国、秦国不能并存,或者:燕国、秦国势不两立;“愿”,希望;“留意”,考虑;“愿先生留意也”,希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用心考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刑轲曾漫游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剛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因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之前我用眼蜻成吓了他。”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棋,争执棋路.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再不见面,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燕国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漸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丰醉以后.高漸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旁若无人。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请侯各国时.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典国后,疾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祠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注释:于阗,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父。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众多。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崇敬之情。D.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B.陈希亮敢于声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官吏。C.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他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食借给百姓,主动承担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D.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亲并为其送终,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辅之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2)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参考答案:4.D5.B

(“闾阎扑地”指房屋众多,市集繁华。“闾阎”泛指平民)6.C

(原文是有司担心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并没有真正获罪)7.(1)张元一事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假如真有其事,做大事的人最终不会顾及自己的家,这样做反而坚定了他从贼的决心。(“使”“诚”“徒”各1分,大意2分,共5分)(2)希亮为人清正刚直,私欲很少,不给人好脸色,从王公贵人都很怕他。(“清劲”“假”“惮”各1分,大意2分,共5分)参考译文:陈希亮字公弼,他的祖先是京兆(首都周围地区)人。希亮幼时丧父,爱好学习,16岁时,准备拜师求学,他的兄长故意刁难他,派他去收取三十多万的借款利息,陈希亮把借钱人都召集来,烧掉债券后离去。学业完成后,就召见兄长的儿子陈庸、陈谕让他们学习,后来都考中了天圣八年的进士。乡里人称他们所在的里闾为“三俊”。陈希亮任房州知县时,有人告发华阴人张元逃往夏州,做了元吴的谋臣。诏命将其家族百余人迁到房州,监管出入,饥寒将死。陈希亮说:“张元一事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假如真有其事,做大事的人最终不会顾及自己的家,这样做反而坚定了他从贼的决心。这些人都是关系疏远的亲属,无罪。”就密封上报,诏令释放。张元老幼亲属在陈希亮院中哭着说:“现在我们应该回故乡了,但怎么舍得离开你这样的父母官?”于是画了陈希亮的画像祠祭。升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任,路经博平,绰号“截道虎”的恶霸殴打王康和他的女儿几乎致死,官吏不敢过问。陈希亮发文火速追捕,结果将恶霸流放海岛;又弹劾官吏故意放纵,数人被免职。多次上奏请求告老退休,未获允许,调任凤翔知府。仓中粮食可供十二年之用,管事的官员担心会霉腐,发生饥荒,陈希亮拿出十二万石借给百姓。有司官员担心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陈希亮亲自负责此事。当年秋天大丰收,以新换旧,官民两便。于阗使者入朝,经过秦州,经略使以宾客礼仪接待。使者十分傲慢,停留一个多月,毁坏宾馆的器物,放纵手下入街市抢掠饮食,百姓白天紧闭门户。陈希亮听后说:“我曾经负责接待契丹使者,知道情况。使者起初不敢横暴,都是译官教唆的结果,我依法严惩,译官害怕,使者不敢妄为了。何况这么一个小国?”于是就派教练使持信符告诉译官:“到了我的管辖地,有一丝一毫不依法,我将斩你。”并拿着军令状回来。使者来,在庭院罗拜行礼,陈希亮让他们坐在两廊吃喝,护送出境,没有一人敢喧闹。希亮为人清正刚直,私欲很少,不给人好脸色,从王公贵人都很怕他。少时和蜀人宋辅交往,宋辅在京去世,母亲已经年老,儿子宋端平尚且年幼,陈希亮为其母养老送终,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端平,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求学,后来考中进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