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_第1页
第三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_第2页
第三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_第3页
第三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_第4页
第三章 周代的工艺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史

PPT模板下载:/moban/行业PPT模板:/hangye/节日PPT模板:/jieri/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PPT图表下载:/tubiao/优秀PPT下载:/xiazai/PPT教程:/powerpoint/Word教程:/word/Excel教程:/excel/资料下载:/ziliao/PPT课件下载:/kejian/范文下载:/fanwen/试卷下载:/shiti/教案下载:/jiaoan/

授课人:熊露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论第二节青铜工艺第三节陶瓷工艺第四节染织工艺第五节漆器工艺第六节玉雕工艺第七节结语1.周朝约800年,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西安),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于前771年结束。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到公元前256年结束。2.周代的社会政治特点是: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3.西周的工艺美术品仍以青铜器为代表。起初还延续商代晚期的威严诡异,但到中期,严整规矩的新风貌已经确立。装饰转向平朴,代表性的纹样有单纯化、几何化的趋向,酒器的数量锐减,食器增加,列鼎制度形成,开始铸造编钟,身份的差异决定了器物的不同,青铜器等工艺美术品承载了更多的宗法、等级内容。

第一节概论周代的手工业很发达,主要的工匠来自于前商遗民,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例如:攻木之工(木工)有七种:轮人(制造车轮和车盖)、舆人(制造车厢)、车人(制造兵车、乘车和田车)、庐人(制造兵器的柄部)、匠人(造宗庙、明堂)、弓人(造弓箭)、梓人(造簨虡—音为“笋举”,指编钟等悬挂乐器的木架)。攻金之工(金工)有六种:筑氏(作多锡的青铜器)、冶氏(作少锡的青铜器)、凫氏(发福音)(制作錞『发纯音』于等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田器、钱、镈『发泊音』)、桃氏(制作剑)。攻皮之工(皮革工)有五种:函人(制作皮甲)、鲍人(制作兵器套和皮配件)、韗『发运音』人(制作鼓)、韦氏(制作熟皮)、裘氏(制作皮草)。设色之工(画工)有五种:画工(绘制衣服和旗帜)、缋『发绘音』工(同绘)、钟氏(染羽毛)、筐人(设色)、荒氏(湅『发练音』丝)刮磨之工(雕工)有五种:玉人(制作玉器)、楖『发击音』人(刮削木器)、雕人、矢人、罄氏。搏埴之工(陶工)有两种:陶人(制作甗、鬲等需要挖琢的器皿)、瓬人(制作簋、豆等圆器)。

由于商代的统治者尊神重鬼,崇拜祖先,青铜礼器的设计充满了神秘和威慑的色彩。西周中期以后,设计风格开始反映周代统治者“礼治”的需要,神秘色彩淡化,造型有了固定的规格,纹饰趋向简化,多采用富有秩序感和韵律感的窃取纹,有的还有很长的铭文。毛公鼎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

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公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

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铜盘,是西周著名的重器散氏盘(西周晚期)利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盨盖与器有对铭,14行148字:

大意为:代宣王命说:“师克,伟大的文王、武王当受天之大命,成为四方之主。过去你的祖父、父亲有功劳于周王国,保卫王的安全,作王的爪牙之士。”王说:“克,我很看重你的先祖和父亲,因为他们都能尽臣道于先王。过去我曾任命过你,现在我重申前命,并加高对你的任命。命你在继承你父祖职位的同时,还兼管王的近卫部队左右两虎臣部。赐你一卣,用于盛祭祀的浸过香草的酒。赐官服一套:大红色的围裙和相配的五条饰带,大红色的鞋子和用象牙做的鞋绊。赐驹车一辆:车厢上的铜饰件,皮朱鞹、鞃靳,虎皮的盖布,黑色的衬里,车轴上绘有图案的铜饰件画轉砖、画,轴端的铜包头,大红色的旗子,四匹马和马头上的皮笼头。赐一把没有纹饰的钺。你要日夜敬供你的职事,不可荒废了我对你的信任和任命。”克为答谢和宣扬周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做了这件用于祭礼的盨,克的后人万年永远宝用此盨。

这件器铭的重要性在于它较完整地记录了一篇册命辞的内容,所记述的任命和赏赐物均较详细。在册命辞中的赏赐物多带有象征意义,如赐香酒表明赐予祭祀的权力,赐钺则表明赐予生杀大权等。第二节青铜工艺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周代的青铜器同商代一样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一、烹饪器鼎:西周早期的鼎和商代的近似,后来鼎腹逐渐变浅,底部略平,最大直径在腹底部,到了西周后期鼎腹接近半圆形,圈底,敞口,两耳略微外张,鼎足由原来的柱形变成马蹄形。鬲:在西周前期比较少见。西周后期的鬲变得较宽。其中刖足奴铜鬲是周代的精品。甗:西周时期的甗口微敞,腰间有铜篦,其他的没有多少变化。青铜堇鼎

BronazJintripod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市房山区玻璃河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盂鼎

(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传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圆形腹,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口折沿,双立耳外撇。造型雄浑凝重。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

器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0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

此器通称大盂鼎,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不知去向。鬲,古代用来煮粥的器具。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西周中期以后盛行,常成组使用。刖足奴铜鬲二、食器簋:西周时期的簋与商代相比变化较大。西周早期的簋增加了双耳,有的还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西周晚期的簋除了有双耳以外还增加了盖,有的还在圈足上增加了三足,我们称为“圈三足式”。豆:陶豆的历史很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有了,青铜豆在西周才出现,它的造型是浅盘粗柄,是用来盛菹醢等调味品的(菹,发“租”音,意为腌菜。醢,发“海”音,意为肉酱)。簠:是西周才有的食器,出现在西周后期。浅腹,呈矩形,侧面看呈菱形,它是用来盛稻粱的。稻粱在周是珍贵的食物,使用簠来盛稻粱,是以区别其他的食物。丰白簠(丰伯叔父簠)三、酒器周代吸收了商亡国的教训,实行禁酒法令,因此商代精美的酒器在周代日渐衰落。周的酒器大概有五种。爵:周前期有爵,造型与商代一样,到了后期逐渐消失。斝:在周代数量不多的酒器。

觚:西周前期的造型与商代相同,到了后期演变为一种接近杯子的造型。觯、卣:在周早期有,晚期消失。壶:在周代的造型变化较多。西周早期,壶体瘦长,有贯耳。西周中期的壶流行圈顶式盖,这种盖拿下来可以当杯子使用,耳多为活环耳。晚期壶上的装饰纹样立体感增强,出现浅浮雕的效果。父乙角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圜底,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册”。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代得弥足珍贵。

西周盘龙纹铜盉青铜牺尊

Bronzewareintheshapeofamonster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陕西省张加坡西周墓地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折觥(青铜,通高28.7厘米,长38厘米,重6.7公斤,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出土。周原文物管理所藏)西周前期重要代表性作品,制作精致华美。盖前端为垂角兽首,后端作饕餮,两侧饰夔龙纹,盖上扉棱前端作相随的两兽首,器周身饰饕餮纹、夔龙纹,中线及四隅有勾状扉棱。觥鋬上为兽首,中部为鸟形,下垂象鼻。盖器同铭各40字,记作册折受周王之命贶赠望土于相侯,受赏青铜与臣,铸器以祀父乙。四、水器匜:是周代新发明的器型,为注水器,圆腹有流,后有柄,四足。一般被塑造为动物形。它和盘经常配套使用,用它淋水洗手,流下的水用盘盛。虢季子白盘

(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2.7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

盘内底有铭文8行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

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散氏盘西周晚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乐器周代崇尚礼,周人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听好的音乐能够让人平和、善良,心中不起杂念,所以周代的青铜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周人以乐为礼,一切吉凶、宾、嘉、军礼都要遵循礼乐制度,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表现,是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但不论怎样,礼乐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钟:是由商人拿在手里的钲演变而来的,在周时悬挂起来,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编钟。挂钟的架子称为“虡”。一个单独的大挂钟称为“特钟”。钟的形式是上部有柄,称为甬;柄旁边有挂纽,称为干;钟身的乳钉突起很长,叫做枚;钟的下端边缘呈向内弯曲的弧线。2006年汝城出土的西周有枚铜铙,铙是古代的敲击乐器。钟,打击乐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斜挂的钟叫甬钟,直悬的钟叫纽钟。绝大多数的钟在敲击正鼓和侧鼓时可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频,称为双音钟。多枚钟合为一组的称作编钟,其大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钟的音频存在一定关系。钟是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等场合不可缺少的乐器。镈bó:形状与钟相似,特点是乳钉扁平,上部只有纽没有柄,镈的下部为直线。乐器晋侯苏编钟西周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市场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六、兵器在周代增加了戟,戟兼有矛和戈的功用,缺点是重量较大。翼龙纹戈

龙虎戈虎纹三角援戈

周代青铜器的纹饰

蟠螭纹·蟠虺纹

流行于东周时期。虺是小蛇,由纠屈蟠绕的小蛇组成图案,以印模制造方法,用一个单位纹样作四方连续的排列组合,构成器身上的大面积装饰,产生类似织锦般的华美效果,其形体较大的称为蟠螭纹。东周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艺的精进,出现异常丰富的纹饰样式,有的并嵌错金银或玉石材料,使青铜器形成多色彩的表现效果。第三节陶瓷工艺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西周时期的瓷器艺术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在西安张家坡、普渡村,河南信阳市孙砦(陕西也有信阳这个地名,为县,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本书中把信阳写在陕西下面,误导读者认为此信阳为陕西信阳县,实际上所指的是河南的信阳市),安徽屯溪,江苏金坛等地均发现了西周的瓷器,以屯溪的瓷器最具有代表性。屯溪的西周瓷器的器型比较全,基本包括了西周时期瓷器的所有器型,大概有碗、盂、豆、尊、盉、盘等,其中以瓷豆的数量最多。这说明西周时期的人们的坐姿逐渐升高。此时期的由于封窑技术成熟,烧制温度已经能够达到1200℃,并且使用高岭土为原料,所以瓷器的硬度很高,吸水性弱。由于对温度的控制还不是很成熟,瓷器在弱还原焰烧制,所以瓷土中的钛、铁等金属不能充分还原,瓷器不是很白,透明度较低。西周瓷器的釉较薄,色彩主要是黄绿和青绿两色。西周时期的陶器总体来说处于衰落时期,早期红色的粗泥陶较多。纹饰很简单,一般为绳纹、回纹、重圈纹、“S”纹,器型多尊和簋。到了晚期的陶器大多简陋,素面的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