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马工程课件 第一章_第1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马工程课件 第一章_第2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马工程课件 第一章_第3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马工程课件 第一章_第4页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马工程课件 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当代西方存在主义文学思潮存在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西方主要文学思潮之一。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础,流行于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第一节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在当代存在主义文学思潮中,法国、英国和美国的荒诞派戏剧、德国的废墟文学以及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艺术流派都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一、存在主义文学的社会与思想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社会动荡并未平息,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经济危机也在孕育之中。一方面,西方各国经济急速发展,科学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各国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方兴未艾。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被公认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他对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让·保尔·萨特是当代存在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写作贯穿于战前、战中与战后,每一阶段的哲学表述都深藏着他对于现实的反思和关怀。在以上存在主义哲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存在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形成,主要代表作家有萨特、阿尔贝·加缪(1913—1960)和西蒙·波伏瓦(1908—1986)等人,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里写出了影响广泛的作品和论著。二、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文学让·保尔·萨特既是存在主义的理论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萨特认为,写作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方式,写作就是介入,这就是萨特立场鲜明的介入文学观。萨特的创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存在与虚无”阶段,包括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长篇小说《恶心》和短篇小说集《墙》等;后期为“处境剧”阶段,包括戏剧《苍蝇》《密室》《死无葬身之地》等,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以及政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阿尔贝·加缪(1913—1960)。他的创作主要有两个主题,即“荒诞”与“反抗”,前者以《西西弗斯神话》和《局外人》为代表,后者以《鼠疫》和《反抗者》为代表。加缪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是产生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而是产生于它们的对立。荒诞不在于人,也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在于它们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堪称荒诞主题最为经典的文学表达。长篇小说《鼠疫》(1947)表现的是反抗。《鼠疫》首先是对于欧洲反对纳粹统治的抵抗运动的肯定。

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文学创作对于当代西方知识界和文学界影响深远,特别是存在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反思给当代西方作家很多启示,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现存社会的荒谬和个人选择抗争的必要。三、当代德国存在主义文学德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发源地之一,德国人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是两位重要的存在主义思想家。与德国存在主义文学相关的,主要有《呼吁》杂志和“青年一代”“四七社”“砍光伐尽”与“废墟文学”等文学流派。

《呼吁》杂志诞生于美军战俘营中,创办人主要有阿尔弗雷德·安德施(1914—1980)、汉斯·维尔纳·里希特(1908—1993)等人,该杂志是政治性的,旨在宣传民主思想。集结在“四七社”周围的“青年一代”作家们,创作了一批被称之为“砍光伐尽”或者“废墟文学”的作品,一般说来,这两个术语可以混用。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的《以废墟文学为己任》(1952)一文是“废墟文学”的宣言书。他认为,对于1945年以后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早期创作,有人试图以一言以蔽之,称之为“废墟文学”。在小说与戏剧方面具有鲜明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主要有安德施、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与沃尔夫冈·西尔特斯海默(1916—1991),伯尔与君特·格拉斯(1927—)的某些作品也有存在主义色彩。在安德施的主要代表作品中,贯穿着关于自由的主题。《自由的樱桃树》(1952)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法,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讲述了1919年至1944年间,主人公的多次“逃离”,他逃离家庭、逃离党派、逃离军队,全书以他品尝他所谓的“自由的樱桃树”上的樱桃结尾。德国存在主义小说和戏剧的代表人物是伦茨,其成名作是小说《德语课》(1968),讲述了偷窃者西吉被教养而反省自我和民族的故事。发源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也对德国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主要代表是西尔特斯海默,他的剧作大都是带有荒诞色彩的哲理剧,主要表达世界的荒诞不经与人生的不可理解。《比萨斜塔》(1956)讲述一对新婚夫妻到访比萨斜塔,新郎被指责为造成斜塔倒塌的肇事者,理由是他性格迂腐。同时,其他德语国家的存在主义文学也有不少佳作。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的一些小说和戏剧如《我们都是骗子,宝贝!》(1970)《钢琴教师》(1983)等以反讽和俚语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的荒诞感。第二节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开始主要流行于法国,后来逐渐扩展到英、德、美等欧美多国。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其核心是对现存世界意义的怀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度不信任,对人自身处境的荒诞感。一、荒诞派戏剧的源流荒诞派戏剧的正式源头是阿尔弗雷德·雅思(1873—1907)的《乌布王》(1893),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是彻底虚无主义的,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几乎一切思想与艺术常规,为各种先锋派戏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荒诞派戏剧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的直接源头分别是超现实主义戏剧和存在主义文学。二、荒诞派戏剧的反思主题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艾斯林着重研究了塞缪尔·贝克特、阿尔蒂尔·阿达莫夫、欧仁·尤奈斯库、让·热奈与哈罗德·品特等5位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并简略介绍了西欧、美国与东欧带有荒诞派戏剧色彩的其他18位戏剧家。荒诞派戏剧的第一大主题是人生的荒诞和虚无,其代表性作品有尤奈斯库的剧作《秃头歌女》(1950)。这部剧作表达了世界是不可理解的这一观念。如果世界是荒诞的,那么人生必然是虚无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形象地表达了人生虚无的思想。荒诞派戏剧的第二大主题是异化和物对于人的压迫,其代表性作品有尤奈斯库的《椅子》(1950)、《新房客》(1953)和《犀牛》(1960)等一系列剧作。荒诞派戏剧的第三大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椅子》中,老夫妻请演讲家来宣布他们发现的人生的大秘密,然而这位演讲家又聋又哑,只能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演讲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的不可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凸显了人际交流的困难。英国作家品特和美国作家阿尔比的戏剧突出了人生孤独和对立的主题。在品特的剧作中,人的孤独和人与人交流的困难得到了集中反映。在他的《房间》(1957)、《送菜升降机》(1960)与《生日晚会》(1957)等“威胁的喜剧”中,事件通常发生在房间、地下室这样一些封闭和孤立的空间中,人物与世隔绝,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常常是一个人滔滔不绝,而另一个人默不做声。总体来说,荒诞派戏剧表现的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一方面,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在这里,宗教正在消亡,科学又未能填补其空白,给予人生意义;另一方面,正如尤奈斯库所说:“我试图在《秃头歌女》中描绘的‘社会’是个完美的社会,我的意思是说,在那里,一切社会问题都解决了。”

三、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反戏剧与纯戏剧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一个主要艺术特征。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方法主要表现在情节与人物上。在戏剧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古希腊戏剧的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理性主义艺术观,它的内容可以大致地归纳为:通过模仿活动,获取艺术真实。在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中,情节十分混乱,没有中心事件,只有若干人物活动片段;在人物方面,史密斯夫妇用教科书的句型说话,马丁夫妇毫无感情地交谈和相认,而消防队长则胡说八道,人物既没有逻辑思维,也没有情感意志。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情况更为明显。两个人物徒劳地等待戈多,他们不了解戈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他,只是含含糊糊地感觉到戈多来了他们就好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结合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二个主要艺术特征。如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人民公敌》等社会问题剧中,贯穿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与严肃的问题讨论。荒诞派戏剧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总体处境上,是主题方面的。而喜剧性则更多地表现在人物的具体言行中,是细节方面的,例如:《秃头歌女》中史密斯太太的开场白,《椅子》中不断进来的椅子,《犀牛》中奔跑的犀牛,《等待戈多》中戈戈与狄狄的拥抱与谩骂,等等,不胜枚举。对于语言创新性使用的探索与实验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三个主要艺术特征。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是对于语言的研究,它的副题就是《语言的悲剧》,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作者借助于一本语言教科书学习英语时,对于语言产生的痛苦之感。第三节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作为流派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经历了将近30年的发展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渐消退,其代表性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尼古特、约翰·巴思和托马斯·品钦等人。一、死亡与生存的悲喜剧意识死亡与生存的悲喜剧意识是贯穿在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特征。

“黑色幽默”一词源于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批评家安德列·布勒东1935年编选的《黑色幽默文集》。布勒东把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及其短文《一个谦卑的建议》(1729)视为黑色幽默作品的开端。黑色幽默小说体现并深化了西方人对于生存与死亡的悲喜剧意识。1961年,海勒出版了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以强烈的讽刺手法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资本主义官僚体制的虚伪,开黑色幽默文学之先河,成为轰动当时文坛的力作。二、黑色幽默小说的批判主题黑色幽默小说常常深刻揭示出西方异化世界的荒谬本质,传达个人在这个世界里极其复杂的生存体验,进而在喜剧化的叙事中表达了悲剧性的批判认识。这种批判性的主题意旨形成了黑色幽默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黑色幽默小说以冷峻的幽默手法和夸张的情绪渲染来揭示生活中阴暗的一面,表现了荒谬、混乱、无助、愤懑和绝望等人类生存状态,从而强化了其现实批判的主题思想深度。在黑色幽默小说作家群中,纳博科夫的小说如《洛丽塔》(1955)和《微暗的火》(1962)等揭示了幻灭感和玩世不恭的心态;冯尼古特的小说如《五号屠场》(1969)和《冠军的早餐》(1973)等采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来批判现实存在的荒唐和愚蠢,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非理性关系和冲突的独特理解。

托马斯·品钦的长篇小说《拍卖品第49批》(1966)以美国加州女子奥迪帕·玛斯为主人公,叙述了她如何寻找第49批邮品拍卖的神秘买主的故事,小说处处体现了某种神秘气氛,主人公不知所终的结局更使小说带上了一些荒谬的色彩。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是对社会的动荡混乱、文明的异化危机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的剧烈反应。三、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