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_第1页
治疗药物监测_第2页
治疗药物监测_第3页
治疗药物监测_第4页
治疗药物监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疗药物监测第一页,共30页。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浓度,用以评价疗效或确立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第二页,共30页。概述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用现代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

CPM: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主要是指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因此,近年来国外又将其统称为临床药代动力学监测〔clinicalpharmacokineticmonitoring,CPM〕。第三页,共30页。传统的治疗方法:平均剂量给药——不能使全体用药者获得满意的疗效。原因:①机体因素〔如生理功能,疾病状况不同〕②药物因素〔如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有些药物医生可以根据:①临床表现--病症、体征的改善〔如降压药、解热镇痛药〕②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的变化〔如降糖药、降脂药〕很多药物缺乏衡量治疗效应的客观指标对获满意疗效的最适剂量不易用上述方法加以确定例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TDM的开展改变了按常规固定剂量用药的传统做法。血药浓度监测有助于实现剂量个体化,并可解释药物常量时无效或中毒的原因。第四页,共30页。第一节TDM的理论根底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二、有效浓度范围与目的浓度策略三、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第五页,共30页。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1、药物与受体可逆结合,产生药理作用。大多数药物,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与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成正比,而血液中药物浓度间接的反映了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2

、研究说明,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理作用与剂量的相关性要好。第六页,共30页。药效与血浓之间的相关性

〔1〕一样血药浓度对不同种属的动物有极为相似的药理效应如:保泰松抗炎,其有效剂量在人和兔分别为10mg/kg和300mg/kg,但有效血浓都在10~20ug/mL之间。〔2〕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关性较差如:42例癫痫病人服用一样剂量〔每天300mg〕的苯妥英钠时,在有效血浓范围〔10~20ug/ml〕的仅11例,低于10ug/mL的有23例。〔3)由于存在诸多可能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导致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关性较差。第七页,共30页。二、有效浓度范围与目的浓度策略血浓与药效亲密相关:(1)苯妥英钠:10ug/ml〔无效〕10~20ug/ml〔抗癫痫、抗心率失常〕20~30ug/ml〔眼球震颤〕30~40ug/ml〔运动失调〕〉40ug/ml〔精神异常〕(2)有效血浓范围:指最低有效浓度〔MEC〕与最低毒副反响浓度〔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即个体化给药的目的值。(3)有效血浓范围:是建立在大量临床观察根底上的一个统计学结论,不是所有人和所有详细情况都合适。目的浓度概念与有效浓度不同,它无绝对的上下限,也不是大量数据的统计结果,而是视详细情况而定。第八页,共30页。三、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药物的不同制剂(药物粒径大小、多晶型药物的不同晶型、药物的盐类、制剂的敷料、制备工艺不同〕。〔二〕机体因素:生理因素:年龄对血药浓度有较明显的影响。病理因素:尤其肝、肾功能损害的影响。遗传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遗传因素:①乙酰化代谢②肝脏的羟基化代谢③细胞色素P450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环境因素: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包括药物、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结合用药的药动学互相作用等。

第九页,共30页。第二节

TDM的临床应用

一、TDM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二、哪些情况下需要进展TDM三、常用个体化给药方法第十页,共30页。一、TDM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1.判断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病人是否按医嘱上的剂量方案用药?2.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药品,因生物利用度差异而影响临床疗效。

3.药代动力学的差异:以生物转化的差异最为重要。

4.药物互相作用的影响:药酶的诱导或抑制,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被另一药置换,药物从肾小管的主动分泌被另一药抑制等等。第十一页,共30页。二、哪些情况下需要进展TDM1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窄的药物如:强心苷类、锂盐等。2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如:普萘洛尔〔20倍〕、普鲁卡因胺〔快慢乙酰化〕等。3药物的中毒反响与自身疾病状态难以区别的药物如: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等。

4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水杨酸、茶碱等。5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第十二页,共30页。6.合并用药产生互相作用影响疗效时。7.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病情需要时。8.各种原因引起的药效变化,如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9.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响,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以及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根据。10.当患者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如苯妥英钠。第十三页,共30页。

以下情况不必测定血浓:1.毒性低,不需要剂量个体化。2.有客观、简便的观察药物作用的指标—一个良好的临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以下情况测定血浓不能说明问题:1.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时。2.作用于部分的药物,但测定局麻药血浓可理解药物自部分消失和全身中毒情况。第十四页,共30页。

表3-1中列出了目前临床上较多进展监测的药物,表中药物在确定是否监测时,仍应考虑是否有临床意义。

作用类别强心苷类抗心律失常药抗癫痫药三环类抗抑郁症药抗狂躁药抗哮喘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他抗生素抗肿瘤药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

药物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阿米替林,丙米嗪锂盐茶碱庆大霉素氯霉素甲氨蝶呤水杨酸环孢素第十五页,共30页。TDM的临床指征在决定TDM前应当明确的有关TDM临床指征的一般性原那么:〔1〕病人是否使用了合适其病症的最正确药物?〔2〕药效是否不易于判断?假设有那么无需 TDM。〔3〕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例如氨基糖苷类治疗下尿道感染时疗效并不取决于血药浓度,而是尿药浓度。〔4〕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5〕药动学参数是否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6〕疗程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第十六页,共30页。TDM的施行一、剂量个体化步骤二、个体化给药的调整方法

1、重复一点法

2、稳态一点法第十七页,共30页。剂量个体化步骤明确诊断选择药物及给药途径D’(药物试验剂量)确定给药方案{τ〔给药间隔时间〕给药

观察临床疗效测定血药浓度〔TDM)调整给药方案〔D,τ,DL〕

完善给药方案第十八页,共30页。三、常用个体化给药方法1.稳态一点法:病人先按医生预先估计的剂量服药,并连续用药使血药浓度达稳态时,测定一次血样以调整剂量。2.重复一点法:通过血药浓度测定,求出个体病人的K及Vd值,施行剂量个体化。因时程采血法不易为临床所承受,故多采用Ritschel氏重复一点法。第十九页,共30页。稳态一点法病人先按医生预先估计的剂量服药,并连续用药使血药浓度达稳态时,测定一次血样以调整剂量。该血样可在峰时或谷时〔即下次用药前〕取,以谷时血药浓度较为稳定。如药物血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那么可代入下式,即可求得所需的剂量。D1Css(min)1Css(max)1Css1——=—————=—————=——D2Css(minx)2Css(max)2Css2D1为所求剂量,D2为预试剂量,血药浓度下标1者为预期血药浓度,2为实测血药浓度.第二十页,共30页。稳态一点法例:患者口服地高辛125μg,每12h一次,预期谷浓度为0.9g/L,实测浓度值为,问:应如何调整剂量〔给药间隔不变〕?解:CD1=D2—————=125×——=225μgC欲使地高辛谷浓度值在0.9μg/ml,该患者应调整剂量为每次口服225μg〔实际给250μg〕,每天二次。第二十一页,共30页。2.重复一点法详细方法是:给予第一个试验剂量后,在消除相的某一时间t1测得血药浓度C1,并在第二个一样的试验剂量后,经一样的时间,在t2时测得C2,t2与t1之差为τ。建立以下方程:ln[C1/C2-C1]K=——————τD′×ekτVd=——————D′为试验剂量C1第二十二页,共30页。

例:给病人静注氨茶碱100mg,6h后再静注100mg,两次给药后6h各取血一次,测得C1=2.5μg/ml,C2=4.0μg/ml,Css=12.5μg/ml,设计该病人用药方案。解ln[C1/C2-C1]ln[2.5/(4-2.5)]-1τ6D′×e-kτ100×e-0.085×6Vd=——————=————————=24Lt1/2=0.693/0.085=8.15h那么τ=8hD=CssVdkτ=12.5×24×0.085×8=204mg≈200mg11DL=D×————=200×——————=405mg≈400mg1-e-kτ1-e-0.085×8第二十三页,共30页。第三节

如何开展TDM工作

一、药物浓度测定

二、关于正确数据的获得

三、对测定结果的解释

第二十四页,共30页。一、药物浓度测定1.常用药物浓度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荧光偏振免疫法、放射免疫法等。2.药物浓度测定的质量控制: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①室内质量控制包括合格的仪器、优良的试剂、可靠的测定方法、纯熟的技术操作等。

②室间质控即室间评价,考核各实验室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及实验结果的可信程度,其目的是使各实验室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第二十五页,共30页。二、关于正确数据的获得

1实验室方面:①测定方法应可靠,即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精细度、专属性都要到达一定要求。②血浓测定时,病人不能服用干扰测定的其它药物。

③要注意合并用药时的药物互相作用。

④假如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药理活性,那么要求同时测定原形药和有效代谢物浓度。第二十六页,共30页。

临床方面:应注意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