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学习目标朗读诗歌,读出两首诗的节奏和情感,提高读诗的兴趣。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2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01

他出身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02

他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03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有《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04

他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朗读诗歌,读准节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答题时间1.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僵卧/孤村/不自哀B.僵卧/孤村/不自/哀C.夜阑/卧听风吹/雨D.夜/阑卧听风/吹雨A【解析】七言绝句中一般朗读节奏划分为“四三”或者是“二二三”。所以选A。熟读精思1.穿越时空隧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他的处境如何?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僵卧”的意思是躺卧不起,形容老病,可以看到当时的陆游年老力衰。“戍轮台”的意思是守卫边关,当时的陆游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阑”是夜将尽的意思,陆游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梦见他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从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满怀爱国之心的陆游。熟读精思2.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读到之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什么作者是“僵卧”?为什么作者在“孤村”?了解时代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一说69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背景资料熟读精思3.“僵卧孤村”,处境本来寂寞凄凉,但诗人并“不自哀”,这是为什么?“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思念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熟读精思4.陆游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诗人其他的老年诗相比,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既写真梦又托梦咏怀。诗前三句,写梦因。“僵卧”、“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诗人为国戍边的情怀是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风吹雨”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诗最后一句,写梦境。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答题时间2.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解析】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所以答案选D。D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爱国之情!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潼关【清】谭嗣(sì)同终古/高云/簇(cù)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理解诗意【终古】久远【簇】簇拥【束】拘束【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熟读精思1.一个人的作品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经历,通过朗读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嗣同?当时的谭嗣同意气奋发,勇往直前,充满少年意气。了解时代背景此诗作于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这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当时谭嗣同十多岁,他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背景资料熟读精思2.本诗写了潼关的哪些独特景象?这些景象各有怎样的特点?高城、秋风、黄河、群山。潼关城孤悬在崇山峻岭之中,气势磅礴,像异峰突起,令人神往。诗人用侧笔去写它被云所包围,不言高而高度自见。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谭嗣同不依傍古人,不说黄河奔腾或者壮阔,说它犹嫌拘束,突出了黄河的“不驯服”的性格。过了潼关是重重叠叠、浩渺无际的秦岭山脉,不是其巍峨险峻,而说再没有平坦之路。熟读精思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熟读精思4.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十几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十几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了解时代背景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