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教学赋能瑞鑫点教在线
试卷第
=
page
10
10
页,总
=
sectionpages
4
4
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基础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基础题(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流派。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古徽派建筑坐落于山水之间,是的自然之宅。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至今,徽派建筑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以后的建筑以及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徽派建筑追求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如其代表符号之一的“天井”(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其收集雨水的功能源于早期砖木建筑防火之需要,又了风水学上“四水归堂”的说法,让四方之财源源不断地流入家中。反映在“新中式人居”中,天井更是居者“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景观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建筑空间完美的体现。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体现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徽州人思想情感。就徽派建筑的文化渊源而言,又是伦理之宅,强调遵循以“家族本位”为原则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在徽派建筑中,长幼尊卑排列有序,忠孝节义渗透其间,成就了“新中式人居”建筑结构的精神内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融合受之无愧吻合独辟蹊径
B.融合当之无愧契合独树一帜
C.融和当之无愧吻合独树一帜
D.融和受之无愧契合独辟蹊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徽派建筑的文化渊源而言,又是伦理之宅,强调以“家族本位”为原则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
B.就文化渊源而言,徽派建筑又是伦理之宅,强调遵循“家族本位”为原则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
C.就文化渊源而言,徽派建筑又是伦理之宅,强调以“家族本位”为原则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
D.就徽派建筑的文化渊源而言,又是伦理之宅,强调遵循“家族本位”为原则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新中式人居”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青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①,东晋药书《肘后备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其功用之一是阻断宿主红细胞为疟原虫提供生存必需的营养,②,达到治愈疟疾的目的。2015年,医药学家屠呦呦,③,所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写出两点启示。(6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
秋天,在古人的眼中也许就是无数的落叶在空中飞舞。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在你的心中秋天的落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请联系现实生活,描写一个场景。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侧重景物描写;(3)要有人物的心理描写;(4)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7.下列有关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8.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9.第二段中说“寒风扫高木”一句用“高树”替代“高木”“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10.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11.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阅读材料,完成13-14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13.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义。(5分)
14.结合文本分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一句话的含意。(6分)
三、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拉开历史的长镜头,有些科学成果会因为时间推移成为过去,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却总是长留在历史的天空,更具穿透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从钱学森到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杰出的科学家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镌刻在大地上,铸就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碑。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求知高级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弘扬科学家精神”,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基础版)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和:融洽和谐。语境是徽派建筑将石雕、木雕、砖雕合为一体,应选“融合”;
受之无愧:意思是指得到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当之无愧: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语境是古徽派建筑坐落于山水之间,真正属于自然之宅,应选“当之无愧”;
吻合:完全符合。契合:投合,意气相投。语境是徽派建筑中的“天井”的理念与风水学上“四水归堂”的说法很投合,应选“契合”;
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语境是说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自成一派,应选“独树一帜”。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就徽派建筑的文化渊源而言,又是伦理之宅”成分残缺,没有主语,应改为“就文化渊源而言,徽派建筑又是伦理之宅”,排除AD;“遵循以‘家族本位’为原则”句式杂糅,改为“遵循‘家族本位’”或“以‘家族本位’为原则”,排除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新中式人居”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讽刺、否定;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
4.①我国很早就发现了青蒿的药用价值②从而杀死疟原虫③因为主持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
【解析】第一个横线处,横线后写我国东晋药书《肘后备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本草纲目》介绍它能“治疟疾寒热”,可知前面应该是先说“我国很早就发现了青蒿的药用价值”。第二个横线,横线后的内容是“达到治愈疟疾的目的”,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应该填写怎么治疗。第三个横线后的内容和前文应该是因果关系,因为屠呦呦做了什么,才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以可知第三个横线处应该填写“因为主持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
5.内容:一个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他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发展个性的空间;②培养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6.清晨,我漫步于校园。清风拂过,只见梧桐落叶纷纷。有的如金黄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则像依依不舍的恋人,久久回旋。满地的落叶让我不免有几丝惆怅:芸芸众生中我们不过就是一片片树叶,都会经历自己黄叶飘飞的季节。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句扩展的能力,属于话题性扩展,注意题干的内容的要求“秋天的落叶”“联系生活”,手法的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心理描写”,表达方式的要求“侧重景物描写”,字数的要求“80字左右”。既要写出事件,又要突出创设意境,还要展示心理。
7.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甚至‘落叶’也不常见”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可见,文中是说“落叶”在古诗中常见,只是一般的形象。
8.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落木之于落叶的区别,犹木叶之于树叶的区别。可根据原文“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落叶’……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等信息句概括作答。
9.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二者是否矛盾”,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子写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技巧,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内涵。
解答此题,需根据文意理解“高木”与“高树”的异同点加以概括分析。从所指对象和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从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更有韵味”。“寒风扫高木”是一幅落木千山的画面,使人感觉到的是“空阔”。“高树多悲风”给人以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因而二者是不矛盾的。
10.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B项,“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错误,原文说,“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依据“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可知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而非“和李白、苏轼一样”。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文中并没有说“最早的‘扁舟’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原文说“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3.滞销的奢侈品: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畅销的牙膏: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这两个词语都运用了借喻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概念。理解这两个词语,必须把它们各自分成两部分来理解,即“滞销的”“畅销的”和“奢侈品”“牙膏”。“滞销的”“畅销的”是相对的,分别是“不受欢迎”和“受欢迎”的意思;“奢侈品”“牙膏”则分别代表着价值的高低。
14.新诗的创作中将文言文与白话文运用得越和谐,越能体现作者的艺术水平。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要解答此句的含意,首先明确这句话的对象,就是新诗的语言,新诗的语言应该是怎样的呢?要再从这句话的语境中找就是前面提到的新诗纯净的度的把握:文言和白话使用得恰当、和谐。即,新诗的创作中将文言文与白话文运用得越和谐,越能体现作者的艺术水平。
15.【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审材料,其中材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出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第二层列举典型人物,具体诠释科学家精神的传输。写作要求是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写一篇面向全体同学的演讲稿。文章立意上要紧扣材料中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审任务,任务一: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应能明确“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作用,以及如何用“科学家精神”来指导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如何用“科学家精神”来引领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成长。
任务二:写成演讲稿的形式,写成的作文要符合演讲稿的文体特征。“演讲稿”的基本构成:标题,开头,正文,结尾。语言∶体现交流(际)性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任务三:写作者身份、听者对象,分别为某高中生及“求知高级中学”同学。
立意:
(1)弘扬科学家精神;
(2)时代需要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电影票房分成合同
- 2024年度体育赛事泵车租赁合同
- 地产开发投资合同三篇
- 二零二四年度物流公司车辆调度合同
- 2024年数据中心租赁合同
- 2024年度农产品加工设备租赁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软件开发外包合同
- 2024年度物流服务合同标的赔偿协议
- 2024版高标准农田建设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年度货物采购合同标的质量标准及交付期限
- 2024年保密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350题)
- 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
- 实验四 动态显示与矩阵式键盘实验 计科17-3BJ 李浩葳
- 专题08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综合题20道)(试卷版)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8课《装扮我们的教室》精美课件
- 2024年新高考Ⅱ卷高考英语真题(答案版)
- 情感表达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无机化学》课件-第6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二模)英语 试题
- 江苏省宿迁市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附参考答案】
- 结婚函调报告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