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_第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1.下列对于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C.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和技术原因,损失惨重。这表明()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规律具有客观性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主观性4.美食纪录片《舌尖上中国》在全国热播,纪录片里丛林中采松茸的姑娘、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山上挖笋的老农等淳朴的美食创造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从事的都是()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C.科学实验活动 D.艺术实践活动5.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都会在全球如期举行,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市民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主体的意识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唐代画家戴嵩曾做《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7.随着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这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8.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在贵州启用,首批观测目标将锁定在银河系边缘,通过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材料主要体现了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指导实践D.实践是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9.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年11月13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吉林一号”高分02A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2A卫星是新型光学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大幅宽、高速数传等特点。卫星入轨后,将为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这告诉我们①实践推动认识实现了由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跨越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人类对卫星的探索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需要④科学实验要以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源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蕴含的哲理相类似的是A.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B.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C.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D.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断12.王夫之的《思向录·内篇》写道:知所不豫,行且通焉。下列观点与该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13.为更好地促进新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组织调研组于2018年4月13日赴深圳市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在深圳期间,调研组分别召开了深圳市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座谈会,赴华为公司等企业和园区进行实地考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听取有关方面对国家加快培育新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对国家发改委的做法加以说明。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小岗村的18户村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最终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进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于是,40年后的小岗村又在进行着一场新的土地经营变革,农民以多种形式(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村60%的土地实现了向粮食、葡萄、蘑菇、花卉等种植大户流转、集中,非农收入已成为小岗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与解析1.下列对于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C.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D说法正确。A: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A说法错误。B: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而不是本能活动,B说法错误。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点睛】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3)作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4)形式: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5)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社会历史性。2.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和技术原因,损失惨重。这表明()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规律具有客观性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②:“由于水土不服和技术原因,损失惨重”说明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材料强调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不体现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主观性【答案】B【解析】【详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材料中的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历史性,B适合题意;其它选项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准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4.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热播,纪录片里丛林中采松茸的姑娘、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山上挖笋的老农等淳朴的美食创造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从事的都是()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C.科学实验活动 D.艺术实践活动【答案】A【解析】【详解】A:材料中采松茸、挖藕、捕鱼、挖笋等活动都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A正确。BCD:从材料中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看出,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点睛】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的实践主要变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5.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都会在全球如期举行,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市民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主体的意识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属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③:我国众多城市的市民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说明实践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③正确。②: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错误。④:实践具有能动性,不是被动的适应性活动,④错误。故本题选B。【点睛】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3)作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4)形式: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5)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社会历史性。6.唐代画家戴嵩曾做《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答案】B【解析】【详解】B: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符合题意。AC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选B。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这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答案】B【解析】【详解】B: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这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正确。ACD:材料强调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点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2)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8.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在贵州启用,首批观测目标将锁定在银河系边缘,通过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材料主要体现了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指导实践D.实践是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认识工具的重要性,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没有涉及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没有涉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没有涉及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指导实践;D符合题意,“超级天眼”能帮助人们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强调了认识工具的重要性,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故选D。【点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9.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表述错误,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学习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③符合题意,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的发现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④符合题意,对于饭后吃水果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的得出结论,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故选B。【点睛】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年11月13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吉林一号”高分02A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2A卫星是新型光学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大幅宽、高速数传等特点。卫星入轨后,将为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这告诉我们①实践推动认识实现了由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跨越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人类对卫星的探索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需要④科学实验要以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源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②③:“吉林一号”卫星是新型光学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大幅宽、高速数传等特点。卫星入轨后,将为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对卫星的探索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实现了由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跨越说法绝对,排除①。④: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和源泉,④错误。故本题选C。11.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蕴含的哲理相类似的是A.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B.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C.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D.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的意思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实践,那么即使是知识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与题意相符;A、D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强调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均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点睛】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12.王夫之的《思向录·内篇》写道:知所不豫,行且通焉。下列观点与该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王夫之的《思向录•内篇》写道: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意思是如果有不明白的事,通过实践可以将其弄通,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①③符合题意,“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意思是学习要付诸行动才能终止,去做了才会明了;“而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意思是刚刚掌握一些理论,还没有将其付之实践,那么,所掌握的理论还是肤浅的。二者均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②不合题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既要求知,也要实践,没有体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④不合题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学与思的关系,此项与题干不符。故选A。【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13.为更好地促进新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组织调研组于2018年4月13日赴深圳市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在深圳期间,调研组分别召开了深圳市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座谈会,赴华为公司等企业和园区进行实地考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听取有关方面对国家加快培育新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对国家发改委的做法加以说明。【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国家发改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对新经济发展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目的是推动新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以国家发改委在深圳的调研活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详解】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国家发改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对新经济发展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目的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等角度加以分析说明。【点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历史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小岗村的18户村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最终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进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于是,40年后的小岗村又在进行着一场新的土地经营变革,农民以多种形式(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村60%的土地实现了向粮食、葡萄、蘑菇、花卉等种植大户流转、集中,非农收入已成为小岗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农村改革的想法乃至上升为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源于农民的生产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时代,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推进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农业生产大包干”的成功证明了农民想法的正确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8户农民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将实践中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解析】【分析】本题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