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_第1页
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_第2页
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_第3页
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_第4页
第三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第一节关于“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概念小考(一)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但是,这些词在用于描述人类信息交流的现象时,其义不尽相同。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例如:第一节关于“传播”感受传播《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二)西方关于传播的概念Communication:传递、通信、交流、交往、沟通、传达、传染。两种代表性的描述: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1909年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一手段是像(icon)……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美国学者皮尔士

《思想的法则》1911年总结: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的传统和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使我们对传播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思考:这种社会互动是由意义引起的还是符号引起的?这个问题只有等到信息科学出现才能得到解决。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的信息。

传播概念的再思考: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

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如今有关传播定义不少于140种。人们通常把这些定义归纳为五种类型: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参阅邵本P28-29)(三)“传播”界说种种(四)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在前面对传播概念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者的探索,我们可以试着给传播下个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非人类传播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二、传播的类型三、传播的特点

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ABAB第二节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

一、口语传播时代(第一次传播革命)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有了语言,人类个体的经验才能得以交流,为社会成员所共享;上一代的知识才能传授给下一代,成为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时期,口语为主,辅以体语、标记、图式、声光等多种方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比较成熟的人际信息传播活动。青海民和县阳山考古发掘,出土一只长约二尺、形状与现代喊话筒近似的陶制喇叭筒。烽火报警、结绳记事特点复杂度、精确度和容量远远超过上个时代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近距离传播;保存性差

二、文字传播时代(第二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引导人类由“野蛮时代”迈步进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中国汉字有5000年历史。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中国等地也出现甲骨文字。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在中国,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先前的书写媒介还有:岩壁、黏土、兽皮、兽骨、竹简、莎草等等。古埃及人最初是将纸卷成卷轴使用的,后来为了方便,就裁为一张张的以便制成抄本,这样,书本就出现了。现在莎草纸偶尔还用于绘画,但水质的颜料会使纸张变形。露布:一种布告,早期专用于传播战争捷报。牌报、旗报: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将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旗报)、木牌(牌报)上。悬书(出现于战国)、揭帖(用毛笔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三、印刷传播时代(第三次传播革命)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施拉姆:“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卡尔·马克思活字印刷的优越性: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JohnnesGutenberg(1397-1468)

现代印刷过程有四大要素,即活字、排版、印刷机本身所需的油墨,以及印刷材料,如纸张。这些工作在谷登堡之前已经完成,但是他发明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例如:他发明了铸字盒铸造活字的合金、冲压字模,以及油脂型印刷油墨。

四、电子传播时代(第四次传播革命)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而且挣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书、报、刊)运输(通过人及交通工具将印刷品送到读者手中)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省钱、省力的空中通道。

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五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不仅要主动地选择、寻找、索要信息,而且要积极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输送信息。分析与总结

审视下列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示意图,思考:媒介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媒介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加速度发展趋势。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从动物传播进化到人类的语言传播用了140万年,从语言传播进入文字传播用了9.65万年,从文字传播跨人印刷传播花了约4千年,而从印刷传播迈进电子传播只用了1200年,从电子传播进入网络传播的时间更短,只有100年,而以电脑为主体的互动或网络传播至今只有50多年。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即新旧媒介构成叠加关系而非取代关系。新的媒介产生,并没有淘汰旧的媒介,而是与之共存,且各有其用武之地。

3、整合。如电视是对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以及广播、电影功能的整合。附一: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施拉姆附二: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如果从人类最近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有5万年。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造的。一、信息社会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日】《朝日现代用语》245页)“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年出版)以及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这两本书的出版。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三大阶段。

前工业社会:农业、林业、渔业、矿业等;

工业社会:商品生产;

后工业社会:服务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与贝尔的观点大致相同,托夫勒认为,人类到目前的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是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第二次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二、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马克思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始终处于辨证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中,信息社会的到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见。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对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信息社会的发展分为初级信息化和高度信息化。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物传播

☆课程延伸·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信息传播是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