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微观主体-企业第4章_第1页
第二篇微观主体-企业第4章_第2页
第二篇微观主体-企业第4章_第3页
第二篇微观主体-企业第4章_第4页
第二篇微观主体-企业第4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篇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企业1.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新争论主流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国企改革是成功的另一种观点: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了郎咸平:警惕有人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矛头指向先行进行了产权改革的国有企业,如科龙、海尔、TCL、长虹等丁学良:中国大陆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矛头指向大陆主张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家左大培:认为国有企业在搞全盘私有化。中国产权改革到了最危险时候*关于国企改革的新争论*左大培简介中国当代新左派思潮和非主流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第11届(2004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委,第十二届(200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得主。1952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8年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朱绍文先生。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之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1997年以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0-1991年和1994-1995年两度受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从事博士后访问研究。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同时也研究各种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运行、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对外经济关系等。*丁学良简介出生于皖南农家。自幼失怙,幸有慈母鞠育,不敢丢弃学业,断断续续念至初二。后得恩师大力举荐,赴美国留学,1992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哈佛大学,是著名的社会学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的关门弟子。先后工作于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他获得的学术性质奖励和资助包括美国匹兹堡大学“大学校长研究奖学金”、“哈佛大学奖学金”、“福特基金会个人研究基金”、“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北京大学学术交流年度基金”、香港“大学研究基金会”等。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立澳大利亚大学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虽去国经年,仍持中国护照,屡遭不便和歧视,不忍放弃,希冀有一日能执教于祖国最好的大学,纵论天下兴亡之道。除此之外,也经常应约在海外主要中文报刊上就重大的国际局势变化和中国的战略处境发表评论。他喜爱红酒、绿茶、古典音乐和经典电影。但他心仪的,是在中国的大学讲坛上作公开演说,如《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他将自己界定为“在中国土地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传教士”。1997年至今任《ChineseSociology&Anthropology》、《清华社会学评论》等杂志的编委;著述颇丰,观点新颖,是当今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方面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权威。1956年6月21日台湾出生,祖籍山东潍坊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界级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研究,成就斐然2004年8月9日在复旦大学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中,郎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揭露顾雏军在收购活动中卷走国家财富。

*郎咸平简介2002年,郎咸平用财务分析方法研究预言德隆的衰败获得成功,一举获得股民的“郎监管“的好评。2004年以来,郎咸平发起对众多中国知名国有企业的内在问题的尖锐质疑与批判:2004年6月17日,郎咸平质疑TCL产权改革方案。2004年8月2日,郎咸平四问海尔管理层,试图得出海尔高管人员曲线完成MBO的结论。2004年08月11日,郎咸平质疑顾雏军,“七板斧”伎俩席卷国家财富。郎咸平将顾雏军的巧取豪夺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2004年11月,郎咸平质疑长虹倪润峰的曲线MBO路线。2005年5月,郎咸平质疑长虹集团继任领导人再次推行曲线MBO路线,并且对倪润峰主政时的曲线MBO的过程归纳为“倪氏吸星大法”2005年7月29日,被郎咸平痛批的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科龙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因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9月8日,格林柯尔氏的科龙易手,青岛海信集团进入科龙,“郎顾之争”告一段落。*郎咸平教授的主要观点及其政治含义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产权进行改革的分析是错误的,国有企业是容易搞好的。产权改革没有必要。(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效益比民营企业效益好)国有企业产权虚置的说法是主流经济学家拍脑袋的结果。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做法是错误的,“国退民进”是国有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合谋瓜分国有资产,民营企业在“国退民进”中狂欢。应立即停止MBO,国企领导人有意搞亏企业然后自卖自买,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国企亏损根源是国有企业领导人作为保姆想当主人,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人都没有信托责任,关键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国的改革政策是经济学家拍脑袋的结果。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是剥夺中国老百姓的改革。

“郎旋风”产生后,经济学家“集体失语”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新争论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情绪支持“92共识”的人的期待没有实现市场化改革没有完全兑现对他们的承诺在下岗安置、医疗改革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开放27年后,再就业和弱势群体以及低收入者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二、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的演变企业的委托代理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防范委托代理风险的机制(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

价格供求竞争

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制度(企业的权力和利益的安排和规定)

市场调节作用发挥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市场调节作用有效发挥

产权明晰

企业的委托代理风险委托代理风险的内涵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危险性委托代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委托代理的五大难题

目标不一致:企业所有者为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管理者则:物质报酬、荣誉和社会地位、增加闲暇时间、避免风险责任不对等:代理人最多不过是个人信誉、财产或自由的丧失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偷懒行为与短期行为

契约不完备:在签订的契约中不可能预料到未来所有的情况,也不可能规定各种情况下各方的责任,为经营者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可乘之机。风险偏好不同:所有者更偏好风险高但获利机会好的项目委托代理成效成本收益比较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代理人的选聘费用+代理人的报酬+监督成本+代理人的职务消费+经营损失

代理收益

代理收益=代理人经营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益-委托人自理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益+委托人因不自理企业资产而从事其他活动取得的收益代理成效系数

代理收益(Q)代理成效系数(a)=代理成本(C)当a>1时,表明委托代理制有效当a1时,表明委托代理制无效

≦企业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定义: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权、责、利关系的构成及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发挥激励监督约束功能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股东与经营者)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

股东结构(所有者结构)

股东类型:大与小

自然人与法人

股东结构类型股权分散(美英公众公司)股权集中(欧、日、家族、法人)权利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决策机构经理层: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监事会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

公司制的核心,决定公司成败的关键

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防范委托代理风险提高经营绩效

防范委托代理风险的机制激励监督约束机制内部机制

工薪制年薪制(薪酬激励)分享制期权(股权激励的典型模式)股东大会(用手投票)董事会、监事会考核工会财务制度外部机制

市场

产品市场(消费者是皇帝、主宰)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恶意收购)

企业家市场外部机制

法律制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公众舆论社会道德(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突破国企改革难关的对策1.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解放战争中,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组建了最初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的状况、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党提出了用比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为此,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一五”时期,全国由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大军,建设了904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一五”时期,国有经济总投资为612亿元,新增国有固定资产492亿元,其中对工业建设投资260.1亿元,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42.5%,用于工业221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85%。同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了国有企业。国家通过新建和改造两种形式所建立的国有经济,使我国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支撑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资金。显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突出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自身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迈出了重大步伐。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资产---雄厚技术---一流经管水平---较高企业素质---良好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健康)

国民经济的支柱支配优势决定保证推进《财富》杂志按年营业收入评选出“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占据前十位的分别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电信、中国人寿保险、中国联合通信(中国联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五矿发展、宝山钢铁以及中海油公司。从入选“中国上市公司100强”的企业来看,这些公司主要分布在石油天然气、钢铁、通信和汽车制造行业。如连续四年占据排行榜前三甲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移动,钢铁行业企业如上海宝钢(第9位)、韶钢松山(第81位)和广州钢铁(第92位)主营收入大幅飙升,以长安汽车(第33位)和北汽福田(第38位)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企业的收入增长更是逾五成之多,进一步提升了在榜中的地位。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缺陷

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机制不活激励不足约束不硬2.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危害缺乏动力、没有压力、丧失活力人浮于事无人负责(加拿大与大家拿)管理落后技术落后效益低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布局,力不从心)放权让利1978-1984:

企业扩大自主权形成激励机制

利润留成奖励制度3.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放权让利的现实政策:(一)扩权:1979年初从地方(1978年10月四川重钢、川化等6家)到中央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扩权、实行留利、开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五个文件(二)试点经济责任制:1981年初从地方(山东)扩展到1982年全国的试点经济责任制(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递增包干)(三)1983-1984年的国家从企业税制改革上的第一步利改税放权让利1984.10-1988:企业承包制推行股份制试点利改税拨改贷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改革成为重点,从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围绕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来深化企业改革的思路开始,从试点城市到全国范围的股份制、资产经营责任制、承包制。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通过同年8月1日实行《企业法》。承包制和租赁制、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政企关系以法律方式确定。企业承包制推行:1984.10-19881984年7月新中国第一家股份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公司成立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标志着股份制在我国的形成1985年我国开始在广州等地的国有企业中设立股份制试点,探索两权分离的形式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进行产权改革的几种主张:部分产权内部化;部分产权个人化;模拟产权外部化股份制的探索:1984.10-1988放权让利1989-1991:国企收权、改革停滞承包制和股份制争论承包制缺陷:政企难分负盈不负亏企业行为短期化内部人控制穷庙富方丈鞭打快牛国企转机改制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股份制为主,股权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转机改制、调整布局、改革体制

1992-2003:转机改制、调整布局、改革体制1992-2003:市场经营机制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砸三铁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再就业工程年薪制、期权制稽查特派员制、独立董事制转机改制、调整布局、改革体制1992-2003:国有经济调整布局抓大放小,有进有退,加强控制力(一股就灵、一卖了之)国资监管体制:五龙治水国资委利税分流、核销债务国企上市(吃财政、银行、股民)债转股、国有股减持分离办社会职能,减轻国企负担4.国企改革的成就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控制力增强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竞争力增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持续创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问题的关系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增强的表现(1)逐步退出一般竞争行业,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2)控制了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系统的管道和网络系统(3)大多处于所在行业的产业链条的上游,对整个行业形成控制(1)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控制力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统计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比1998年减少50.1%据2004年1月14日《经济日报》报道,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近8万亿元,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国有经济存在于几乎所有行业,若干重要行业国有经济比重为:军工行业100%。石油工业92.1%,电力行业90.6%,民航、金融行业90%,铁路行业83.1%,汽车行业72%,煤炭行业70%,化纤、化肥行业69.3%,冶金行业64%,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系统”2004年全国管道运输里程38204公里,运输能力54750万吨全国铁路运营里程7.44万公里,客运111764万人,货运249017万吨全国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为12629982路端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为39684.3万户全国交换机及电话数量2004年局用交换机容量比1997年增加252%,幅度巨大国有企业对产业链的控制作用国有企业居于相当多行业的上游,从根本上实现了控制国民经济各行业业产业链示意图上游企业中游企业下游企业主要是资源和能源,包括石油、钢铁、矿产等行业内企业主要是生产工业和民用终端产品的行业,包括轻纺、电器等行业在内的企业(2)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的表现(a)规模利润增加(b)进出口的增加(略)(c)收购外国公司(略)(d)实现技术创新(略)(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企业法人财产权概念企业法人财产权概念除了经营权外还有所有权的内容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到深化产权改革的阶段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和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制衡和对经营者评估激励与淘汰功能强化出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国资所有权归属和管理的几种提法(4)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从计划经济中的工厂制到市场经济中公司制的“四自两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法人实体市场竞争主体(5)国企改革与就业问题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减员增效”造成一定数量的下岗现象辅业与主业剥离,成立新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革的同时,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改革为一部分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提供了创业机会国企应不应该搞好?能不能搞好?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国企存在、发展国经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公共产品、自然垄断行业、宏观调控5.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私有化辨析私有化的理由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

(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2,公有制必然低效率

(委托代理链长、监督成本高无人负责、浪费现象严重)

私有制必然高效率(自私经济人假设,手、脚投票)私有化辨析私有化的理由张维迎的五个不可能定理政企分开不可能所有权有效约束不可能解决经营者行为短期化不可能预算约束硬化不可能经营者与职工制衡不可能(内部人控制、合谋)周其仁的无最终委托人观点资产不量化到个人、无人格化所有者无法有效防范委托代理风险

(公开、变相、悄悄的私有化)私有化辨析私有化的谬误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超产权论”破除“产权神话”)2,公有制并不必然低效率私有制并不必然高效率(私有制神话)私有化辨析私有化的谬误3,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社会公平、共同富裕)4,私有化损害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寡头经济、政治)(权贵资本主义)私有化辨析私有化的谬误左大培的看法和主张私有化改革神话“不在所有者”

非股票上市企业的利润率比股票上市公司低企业家神话公有财产代管人制度(经理人制度)动力、精力、能力公平加效率

国企怎样搞好?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股份制为主6.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董事会负责制、监事会制独立董事制、职代会制人事制度企业化企业家职业化、聘任制年薪制、期权制任期责任审计制经营机制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授权监管和经营国务院(全国人大)

国资委(中央)

国资办(地方)国资经营公司企业国有经济总体布局国企存在的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安全经济命脉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完全退出竞争领域,不完全占有非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总体布局比重大、分布广比重下降、领域缩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国资委为核心的国资监管体制企业制度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营机制

(国营企业国有企业国有经济)7.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经营机制不活,生产经营艰难、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富余人员过多,职工生活困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国有资产流失政企难分、政资难分产权难清(所有者缺位、“国有老板”不到位、无人负责)公司制有名无实,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8.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委托代理风险(用别人的钱心不疼)(代理链长,监督成本高、最终委托人搭便车)独立董事不独立不懂事MBO瓜分国有资产(变相私有化)激励不足、监督不力、59岁现象、两院“院士”高管薪酬、职务消费新三会与老三会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党管干部与企业家职业化(组织部任命、行政级别、易地做官)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竞争领域国退民进?)抓大放小,增强控制力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国有老板”到位多种实现形式,股份制为主股权多元化完善国企治理结构、规范经理人制度9.突破国企改革难关的对策董事会负责制独立董事名副其实、加强监管企业家职业化、企业家队伍、企业家市场人事制度企业化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再就业工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辅剥离面向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垄断的类型大致有三种:自然垄断、经济技术垄断和行政垄断,这三种垄断最终都反映在市场垄断上。垄断主要集中在以行政为依托、以自然为载体、又具有网络特性的产业,例如电力、电信、民航、铁道、邮政、公用事业,以及银行和石油等。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垄断行业进行了两轮改革,引入了一些市场竞争因素,但其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市场格局依然如旧,已经成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痕迹最深的领域之一。这无疑将成为新时期改革新突破的攻坚焦点之一。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1980年代初中期第一轮改革电信业率先放松价格监管、增加收费项目以自筹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分层管理;电力工业实行集资办电、逐步放松价格管制和准入管制、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电厂大家办、电网国家管”,缓解电力短缺矛盾民航实行放松准入管制,调动地方积极性,一大批地方航空公司出现、民用机场建设改造铁路等行业支持和鼓励地方筹资参与建设、允许铁路部门发行建设债券和提价以筹资加快建设等改革目的是筹集建设资金。市场垄断格局没有根本变化,垄断利益则得以合法化和强化,还出现了不平等竞争、侵蚀消费者剩余等新问题。1990年代中后期第二轮改革从制度体制上削减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自上而下地从管理体制框架上实行政企分开——上面拆庙并菩萨、下面拆分建公司,即有步骤地撤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其所属的产业按其特性进行“拆分”,打破市场垄断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个竞争主体。对原来独家垄断的行业采取“横向分拆”的方式,如对电信部门经过多次分拆和重组,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联通、铁通和卫星通信共六大公司对原来垂直一体化的电力行业进行“横切竖割”,“横切”是把发电企业拆分成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国电投五大集团公司,把电网按区域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进而又按区域再拆分为多个区域电网公司;“竖割”就是把电网、发电和辅业按业务切割,分别组建两大电网集团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辅业集团公司,同时又设立“电监会”。这样,整个电力系统被拆分成“1+2+5+4”的基本格局2002年对十大民航公司重组为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集团公司,并与民航总局脱钩。成效:垄断行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部门初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出现了迈向垄断竞争的趋向,尤其是在垄断性行业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并重新设计了政府监管体制和机制。问题:第一,对垄断行业“拆分切割”的结果,是将大范围的全国性垄断变为小范围的区域性或业务性垄断。第二,政府监管和调控机制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第三,形成了由政府授权的寡头垄断。第四,缺乏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因而只是行业内在的业务部门或区域部门被拆分而演变为企业,市场结构的竞争格局不充分、不完善。第五,作为竞争主体的“新生儿”企业,大都是单一资本结构的国有企业,政府的预算约束和市场监管等,往往是“软约束”和“父爱主义”。若干垄断行业的市场格局监管现状和资本结构

垄断行业不同改革模式的比较垄断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1、产权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以多元异质的法人投资参股,塑造多元化、混合型的资本结构;2、国有资本分阶段、有步骤地实行转让减持;3、进一步创新“体内拆分重组”的思路,实行“体内横切竖割”和“体外引入”相结合;4、对业内存量国有资本的股份制改造。国家市场监管:政府监督管理必须保证所有用户都能够享有全程全部网式的服务。如电信业务中的异网终端联结、铁路运输中的统一调度、电力输送中的网络之间的协调等,所以在政府的监管体制上必须确保国家监管的权威和全国市场的统一。国家必须依法实行专职监管,国家专职监管机构必须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两会上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定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1.中央对于改革的观点:总结对待改革的不同意见历来存在,典型的是十五大前的四部“万言书”。但2005年持续了“一边倒”的舆论形势,经济学家集体失语。原因在于“郎旋风”为代表的言论迎合了一部分利益相对受损的人。但是改革的大方向还是要坚持2.对待国企改革新争论的态度:-通过反思达成共识“市场经济的92共识”“郎旋风”引发的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质疑确实需要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反思达成新的共识3.如何力求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不可能绝对消除国有资产的流动过程就是一种交易过程“水流动,必有流失”;进行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国有资产流失是不可避免的,是经济体制优化过程中的“改革成本”或“交易成本”“绝对消除国有资产流失的愿望”类似“绝对消除腐败”的愿望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确实存在(1)典型流失方式在进行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时,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与其他企业进行非法关联交易,低价出售或高价买入在对国有企业进行MBO时,没有标准,经营者自卖自买(2)相关防止措施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必须采取市场竞标的方式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应该公开透明对国有企业改革加强法治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管中小企业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Buyout

)和大型企业经营者持股(ESO:ExecutiveStockOption

)不能因噎废食MBO和ESO是有效的改革方式MBO和ESO是有效的激励方式宇通客车公司的民营化改制案例4.完善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大型

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刻不容缓中航油事件陈久霖给国家造成了5亿多美元的巨大损失凸现了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完善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刻不容缓完善的途径加强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建设学者见解:产权多元化;引入外部董事与设立职工董事。政府措施:以“试点办法”为例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学者见解:引入外部董事引入外部董事企业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实现企业董事会集体决策实现董事会监督和管理经理层国有控股公司董事分类内部董事外部董事国有控股公司董事外部非独立董事外部独立董事国资委的“试点办法”2004年6月,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确定宝钢等7家央企为试点在《意见》中,国资委要求试点央企新董事会成员不少于9人,其中外部董事不少于2人2005年10月17日,宝钢集团在中央企业中第一家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2006年3月,国资委《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企业职工董事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职工董事的设立国家全部控股宝钢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情况“抓大放小”问题“一卖了之”问题关于“企业家”问题关于“自主创新”问题关于解放思想问题5.国企改革中的另几个理论问题经济学界的界定:一种看法认为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经营、享受投资收益、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认为是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按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三、民营企业

Non-governmentalEnterprises(NGEs)(一)民营企业的概念我国民营企业界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1、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据全国工商联2007年发布的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前500强民企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第二产业仍然是民企最为集中的产业(二)民营企业发展现状2、民营企业多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东部发达、西部滞后、中部平庸”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从民营企业分布看,2002年东部地区企业户数占全国的68.9%,中部占17.3%,西部占13.8%;从个体工商户分布来看,东部占48.2%,中部占31.6%,西部占20.2%。2002年,民营企业户数过20万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都集中在东部,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大多也集中在东部,全国500个大的私企中,浙江就有170家。我国先后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均地处东南沿海。而中、西部地区由于政策与民营企业数量、规模的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落后,中、西部地区成为“民工”输出大省,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3、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实力逐渐增强,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全国工商联2009年8月19日公布的2008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本次对3217家年营业收入在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我国民营企业规模性指标基本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参加调研的民营企业家较2007年增加267家,同比增长9.05%;全部3217家上规模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63,707.25亿元,同比增长16.91%;缴税总额同比增长13.3%;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34%;吸纳就业人数同比增加18.68%;值得注意的是,全部上规模企业2008年实现净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0.94%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民营企业约2600万家,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6%,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50%,吸纳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75%,所创造的工业新增产值占全部工业新增产值的70%左右,所提供的出口超过全国出口总额的60%。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