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综述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涵义的不同界定2、文化的中西文词源3、文化的两个定义4、文化的本质:人化1、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文字)文化补习班文化宫、文化俱乐部文化局、文化部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京剧(中国歌剧)针灸推拿(中医)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三个层次3、理性所理解的文化: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中华智慧华夏神韵从1871年-1951年有164种定义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原始文化》传播学派:拉策尔、斯密司《人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派:弗郎斯、博厄斯文化形态史观派:斯宾格勒、汤因比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原始思维》新进化学派:怀特符号文化学派:卡西尔《人论》文化的汉语词源:文文即纹“物相杂”(《易系辞》)“错画也”(《说文》)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画在甲骨上的纹刻画在陶器上的纹刻画在青铜器上的纹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人的生死变化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化:从人体到人心形体的变化:化身化生化险为夷人心的变化:教化感化有伤风化文、化合用表示与自然“神理”、外在“武功”相对的人的、内在的一种特性。

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王融《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居住与迁徙性情与教养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

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二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文化即人化文明与文化1、从时间看,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是与蒙昧、野蛮社会有区别的进化时期。2、从空间看,文明是某个人群在某个区域的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的总和。3、从形态看,文明特指物质形态化了的文化,是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二)文化的结构:心物: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大文化和小文化)物质(器物)、制度(行为)、精神(心态)显隐:表层文化和核心文化

显形(表层)精神:文字语言、宗教、学术、艺术、文学、伦理、哲学;隐性(核心)精神:认知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符号体系人的对象化或本质外化显形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具材料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生活深层精神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思想学术思想、哲学、人的本质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

价值趋向

行为模式

审美情趣

符号言语符号

非言语符号

文学与文化:1、文化涵括文学,文学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2、文化规定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是文化价值体系的抒情(审美)表现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形式)把人生今世心理性格记录下来,是文化历史积淀的“活化石”。4、文化以多种符号形式存在,文学只以文学语言(诗词、散文、赋曲、小说)创造。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2社会关系3规范体系4认知体系5符号体系1,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和人工环境。它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具有物质的特征。工具(制造、交通、通讯、计算、传播)、武器、消费品、建筑物、种植物、养殖物等等,以及由此构成的环境:村落、工厂、城市、市场、互联网、虚拟社区、电子交易。在这些物质产品上凝聚着人的观念、智慧、需求和能力。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结成的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结成的相互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和维系,需要多种组织保障:家庭、生产组织、教育组织、娱乐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行政组织、立法组织。社会组织有各自的目标、章程、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的场地设施,分别反映了物质和精神的文化。

1,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规范不但规定一个文化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向、方式,还有一套惩罚违反规范的机制。规范是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同时又以器物形式加以固定化、直观化。规范体系的外显性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群体的文化。1,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认识论)、价值趋向(伦理、人生观)、终极关怀(宗教、世界观)、审美情趣(艺术)等。认知体系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渗透于其他各文化要素的灵魂,它提供文化群体成员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基本框架和手段、评判是非、辨别好坏的标准和界限,它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愿望、能力,关系到文化群体选择何种生存方式、追求什么生活目标、创造哪类精神产品的根本问题。其中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尤其是认知体系的核心。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交往中,无论是表情、姿势、声音还是文字、图形乃至于计算机程序语言,符号系统起着交流信息的作用,人们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相互活动才能创造文化,而且,上述由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要素,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记录下来、反映出来,传播开来和延续下去。特别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群体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根本手段。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时代,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可以用数字形式记录存放在储存介质中,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再现这些成果。

(三)文化的分类

形式分类(时空分类)群体分类(社会分类)

结构分类(要素分类)对象分类)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文化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空间特征。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儒---基督---东正---伊斯兰---新教秦晋---齐鲁---吴越---楚湘---巴蜀文化丛:文化的社群态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文化:对象的分类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文化是一个体系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一切文化成果必然留下人的痕迹,打上人的烙印。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经过人类加工、修饰、整理和改造的自然物是文化。土不是文化,土墙是文化;沙漠不是文化,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经过原始人打磨的石头是文化;黄山的山峰、松树本来不是文化,但是被人叫做“鲫鱼背”、“迎客松”、“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后,成为旅游胜地,是文化。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文化尤其是声音语言、精神文化不是人们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人类个体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聪明)是可遗传的,但是声音语言和精神文化则不可遗传,须经学习而代代相传。一个儿童,一张白纸,放到那种文化氛围中,就染上那种文化的颜色。3.文化是一个体系。文化可以分解成不同的要素,但这只是在我们的思维中所做的分解。实际上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各部分在结构上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犹如一棵大树,树根、树枝、树叶,谁也离不开谁。8.文化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号之上的。文化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群体,从一国传到另一国,依靠象征符号。手势、姿势、旗语、哑语、信号灯、口语、文字、盲文、电报码、电脑文字输入码、图象标志、图腾。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使文化成果可以打包、储存和传播。通过不同的符号,书籍、图片、电影、录象、录音、电脑磁盘能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二、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的内涵1、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及其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中国国土内的55个少数民族(将来不排除其他外国少数民族的出现,所谓华籍美人、日人),也包括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与外籍华族)。从人口比例看,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是在历史上汉族实际上是各民族融合的历史产物。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实际上是在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传统文化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历史演变而世代相传的中华文明和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中国人心理深处的民族核心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古今共创、新旧交融;相对稳定,恒久延续;精雅众俗,广泛认同;伦理价值,潜在基因。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为什么你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为什么学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有什么用?1、2个学分2、有助于学习文学专业3、了解和学习实用中国文化知识文化自觉的必要性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1、粗略了解中国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知识。2、进一步深刻理解、自觉体会中国人的文化精髓,了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异同、和世界文化的关系。3、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加强文化沟通与理解。4、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和建设先进文化。5、有利于个人情操修养,在世俗的浮躁中保持冷静的审视。有用与无用的关键在于自身对“有用”的两种不同理解:庄子《逍遥游》宋人的秘方: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pingpikuang(并、辟、光),则所用之异也。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1、广泛涉猎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2、认真钻研有关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哲学、美学、宗教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文化的主要方法中外比较方法:李约瑟:中国为什么没产生近代科学?钱钟书:中外诗学的比较个案分析法:文学作品(高行健《灵山)、历史人物事件(《万历15年》)、社会现象(潜规则)分析中国文化。高行健《灵山《灵山》长达六七百页,没有连贯性的人物与故事,结构十分复杂,全书81章,分为三个层次。小说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他所定义的中国长江文化或南方文化,也就是被历代政权提倡的中原正统教化所压抑的文人的隐逸精神和民间文化。小说上溯中国文化的起源,从对远古神话传说的诠释、考察,到汉、苗、彝、羌等少数民族现今民间的文化遗存,乃至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通过一个在困境中的作家沿长江流域进行的流浪,把现时代人的处境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加以观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岁时节令:腊八、年事、元宵家宴、花灯、灯谜、祭灶、换门神联对、油桃符娱乐游艺:小巧戏台、昆弋两腔、科诨、戏班、优童、斗牌、会夜局、掷骰子、饮食服饰:槟榔荷包、牛乳羊羔、茄鲞、燕窝、紫金冠、大红箭袖、小朝靴、宗教信仰:供天地、僧道、做神仙、导气之术、服灵砂、清虚观、打醮、魔法鲁迅论《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化评判的复杂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作者雅各布.布克哈特:事实上,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在讨论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母时,不可避免地要随时受个人意见、感情的影响,在这个汪洋大海里,可能的途径和方向很多,同样的材料,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总论刘岱《中国文化新论》,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大版钱穆《国史新论》,台湾东大图书公司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中国人大版柳怡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版姜义华等《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人民版苏秉奇《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版冯天瑜《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北人民版南怀瑾《历史的经验》复旦大学版林语堂《中国人》(即《吾土吾民》)浙江人民版韦政通《中国的智慧》中国和平版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文艺版

宗教与信仰体系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版张受玉《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书店版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版吕徵《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版葛兆光《禅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版学术与思维方式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版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版程裕桢《中国学术通览》北京语言学院版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版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版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人民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山东文艺吾淳《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人民版艺文与审美情趣徐建融《心境与表现:中国绘画文化学》上海人民美术版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三联书店包备五《中国书法简史》上海书店版蒙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版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友谊版沈智白《中国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