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第一节中心地理论_第1页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第一节中心地理论_第2页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第一节中心地理论_第3页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第一节中心地理论_第4页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第一节中心地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中心地(城市、城镇、农村聚落布局、商业中心)等级规模服务范围微区位重要的概念一定要理解!不同层次的商业中心社区(邻里)超市(农贸市场)滁州金光大道(天长路)南京新街口上海南京路南京新街口销售额有30%是南京都市圈的马鞍山、滁州、芜湖、镇江、常州等城市的消费者实现上海南京路哈尔滨中央大街

亚洲最美的步行街

广州上下九步行街骑楼岭南建筑特色影响消费者到某级购物中心购物的要素有哪些?购物频率?购买物品需求层次?第一节中心地理论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二、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三、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产生的背景与目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资料来源:HaggettP.Geography:AModernSynthesis.RevisedThirdEdition.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Inc,1983)(二)有关基本概念

1.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看作点状)。2.中心性◆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B1-B2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3.补充区域(市场领地、市场区域)

◆概念: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之所以称为补充区域,是为了说明城镇与周围农村的互补关系;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周围地区中心商品不足;两者供求相等的区域就是补充区域的范围)

◆形成: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4.商品服务范围

中心地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上限5.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

◆低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

◆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6.中心地的等级(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7.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大小。(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1)基本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级别简称名称名称含义MMarktlecken基本市场区位,最低一级的中心地AAmtsstadchen设有镇级官方机构的村镇KKreisstadtchen县级镇BBezirkshauptorte地区主要中心GGaubezirkshauptorte地区高级中心,地位超过B级中心PProvinzialhauptorte省首府LLendeszentralen跨区域首要城市中心表4-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级别划分表4-2

市场原理基础上的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数服务区数服务半径/km服务范围/km2提供商品种类数中心地人口数服务区人口数M4867294.0444010003500A1622436.913490200011000K548112.0400180400035000B182720.7120033010000100000G6936.0360060030000350000P2362.11080010001000001000000L11108.03240020005000003500000合计729………………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49,343,…。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7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B,K,A,M)。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km,高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离的31/2倍。在莱茵河谷地区,中心地分布类似交通原则下的系统;而在慕尼黑南部地区均质的农业区,市场原则下的系统特征明显。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数量和距离(资料来源:胁田武光.立地读本(II).东京:大明堂,1990)

中国江淮贸易中心分布示意图华北贸易中心分布图1、Usethediagrambelowtoanswerthenext4questions(1)Thediagramrepresentsacentralplacesystem.Fromthelocationofmarketareas,youcantellthatitisaA:k=3systemB:k=4systemc:k=7system(2)CityC'smarketareaisA:twotimestheareaofcityB's.B:threetimestheareaofcityB's.C:fourtimestheareaofcityB's.(3)Whichofthecitieswillsellthemostbasic,leastspecializedgoodsandservices?A:AandBB:BandCC:AandCD:A,B,andC(4)Whichofthecitieswillsellthemostspecializedgoodsandservices?A:AandBB:BandCC:AandCD:A,BandC2、Accordingtocentralplacetheory,largecitiesA.havelargemarketareas.B.arefewinnumber.C.selllow-ordergoods.

D.alloftheaboveE.AandBonly3、CentralplacereasonsthatspecializedgoodsandserviceswillbesoldinbigcitiesbecauseA.bigcitiescontainlargenumbersofwealthypeople.B.smallcitiesdonothavetheinfrastructurerequired.C.specializedgoodsneedlargemarketareas.D.alloftheaboveE.AandBonly4、Supposeyoufitacentralplacemodeltoanarea,butwhenyoureturnedmanyyearslater,youfoundthattherewerefewercities.Whatcentralplacerationalemightaccountforthatchange?A.Thedemandforhigherordergoodsincreased.B.Thresholdsforlow-ordergoodsdeclined.C.Thepopulationdensityoftheareadecreased.D.alloftheabove(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1.意义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克氏理论的学术价值

一是继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之后,他把服务型的第三产业纳入到区位论的研究;这些非生产性的产业在以前没有得到重视;但二战后越来越成本城市经济的主体二是他明确提出了人口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均匀状态是一种基本规律;即使在很小的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中心与外围的差异;经济活动向一个核心凝聚是一个基本规律三是他提出了城镇地域结构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尽管在实际中会有变形;四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他给出了城镇数量、规模和地域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几何演绎的方法建立起理论模型。二者起点不同;克氏理论中人口和需求均衡分布,廖氏理论中人口与需求集中在聚落点上,而聚落点均衡分布;后者更接近实际,因为即使在农村,大部分人口也是聚集在村庄中;在模型演绎中,克氏以上限范围为标准,由上至下推导出其等级体系;廖氏则以下限范围为标准,由下至上推导出整个体系;克氏模型中同级中心地具有相同只能,提供相同产品与服务,上级中心地包括了所有下级中心地的职能;廖氏模型中没有明确的等级结构,每个聚落提供的商品种类不同,但至少有一种是相同的;提供高级商品的聚落不一定能提供所有低级商品;克氏理论中心地级别与规模对应;廖氏理论中供给同一商品的中心地规模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供给商品数量不同,等级也不同,没有明显规律克氏理论更完美,系统更规整,但距实际更远;廖氏理论不那么完美,但更符合实际;几何形态相同:三角形中心地分布和六边形市场区不同的起始点、演绎过程和结果克氏与廖氏理论异同点:2.存在的问题(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忽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6)许多因子如资源、地形等会引起城市区位的变异。(7)静态一般均衡二、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1.集市的特征集市一般具有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性、等级性和社会职能性特征。

2.斯泰恩的集市区位理论

集市的发展阶段模式(资料来源:StineJH.TemporalaspectsofteriaryproductionelementsinKorea.In:PitsFRed.Univ.ofOregon,1962)

1.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联邦空间整治法(BROG),规定各级中心地的目标;实施手段是“点轴开发”。各州按照中心地理论都规定了各级中心地和服务圈的人口和范围。巴登-符腾堡州的空间整治是典型。

该区将整个区域规划为五种类型,同时将中心地划分为高级、中级和低级三个等级;然后根据区域条件规划出“计划发展中心地”使所有区域都能享受到城市服务。同时规定了各级中心地和服务半径内的人口和空间范围。(1)小中心地:0.1—0.5万人服务范围7公里以内,(2)低级中心地:0.6万人以上服务范围乘车最多需15分钟,(3)中级中心地:1.5万人以上,乘车最多需30分钟,(4)高级中心地:10万人以上。

2.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日本建设省曾经按照聚落和公共设施等级进行过区域规划;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也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思想。(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体系的主要理论体系。它为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三、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20世纪50年代末)1.门槛人口及其测定

(1)概念

门槛人口(thresholdpopulation),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基本思想是用人口规模代替空间范围,用门槛人口的概念进行等级划分;门槛人口相当于克氏的下限范围,即需要有多少人口,一个供应企业才能不亏损;(2)测定方法贝利和加里森是通过下式来决定回归曲线中的参数A和B,用多个城市的资料带进去,就可以回归出A和B,然后当N=1时的P值就为门槛人口。

P=A·BN式中:N——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

P——中心地的人口。贝利和加里森按照上式详细计算了美国当时一些职能的门槛人口,如加油站为200人,小学为300人,教堂为250人,理发店为400人,牙医为410人,律师为510人等。一般门槛人口大的中心职能,供给的市场区域范围也大,通常在等级高的中心地布局;相反则在等级低的中心地布局。由此可见,中心职能的等级性可反映中心地规模的等级性。贝利和加里森根据上式求出各中心职能的门槛人口,然后再按照门槛人口进行中心地等级划分。2.中心地规模扩大对中心职能布局的作用

随着中心地规模扩大,中心职能数会增加,每个中心职能得到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同时,随着中心地的人口增加,市场区域规模扩大,各中心职能因规模经济而扩大,最终趋于适当的规模。

3.发展与缺陷

(1)发展前提条件不需要人口和需求均等分布的假定,更接近于现实。另外,门槛人口通过人口和事务所的回归分析比较容易求得,便于实际操作。(2)缺陷门槛人口的概念不太明确,不能完全说它就代表了商品供给范围的下限。同时区域形状、人口密度、购买力等都影响到该模型的解释力。(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1.中心地等级性概念

2.中心地等级性质疑

3.中心地等级性的实证研究贝利和加里森用计量的方法对华盛顿州的一个郡的中心地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中心地等级性的存在。进一步贝利等人通过对美国艾奥瓦州西南部的调查,确认了在比较小的空间范围内的中心地配置明显存在等级结构,但就一国家或一个大区域而言,存在着中心地规模的连续性。因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即使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在规模上也存在着差异。(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时间因素与中心地系统

◆中心地系统是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的产物

1.中心地等级的变化

2.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