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路及车道宽度文本_第1页
快速路及车道宽度文本_第2页
快速路及车道宽度文本_第3页
快速路及车道宽度文本_第4页
快速路及车道宽度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城市道路机动车行道与车道宽度技术规定

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中科技大学2011-07-031总则

1-1为科学地规划、设计、管理武汉市城市道路机动车行道,使其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特制定本技术规定。1.2

城市道路机动车行道(包括机动车和自行车混行的车行道)的规划设计、工程设计、标线设计是互为关联的三个设计阶段,应统筹安排,互为关照,做到规划、设计、管理三结合。1.3城市道路车行道在解决好机动车交通组织的同时,也要解决好非机动车交通的组织,同时要为“公交优先”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实施创造条件,合理布设公交停靠站,必要时设计公交专用车道,有时还可考虑设置路边停车带。1总则1.4

城市道路车行道依据该道路的性质、等级、型式以及现状和规划用地要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和管理,要充分满足近期和远期交通流向流量的要求,还要注意选择适宜环境需要与经济能力的服务水平。1.5武汉市新建城市道路必须按照本标准规划、设计和管理,治理、改建原有道路时也应按照本标准执行,在条件困难时,经过经济技术论证,方可适当降低本标准中的条文标准。1.6

本标准鼓励城市道路车行道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创立,并将在本技术规定下一版本中对其成熟的内容加以补充和修改。

2术语

2.1车行道:路沿石之间由若干条车道并列组成的道路部分。2.2机动车行道:只允许机动车行驶的车行道。2.3混和车行道:允许机动车和自行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2.4车道(一条车道):供一列车辆安全行驶的道路部分。2术语

2.5停车带:设于车行道外侧,供机动车路边停靠的路面部分。2.6车道行护栏:设置于车行道中,用以分隔对向或同向车流安全行驶的固体隔离设施。2.7路缘带:设于车行道外侧或车行道护栏两侧,用以施画标线和确保交通安全的道路部分。2.8安全带:设于车行道外侧或路缘带两侧,用以确保交通安全的道路部分。2.9双黄线:施画于车行道中央,严禁对向车辆驶过的道路交通路面标线。3车行道

3.1城市道路车行道可由车道(包括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路缘带、安全带、停车带、双黄线带和护栏带组成。3.2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决定于行驶车辆的横向稳定性能、车厢宽度、车辆行驶速度、车道位置等因素,可以依图3.2.1按式3.2.1~式3.2.8计算:3车行道图3.2.1各类车道宽度(图中未包含路缘带、停车带、双黄线带和护栏带):图中:a——车辆车身宽度或后轮外缘距离;w1——同向行驶车辆车箱净距;w2——在外侧车道行驶的车辆车箱外缘与路缘石的距离;w3——异向行驶车辆车箱净距。3车行道

表3.3.1城市道路计算行车速度v(km/h)3.3计算机动车道宽度时的计算行车速度可按表3.3.1取用.表3.3.1城市道路计算行车速度v(km/h)道路等级类别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I级支路II级支路计算行车速度60-8040-6030-4030203车行道

3.4城市道路机动车车道宽度和划线形成的路缘带宽度可按表3.4.1选用。在混合车行道中,可沿路缘石一侧用划线的方法设置自行车道,一条自行车道宽1.5米,每再增加一条则增加1.0米,当设置的自行车道数大干二条时,其左侧的机动车道可按“中间车道”拟定宽度,所有车道宽度和路缘带宽度均以0.25m为模数设定。设计车速(Km/h)外侧车道中间车道内侧车道路缘带大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小车道1003.753.503.753.503.753.500.50100>v≥803.753.503.753.503.753.500.5080>v≥603.753.503.503.253.503.250.5060>v≥503.503.253.253.003.503.250.2550>v≥403.503.253.253.003.253.000.2540>v3.253.003.003.003.003.000.00表3.4.1机动车车道宽度和路缘带宽度选用表(m)3车行道

3.5城市道路机动车车行道应采取划线的方式分别设置大车和小车专用车道,大车道主要供公交车、大客车和货车通行;小车道主要供小轿车和轻型车辆行驶。针对不同单向车道数的车行道,可按表3.5.1所列比例组合大、小车道。表3.5.1机动车道组合表单向机动车道总数54321机动车道组合大车道21-2111小车道32-32103车行道3.6车行道中央的护栏或双黄线为确保交通安全,分隔对向车流而设置。双黄线带宽0.5米,金属护栏带宽0.5米,混凝土护栏带宽0.75米。护栏两侧可按表3.4.1所列宽度设置路缘带。4停车道

4.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停车线后进口车道宽度应取3.0~3.25米,出口车道的宽度应取3.25~3.50米,在条件困难时,允许减窄0.25米。小车车道取低值,大车车道取高值;计算行车速度大时取高值,计算行车速度小时取低值。4.2一幅路型式的生活性次干道和支路可在必要的路段上设置停车带,停车带宽度可取2.5米,在条件困难时,允许减窄0.25米。4.3城市快速路、立交桥匝道和高架路出入匝道需设置紧急停车带时,其宽度应取2.5米,在条件困难时,允许减窄0.25米。。5匝道

5.1城市道路立交桥匝道和高架路出入匝道横断面可按图5.1.1规划与设计。其中车道宽度和路缘带宽度应按3.4条之表3.4.1选用大车道宽度的数值。5.2长度小于150米的立交桥匝道和高架路出入匝道可以不设置紧急停车带。5.3在城市道路立交桥匝道和高架路出入匝道路缘带与护栏之间应设置安全带,其宽度可与路缘带等宽。车道类型图

式单向单车道

路堤式结构式单向双车道路堤式

结构式双向分离式双车道结构式

路堤式图5.6.2-a2图5.6.2-b图5.6.2-c图5.6.2-a16车道加宽

表6.1小半径圆曲线内侧单车道加宽(m)6.1城市快道路平面小半径圆曲线车道加宽值应按车道位置分别计算。在缺乏计算数值依据时可以按表6.1选用单车道加宽值。6.2车行道加宽部分按其中各单车道加宽值之和,设置在该车行道内侧;由车行道正常宽度过渡到加宽之后的宽度时,必须在其间设置缓和段。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缓和曲线长度;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缓和段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超高缓和段长度;对于既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缓和段的圆曲线,加宽缓和段应按渐变率不大于1:10,且长度不小于10米的要求设置。圆曲线半径200<R≤250150<R≤200100<R≤15060<R≤10050<R≤6040<R≤50小型汽车道0.280.300.320.350.390.4大型汽车道0.400.450.600.700.901.00铰接车道0.450.550.750.951.251.50汇报结束谢谢!

2011.9武汉市城市快速路

规划、设计、管理技术规定

Planning,designandmanagementmechanicalregulations

forurbanexpresswayinWuhan

主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参编单位: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处

武汉市城市快速路

规划、设计、管理技术规定

Planning,designandmanagementmechanicalregulations

forurbanexpresswayinWuhan

主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参编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处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4城市快速路规划5城市快速路横断面规划与设计6城市快速路平面线型设计7城市快速路纵断面线型设计8城市快速路交叉口与出入口规划与设计9城市快速路交通监控10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标线11城市快速路防撞、防眩、照明及其它安全设施12城市快速路排水、绿化、景观及其它市政设施附录A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与等级研究附录B城市快速路安全防撞栏结构形式图附录C城市快速路安全防眩板结构形式图附录D城市快速路防护声屏障结构形式图条文说明目录1总则

1.1

为科学地规划、设计、管理和监控武汉市城市快速路,使其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特制定本标准。1.4城市快速路的规划设计、工程设计、管理监控设计是互为关联的三个设计阶段,应统筹安排、互为关照,坚持规划、设计、管理监控三结合原则。计七条快速路(expressway)不同于高速公路(freeway),后者强调汽车在其上自由地、不受干扰的高速行驶,前者只强调汽车在其上能连续地、相对快速地行驶,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他们还有是否收费的区别,例如在台湾,两条并行的连续交通道路,称之为高速公路的要收费,称之为快速路的则不需收费。2术

语2.1

城市快速路(快速路):具有单向不少于两条车道、设有中央分隔、控制出入口间距和形式,实现交通快速连续通行,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的快速车行道的高等级城市道路。一般快速车道的连续长度不小于5公里,为大运量、长距离和快速连续交通服务。2.9辅助车道:为保持快速路基本车道数并满足分(合)流段车道平衡原则,将分流点之前(或合流点之后)的快速车道加以拓宽所形成的附加车道。2.10集散车道:在快速路中,当相邻的入口和出口间距不大而交通量较大时,为减少车流进出交织对快速车道上车流的影响,将入口车流、出口车流从快速车道上分离开的附加车道。计二十五条快速路与高速公路可能有一些共同特性,但快速路必应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城市快速路可定义为:“在横断面中,包含有不少于四条快速车道的城市道路。”与其相关,快速车道则可定义为:“能保证机动车在其上连续、快速行驶的机动车道。”于是我们又可定义快速车行道为“由快速车道组成的车行道称之为快速车行道。”2术

语2.11设计车速:又称计算行车速度,道路几何线形设计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控制标准,车辆在车行道上可以安全、平稳地以不大于设计车速的速度行驶。2.12管理车速:又称控制行车速度,为确保交通安全和畅通,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交通状况规定的机动车在车行道上行驶的最高(或最低)行驶速度规定值。管理车速一般等于或小于设计车速。2.13行驶车速:机动车在车行道上行驶的实际速度。2.14最佳车速:小客车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行驶,可能通过最大车辆数的行驶速度。计二十五条一条城市快速路可能具有的功能特点,一是实现机动车远距离交通需求的快速连接,二是拦截外—外机动车和货车交通离开市区,三是疏解拥堵的市区交通,或者兼有二或三种功能特点。2术

语2.15可能通行能力:小客车车队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在一条车道上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每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的理论值,单位为pcu/h。2.16设计通行能力:小客车车队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在一条车道上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允许每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单位为pcu/h。2.17快速车道可能容量:小客车车队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在一条快速车道上以最佳车速安全行驶,每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单位为pcu/h。计二十五条2.15可能通行能力:小客车车队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在一条车道上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每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的理论值,单位为pcu/h。2.16设计通行能力:小客车车队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在一条车道上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允许每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单位为pcu/h。2.17快速车道可能容量:小客车车队在一定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在一条快速车道上以最佳车速安全行驶,每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单位为pcu/h。3一般规定3.1城市快速路依据其快速车行道交通服务特性和设计车速、管理车速按表3.1.1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共三个等级。3.2城市快速路依据其快速车行道所处的位置划分为地面类、路堤类、高架类、路堑类和隧道类共五个类别。3.3城市快速路依据其横断面中地面机动车道排列的板幅数量划分为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六幅路型式共五种型式。十四条二十二款全市的快速路必应构成科学的系统,这个快速路系统是由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不同型式的快速路合理搭配,有机组合而成的。3一般规定快速路等级快速车行道设计车速(km/h)快速车行道管理车速(km/h)交通服务特征一级100100-80高速连续二级80-6080-60快速连续三级60—5060-50快捷连续十四条二十二款3.1城市快速路依据其快速车行道交通服务特性和设计车速、管理车速按表3.1.1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共三个等级。3一般规定一幅路型式(a)二幅路型式(b)三幅路型式(c)四幅路型式(d)六幅路型式(e)十四条二十二款3.2城市快速路依据其快速车行道所处的位置划分为地面类、路堤类、高架类、路堑类和隧道类共五个类别。3.3城市快速路依据其横断面中地面机动车道排列的板幅数量划分为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六幅路型式共五种型式。3.2.1地面类快速路:快速路的快速车行道位于地面上,如图3.2.1所示图3.2.2路堤类城市快速路四幅路型式(d)图3.2.3高架类城市快速路四幅路型式(d)图3.2.4路堑类城市快速路四幅路型式(d)图3.2.5隧道类城市快速路二孔一幅路型式(b)十四条二十二款3.2.2路堤类城市快速路:快速路的快速车行道位于路堤上,如图3.2.2所示。3.2.3高架类城市快速路:快速路的快速车行道位于高架桥上,如图3.2.3所示。3.2.4路堑类城市快速路:快速路的快速车行道位于路堑中,如图3.2.4所示。3.2.5隧道类城市快速路:快速路的快速车行道位于隧道内,如图3.2.5所示。3一般规定3.6城市快速路设计通行能力计算时,应分别计算出其快速车行道设计通行能力和非快速车行道设计通行能力,然后再相加,求其总通行能力并分别说明之。车行道设计通行能力等于组成车行道的全部车道通行能力之和。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式3.6.1或式3.6.2计算,也可按表3.6.1选用。

十四条二十二款。3一般规定计算行车速度(km/h)30405060708090可能通行能力(pcu/h)2000220022502100190016001300设计通行能力(pcu/h)1400-16001550-17501600-18001500-17001350-15501150-1300950-1050700-800表3.6.1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可能容量(pcu/h)220021001800最大容量相应车速(km/h)554030设计容量(pcu/h)200018001400设计容量相应车速(km/h)605545

3.7城市快速路快速车行道一条车道的可能容量、设计容量及与其相对应的车辆行驶速度如表3.7.1所列表3.7.1一条快速车道容量及相应车速3.12城市快速路的排水设计重现期标准不应小于5年,但由城市干道扩建为城市快速路的排水设计重现期标准可以适当降低。3.13一、二级城市快速路的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取值不小于1/100;三级城市快速路的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取值不小于1/50;城市快速路辅路的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取值不小于1/20。以上城市快速路的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取值须作为道路路基纵向规划与设计的控制要素。3.14城市快速路照明设计标准不能低于表3.13.1所列标准值。十四条二十二款近几年,全国一些城市,包括武汉市,由于道路排水设计标准低引起道路积水,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的反应越来越强烈。对于快速路,适当提高排水设计方面的指标,更显得必要,为此,本《规定》作了些补充。3一般规定4城市快速路规划

4.1城市快速路的规划布局与规模要同城市用地布局与发展规模相适应,并要充分考虑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城市交通需求,坚持城市快速路规划与建设的可行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城市快速路路网密度可以0.5km/km2为控制指标值,用于城市主城区以内时,可稍高于控制值,用于城市主城区以外时,应低于此控制值。4.2城市快速路网是一个系统网络,在规划时应该与城市整体道路交通系统相协调,同时也要与城市辖区内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网络相协调,以能充分发挥城市快速路疏解主城区交通、服务城市远距离机动车出行的功能。城市快速路应分担全路网机动车交通量的35-45%,用于城市主城区以内时取低值,用于城市主城区以外时取高值。计十条4.5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阶段,应根据快速路的交通重要性、交通量大小等交通功能特点,依照3.1条规划确定城市快速路的等级和红线宽度,同时可对快速路的类别和型式提出指导性的方案。4.6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以及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中,应根据已确定的城市快速路的等级、道路红线宽度以及快速路所经过的用地特点,依照3.2条规划确定城市快速路的类别,同时对其型式提出比较方案。4.7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以及在城市道路专项规划中,应根据已确定的城市快速路的红线宽度、等级和类别以及沿线用地规划,依照3.3条规划确定城市快速路的型式,同时要对快速路的交通组织、车行和人行立交以及出入口等提出比较方案。计十条4城市快速路规划

4.9一级、二级城市快速路不允许设置平面交叉口,且立体交叉口的间距不应小于表4.9.1所列最小数值。三级城市快速路上的交叉口也应采取立体交叉,个别交叉口的直行和左转车辆采取远引与环交组织交通时,必须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同一条城市快速路上互通式立体交叉口中心点的平均距离不应小于2500米,从隧道出口到相邻立交中心点的距离也不应小于2000米。4.9.1快速路互通式立交中心最小距离(m)计十条4城市快速路规划

管理车速(km/h)10080605040最小距离(m)30002000150010008005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规划与设计5.3地面类快速路适用于城区内道路红线宽度较大的新建或改建的快速路,也适用于城市新区新建的快速路,地面类城市快速路可采取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六幅路型式。5.4路堤类快速路一般在主城区外才允许采用,由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改建为城市快速路时也可以采用。路堤类快速路可以采取二幅路、四幅路型式。5.5高架类快速路适用于架设在城区内道路上或穿越市郊低洼地带的城市快速路。高架桥类快速路可以采用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六幅路型式。计十三条十九款5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规划与设计5.6路堑类快速路适用于城市边缘地区、中环和外环之间的环路、射线路或联络线路等快速路。在利用谷地地形建造快速路时,也可选用路堑类快速路将快速车行道设于路堑中,辅道和其他道路部分设于路堑上,架设桥梁连通快速路两旁的道路。快速车行道宜设置为双向六至八车道,经过充分论证,也可设置双向十车道,常采取三幅路形式,它适用于一、二级城市快速路。5.7隧道类快速路适用于城区内穿越江湖水面以及建筑密集区,隧道内设置单向或双向快速车行道,当在单孔隧道内设置双向车道时,必须在对向车道间设置分隔护栏,分隔护栏每隔500米左右应设置长约20米的活动护栏。当隧道类快速路采用双孔型式时,则应每隔500米左右,在隧道中隔壁处设置长约20米的车行横向通道,已备紧急情况时组织交通疏散和救援。计十三条十九款5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规划与设计表5.8机动车道组合

表5.9.1机动车车道宽度和路缘带宽度选用(m)计十三条十九款5.8城市快速路机动车车行道应采取划线的方式分别设置大车和小车专用车道,大车道主要供公交车、大客车和货车通行;小车道主要供小轿车和轻型车辆行驶。针对不同单向车道数的车行道,可按表5.8.1所列比例组合大、小车道。5.9城市快速路机动车车道宽度和划线形成的路缘带宽度可按表5.9.1选用。在快速路辅道中,可沿路缘石一侧用划线的方法设置自行车道,一条自行车道宽1.5米,每再增加一条则增加1.0米,当设置的自行车道数大干二条时,其左侧的机动车道可按“中间车道”拟定宽度,所有车道宽度和路缘带宽度均以0.25m为模数设定。单向车道数54321车道组合大车道21-21-211小车道32-31-210设计车速(Km/h)外侧车道中间车道内侧车道路缘带大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小车道1003.753.503.753.503.753.500.50100>v≥803.753.503.753.503.753.500.5080>v≥603.753.503.503.253.503.250.5060>v≥503.503.253.253.003.503.250.2550>v≥403.503.253.253.003.253.000.2540>v3.253.003.003.003.003.000.005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规划与设计表5.10.1分隔带形式和最小宽度计十三条十九款5.10城市快速路必须设置固体中央分隔带分离在快速车行道上对向快速行驶的机动车;设有辅道的快速路也必须设置固体侧向分隔带,辅路上的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之间也可设置固体机非分隔带。分隔带可采用绿化带和混凝土护栏形式,在路面宽度不够时,二、三级城市快速路经过论证,也可采用金属护栏形式。可按表5.10.1选用分隔带形式和宽度。等级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机非分隔带形式宽度(m)形式宽度(m)形式宽度(m)II0.5II0.5III0.25二级I1.5I1.5I1.5II0.5II、III0.5-0.25III0.25三级II0.5I1.5II0.5III0.25II、III0.5-0.25III0.25注:Ⅰ~绿化带;Ⅱ~混凝土或波形钢板护栏;Ⅲ~金属护栏;6城市快速路平面线型设计

表6.2.1直线最大长度表6.3.1平曲线半径R1、R2、R3、R4计八条二十二款6.1城市快速路车行道中线的平面几何线型通常是由若干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构成的;两组向同一方向转向的曲线构成一组同向曲线;两组向不同方面转向的曲线构成一组反向曲线。6.2机动车驾驶员在城市快速路平面直线上连续行驶时间不宜超过120-180秒,在建筑密集和地形地貌复杂,景观丰富的区域其直线长度以米计算时,则不应超过20倍的设计车速(以km/h为单位),规划设计时可按表6.2.1控制。6.3城市快速路设计圆曲线最小半径值接式6.3.1确定:

(6.3.1)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外环内(m)2000160012001000800600外环及外环外(m)3000-50002500-40002000-30001500-25001300-20001000-1500设计车速1008060504030不需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R1300020001000700500250不需设超高最小半径R216001000600400300150设超高推荐最小半径R365040030020015085设超高极限最小半径R440025015010070406城市快速路平面线型设计

表6.4.1最大超高横坡度表6.5.1小半径圆曲线内侧单车道加宽值(m)计八条二十二款6.4当圆曲线半径小于表6.3.1规定的不需设超高最小半径R2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横坡度按式6.4.1计算。

(6.4.1)6.5.1城市快速路平面小半径圆曲线车道加宽值应按车道位置分别计算。在缺乏计算数值依据时可以按表6.5.1选用单车道加宽值。设计车速表(km/h)1008060504030最大超高横坡度(%)6543.532圆曲线半径200<R≤250150<R≤200100<R≤15060<R≤10050<R≤6040<R≤50小型汽车道0.280.300.320.350.390.4大型汽车道0.400.450.600.700.901.00铰接车道0.450.550.750.951.251.506城市快速路平面线型设计表6.6.5圆曲线、缓和曲线与平曲线最小长度表6.7.2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表6.8最小停车视距

计八条二十二款6.6城市快速路平面直线与圆曲线、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小于表6.3.1所列不需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时,应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可采用回旋线形式,如式6.6.1所示:

(6.6.1)

6.8快速路曲线处停车视距包络图外侧以及平面交叉口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视距三角形内不允许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快速路每条车行道的停车视距都不应小于表6.8所列数值。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圆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45352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453525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m)170140100705040平曲线最小长度(m)25521015013510575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m)2001601201008060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m)600480360300240180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停车视距(m)160110756040307城市快速路纵断面线型设计

表7.3最大纵坡度表7.4最小坡长表7.5最大坡长表7.6合成坡度最大值计八条十一款7.1.2对于高架桥类、路堑类和隧道类快速路,必须分别设计高架桥上、路堑或隧道内快速车行道纵断面线型和地面道路的纵断面线型。当地面道路部分路段纵坡小于0.3%,需要设置锯齿形边沟时,还应进行边沟纵断面设计。7.3城市快速路各车行道处的纵断面纵坡坡度的最大值需满足表7.3所列最大纵坡度推荐值要求,只有在条件特别困难的时,才允许采用最大纵坡限制值。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最大纵坡推荐值(%)3455.566.5最大纵坡限制值(%)456678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最小坡长(m)250200150140120100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纵坡坡度(%)3100011001200130014001400470090010001050110011005500600800850900900640060065070070074004505005008300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imax7.06.56.56.57.07.07城市快速路纵断面线型设计表7.7竖曲线最小半径表7.8竖曲线最小长度计八条十一款7.7快速路纵断面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均应采取圆曲线形式,在高程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取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值;在高程条件受限制时,竖曲线半径值可以取用大于保障行车平稳舒适的最小竖曲线半径推荐值;在高程条件非常困难时,竖曲线半径值也不得取用小于满足停车视距、缓和行车离心力冲击影响,以保障行车安全的最小竖曲线半径极限值。竖曲线最小半径推荐值一般可为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的1.5—2.0倍,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和竖曲线最小半径推荐值列入表7.7。7.8快速路竖曲线最小长度应满足车辆在其上行驶3秒以上的时间,可用式7.8计算。(7.8)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推荐值1000045001800900600400极限值650030001200115040025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推荐值4500270015001050700400极限值300018001000700450250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30竖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4035258城市快速路交叉口与出入口规划设计

图8.1.4匝道进出口组合与相邻匝道端部距离图表8.1.4立体交叉出入口端部最小距离8.1.4城市快速路同一个互通式立交(包括组合式互通式立交)中,相邻匝道出入口端部之间的距离必须满足车辆分流、合流以及必要时交织安全行驶的距离要求,还要满足设置交通标志的距离要求。当出口后接着进口时(图8.1.4-a),该距离最小极限值必须满足5秒车辆行驶距离,按式8.1.4计算;该距离最小推荐值则应满足10秒车辆行驶距离。上述立体交叉出入口端部最小距离推荐值和极限值亦可按表8.1.4所列数值选用;当出口后接着出口时(图8.1.4—b),以及当进口后接着进口时(8.1.4—c),该距离的最小值可按表8.1.4所列数值的1.5—2.0倍选用;当进口后接看出口时(图8.1.4d),该距离的最小值可按表8.1.4所列数值的3—4倍选用。

(8.1.4)

管理车速(km/h)10080605040最小距离(m)推荐值280220170140110极限值1401108070608城市快速路交叉口与出入口规划设计计八条二十三款8.2.3快速路出入口按其平面形式可分为直接式出入口和平行式出入口;按其出入车道数可分为单车道出入口和双车道出入口(图8.2.3)图8.2.3(左)直接式单、双车道出入口(右)平行式单、双车道出入口8城市快速路交叉口与出入口规划设计a连通平行辅道地面类出入口b连通相交路类出入口计八条二十三款8.2.4快速路出入口按其连通道路的类型可分为连通平行辅道类出入口和连通相交路类出入口二类。按照快速路快速车行道与连通车行道高程位置还可分为地面类出入口:快速路快速车行道与连通的辅道车行道同处于地面高程位置;高架类出入口:快速路快速车行道位于高架桥上;路堑类出入口:快速路快速车行道位于路堑内或隧道中。(图8.2.4)8城市快速路交叉口与出入口规划设计表8.3.1纵坡修正系数表8.3.2单车道减速段最小长度表8.3.2单车道减速段最小长度计八条二十三款8.3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变速车道应设置在主线路缘带的右外侧,在变速车道右外侧需另加设路缘带,必要时可将变速车道右外侧路缘带加宽为紧急停车带。8.3.1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变速段长度应满足车辆加减速行驶距离要求,按式8.3.1计算。

(8.3.1)

变速段平均纵坡(%)0<i≤22<i≤33<i≤44<i≤6下坡减速修正系数1.001.101.201.30上坡加速修正系数1.001.201.301.40快速车道设计车速(km/h)10080605040匝道或辅道设计车速(km/h)50130100804015012010070301601301209060计八条二十三款

8城市快速路交叉口与出入口规划设计计八条二十三款8.5城市快速路快速车行道分流或合流时,车道数的增加或减少一次不得多于一条并要保持主车道的基本车道数,即既要符合主车道车道数连续性原则,又要同时符合车道数平衡性原则。8.5.1快速路快速车行道的车道平衡原则可按式8.5.1和图8.5.1验算和检验。8.5.2快速路快速车行道分流出去或合流进入的车道数为二条时,宜沿主线在分流前或合流后增设一条辅助车道,以满足车道数平衡原则(图8.5.2),其辅助车道长度不宜小于600米。8.5.3快速路入口之后接着设有出口时,若相邻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表8.1.4所列出入口端部最小距离的四倍时,应将它们的变速车道直接连接作为辅助车道,以改善主线上的交通运行条件(见图8.5.3)。9城市快速路交通监控

9.2.5交通监控设施的技术性能应满足模块化的硬件与软件构成和操作简便的人员界面,并应留有扩展接口。交通监控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表9.2.5的要求。表9.2.5交通监控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计五条十五款9.1在城市快速路范围内,应根据交通管理、控制和安全的要求布设必要的交通监控设施。城市快速路交通监控设施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违章抓拍系统、交通环境监测系统、匝道和平交道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以及为交通监控设施提供设备供电和安全保护的防雷接地系统等。应按照快速路的重要性、复杂程度及城市交通建设及管理能力选择布设多项系统或单项系统。本标准提倡采取统一设计,分期实施的技术措施。系统采样周期≤30s主控机显示刷新周期≤3s控制命令延时≤30s网络速率10Mbps信息传输误码率≤10-6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30000h故障修复时间≤2h连续工作时间24h不间断9城市快速路交通监控9.3.5在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道路分岔处的三角地带,应设置塑性反光桶状缓撞墩,缓撞墩内灌水以起减震缓撞作用,缓撞墩后应设置闪光信号装置,采用黄色或红色线形诱导标或分道指示器,用于夜间指示道路分岔。9.3.6在城市道路立体交叉主线或匝道临近住宅、学校、医院等对环境要求较高建筑的适当位置应设置防护声屏障及空气质量检测器和噪音检测器。计五条十五款9.3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口范围内及其邻近路段是交通监控设施布设最为密集的地带,应综合考虑,协调布设。10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标线

(t=2~3秒)图10.2.4识读距离视线保证计十条三十六款10.1.3城市快速路的标志和标线所表达的内容要互为补充,在空间位置上要互相对应或递进,传递给道路使用者的是一个全面、无矛盾、无歧义、渐变的、适量的、无缺失的信息系列。对同一信息有多种表达方式的可能时,应按照图形、数符、文字的顺序优先选用。

10.2.4城市快速路的交通标志支持形式可分为柱式、悬臂式、门式和附着式四种。标志支撑应埋设在道路红线内的人行道边缘、分隔带内或路肩边坡上。在视距包络图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高于1.10米的植物、构筑物、设施等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城市快速路上驾驶员识读标志最小距离见表10.2.4和图10.2.4。

表10.2.4驾驶员识读最小距离设计车速(km/h)100806050最小距离(m)7560453510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标线计十条三十六款10.4.1一级城市快速路分岔时,在快速车行道上距离分岔处导流线端部2km、1km、500m处应分别设置分流预告指路标志,当需标注的路名或地名较多时,在500m、200m处应设车道指路标志,分别指明每条车道前往的地点。当快速路为其它等级时,该距离可依设计车速适当减小。分流预告指路标志、分流指路标志和车道指路标志在道路横断面上的位置应与路面车道标线相对应,见图10.4.1;10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标线计十条三十六款图10.4.4快速路立交范围指路标志设置10.4.4互通式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主线为一级城市快速路时,在主线上可参照10.4.1条在距离驶出匝道出口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2.0km、1.0km、500m、200m处分别设置出口预告标志,主线为其它等级的城市快速路时,该距离可依管理车速适当减小,见图10.4.4。图10.4.4快速路立交范围指路标志设置10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标线计十条三十六款10.4.11设置在城市快速路快速车行道入口上游的入口预告标志应根据路网的实际可能重复设置、多次预告。一般情况下,可选择在最接近入口的主要交叉处设置,最远距离不宜超过2.0km。10.4.12当城市快速路在城区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过小,单个出口标志设置不能满足最小设置距离时,可以采取标识下两个或三个立交出口的序列标志,在最近出口400-500米处,设置显示下两个或三个交叉口的指路标志,见图10.4.12。10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标线计十条三十六款10.4.13城市快速路辅路与相交道路平面交叉时,应按图10.4.13所示设置指路标志。10城市快速路交通标志标线表10.4.14预告标志到指示标志距离选用表10.4.15出口标志至出口渐变段起点最小距离计十条三十六款10.4.14城市快速路指路标志系统一般由预告标志、指示标志、分岔和出入口三角形端部标志和确认标志组成。预告标志到指示标志从远到近可在距离2.0km、1.0km、500m、200m等处按表10.4.14要求选择设置;指示标志设在距离分岔和出入口三角形端部不小于90米处,且距离最近的预告标志不小于60米;三角形端部标志设于分岔或出入口三角地带靠近分流道或匝道的一侧;出入口确认标志设于距离出口渐变段起点或入口渐变段终点8-60米处,且距离上游标志不小于60米。表10.4.14预告标志到指示标志距离选用10.4.15城市快速路出口指示标志到出口渐变段起点的最小距离可按式10.4.15计算,也可按表10.4.15选取。(10.4.15)预告标志到指示标志距离(m)20001000500200200>L>60管理车速100km/h√√√√管理车速80km/h√√√√管理车速60km/h√√√√管理车速60km/h>V√√√管理车速(km/h)100806050最小距离(m)11090655511城市快速路防撞、防眩、照明及其它安全设施

图11.1.1边坡、路堤高度与设置护栏的关系计五条二十六款11.1.1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在城市快速路主线和匝道两侧必须设置路侧防撞栏。(1)道路边坡坡度i和路堤高度h在图11.1.1的阴影范围之内的路段;(2)上跨式主线或匝道的桥跨路段;(3)距主线或匝道道路边线或路基坡脚1.0m范围内有江、河、湖、沼泽等水域,车辆掉入会有极大危险的路段;(4)进、出匝道的三角地带及匝道小半径弯道外侧。11城市快速路防撞、防眩、照明及其它安全设施

11.2.1

在城市快速路上,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置防眩设施:(1)快速车行道主线或匝道路段的平曲线半径或竖曲线半径较小,可能对驾驶员造成严重眩目影响的路段;(2)从匝道或连接道路驶入快速路主线时,可能使对向行驶的驾驶员产生严重眩目影响的主线路段;(3)在无照明或照明不良的高架跨线桥上或下穿道路中。计五条二十六款11.2应用于城市快速路的防眩设施可分为防眩板、防眩网和密集植树三类。表10.4.15出口标志至出口渐变段起点最小距离表10.4.15出口标志至出口渐变段起点最小距离11城市快速路防撞、防眩、照明及其它安全设施

图D14.0m高弧式声屏障图D24.0m高折壁式声屏障计五条二十六款11.3用于城市快速路的隔音设施形式可分为声屏障和街边绿化带两类。当快速路快速车行道或匝道经过居民住宅区、学校或医院以及办公大楼,其噪声超过武汉市规定的声级标准时,应设置隔音设施。11城市快速路防撞、防眩、照明及其它安全设施

11.5

在城市快速路的上跨高架桥上或下穿隧道内,必要时应考虑设置对向车道分隔护栏、高架桥防坠落格栅、地道行人安全区等安全设施。11.5.3

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