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定稿)_第1页
《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定稿)_第2页
《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定稿)_第3页
《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定稿)_第4页
《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究竟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什么是好学,学什么…先贤孔子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下面就来看看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疏通课文1【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喜欢学习也最善于学习的人之一。孔子虽说一等人是“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人。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从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看,孔子评论过许多名人,但从没说过哪一位是生而知之者,可见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这就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文化,勤勉地去求得知识的人。”【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文化,勤勉地去求得知识。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3【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厚诚实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喜欢学习罢了。”【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地方,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好学,常常引以为豪,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4【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注释】(1)居:坐。(2)愚:愚蠢。(3)荡:放浪而没有准则。(4)贼:害人害己。(5)绞:因急切不容忍而伤害人。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六种弊病吗?”仲由回答:“没有啊。”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一味喜欢智慧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对那些不讲道义的人,仁人是充满厌恶之情的。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其意思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总之是否坚持信,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义。“仁”“知”“信”“直”“勇”“刚”是值得肯定的六种德行。但是如果偏执这些德行而不好学,就会产生种种弊端。孔子认为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端。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评析】5【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xǐ,畏惧的样子。(3)绞:急切,不容忍而伤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浇薄,不厚道。

【译文】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人对父母、亲族笃厚(即厚待父母、亲族),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在上位的人不遗弃旧交,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厚道。”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行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联系第4则、第5则,可知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礼、修身。

6【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崇尚。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轻视、不以为意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4)致其身:致,意为“献”。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上,能够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跟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有信用:这种人虽说没学,我也一定说他学了。”

其一,“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就是尊重有才德的人而轻视女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

孔子几次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子罕》)我没见过喜欢道德犹如喜欢美色的人.

这话是孔子对卫灵公说的,是讽刺卫灵公的。因为当时卫灵公请孔子出游,卫灵公和他的妃子做第一辆车,卫灵公的一个大臣坐第二辆车,孔子则坐在第三辆车也就是最后一辆车。孔子感觉自己不受尊重,随便的一句牢骚便被其弟子记录下来,记录这段话的是子贡。其二,“事父母,能竭其力”;其三,“事君,能致其身”。

在我国古代,侍奉父母和君上是人生在世的两大义务。子夏也是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上能够奉献身家性命,视为人生两大要求。庄子也认为如此。“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庄子·人间世》

“天下有两大规律不可违反:第一是天命,第二是道义。儿女孝敬父母,这是命中注定的,不可以懈怠于心;国民服从国家管理,道义责任,没有哪个地方会没有领导人管理,这是到任何地方都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是规律性。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为国家办事的人,无论什么事都要尽力办安稳,这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忠诚……”其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古人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关系,把它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为五伦。子夏认为朋友之间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言而有信,也就是说话算话。

【评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子夏提出的这四点,说到底都是道德修为,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却把做到这四点的人看成是学习过的人。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跟现在所说的学大不相同。这也说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有人认为这话说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你如何理解?学贵实行,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这里指知行合一的意思。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红楼梦》里那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7【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接近。(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有德者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这是对“什么是好学”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说的是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说的是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名人事例】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

8【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某人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9岁。(4)亡:同“无”。【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再没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

【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不迁怒”“不贰过”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责。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反思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归有光祖母告诉他,他父亲幼时,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归父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先成人再成才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10【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年轻人。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悌,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进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敬重长上,谨慎而诚实,广泛地关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几点以后还有力量,就用来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评析】本篇第六章中曾提到孝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1【原文】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注释】(1)陈亢: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不亲近,不偏爱。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评点】孔子对孔鲤的两次教诲其实是点明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礼、修身。三:探讨研究先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孰重孰轻?哪一个更能使你成就幸福生活?提示:1、先进的知识技能与良好的道德品质之间关系就是成才与做人之间的关系。2、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资料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资料二俄高科技领域犯罪案件增加

http://

2006-10-20

新华社莫斯科10月19日专电俄罗斯联邦内务部特殊技术局副局长康斯坦丁·马恰别利18日说,俄高科技领域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加,其中三分之二的案件与窃取情报或非法接触情报有关。

俄塔社当日援引马恰别利的话报道说,俄罗斯去年登记备案的高科技领域犯罪案件约为1.5万起,而今年上半年同类案件的数量已达8400起。相形之下,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每年仅有10起至12起高科技领域犯罪案件。

马恰别利说,如今参与高科技犯罪的是有组织的犯罪团伙或电脑高手,作案目标也有所变化,危害更加严重。针对新的犯罪形势,俄当局已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在刑法中规定高科技犯罪的判决依据,增加了关于传播儿童色情内容的惩处条款。

马恰别利同时表示,俄刑法有必要作出新的调整,以更有效地打击高科技领域的犯罪行为。资料三世纪末青少年问题之一:高科技犯罪

案例:武汉东西湖区吴家山农场三个14岁的少年沉溺于游戏机,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盗窃作案十多起,盗得财物价值数万元,用于玩儿游戏机的开销。

2000年6月,延吉市两名中学生因玩儿电子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