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刘海清,李艳娜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史回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对未来的挑战,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课程主体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
(二)1953—1957年
第二次课程改革
这一时期的课改存在的问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三)1957—1965年
第三次课程改革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但政治挂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沦为为阶级斗争服务。
(四)1966—1976年
第四次课程改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特点:革命,无序混乱。(五)1977—1980年
第五次课程改革特点:恢复基本学科的应有地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六)1981—1985年
第六次课程改革
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特点:恢复后的整顿与过渡(七)1986—1996年
第七次课程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序幕。1986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学制,课程结构,课程管理1988年5月,国家教委在山东泰安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正式确立“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改革方向。1992年8月,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建国后,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规定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并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特点: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但现实中应试的影响与冲击,课程评价过于侧重结果,轻过程,影响了改革目标的实现。(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改革构想。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资源的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土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网络资源。(一)纲要明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课程政策的转型●课程政策的转型:“三级课程管理”●教育思想的转型: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课程改革的理念: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二)纲要打破了“一纲多本”的传统课程编制的束缚,体现了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
●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
●教材生产的多样化、优选化与规范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三)改革纲要的亮点纲要的亮点,也是需要关注的课题,也是国际教育界共同面对的课题
1.强化品德教育●摆正基本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基因歧视、安乐死、辅助生殖……、校内暴力)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2.关注人文精神这不仅是语文学科、人文社会学科,而且是数理学科、自然学科应当关注的问题●语言是文化。欧洲国家的语文学科课时占一半以上。强调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语文实际上是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一种载体。语文能力是做人的起码基础。(技术专精未必是合格的公民)●母语的价值。放弃母语亡国。●古典文学与现代语言的关系(学习是享受)●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STSE)3.突出信息技术
●未来的课堂教学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换言之信息技术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信息能力”。无限广阔的虚拟世界。●发展基于网络,建设信息库当然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软件建设(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信息污染、信息垃圾)4.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打倒分科主义”,学科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校不应当是文化的孤岛(爱国主义基地)贴近生活世界
●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社会和经济。
●在民众学校的发展史上,把人当“人”的教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教学往往成为压抑“人”的生命活力的“人工窒息机”。……即便在21世纪前夜的今日,教学沦为“人工窒息机”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如今,在受到教学窒息的学生们中间,疲于奔命甚至断送性命者,屡见不鲜。
——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二、核心理念一、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体现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视角和能力3、内容联系观凸显生活世界的课程意义,强调直接经验的课程意义,凸显本土知识的课程意义。要求课程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内容的生活化走向生活世界的课程观4、学习方式观推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5、发展性评价观通过评价促进师生的教与学的改进,发挥评价的形成性作用,而不是筛选和鉴定作用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意味着尊重、关心和牵挂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因为情绪和情感不仅影响到知识学习的质量,其本身也是学生发展的应有内容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发掘教学过程的道德因素,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表现,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也是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促进学人格的健全和健康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总体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什么叫“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废物集中整治
- 知识推动创意
- 医疗项目商业计划书
- 《克线丹使用方法》课件
-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 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 医美针剂培训课程
- 医疗职称评聘
- 团日活动青春引导梦
- mbti性格测试题及答案(十篇)
- 钢筋加工厂龙门吊的安装与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案
- 方太销售及市场营销管理现状
- Module9 Unit 2 课件-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蔬菜栽培的季节与茬口安排-陇东学院教学提纲
- 三年级《稻草人》阅读测试试题附答案
- 《新闻学概论》第十章
- 超材料(metamaterials)教学讲解课件
- 矿山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措施表
- 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