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真题真练——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评价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具体考点同散文阅读专题二 “考点要求”。一、(2011·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捧与挖鲁 迅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 ·华盖集》,有删改)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见后面“问题研读”第 1题。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本文针对中国人喜欢“捧”的恶习,剖析了“捧”的动机和危害,指出“捧”是自讨苦吃,是苟安之道,“挖”才是“自求多福”之道。该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问题研读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答案①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②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③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④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解析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第1页 共10页束全文。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全文思路的把握,在选文较难的前提下,试题保持了稳定,这无疑降低了难度。理解该文思路,只要抓住关键句、段即可。文章一、二两段提出问题,考生容易把握。对第三段,抓住第一句后半句中的 “动机”,就抓住了要害。第四段第一句是过渡句,“结果”是关键词,而该段领起了下文五至八段,无论是在内容还是结构上都很重要。最后一段在前文反面论述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全文思路是按照 “提出问题(压和捧)——分析问题(捧的动机和后果)——解决问题(不能捧,而要挖)”的顺序进行的,本论部分使用的是层递式结构。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答案(1)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2)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解析 第五至七段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谈 “捧”的后果:知县寿诞,“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都督变坏, “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河道增堤, “捧”使祸害更大,河水决堤,危害一片。三个例证之间存在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试题评点 该题虽说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但重点在于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针对第一个问题,首先要筛选出文章中的三个例子, 再将三个例子所揭示的 “捧”的后果加以概括。针对第二个问题,主要抓住知县 ——都督——北几省的河道,范围渐大,危害渐大。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例子之间到底存不存在着递进关系, 本该见仁见智,命题者却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考生,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这是该题饱受诟病的地方。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解析从文意来看,“挖”与“捧”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可从最后一段中先找出“挖”在文中的起始含义(基本含义),再向前文辐射,从“挖”与“捧”(后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的关系,作者为何在结尾要提出“挖”等层面思考。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实质上是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虽说考查的重点是文章内容的深意,看起来难,但做起来其实并不难,这类“在文章结尾提出的,,,包含哪些深意”主要依赖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把握。其“深意”主要集中在结尾,把结尾两句话分三层概括即可。论述类文本重视在结尾设题,这或许是江苏卷的一个命题特点。二、(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笑的价值[英]伍尔芙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第2页 共10页失去现实感。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为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案本文首先指出“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接着分析了笑的两个独特价值:笑,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嘲笑的前提是就本来面目看人。然后从反面谈对眼泪的误解。最后重申笑的可贵和难以做到的观点。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本文表达了对笑的价值的独特思考,探寻了笑的意义,认为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能够嘲笑一个人,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妇女和儿童的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因为他们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问题研读1.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答案 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解析本题通过围绕一个中心筛选信息来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先找到主体段落的中心句。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在中心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就是答案。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重点是将文章中与 “笑的价值”相关的内容概括全,信息点集中在第一、二、三段的关键句中,不过,不可直接照抄原文,需要按题目要求适当地将原句加以整合。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解析本题通过分析论述层次来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前两句为第一层,是提出嘲笑的前提: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引出本段的论题:妇女和儿童对人具有更强的观察力。第三句至第五句为第二层。剩下的句子是第三层。联系现实阐述孩子和妇女的笑让人惧怕。归纳层意时,要着眼于全段的中心,三个层次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试题评点该题虽然仍是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但角度较2010年侧重整体把握有所不同,重在把握文段内部层次。该文是译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过该段的层次还第3页 共10页是较清晰的,可分为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概括分析为“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即可,表述为“要用人的本来面目看人”或“嘲笑不应及于表面”也可;第二层从第三句到第五句,概括为“阐述妇女和儿童能够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若紧扣妇女和孩子的精神属性来谈也可;第三层是剩余部分,概括为“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若表述为“由于孩子和妇女的嘲笑,虚伪的人才会害怕 ”也可。全段按照 “提出论点——具体阐述”的思路展开,在 “具体阐述”部分又按照“因——果”的思路展开。这是江苏卷连续三年考查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充分凸显了命题人对把握议论文思路的高度关注及对考生阅读的强烈导向。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解析本题通过分析句子含意来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热衷于”与“远胜于”“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这些词句都能表现出作者的否定态度。这一段列举了一种反面现象,紧接着下段就提出了正面的观点。试题评点该题两问,第一问借助句子来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问的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分为两部分,一是画线句子的主要内容,“悲伤比笑更可贵”;二是作者对这句话所持的看法,从“热衷于”“远胜于”“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这些词句基本可以把握作者持否定态度。第二问考查的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即反面论证。考查要审准题,“对论述‘笑的价值’的作用”,不能按惯性思维——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借助句子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重视论证特色,重视结尾处设题,该题充分体现了江苏卷这几个命题特点。三、(2013·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论名声[德]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第4页 共10页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 “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案 本文先通过荣誉与名声的对比提出名声话题, 再说获得名声的两条大道 ——立功、立言各有利弊,后说名声与价值的关系。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本文认为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者各有利弊,但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名声是要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但它不一定代表价值。问题研读1.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答案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要通读全文,找出关于“立功”与“立言”的关键语句,然后整合答案。第二段 “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第三段“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 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第四段“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根据这些句子不难作答。试题评点 该题是借助两个概念的区别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命题与 2012年高考第15题(见前面《笑的价值》“问题研读”第1题)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文思路清晰,信息集中在第二、三、四段中,体现二者区别的提示语也非常明确,难度不是很大,但对思维的缜密性要求高,且答案表述要求严格。三个答题点分别从 “时间”“机遇”“判断”三个角度对立功与立言进行比较,每个要点必须包含两方面的比较且表述正确,才能得分。2.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答案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第一句话要联系作者对 “绝对价值”的解释加以理解。文中说“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 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可见题中第一句话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一个人的内在价值。题中第二句话要联系后文的阐述和莱辛的话来理解。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所选的句子很有特点,它为 “矛盾句”。解答理解“矛盾句”的含意题,要学会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找出看问题的“角度”或“层面”很重要。两句话都是在谈“名声”与“价值”的关系,但“角度”与“层面”不同。第一句是从“绝对”的角度讲“真正的名声依靠其内在价值”,是无条件的,是针对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第二句是从“相对”的角度说“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是针对许多“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的天才等人而言的。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后的 “绝对价值”及其解释,特别是对 “只”“直接”“全力”几个关键词的理解;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后的论证 (例证、引证),特别是对“许第5页 共10页多”“有些”“另一些”几个关键词的理解。此题是有些难度的,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领悟能力,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无疑是一道好题。3.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 “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 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白我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 ”的含义。然后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就本文而言,叔本华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他没有单独谈 “立德”,但是原文说“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 ”,说明他也强调品德。比较我国古代的说法和叔本华的说法的异同,就可得出答案。试题评点 该题出得实在令人意外。因为它很明显属于探究题,属于利用文本知识、理解解决课外问题的延伸探究题, 但探究题不属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范围。 所给答案也令人大跌眼镜,是一种比较异同的答案,与试题所要求的开放性答案相距甚远。不过,从题目的要求看,这是一道很好的探究题。 “三不朽”的出处考生不一定清楚,但这三个词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遇到, 也会有一定的思考, 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中的《柳子厚墓志铭》就涉及了这个问题。根据答案服从题目的原则,考生不必拘泥于原答案,只要能结合叔本华的观点写出对我国古代 “‘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的认识,且持之有理即可。不过,随着 2014年《考试说明》的出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出探究题已不再是 “超纲”和“意外”了,因为新增了 “探究”层级要求。四、(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乾坤草亭朱良志明代王世贞家有 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 “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 。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 “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 “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 “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 ,, 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 “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 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第6页 共10页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案 本文先在第一段中提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现象和问题: 为何一个小小的人、 物前总要冠以“乾坤”“宇宙”之名?接着从两个层次对问题展开分析: 第二、三两段从人生的角度分析小与大的实质关系,体现了生命在困境中的突破与自信;第四段则从中国画、中国画家的角度指出“台上玩月”正是它们 (他们)所达到、追求的境界。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本文借“草亭”与“乾坤”的关系指出了小的个体面临的生命困境及实现困境突围的途径:让心灵摆脱欲望、名理的羁绊,使其向无限大的宇宙放飞、升腾,从而实现自身的独立、心灵的悠游、生命的圆足,获得深层的生命自信。问题研读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答案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对文中词语的含义,不是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结合文本,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方能对词语有全面的理解。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的能力,重在考查 “辨别、筛选并整合与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相关信息 ”的能力。该题答题范围明确, “个”的三层含义较为明显,关键在于这三层含义由实及虚、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内在延伸关系。江苏卷很重视对重要词语、概念含义的理解。该题答题范围明确,含义的层次清晰,是个稍有难度的好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四段开始谈了张潮人的境界的三个层次,之后说了“小亭”“小舟”的“心灵高台”“宇宙船”,最后是说中国画家想达到的境界。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的能力。重视思路把握是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传统题型, 2014年沿用了 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 16题(见前面《笑的价值》“问题研读”第2题)的命题思路,考查的是段内思路层次,难度比 2012年有所降低。该题最易混淆的是二、三之间的层次。尤其是第四段最后一句话单独为一个层次,恐怕让不少考生误判。其实,从论述对象上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是个重要方法。该段三个层次分别论述的是人的三层境界、中国画所达到的境界、中国画家想追求的境界。3.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亭子”的含义,这个“亭子”就是一个“点”,但是这个“点”又表现了宇宙之大。“草亭”和“乾坤”是“小”和“大”的关系,是个体生命和宇宙的关系。第7页 共10页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是内容的深意和主旨。题干提供了理解的途径:结合对“不离亭子,不在亭子”句子含意的理解。“乾坤草亭”包含着“不离亭子”“不在亭子”两层意思,先结合相关文字分别解释 “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含意,再结合全文深挖它包含的主旨内涵。该题有难度,出得好,真正考查出考生在“真阅读”下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及深层内涵的领悟。2015江苏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罗丹的雕刻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 ⋯⋯都写在肉体上。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 “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 “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 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 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 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 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 “开向生命的窗子 ”。 (有删改)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的能力。能力层级 C级。【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 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解析】这类题目关键是按照原文层次顺序依次分析,不能倒置、错乱。第一段可分为三层:先提出观点——“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并对其进行举例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并对其进行因果论证,这是第二层;最后一层是对上文两个观点的补充说明,使论述更严密。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即可。第8页 共10页【点评】概述论述层次是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出题的形式上有两种:局部段落论述层次概括和整体文章论述层次概括两种。江苏似乎是年年都考,是相当成熟而又具有价值的题型。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 “根本性的变革 ”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层级 C级。【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解析】通观全文, “根本性的变革 ”主要在第 2至第4段中。分别找出其中的观点句、概括句、评价句、总结句等,如第 2段中的“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第3段中的“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第4段中的“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 ”等。找出这些关键性语句,再将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合即可。难点主要在 “观念”、“内容”、“形式”这三个“类”的关键词的提炼上。【点评】这也是一道传统题型,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捕捉、筛选、分析、整合的能力,属于好题。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 “开向生命的窗子 ”的内涵。(6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 B级。【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解析】解答此题,先要弄清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形象化的语句(比喻句) ,联系上下文完整表述应为: “,那些青铜和大理石 ?是,开向生命的窗子 ?”。“那些青铜和大理石 ”代指罗丹的雕刻作品,“窗子”比喻观察外界的通道;同时这一“窗子”是开向“生命”的,则说明我们观察的对象是“生命”。这样问题指向就明朗了:是在问“为什么说罗丹雕刻作品是人们观察,生命?这一对象的,窗子??”不过依据题目中“结合文章”的要求,这些启示又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实际就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依据第5节中“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这句话和第1节与第3节内容,可以得出第1点;依据第5节“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和第第6节中“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这两句话可得出第2点;依据第5节“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和第6节“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可以得出第3点;依据第6节内容,可以得出第4点。【点评】理解句子含义题也是常规题,最能考查考生理解与分析能力,难度比较大,考生得高分不易。提供的标准答案看似较乱,尚可精益求精。【点评】今年选文仍为论述类文本,和往年相比由国外回归国内。题型分别为段内层次的分析、文本内容概括、关键句子内涵的解析,均属常规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文本研读能力。论述类文本谈论的是罗丹的雕刻,有浓郁的美学味和文化气,题目难易有梯度。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同步课堂课件
- 《食品的污染及预防》课件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词类活用
- 2024年度企业间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合同
- 2024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限公司长庆压缩机维修服务分公司招聘(内蒙古)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社会招聘179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度网站建设及运营合同
- 2024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限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中煤能源集团限公司平朔工业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下半年贵州六盘水市事业单位及国企业招聘应征入伍大学毕业生16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GB/T 3452.4-2020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4部分:抗挤压环(挡环)
- GB/T 24335-2009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 面试评估表(技术研发类)
- 《圆的周长和数学阅读》设计
- 文书档案管理培训课件
-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表
- 《竖弯钩》名师课件(市优)
- 英语辅优补差工作记录表
- Camtasia-Studio使用教程课件
- 体外冲击波碎石课件
-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8课 鸟语花香 ▏人教版 (共13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