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1页
【原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2页
【原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3页
【原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4页
【原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东汉西汉新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7年。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BC202年———

————220年)

9年——

25年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时空定位

考古发现此瓦当出土于西汉早期,有“统一、安定”之意,你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吗?经历过长达百家的战乱割据,人民渴望和平、安居乐业2西汉建立汉承秦制文景之治武帝强盛西汉衰落西汉BC202—9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顏色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3万多户,战后只剩5000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西汉建立初期,面临着怎么样的形势呢?西汉统治者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呢?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2).经济:措施结果汉高祖时期“兵皆罢归家”;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勤俭治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2、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1).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黄老是战国时出现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其思想糅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无为而治”,即顺其自然,尽量减少主动行为和干预,而达到治世。(3).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1)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郡国并行制)。3史料探究1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汉承秦制史料探究2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西汉初年,实行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史料探究3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汉景帝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汉书·文帝纪第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西汉初年,都采取了哪些修养生息的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①背景: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②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③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秩序尚待重建,因此汉高祖不得不维持现状,封功臣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当时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3、王国问题的产生及初步解决:3、王国问题的产生及初步解决: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但这却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直接原因:景帝削藩根本原因:高祖分封同姓王但叛乱不得人心,3个月内即被平定。汉高祖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归郡管辖,往后王国就会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措施:地方官制——“推恩令”1.汉武帝推行的对内措施二、西汉的强盛【中外朝制】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政治措施: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推选标准:“孝”和“廉”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作用:扩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是汉朝重要的入仕途径。政治措施:选官制度——察举制

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政治措施:监察制度——刺史制度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的对内措施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地方:颁布“推恩令”中央:实行中外朝制选官制度:察举制监察制度: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选拔范围广,为真正优秀的人提供机会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重农抑商,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工商业者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经济措施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主要内容: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维护统治——“三纲五常”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1

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讲经图2.汉武帝推行的对外措施1.平定匈奴2.设置河西四郡3.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4.设置西域都护府,5.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意义:(1)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思考:张骞出使西域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一

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司马光《资治通鉴》[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解读]

第一小问据材料“汉家诸事草创”可知汉制度不成熟,据材料“加四夷侵陵”可知少数民族的威胁,结合所学可知还面临王国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结论](1)政治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大军出击匈奴等。史料探究1材料二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问题](2)观察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解读]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中国段基本与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重叠。“影响”既要考虑中原与西域联系,又要考虑对世界的影响。[结论](2)条件:汉武帝北击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影响: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和北非的经济文化交流。史料探究2史料探究3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问题](3)结合材料三指出,董仲舒为何主张独尊儒术?其影响是什么?[解读]

据材料“今师异道”“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思想混乱,独尊儒术可以维护统治,“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结论](3)原因:结束思想混乱的状况,以维护统治。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深化拓展]汉朝政治的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亲属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3.西汉后期的政局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王莽(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小结:西汉的统治一、政治上:1.中央官制:汉初,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2.地方官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3.监察制度:刺史制度4.选官制度:察举制二、经济上:1.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2.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三、思想上:1.汉初,采用黄老无为思想;2.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光武中兴宦官专政党锢之祸豪强兴起军阀割据东汉25—220(一)“新”朝的兴亡2.王莽改制目的:改革失败原因:后果:1.新朝建立:公元9年、王莽三、东汉的兴衰(25年—220年)时间和建立者挽救社会危机,巩固统治。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绿林、赤眉起义新朝政权被推翻。(二)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三)东汉中后期母后临朝君权旁落依靠宦官夺回君权把持朝政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序号皇帝即位年龄死亡年龄……………………4和帝10275殇帝126安帝13317顺帝11308冲帝239质帝8910桓帝153611灵帝123412少帝141413献帝954平均值9.524【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最终,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2.“党锢之祸”1.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4.黄巾起义及军阀割据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3.地方豪强势力膨胀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和城堡2.“党锢之祸”(三)东汉中后期【黄巾起义】背景: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概况: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历史9个月,以失败告终。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材料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统计表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继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卒年27231303936341454史料探究1[问题]观察上表,归纳统计表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现象造成了什么影响?[解读]根据材料不难归纳皇帝继位和寿命的信息。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国家大权就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致使外戚势力的膨胀,继而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做傀儡,无奈只得依靠身边的宦官来铲除外戚势力,宦官由此得到宠幸,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结论]信息: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且寿命都不长。影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汉朝政权危如累卵。[深化拓展]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住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学习情境——海昏侯:二十七天的皇帝之旅汉武帝去世之后,霍光通过种种阴谋手段,逐个清除了本来一同顾命朝政的桑弘羊、上官桀等人,达到了独揽权柄的目的。……昭帝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他改而选择了昌邑王刘贺。……在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刘贺被册立为昌邑王十三年后,赶上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刘贺,继承大汉王朝的帝位。但仅仅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就以“行淫乱”的罪名,废除其帝位,赐归故国。至宣帝元康三年四月,宣帝下诏,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问题](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霍光的身份并解释其能够任意废立武帝之孙刘贺的原因。(2)从刘贺由昌邑王到皇帝后被降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的经历,诠释汉代地方管理的特点。[参考答案](1)身份:霍光应该是“中朝”(“内朝”)权臣。原因:汉武帝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宫廷决策核心“中朝”(“内朝”)。霍光作为“中朝”(“内朝”)权臣独揽权柄操纵朝廷完全可能。同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武帝之孙刘贺作为王或侯已无力与中央对抗。(2)汉初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成就书名:《汉书》作者:(东汉)班固内容:以本纪、表、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共100卷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