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按社会形态划分:1.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070年2.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按朝代划分:
先秦时期、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夏朝:BC2070年—BC1600年(阳城)---奴隶社会形成商朝:BC1600年—BC1046年(亳—殷)---奴隶社会发展西周:BC1046年—BC771年(镐京)---奴隶社会鼎盛东周春秋:BC770年—BC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BC475年—BC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原始社会:170万年前—BC2070年2.奴隶社会:BC2070年—BC476“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秦汉:前221—220,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国家分裂动荡与民族交融加强
隋唐:581年—907年,封建国家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专制集权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明清:1368—1840,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3.封建社会战国:前475—前221(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阶段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
一、阶段特征:历经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引发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1.政治: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2.经济:由商周时的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3.思文: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实用性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禅让制(公天下);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诸侯争霸、战国变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经济原始社会:耒耜、刀耕火种、彩陶、养蚕;商周:井田制、青铜、“工商食官”小农经济、铁犁牛耕、重农抑商;都江堰、郑国渠;“工商食官”打破、三种手工业)思想
敬天保民(西周)儒学创立发展;百家争鸣文化科技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诗经》《离骚》、司南二、知识清单三、近五年全国卷考情分析:政治经济思想2016宗法制(对祖宗功德的追述)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2017分封制的影响西周与战国文字的比较2018商汤建立战国铁制农具的分布《墨子》著作2019Ⅲ卷宗法制的影响都江堰、郑国渠的开凿2020分封制、Ⅲ卷41题西周都城的特点、政治制度影响商周至汉货币变化第一讲夏商西周四、主干知识梳理(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时间、方式、影响)(1)建立: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方式: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3)影响:
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关于夏启的继位,古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据此可知:A、历史事实扑塑迷离,令人不可捉摸B、《史记》为史学名家所著,更加科学可信C、历史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受作者个人倾向的影响D、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主观认识C内服:王畿,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内服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区域,有很大的独立性东土北土西土南土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所以商朝也叫方国联盟时期3.分封制(1)概念: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⑵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3)诸侯权利:得到土地人口,享有封国内世袭统治权,对下属再分封(4)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2021·湖北高考·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图1爵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C从图中分析分封制的特点3.分封制①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②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或战略要地③纵向:天子诸侯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④横向:诸侯国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联系(5)特点:商朝产生,西周达到完善和顶峰,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变法废除。封建社会里仍有残余,但性质已有不同材料一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沈长云《上古史探研》材料二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材料三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分封制有什么影响?3.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7)影响:积极:(政)①巩固王权,加强统治;②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经)③开发边疆,稳定秩序;(思)④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消极:①受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造成日后诸侯割据争霸局面;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7)结果:春秋开始瓦解。崩溃原因: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②随着诸侯国壮大,王权衰落。【巩固练习】1.(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2.(2021·全国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3.(2021.6·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A4.宗法制(1)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和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3)内容:①
嫡长子承制(核心);
②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
。④家国同构--“家”与“国”紧密结合,族权与政权合一宗法制下,从家的角度而,天子是全国的大宗;从国的角度而言,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补充——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宗法制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请根据上图,归纳宗法制的特点?(4)影响:积极:①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了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使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文化认同和天下共主的社会政治秩序(家国一体),有利于凝聚宗族,维护社会秩序;②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材料分析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祭拜黄帝吉林徐氏家族
积极:民族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家庭观念(“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消极: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任人唯亲”“宗派主义”“唯上是从”的作风。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①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关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②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③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④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⑤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任人唯亲”“宗派主义”“唯上是从”的作风。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5)宗法观念的重大现实影响(6)发展历程:夏--产生;商--发展;西周--完备(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宗法制度瓦解,但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受其影响,特别是宗法观念影响深远【巧记宗法制】1.(2020.1·浙江高考·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A5.礼乐制度
规范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的一些规则、仪式和音乐。其中礼是用来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
乐用以缓解社会矛盾。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史记》卷23《礼书》)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权力认同)分封制(权力分配)与宗法制(权力继承)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外在)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6.西周政治制度及其联系※7.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
血缘关系
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
地方具有较大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集权(4)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迷信色彩浓厚,。(5)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由部族、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演进。血缘、等级、分权、神权提示1:“封建”的含义
狭义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
广义指奴隶社会后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的社会形态。
2.“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3.同姓不婚: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始于西周,目的防止同姓内部争斗及扩充势力范围。是宗法制在文化上的反映1.(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巩固练习】A2.(16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B答3.《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从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A二、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金石并用,少量青铜农具,奴隶集体劳动。(2)土地制度: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名为国有,实为贵族所有)A.特点:a.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b.受田者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c.受田者必须缴纳一定的贡赋;d.公田之外有私田,收获物归私田主人所有B.历程:商朝开始,西周完备,春秋开始瓦解,战国通过变法彻底废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与分封制都瓦解于春秋时期,其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瓦解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分封制在封建社会里仍有残余。2.手工业(1)制度:“工商食官”含义:即政府垄断经营
特点:职业世袭,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历程:商朝产生---西周盛行----春秋衰落----战国终结但是演化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2)部门:冶金业:青铜业(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夏商西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制瓷业:商代有原始瓷器3.商业---“工商食官”,贝类货币,职业商人三、思想文化1.科技: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汉字:商朝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出现金文、大篆3.思想:天命观: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强调统治国家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体现了宗教观的政治化。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4.学在官府一、政治1、制度: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二、经济农业:井田制,金石工具,集体耕作手工业:工商食官,青铜器商业:工商食官三、思想文化:夏商西周(前2070年---前771年)2、特点:血缘、等级、分权、神权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的重要时期第二讲春秋战国一、时间范围:前770--前476、前475----前221二、阶段特征:动荡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1.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2.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走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政策:由工商食官走向重农抑商3.文化:出现百家争鸣教育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学术下移)一、政治1.礼崩乐坏,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战(春秋五霸)
原因:周王室衰微;为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性质:奴隶主之间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影响:促进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2)战国的兼并战(战国七雄)
性质:地主阶级的统一战争影响:促进局部统一的形成3.(2020·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2.(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2020.7·浙江高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右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一、政治1.春秋的争霸战争、战国的兼并战争2.改革(变法)(1)春秋:a.表现:齐国--相地而衰征(据土地多少好坏征赋税)鲁国--初税亩(按亩征税)b.实质:承认土地私有(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c.原因:
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增多→私田不纳税→各国为增收→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 A.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C.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D.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D一、政治1.春秋的争霸战争、战国的兼并战争2.改革(变法)(1)春秋:(2)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①背景:经济: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掌权
思想:百家争鸣的推动、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推动
社会:兼并战争盛行
②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运动
③影响: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形势: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处境: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选修)秦国商鞅变法材料二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禁止私斗。(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一)除井田,“开阡陌封疆”(二)废除分封制,行县制(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社会习俗)商鞅变法:A.目的:为了富国强兵,为了巩固统治B.内容:1)按军功授爵——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2)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政府对基层的管理3)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奖励耕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5)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7)燔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统治C.影响:秦国崛起1)政治: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经济: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军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一)政治1.诸侯争霸2.改革(变法)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贵族权力秩序,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官僚政治开始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以血缘为纽带的旧有氏族部落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迁移和杂居,不同血缘部落间互相通婚,促成民族交融。即:从分裂趋向统一;民族交融;从宗法分封转向君主集权制(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二、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春秋推广--战国普遍--西汉影响:①是农用动力上的革命,为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创造条件②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A.形成过程: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的初税亩率先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在法律上确认了土地私有制。B.原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各国的变法和改革(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1.农业:二、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A.过程B.原因C.形式:三种①国有:分给农民耕种,需向国家纳税(北魏、隋唐的均田制)②地主私有:租给佃农民耕种,与租地农民形成了租佃关系(春战产生,唐宋后日趋普及化,1952土改完成时彻底废除)③农民(自耕农)私有--向国家纳税(1956三大改造完成结束)(3)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形态):小农经济A.原因: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发展.③政府为保证财源而推行。B.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C.评价:利:①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②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弊:①力量薄弱,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②生产经营模式老旧,技术难以革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缓慢的重要原因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
A.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如灌溉技术,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加
B.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政策的调整。
C.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统治者的重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奖励耕织)
E.人民的辛勤劳动不利因素:土地兼并;社会动荡;自然灾害;个体经营,力量弱小,技术难以更新……二、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3)农业生产基本模式(4)影响因素※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异:产生的时间(自--原始社会、小--春秋战国)范围不同(自然经济包含小农经济)
本质属性--侧重点(自--自给自足,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
小--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相对于社会化生产而言)
1.《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1.(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二、经济2.手工业:(1)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商周“工商食官”制度,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形成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三种经营形态。CBB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家庭---经营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演变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经营农户的副业军用品和皇室贵族的生活用品民间消费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不投放市场投放市场剩余产品投放市场直到明前期占主导,之后日趋萎缩明中期后居于主导地位明中期后产品日渐商品化最具活力,明中后期,出现资义萌芽规模大、水平高,工匠职业世袭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补遗】官营手工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二、经济1.农业2.手工业:(1)打破夏商周工商食官制度,出现三种经营形态(2)官营手工业
特点:规模大、水平高,工匠职业世袭
地位:长期占主导,明中期以后日益萎缩
原因:管理腐败,生产不计成本,浪费惊人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低下2手工业:(1)打破夏商周工商食官制度,出现三种经营形态(2)官营手工业——明中期以后日益萎缩(3)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①政:重农抑商政策影响②经: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③技术:小规模经营和保守技术秘密,使其难以交流提高④官营手工业的压制⑤社会环境:力量弱小,政局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很大(4)对封建社会双重影响的家庭手工业:
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1.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个各地方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C.商品流通领城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2.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AD二、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1)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农业手工业发展、政府政策、政局、交通、货币(2)概况:①冲破工商食官制度束缚而逐步走向繁荣②城市不断涌现(多在政治中心)金属货币在春秋晚期出现,战国大量流通出现大商人(范蠡、吕不韦)3.商业:(1)影响因素(2)概况
(3)政策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材料体现的经济主张(政策)及其理由: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3.商业(
1)影响其发展的因素(2)概况(3)政策:①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2)影响
积极:A.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消极: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3.(2020·全国Ⅱ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3.《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DDB三、思想: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2)政治: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形成(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5)学术环境: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政治控制不严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儒家:①孔子(春秋时期,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1)核心:“仁”;实现仁的途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2)政治:以“礼”治国,“克己复礼”,确立等级分明、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以“德”治国,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或任意刑杀3)人性论:性相近,无明显善恶之分4)世界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5)教育:私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特点:提出理想化社会和理想化的人格,奠定了儒家重视血亲人伦和道德修养,注重政治、关心现实、讲求实用的传统文献编撰:编撰六经(五经),但其言论被辑录成《论语)(1)儒家:②孟子(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仁政:(把“仁”发展为政治学说)统治者以仁义治天下,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使百姓生活温饱,社会秩序和谐。(广东)“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实质是推崇建立小农经济C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儒家:②孟子1)政治:仁政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人性:性善论3)价值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倡导“养浩然之正气”的修养方法1)政治观:君舟民水;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王霸并用,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人性论:“性本恶”(用礼乐法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弃恶向善)3)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而利用它,造福人类)4)义利观:人性逐利但需有度。(1)儒家:③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本源(客观唯心;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庄子哲学思想: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②“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③天与人“不相胜”,顺从自然。(与荀子相反)2.先秦诸子思想(3)法家:韩非、商鞅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改革观:主张变法革新;评价: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②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础;(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薄葬”)◆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成为显学?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的确立;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下层民众希望和平环境发展生产。2.先秦诸子思想诸子百家中的相反观点论点对立双方治国策略儒家法家人性论孟子荀子人与自然荀子庄子人生态度儒家道家问题探究“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治”强调严刑峻法性本善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顺应自然积极进取逍遥无为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14分)【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异: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12分)(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A、民本思想:1)含义: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指古代明君、贤臣为维护巩固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指人民是统治的基础。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爱民等。2)演变夏商周开始,春秋战国发展,汉代定型。从重天敬鬼(夏)到敬德保民(西周),到民贵君轻(战国)A、民本思想:3)儒家民本主张:孔子--以德治国;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董仲舒适--天人感应;朱熹--正君心;
正君心:君主必须依据天理的要求,毫无利欲之私,推行王道这是朱熹在其天理论的框架中提出的君主标准,其实质是把对君主的所有要求都归结为道德。正君心为治国之本的政治思维A、民本思想:3)儒家民本主张:孔子--以德治国;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董仲舒适--天人感应;朱熹--正君心;
顾炎武--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母婴护理服务加盟合同
- 2024年度物业管理合同标的明细
- 2024年度环保节能型车辆采购与租赁合同
- 2024年度初创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及合伙人退出合同
- 2024年度亚洲至南美时尚产品授权合同
- 2024年度水库渔业技术研发合同
- 04年房地产开发项目承包合同
- 2024年度物流服务合同(国际运输)
- 04年仓储物流合作框架合同
- 2024年度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合作协议
- 广东省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医师聘用证明
- 临床试验样本量简易计算器
-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 祖国不会忘记合唱谱(1)
- 小学二年级家长课堂-动物的世界(课堂PPT)
- (整理版)圆的参数方程及应用
- 色彩搭配-颜色搭配PPT课件
- 员工竞业限制管理PPT课件
- 2022年地壳运动与变化教案与学案
- 上海市单位退工证明退工单(四联)
- 宝鸡市某办公楼空调用制冷机房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