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1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2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3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4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苏联)创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调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美国为代表)

创新(二战前)大萧条与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践凯恩斯主义——理论二战后的调整:纷纷实行国家干预经济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线索(二战前)(二战后)学法指导: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新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备考方略(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2)注意把握几场改革的异同点。(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对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对东西方文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考纲点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第一课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苏俄(苏联)进行了哪些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斯大林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1、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理想的指引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基础: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2、列宁的实验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阅读材料回答:根据党纲,列宁在俄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效果?如何评价?1.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资严重匮乏2.目的:——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形势严峻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一度有过“直接过渡”的思想。——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阅读材料思考:假如当时苏俄没有处在战争的危险之中,还会实行类似的政策吗?说明你的理由。①直接:应付战争,巩固政权②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会。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解决当前严峻的形势,还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1.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资严重匮乏3.内容:——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形势严峻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2.目的:①直接:应付战争,巩固政权②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经济。4.特点: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材料二: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根据以上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受伤最大的是谁?错在哪里?

脱离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即生产力落后)的这一实际国情。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积极: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6、结论:它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手段,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5、评价消极: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违背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积极性。造成1921年经济政治危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对话一—列宁对马克思的回答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列宁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转变?为此,他又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特点?原因:经济:面临经济困难,须恢复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政治:农民暴动,面临政治危机,须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与政治危机根本目的: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逐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农业商业分配收归国有大中企业:小型企业:实行监督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资本家经营余粮征集制粮食税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国家集中分配新的表现①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②行政军事管理→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直接过渡→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在哪里主要内容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政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谢天谢地,我们过去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现在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列宁语)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巩固。---实践上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理论上20世纪,苏联在世界上迅速的崛起和迅速的解体是让人惊叹的两个“奇迹”!苏联从一个落后国家到成为与美国并立的超级大国,如果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只有短短的28年!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解体更出人意料,仅46年!一个强大国家的生命年轮竟如此短暂,在世界历史中极为罕见!苏联兴亡的钥匙在哪里?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计划、集中、公有A、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B、农业集体化(1929)C、国民经济发展5年计划(1928)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3、表现(特征):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忽视民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僵化指令核心特点:高度集中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确立光辉的成就迅速实现工业化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你对这种体制有什么看法?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光辉的成就为二战胜利奠基你对这种体制有什么看法?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计划经济模式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光辉的成就你对这种体制有什么看法?材料1: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产业部门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

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光芒的背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2: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就是计划经济地方企业缺乏活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光芒的背后……材料3: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则作价93卢布。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材料四、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4、评价:(1)有过突出成就: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④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借鉴经验。(2)消极:①存在严重弊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C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D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②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专家观点:苏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它不符合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远非一个理想和成熟的模式。——陆南泉、姜长武《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

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课堂探究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小农占优势的实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在经济建设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在经济建设中要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3)要注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总之:所制定的政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探索中形成知识小结在性质上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直接过渡。最初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继而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最终课堂小结—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类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英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C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A.赢得了一战胜利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C(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⑴片面发展重工业;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主要特征弊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评价复习:(1)基本实现工业化(2)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1949成功研制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成就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弊端暴露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_____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1953196419851991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1988年度人物

戈尔巴乔夫信心满怀的后继者

举步维艰的改革路1982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开启了赫鲁晓夫的改革之路。

赫鲁晓夫(1953-1964)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赫鲁晓夫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阴谋家、改革家、策略家、蛮干家在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桌子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斯大林体制弊端暴露;农业问题严重。农业:①收购制,一定的自留地、牲畜;②开荒增产;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农机卖给农庄。工业:①权力下放(管理权;工资);②物质利益原则成就;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结果:但造成经济混乱。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②脱离实际;③盲目性;④赫氏的个人作风。1、背景:2、内容:3、评价:侧重点在农业4、失败原因:(根本原因)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_____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给企业部分权力给地方部分管理权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物质利益原则;侧重改革农业、发展农业内容:“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怎样理解?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为解决农业问题,他狠抓农业,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2、内容:3、评价:4、失败原因:侧重点在工业农业:①扩大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成就:前期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结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以失败告终。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根本原因)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过大,经济滑坡。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_____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农业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内容: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状况怎样?经济状况:横向低于世界水平,纵向也是苏联经济发展的最低谷。1953195819631968197319781983【合作探究】: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以上材料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发展军事工业,生活必需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戈尔巴乔夫(1985~1991)改革指导思想:改革的侧重点: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苏联必须进行根本上的变革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面混乱,最终苏联解体。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体制改革加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加剧经济结构畸形;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未真正实行;阻力重重。失败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结果措施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各抒己见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具体内容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改革前期主要在经济方面,后期在政治方面所有制形式未突破未突破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手段(是否采用市场规律)管理权部分下放,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综合平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推行新农业的政策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军工企业重点在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比例更失调【能力提升一】:(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何异同?相同:都是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不同: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