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问题刘杰第三讲社会问题产生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一、城市化城市化作为社会力量正在加速推动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城市的数目在增多,城市的规模在扩大,城市的人口在聚集。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机制下,我国的三农问题、城市问题凸显。(一)城市的特征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主宰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科特金高度概括为六个字:神圣、安全、繁忙。如欲成为世界名城,必须具备精神、政治、经济这三个方面的物特质,三者缺一不可。只要有一个薄弱环节,都会损毁其基础,甚至最终导致其衰亡。所谓神圣,属宗教层面的概念,广义上也可理解为道德操守的约束或市民属性的认同,是某城市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一个没有道义约束或没有市民属性概念的城市即使军事计划也不可能保持长久。所谓安全,就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最基本安全保障,包括安全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结构。安全对一所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一个城市不能给居住于此的人民以安全感,那它迟早会消失,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历史上屡见不鲜。所谓繁忙,主要是指经济基础坚实,商业市场完善,城市的社会基础中产阶级发育较成熟。比较而言,虽然占据神圣之地和拥有政治权力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这些城市的未来并不仅仅取决于上帝或国家的政治权力,还要靠对财富孜孜不倦的成功追求。(二)“城市化”的概念内涵行政疆界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必然是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展和村落范围不断缩小的过程;人口身份的转换。在当前户籍制度作用下,农业户口向非农户口的转换是城市化必经途径;经济生活的转轨。包括生产方式的非农化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市文明的扩散。包括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休闲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文明价值观的赋予等。“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初期城市化往往以工业化作为主要动力,逐渐演化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前提,在新型工业化以后,城市化动力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城市化过程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即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物质形态与组织形态的成长过程。如公共设施、新型组织等;城市化即为城市文明普及率的扩张;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就是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过程。在城市人口增长作为主要表现的同时,还表现为经济社会的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市民社会的舞台;城市化创造了一种集约空间,包括生产形式和消费形式的集约。(三)中国的城市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数目由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2009年的654个,城市化率亦由1949年的10.65%上升到2009年的46.59%,已经形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传统社会中的城市:政治性是其首要属性,宋以来商业开始发育;城市之间并没有形成高度的整合,政治一体化与分裂之间常有波动,经济方面则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近代城市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城市的繁荣是植入式的,而非自演进的,农村地区仍处于极度贫困。城市化水平仅为10.6%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单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经济改革、乡镇企业繁荣、小城镇发展、国有企业改制;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6.09%,但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2%。2004年才达到了41.8%。相较于经济总量,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而言是滞后的。弗里德曼:“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四个论点”中国城市化研究首先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拥有古老城市的国度;中国今天所见的城市化过程开始时间不长但却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城市化过程具有典型二元性特征;中国城市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过程,至少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七个方面的空间发展;中国城市化过程虽与全球化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但涉及城乡关系,首先应将中国的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内生过程,这一过程将引导特殊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我国城市化的特征分析我国城市化一直以政府为主导因素,通过行政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的重点是土地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被城市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隐性城市化”。城市化的反思“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给当代三农问题埋下了种子。离土不离乡的“有工业化、无城市化”发展小城镇对资源的浪费、和粗放式经营形态城市病滋生:城市环境压力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重点领域谁之城市化政府和资本成为城市化的重要推力。许多群体被排斥在城市的繁华和荣耀之外。土地制度的含混不清,导致了矛盾多发。城市化过程中生产出的弱势群体。(四)社会学领域城市研究概述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伯吉斯、沃思理论视角:人类生态学和生活方式研究人类生态学:研究城市社区的内部社会和空间组织,从城市生态过程和城市空间结构两个层面理解城市的动态演化与变迁过程。前者包括生态隔离、入侵和演替。在这样的生态过程中,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结构特征,伯吉斯将其概括为“同心圆模型”。
生活方式研究:
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异质性的增加、人口密度的提高等特征共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城市生活文化”。
城市人口学特征决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际交往发生重大变化、次级社会关系占据主导地位、正式社会组织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2.新城市社会学新城市社会学将城市化的过程与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以挑战将城市化视为一个自主性过程的传统社会学理论框架。代表人物:曼纽尔•卡斯特尔、
大卫•哈维、马丁•戈德纳卡斯特尔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城市社会,质疑沃思的城市生活方式论,提出城市生活方式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的产物,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尤其是由经济系统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由资本主义制度型塑,追求资本积累的资产阶级和要求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工人阶级构成剧烈的利益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城市计划和城市政策符合统治阶级利益,但并不必然符合城市居民和贫困阶层的利益。为了争取符合自己利益的城市发展,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对政府城市规划进行抵制,从而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城市社会运动。马丁•戈德纳提出社会-空间视角。强调社会-空间的二元关系,一方面人类在社会结构的限制下在一定的空间中行动;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创造和改变空间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房地产正是这样一个空间,既隐含着阶层之间的冲突,又将人群分化、限制,人们为争取自己的空间权益,持续地开展社会运动。大卫•哈维从生产方式入手,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并提出资本“三级循环”概念去透视城市化过程。空间和空间的生产构成了社会权力的源泉。资产阶级控制着道路、住房、厂房、商场等领域的空间生产过程,并且在虚拟的空间中依然延续了控制权。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复杂化,资产阶级可以区分为金融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则区分为工厂工人、白领销售人员、金融专业人员等等;各个身份群体之间在居住、消费、文化空间的诉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遂导致利益冲突无可避免。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参与涉及认为环境的创造、管理和利用的不同领域的斗争。因此,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各个阶级之间不断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二、工业化工业化:由于无生命动力的广泛应用以及制造业的持续增长而导致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工业化的表征:工厂与家庭的分离、技术分工、非生命动力的应用、理性计算的扩张。工业主义: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具有四个特点:无生命物质和能量的运用;生产和其他经济过程的机械化;制造业的普遍推广;集中化工业地点(与家庭相分离、职业组织化的劳动场所)的出现。工业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视角:社会分化视角和非均衡发展视角社会分化视角:涂尔干。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及社会断裂和失范。非均衡发展视角:注重工业化过程中的阶级冲突,并将工业化纳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去理解。工业社会导致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占据不同的角色且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强制关系,而利益各方试图维持或改变这一关系格局,冲突就无所不在。但这种冲突被制度化,限定在严格的框架以内,防治了严重冲突的爆发。殖民主义研究称后发展国家往往笼罩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下,各国工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发达国家对后发展国家的掠夺。中国工业化的阶段早期工业化:李约瑟之谜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处在世界的前列,但何以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彭慕兰:偶然因素论,英国工业区附近有煤矿、海外殖民地
帕金斯:人口因素论,明清两代人口激增,无法提供积累王国斌:资源限制论,中国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工业化
林毅夫:技术限制论,中国知识阶层重教化传承,轻技术革新
王亚楠:制度约束论,中国技术官僚约束了工业化黄仁宇:社会阶层论,没有脱离官僚政治体制影响的资助阶层费维凯:多重因素论,外国竞争、政府软弱、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动力匮乏。近代工业化乡村工业化:江村经济、易村手工业、昆厂劳工长三角工业化:20-30年代,大量破产农民进城,民族资产阶级开办工厂国家工业化阶段五年计划、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国防工业;社队企业较少;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以剥夺农业的方式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上海及部分中部省份。工业产业封闭发展,工业体系自我循环。高积累、高投入、低利率、低工资、低消费;
衍生问题:单位体制无法自我更新、自我维系;城乡二元格局埋下了三农问题伏笔。转型时期的工业化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转型世界工厂工业化的反思非正规经济成长经济治理的困境社会矛盾激增
三、市场化市场不仅是一套经济秩序,同时也附带着一套社会秩序、社会整合原则和行为规范。因而,市场社会就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一)经济学和社会学对市场的不同理解经济学家主要把它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来处理,社会学把市场看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经济学对市场的分析是主要的,社会学对市场的分析是做了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关于市场的基本前提经济学以理性人的最大化行为作为市场的前提;社会学则反对经济人的行为假设,认为市场成员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社会行动者,他们总处于与他人的持续互动中,并深深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并不存在绝对的理性行动。关于市场的运行机制经济学把一定供给-需求条件下的价格机制视为市场得以良好运行的最重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能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和实现分配的功能。而社会学家则借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概念,诸如人力资本、不完全信息、雇佣关系等,并将制度、权力、网络或文化等因素引入其中,进而对市场过程加以解释从影响市场的因素来看社会学在承认经济因素(如资源稀缺度、供求条件、价格等)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非市场因素(如权力、制度、关系网络等)对市场运行的影响。(二)市场化的理论争议古典社会学与新古典社会学互惠经济、再分配经济和市场经济嵌入性问题:市场形成过程中对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把人和自然水平化、对象化,对自然和人类文化的破坏,最终是人的反抗和自然的反抗。作为社会结构的市场:韦伯:市场是工具性的可计算性的社会行动,感情、有爱以及道德体系被抛弃。怀特、贝克:关注实存的市场,认为市场即网络。市场是由参与者间相互作用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结构。市场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中,基于市场交易的交换模式成为主导的方式,主宰、重构或边缘化了其他的交换方式。市场交易秩序成为社会主流交易范式。由外部调节的市场和自我调节的市场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弗里格斯坦(Fligstein),认为市场的形成是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公司和国家旨在解决产权、治理结构、控制的理念和交换原则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和市场在这个过程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向市场过渡的方式:渐进式改革和休克疗法市场化起点和类型:再分配经济-市场经济(波兰尼)市场转型理论:
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转型过程中的精英更替与不平等(倪志伟)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化的特点:李培林、孙立平中国的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异变的制度变迁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下、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下、在众多利益主体的博弈下逐步展开的。(三)市场化的社会效应
正面效应负面效应正面效应契约化过程加速个体化进程深入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关系的重组负面效应共同体的衰落弱势群体的凸显地方主义的勃兴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背离四、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起源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最早由泰奥多尔·莱维特于1985年在《哈佛商报》上一篇题为“谈市场的全球化”的文章中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展”。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传播探索》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这被认为是全球化理论的萌芽。他认为电子通讯和快速交通的加速作用,将人类经验的所有方面都汇聚到一个地方,一个人可同时感到和接触到远距离以外的种种事件和客体,工业文明的中心——边缘的结构在同步性和瞬间性面前消失。(二)澄清全球化的概念在西方理论界中关于全球化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纵观现有的理论,全球化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界定:从信息通讯角度,全球化被认为是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从经济角度,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角度,全球化被视为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了共识。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从体制角度,全球化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在这方面,毫无疑问,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最有代表性。从制度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英国学者吉登斯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认为全球化不过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现代性的后果》)从文化和文明角度,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的文明存在的文化。吉登斯:
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皇家学院的院士,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前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和研究员。吉登斯主张“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后果”,全球化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是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活动的全球化,就是真正的世界性联系的发展过程。因此,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一个必然结果,而现代性生来就进行这全球化,但现代性的全球化会产生许多危机:资本主义无限扩张,劳工系统遭到破坏,战争危机的恶化,极权主义……纵观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对全球化做以下界定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全球化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单一的世界;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现在的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发展过程。除了全球经济初见端倪之外,没有出现全球政治体系、全球道德秩序或世界社会;全球化是一个冲突的过程。国家、个人各种各样的团体、组织以及不同的文化都涉及进来;全球化是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paradigm)转变的过程。(二)当今全球化研究的热点当今西方全球化研究主要集中于1.民族国家的命运2.民族主义和民族性(ethnicity)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销社加油站租赁合同范本
- 怎么写买树木的合同范本
- 酒店采购合同范本
- 女生怎样写代理合同范本
- 工厂人工劳务合同模板
- 校区出租转让合同范例
- 扫把购销合同范例
- 旅游代理公司合同范例
- 汽车销售劳动合同模板
- 旋挖桩基出售合同模板
- 狮子王-中英文-剧本台词(全)
- 【幼儿园语言文字教学的规范化分析3000字(论文)】
- 瓶口分液器校准规范
- 硅pu塑胶施工方案
- 学校学生会学生干部工作素质提升培训教学课件
- 2023年辽阳市宏伟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 课件
- 四川美丰梅塞尔气体产品有限公司5000吨-年干冰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2013部编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评课稿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