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心得体会_第1页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_第2页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_第3页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_第4页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教育惩戒规则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教育惩戒规则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制定的法规。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一、教育惩戒的必要性一些学生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对其过于娇惯,舍不得责骂和管教,或者忙于生计,无瑕管教,不会管教,以致孩子没有规则意识。与此同时,在家长“护短”下,教师不敢对犯错学生施加惩戒。这导致部分“熊孩子”无法无天、难以管教。一些家长甚至因为孩子受到“惩戒”而大闹学校,主管部门则息事宁人就会问责相关老师,由此演变为教师动辄得咎,于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而“熊孩子”则会不断犯错,一步步走向歧途,最终闯出大祸。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改变,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这三个教育场景。特别是人们对学校寄予厚望,要求其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但却没有赋予其惩戒犯错学生的权力,让学校无权有效管理教育学生,却需要对学生的出格行为担责,这就是典型的权责不对等。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适当的教育惩戒,让孩子有所畏惧,而不是为所欲为,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且向低龄化方向发展。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减少青少年犯罪,除了法律约束,更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其中,教育惩戒不可或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只有通过适度的惩戒帮助其改过,才能促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犯了过错,而是为了使他不再犯。”“戒”有防备、革除不良嗜好的含义,惩戒不是惩罚,理应得到家长的支持。“有规矩,有依据,对学生老师都是好事”。教育惩戒是促进学生发展、维护教学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一剂黄连药,也是教育发展的一大步。因此,给教育惩戒建立明确的规则,把“合理的惩戒权”还给老师,并不是赋予了老师什么权力,而是让所有老师切实地承担起责任,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以科学的、全面的保障。不是立好了规矩让老师“打孩子”,而是引导学校、家长和老师达成共识,共同探讨更为有效和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只有社会普遍认识到,惩戒的目的是更好的教育,才能形成合力,把尊严还给教育,把教育回归本质。《民法典》对学生伤害责任事故的责任认定有清晰规定。第一,明确了学校和老师不是学生的监护人。第二,只有当学校和老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过错的时候,才承担责任。这就说明,只要老师、学校按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基于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惩戒,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有“校闹”,学校和老师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簿公堂。这里面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支持、学校对教师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二、惩戒有度,且行且完善教育惩戒首先不能过度,惩戒方式有两条红线:一是不得以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的方式实施教育惩戒;二是不得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凡是给学生造成身体上痛苦的行为,原则上都应禁止。同时,教育惩戒与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之间的界限要区分开来。人格最基本的要素是自尊心,“禁止侮辱学生人格尊严”意味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并不意味着禁止任何对学生自尊心有消极影响的行为。只要教育惩戒没有危害学生作为“人”的身份和地位,没有把学生当成手段,就不构成侮辱学生人格尊严。虽然有规则做“靠山”,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好管”“管不好”的问题恐仍无法短期内完全消除。即使是认同惩戒规则的学生,对各类惩戒方式的个体感受差别很大:有初中生认为青春期越惩戒越叛逆,会适得其反;有小学生认为罚站一节课太重,罚抄多于一遍不可以,如果取消参加“春游”这样的集体活动太残忍;还有学生认为罚做特定公共区域卫生,无法接受等。学生个体感受差异大,拿捏惩戒“度”稍有不慎,对学生、教师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惩戒可能引发部分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惩戒力度和处置方式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引发家校矛盾,还可能对教师造成伤害。惩戒行为如果引发了学生身心安全问题,教师是否要担责?“暂停或限制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若引起青春期学生叛逆或过激行为,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有些学生心理十分脆弱,一旦惩戒后发生了自残、自杀、抑郁等情况,教师很难说清楚责任。”惩戒行为责任的前提,是在教育惩戒中实现“过罚相当”,但当前“过”与“罚”是否相当却难以量化,这成为落实规则的一大难点。还有与家长教育理念的分歧。部分家长见不得自己孩子接受任何惩戒的“玻璃心”往往成为依法行使教育惩戒的重大障碍。规则规定对“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可以实施必要惩戒,但“故意”一词难以确定,容易引起教师和家长间争议。常见的情况有因家长擅自免去孩子作业引发的争议等。“对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等行为实施惩戒时,如果家长硬是不接受让孩子‘停课或停学’,惩戒如何落实?”所以“家校合作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配合,依法惩戒难免沦为‘空中楼阁’。教育的目标始终是立德树人,即便惩戒也要尽量“小惩大诫”、因材施“惩”,这要求教师们不但要依规“好好管”,更要设法“管管好”。“比如有学生出现不文明用语或行为,让他们背论语可能比简单罚站更有效;对于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也应考虑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合规是前提,最适合的惩戒方式仍需要教师根据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要对广大教师群体进行普法教育和规则的学习教育,提升相关培训效能,全面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建立教育惩戒权的监督、救济机制,如在学校中建立方便、简易的学生投诉通道,利于学生维权;明确惩戒权不当行使给学生造成侵害时的法律救济途径;对于教师依规行使惩戒权而遭受处罚的情况,也应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家校互动是很重要的,充分沟通有助于消除矛盾,形成教育合力。”校方应做好惩戒行为备案以及效果跟踪记录,以便家长全面掌握情况,教师也能通过这些记录更好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采用最优教育手段。近年来,教育惩戒事故频发,教师越来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多年来面临的教育惩戒问题终于有法可依。对学校来说,把“戒尺”还给老师,给予了教师更多权力,然而教育惩戒的“度”难以把握,导致一些教师“不敢管”“不会管”。对于家长而言,对待惩戒新规心理更为矛盾,既担心孩子的问题得不到纠正,又担心惩戒不当伤害孩子。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不过,新规在赋予老师惩戒权的同时,也划出了七条红线,对老师的惩戒行为进行了约束。由此,我们可看出新规的鲜明导向——惩戒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育惩戒是教育的一种管理策略,回归教育本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才是教育变革的根本。当然,教育惩戒不能一“惩”了之。在惩戒的同时,如何强化教育,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教育惩罚逐渐被淘汰,新时代的教育惩戒也将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不是让家长担心,而是让家长更放心。在实施教育惩戒前,无论实施何种程度的教育惩戒,教师都应先采取正面方式进行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无效后再考虑实施惩戒。在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状态,避免发生意外。实施教育惩戒后,教师和学校应当履行好告知义务。除了口头批评等相当程度的教育惩戒可由教师视情况决定是否告知家长,其他惩戒措施实施后,都必须告知家长。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认识规则,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教师要担起帮助学生成长的责任。对一个散漫、不思进取、无心向学的学生,单用爱感化,效果可能微乎其微,唯有动用管教与惩戒的力量,才能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让学校、老师对部分顽劣学生、屡教不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有章可依,使学校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有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如果做出了超过规矩的行为,该承担的后果、该负的责任。教育的艺术,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性、专业化上。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是教育成功的法宝,老师要在其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老师要与家长常沟通,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与喜爱,与家长形成教育同盟。此外,惩戒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与赏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奖惩并施、刚柔相济、严慈合一,才能收到好的育人效果。教育是个大工程,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共同孕育教育的沃土。就学校来说,既要加强德育,让孩子理解惩戒的目的,自觉杜绝不良行为,也要把握好时间、力度、效果,让教育惩戒发挥出应有作用。当然,家长、社会也要多些理解、配合,多方联动,方能立德树人,让孩子的世界充满阳光,向阳而生。但在现实中,教育惩戒的实施具有复杂性,“惧用”和“滥用”现象并存。此外,因教育惩戒一般呈现出一定的对抗色彩,对惩戒方式的适当性往往存在争议。如何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成为教育惩戒落地的重点。家长需要理解、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