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第八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第八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第八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第八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中国经济发展的

回顾与展望第一节转型的中国经济一、中国经济转型的涵义第一,是增长和发展意义上的转型自建国之日起,就面临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大厦的艰巨历史任务。在帝国主义封锁面前,中国更坚定了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昭示下,中国经济开始了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前的短短30年时间(特别是一五、二五期间)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生产总值从建国初期1952年的679亿元,迅速增长到1978年的3624亿元。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超过23万亿。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国民经济的迅速腾飞是建立在经济增长意义上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人均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等。因此,从1995年起,我国开始提出经济转型的新课题。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仅要有经济增长,更要有社会发展相伴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必须开始增长方式上的转型——即从注重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向注重质量的社会发展转变。(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划分)

中国经济转型的涵义第二,是组织经济活动与配置经济资源的制度、机制和组织形式的转型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组织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从生产计划、经营方式到资源配置,完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决定。与此相适应,生产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也完全是计划经济一统到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必然要求原有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就是: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经济转型的涵义第三,是经济结构的转型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实行“重工业优先”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产业发展序列不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轻工业、第三产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并且因为城乡阻隔的户籍政策,导致了农村经济增长严重受阻,以至于酿成严重的“三农”问题。改革开放,带来外国资本技术的进入,而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使资本迅速流向获利丰厚的轻工业及第三产业。在带来稀缺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就业岗位的迅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型。是中国产业结构从“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严重落后的产业格局中逐渐走向日趋合理的境地。中国经济的转型,是上述三个方面的联合互动缺一不可。正是由于三个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带动,才带来今天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并获得飞速发展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转型的中国经济二、转型中国宏观经济的典型事实(1)(1)从1978年起,中国保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人均GDP提高了近8倍,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空前的纪录,时间长度和速度超过了日本和韩国。(2)开放以后,出口额每三年翻一番增长,2002、2004年分别为世界第五、第三大贸易国,贡献世界增长1/4的份额。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2002-2008年,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3)25%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和服务业。(4)4亿人摆脱了贫困。81年以来20多年,贫困线下人口比例从53%下降到8%。(5)收入差别扩大。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8上升到2008年的0.47。尤其是城乡差别,收入之比已大于3,属世界最高之列。(小资料:基尼系数)(6)波动趋于“平缓”。从1952年中国工业化开始至2003年,中国经济波动被划为9个周期,从生产率冲击角度分折,文革前外部冲击的产出效应明显大于文革后,文革后的周期,都是增长型的,即国民生产绝对量不降,只是增速减缓。二、转型中国宏观经济的典型事实(2)中国基尼系数超0.5可能致社会动乱

全国总工会2010年4月发布的一个调研显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大幅提高。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近几年来,大企业特别是金融业领域高管与广大职工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特别是国企央企管理层自己给自己定的天价薪酬而造就的暴富者群体,已经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据统计,我国现有央企155家,央企管理层年薪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大多数员工月工资一两千元,差距悬殊。新近发生职工罢工和流血事件的通化钢铁集团,据职工们反映,企业高管年薪上百万,而不少工人每月工资仅300元。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基本收入分配原则,而且有违公平。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新华社:中国基尼系数超0.5可能致社会动乱

——2010年05月21日09时38分26秒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二、转型中国宏观经济的典型事实(3)(7)改革后中国经济波动特征是:投资波动大,存货波动达27.91,为产出波动8.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12.45,是产出波动4.04倍;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和产出波动分别为4.21、3.82和3.33。就业波动小(0.62)。价格波动大,是产出波动的2.26倍。财政收支波动比产出波动大。货币变量波动比产出波动大。(8)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中等相关,前者先于后者4个季度。当某年增长率大于10%,下年通胀率也大于10%,而只要前者小于9.5%,则后者也就小于5%。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存货波动的影响:比如说,某个开发商每月售出30套房子,它就必须至少平均保持每月生产30套存货水平,现在假定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每月销售量降低到25套房子,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滞后性的特点,开发商仍然保留30套的存货水平,开发商必须花费2个月的时间来适应销售量的变动,在这2个月中,由于每月少销售5套房子,2个月增加10套存货,所以该开发商存货增加为40套房子,为了适应未来销售量的下降,开发商将在第3个月减少生产,将生产30套减少到10套房子,以恢复一个月销售量的存货水平,在存货与销售量匹配后,保持存货量将变为25套。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减少5套房子的需求,为什么不是简单的导致每月消减5套房子的生产,而实际上却引起1个月内少生产20套房子,随后才在长期中,每月少生产5套房子。

可以说销售量的一点变化都将引起存货量的剧烈变动,特别是对于房地产行业这种杠杆比率高,生产周期慢的行业影响更为明显。第二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和复杂性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对经济周期中的投资与消费的调控现阶段中国经济周期的复杂性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特殊性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宏观调控质量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涅兹、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GUNNARMYRDAL)、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等。他们分别从经济增长、货币理论、理性预期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随着转轨过程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周期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加强。下图用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变化的数据,反映出1978年后中国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198419811990第二次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初期:199219911999第三次出现在20世纪初期:20072001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经过了三次大的起伏从改革开放后历史各个计划时期经济增长质量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这种起伏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周期性,周期的长度约在10年左右。正是这种周期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但是波动的幅度是逐渐减弱的。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没有影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9%以上的平均增长率证明中国具备高速增长的潜能,改革开放则把这种潜能激发了出来。经济增长中的周期变动或循环波动,正是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二、对经济周期中的投资与消费的调控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提到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在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思路上,又提出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内容。从“十五”以来的投资与消费关系上看,我国存在着投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的趋势。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在60%左右,而19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属于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的发展类型。从消费率来看,

2002年,我国消费率为58.0%,世界平均水平为80.1%。其中,低收入国家为80.7%,高收入国家为81.0%。对经济周期中的投资与消费的调控2000年到2004年,投资率一路上升,分别为36.4%、38.0%、39.4%、42.8%和44.2%;消费率一路下降,分别为61.1%、59.8%、58.2%、55.4%和53.0%。200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率过高而消费率偏低,对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容易导致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二是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不高;三是与以人为本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一定差距。

投资率长期偏高、消费率长期偏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影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投资需求既是当期需求,又是下期供给,其持续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实现经济良性循环,需要投资与消费互促互动。如果投资长期过度扩张,没有相应的消费来实现产品的价值,投资进一步扩大就会受到制约,经济增长就达不到最优状态,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良性循环。2.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如果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持续偏低,容易造成建设规模过大,诱发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等问题;矛盾集中爆发后,投资最终失去消费的支撑,反过来又会引起通货紧缩,从而导致投资增长的大幅波动和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严重损害经济增长。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为例: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粗钢(钢坯)产量已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过剩产能约有1.6亿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处于钢铁产业下游的房地产、汽车、造船等行业均受到较大影响,钢铁市场已明显供过于求。在不利的市场形势下,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路下跌。投资率长期偏高、消费率长期偏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3.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投资与消费关系长期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企业效益下降、银行坏帐增多、失业人员增加等问题,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严重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4.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消费率低,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领域的部分相对较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对经济周期中的投资与消费的调控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果消费率过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与出口,不仅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而且带有一定的风险。因而,从政府政策的合理性角度出发,除了应该重视经济发展外,也应关注社会发展;除了优化投资结构外,还应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除了转变政府的绩效评价方式以外,还应该通过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的调节,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的合理化,使社会大众能够随着经济增长而真正获益。二、对经济周期中的投资与消费的调控消费率低既有总量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从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没有随经济增长获得相应快速的增长,导致全社会的消费能力不高。全社会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沿海与内地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社会存在一定的消费断层现象:高收入者缺乏新的消费热点,没有消费意愿;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支付水平低,缺乏消费能力。尤其是,随着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价格上涨,社会大众对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感,扩大消费的偏好大大降低。推动收入结构的合理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会促进社会大众消费能力的提高。二、对经济周期中的投资与消费的调控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民众分享到改革的好处。目前,中央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医疗、教育等公共财政支出,同时重视廉租房建设和规范经济适用房的分配,这些,都有利于社会大众减少消费成本。如果能够随着全国经济的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通过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差异巨大的收入结构,并防范垄断行业大幅度提高基础产业的产品价格,都将会为扩大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创造条件。第三节转轨时期的财政政策一、中国财政政策变化的六个阶段(一)1978~1981年“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财政政策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加了对农业的价格补贴提高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发展轻纺工业的资金适当下放财权,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控制和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一、中国财政政策变化的六个阶段(二)1985~1986年“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财政政策一是紧缩财政支出。1985年国家预算赤字确定为30亿元,比上年实际赤字数减少了15亿元,年终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决算结余21.6亿元。二是严格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基本建设支出。三是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消费基金的不合理增长。修订和开征资金税、工资调节税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压缩行政管理费和社会集团的购买力支出。四是增加了农产品提价和购销补贴支出,将30多年来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改为折征代金,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基金。五是全面实施第二步“利改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不再上交财政,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一、中国财政政策变化的六个阶段(三)1989-1991年“治理整顿”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强税收征管,纠正越权减免税收。从1989年起对预算外资金征收预算调节基金,对彩电、小汽车开征了特别消费税,对有承受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了少量的特种国债。二是完善国债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发挥国债政策的调控作用。增加国债的发行的种类,推进国债发行市场化,扩大国债发行的规模。1989-1991年,国家财政债务发行额总计达到1244.82亿元,超过1981年恢复发行内债以来至1988年的国债发行总额。三是贯彻紧缩财政方针,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增长。1989年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下降了2.6%,全国县以上单位的社会集团购买力支出总额下降了11.5%,其中专控商品支出下降了17.9%四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建设、农业、教育、科技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需要。五是支持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财权。

一、中国财政政策变化的六个阶段(四)1993-1996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一是严格控制税收减免和财政赤字。1994-1996年中央财政赤字得到控制,分别为667.0亿元,662.8亿元,608.8亿元。二是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三是1994年进行重大税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的调控机制。四是继续保障重点需要,包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企业改进技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一、中国财政政策变化的六个阶段(五)1998-200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二是积极完善税收制度,增强税收政策的调控功能。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四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1997年的3.3%提高到2004年的12.4%。四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包括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从2000年起加大对民族地区(包括非民族省区的民族自治州)的转移支付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