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_第1页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_第2页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_第3页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_第4页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专业建设方案二o—年十月

辽宁沈阳护理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发展沿革(二)专业建设规划思路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总目标(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三)人才培养总目标(四)人才培养具体目标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护理专业与医院对接(二)探索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三)强化实践育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四)转变培养方式.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结合“双证书”要求,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五)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师社会服务工程(六)实施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人员.评价指标.评价形式四、改革举措(一)专业层面机制改革举措(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三)师资队伍改革举措(四)学生素质建设改革举措(五)自主学习平台、资源库建设(六)改革评价体系五、绩效考核指标六、专业建设经费预算与管理七、保障措施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发展沿革我院护理专业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护理专业群支撑专业(核心专业),护理专业从1998年筹建并开始招生,2004年被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全国47所)。同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三批省级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护理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2008年我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2007年和2009年先后有两门课程《内科护理学》和《护理科研方法与技术》被评为辽宁省的精品课程。在2009年全国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0年护理专业的带头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护理专业在生源稳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可,2010年被辽宁省民政厅确定为指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011年被确定为辽宁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承担了省里对于“中职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并予同年开展了“育婴师”的培训工作。护理专业目前已连续招生13年,已有毕业生累计近万人。所开设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和岗位的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1998年招收两年制护理专科;200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护理专科(包括护理专业普通班、护理专业英文班);2003年招收护理专升本科,同年增添了社区护理培养方向;2009年招收“3+2”护理专业,并增添了口腔护理方向;2011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初中起点)。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基本稳定在400〜500人/年,目前在校生人数1150余人。我专业已有毕业生累计近万人,就业率高达96%(近三年),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1.69%,除满足我省护理人才需要外,还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大批毕业生。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98%。其中抗震优秀护士刁冬梅(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为我校毕业生的骄傲,尤佳(上海曲阳医院)担任领导职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受到省、校两级领导的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由最初的4间实训基地,逐步扩展为8间实训基地,在2008年又增建了具有示教传输功能的智能化示教间1间,在2011年增加了仿真效果逼真的基础护理实训室2间。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沈阳市八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二院,北京儿童医院,上海曲阳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4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护理专业与多家实训基地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协议。护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实验师3人),兼职教师8人。双师素质教师达90%,硕士学位及在读研究生占79%。。目前专业教师已完成省级科研课题10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8项,完成校级教学课题3项,在研课题8项,辽宁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进行技术服务、开展重大产学合作服务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二)专业建设规划思路规划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辽宁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托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分析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专业为产业服务的力度和质量;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通道;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化实践训练和操作;推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校企一体化教学;打造具备合理的“双师结构”和优质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构建持续性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争取在2013达到国家高职示范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标准。.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市场调研,动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深入社会、医院和相关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护理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确立和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的培养体系,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加强专业建设,加强专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重点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对社会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提高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服务的力度,推行“职业驱动、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扩大专业面向,开发特色专业,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开展“中职”与“高职”的联合办学方式,制定好护理3+2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和设计、教学资源使用上达到系统一致。.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做”与“学”的结合,使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加强实践教学手段和环节,通过写实、重现、虚拟等手段将真实的护理工作引入课堂,或建设开发性的实践体系,将同学们送入到真实护理岗位,体验工作过程,以提高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校企一体化教学积极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相关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结、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引领学生进入工作角色,实现校企一体化的联合教学。.打造具备合理的“双师结构”和优质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聘请优秀的“护理能手”、“护理骨干”为护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设立护理一线的专职教师流动岗,安排专业教师到护理工作岗位实践。每年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持续性人才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参与评价的对象包括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评价内容涉及就业率与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并构建持续性人才质量评估体系,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相关人才信息库。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总目标根据我国社会经济需求,为满足卫生行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等对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建设具有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护理教学团队、“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成果显著、毕业生素质优良、社会声誉好的护理专业,为本地区同类专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1.实施“校企合作、分段培养、全程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推行“职业驱动、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扩大专业面向,开发专科护士课程,完成5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3.完善护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临床零距离、现代化、高水准的校内实训基地,探索创新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拓展对外服务功能,如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社会培养“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服务。不断开发三甲以上的大型综合型校外实训基地,二年后校外实训基地达到60所。4.培养“校企双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新增外聘兼职教师20人。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提高双师素质比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5.建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初步完成“学生”、“教学督导”、“同行”、“学生家长”、“行业专家”及“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机制,构建“入学一学习过程f毕业”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三)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卫生保健等工作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四)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临床医学、社区保健等知识;②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参与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③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专科护理基本操作能力;④具有对常见疾病病情、常用药物疗效及病人心理反应的观察能力;⑤准确掌握急症、重症、危症病人的抢救原则;⑥能运用卫生保健知识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指导。能力目标:①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应用能力,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A级或B级证书;②具有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③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④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⑤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⑥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等综合能力;⑦具有解读医疗法律法规、运用护士条例、护士职业道德标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①具有耐心细心、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③具有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④具有自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⑤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护理专业与医院对接通过校企联合找双方利益结合点,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对接。护理专业与全国许多临床医院广泛联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组建包括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在内的“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逐步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力争二年内与国内60余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寻找双方利益结合点: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如,医院方面急需提升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护理质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学校方面急需利用医院的设备和资源,接收专任教师研修和护生实习就业。学校与医院全程合作,建立合作保障制度,明确职责。院方职责:负责按时派送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优先接收专任教师研修和护生实习就业,教学情况纳入职称指标赋分体系。校方职责:负责落实教师密切联系医院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医院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先、优惠使用学院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等,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以保证“工学结合”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二)探索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分段培养、全程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建立由教育专家和护理行业专家组成的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根据护理岗位的对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两年学习加一年实习”的组织形式向“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组织形式转变,即:入学后就到医院参观,了解医院的科室设置、每个科室护士的职责情况,对未来岗位和职业生涯有初步了解,树立救死扶伤理念;从第一学年下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开始,就接触临床—--课间实习;第二学年上学期学习专业课后,采取专业理论课f校内实训f理论课f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教学实训f理论授课、考核;第三学年岗前培训f顶岗实习f执考培训f执业考试。还通过“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等教学模式对学生实现“全程共育”。2.课程体系建设在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展“中职”与“高职”的联合办学方式,制定好护理3+2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和设计、教学资源使用上达到系统一致,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采取“护理专业岗位群调研——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设置课程体系”模式。首先明确护理专业的岗位面向:①主要工作岗位 护士;②次要工作岗位健康指导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及相关岗位。人才培养定位: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次,找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指标。最后,根据护理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及高端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来优化、设置课程体系。(1)理论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围绕护士执业考试大纲,选择护理职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即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并进行试点开展教学改革。(2)实践课程:围绕校内实训、医院见习和顶岗实习设置职业能力实训内容,包括医学基础实验技能训练、护理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科护理技能实训。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运用训练,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素质教育课程:从培养学生的护士素质、职业素养入手,设置人文社科知识、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护理伦理、美学、人际沟通、文学鉴赏等必修和选修课。平时还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1)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以学生为本位,建立护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增加网络资源平台资金的投入,建设相应5门核心课程的的多媒体立体教学包,开发以精品课程为主的护理网络课程,形成全院乃至全省护理专业的共享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培训工作,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带动其它课程建设,建成含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知识内容、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的网络学习平台,并随时更新学习内容,满足护理学生自学、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需求,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建立相关建设和维护制度,在每个教研室制定资源库建设信息员,由授课的专任和兼职教师提供信息,信息员负责信息更新和监控,维护资源库的正常运行。(2)教材建设在二年内编写适合高等职业护理专业的规划教材,有3〜5人作为主编,5〜8人参编;逐渐增加参编人员,使全系专业教师全部参与教材编写。教材的内容与护士职业岗位及执业护士考试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双证融通”,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二年内年内,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编写适合护理专业的实践教材1〜3本,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3)图书馆建设二年内,学校加大护理专业图书投资力度,用于丰富图书馆的护理专业参考书、护理专业杂志期刊种类和数量、扩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的建筑面积,以满足学生、教师的学习、教学、研究的需要。.管理制度建设(1)建立调研制度制定调研制度,采取问卷、座谈等形式确立对学生“入学调研—在校学习中期调查一临床实习调查一毕业生就业调研”的制度,每年进行行业调研1〜2次,包括行业发展趋势、护理专业最新发展技术、高职护理教育新动向、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等。最后形成报告,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完善校内日常教学管理及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7-2012)、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管理办法、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新教师培养方法、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差错、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管理暂行办法、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及安全保障等。(三)强化实践育人为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时数,实践课、理论课学时比达到1:1。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护理专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为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做保证。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1)学校将在二年内扩建和完善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设备完善的教学与培训为一体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实训中心的建设参照临床医院的护理模式,由护理专家亲自指导,学院共同参与,按照“考察——调研——讨论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场景——建设校内实训基底”的顺序开发校内实训基底,在二年内,实训基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投入,使教学环境与医院职业环境统一,成为教学、培训一体的多功能护理实训中心。对已建成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标准化建设,按照“初建——试运行——评估——扩建或改建——开发实训项目——检查维护”的流程进行使用,并建立专人负责制。(2)“教、学、做”一体的护理实训基地具体构架①在二年内建设,护士站、模拟病房4间,基础护理实训室8间、模拟手术室2间,刷手室2间、模拟产房2间、新生儿监护室1间、母婴病房2间,重症监护室2间和中医护理2间。②增加心理咨询2间;社区健康与指导中心、大型的形体训练室、综合实训室等,需增加实训室共4间。③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医疗、护理仪器,与护理临床保持一致。④对实训室进行科学化、信息化、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体化实训室软件管理系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⑤营造实训基地的人文氛围:在实训中心设置名人塑像,悬挂护理专业杰出人士的画像,标注生平事迹、名言(如南丁格尔塑像、护理界名人对护理的理解)等,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受到职业熏陶。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护理专业积极与医院、社区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未来的二年,在辽宁省范围内,选择有带教能力,设备先进、300张以上床位的“三甲”级的综合性医院新增20〜30家医院,共同协作,完成人才培养,同时满足每年1200〜1400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并且逐步向省外扩展,扩大我院护理专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选择具有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卫生监督、居民保健设备的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学生的社区护理实训基地。同时,争取建立我院护理专业合作性附属医院1〜3家,并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保证学生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坚持动态监测校外实训基地变化情况,对校外实训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考核,进行质量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校外实训基地持续性管理通过建立实习学生自查自纠、实习单位检查反馈、教师定期检查等三方面反馈学生实习情况,以保证学生的实践课临床教学见习、临床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四)转变培养方式.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构建新“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医学基础知识是专业临床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护理导论、基本护理、健康评估等,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内容围绕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护理专业理论来调整;专业知识包括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传染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皮肤科护理等,是护理岗位的主干课程,专业知识要与临床岗位接轨,教学内容围绕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来更新;专业可持续发展知识包括急救护理、精神科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等,教学内容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选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造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授课方式;同时,按照技术操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习方式由“观摩——教师引导--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独立操作”的顺序,结合学习内容和人才成长规律,分学期安排学生技术操作和实习实训内容。医学基础课程以护理专业课程的引入和铺垫,要与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与专业课程对接,选用医院参观、PBL、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以构建护理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为切入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选用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视频多媒体、模拟人,采用情景模拟、录像演示、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岗位的距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专业课程是护理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构建了“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模式,依据医院真实的工作过程要来统筹组织教学,选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改革,选用工学交替、情景模拟、案例导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文通识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提高人文课程比例注重素质教育,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参观医院、临床见习、听护理专家讲座报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养老院服务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将人文修养、道德情操、专业素质的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利用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利用“核心课程”多媒体立体教学包和精品课网络课程,学生可以查找教学资料、下载教学课件、观看教学录像、网上听教师授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每个教研室制定资源库建设信息员,由授课的专任和兼职教师提供信息,信息员负责信息更新和监控,维护资源库的正常运行。.结合“双证书”要求,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新变化,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考证项目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训、实习、考证综合项目验收后,确保实现工学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开展选修课、考查课、讲座、讲演等形式,并加强在专业课中素质教育的渗透,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等场景的模拟,不仅注重考核学生知识运用和技术操作能力,也加强对人文素质的考核。医学基础课程主要注重考核为专业课程做铺垫的基本知识,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笔试和实验课操作考核。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知识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并重。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平时提问、小测验和期末理论考试。基本技能考核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护士素质、单项技能操作、综合运用能力。临床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贴近护士执业考试考核。基本知识考核包括平时提问、小测验和期末理论考试,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与护士执业考试题型一致。基本技能考核注重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实训课的课前准备、职业素质、学习态度、操作表现、操作能力等,还利用模拟人和临床情景考核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文通俗课程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沟通能力、分析基本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查。考核方式包括笔试、演讲比赛、参加活动表现、护士风采大赛等。(五)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培养工程(1)“双师素质”培养:对学校的专任教师采用“目标管理”模式,按照“总目标——分目标或个人目标——撰写个人目标完成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检查评价——总结分析——再次目标制定”的路线,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首先对护理专业教师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专业能力的总体目标;然后对每位教师需要培养哪些能力进行细化,制定个人培养目标,使目标的制定具体化,同时教师参与撰写个人目标及完成计划。学校与医院联合,在医院设立“护理教师培训流动站”,专业教师定期到流动站进修学习。力争在二年内完成“双师素质培养全程化”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100%。(2)“双师结构”建设:护理专业根据学院规定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遴选、引进计划和措施,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采取多项举措进行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建设。①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队伍培养、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聘任标准;②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③为护理方面的临床专家,投入专项资金设立“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岗位;④建立“专任教师放出去”和“兼职教师请进来”的沟通模式,促进专兼职教师沟通交流,使“教学、临床、教师、临床专家”四位一体。.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建立完善专业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和评聘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并在政策上实施重点倾斜。①建立“省专业带头人一一院专业带头人一一院骨干教师一一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方案,制定相关评价标准;②推行导师制,为专业骨干教师制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考核评价。力争在二年内培养专业骨干教师2〜3名,培养或引进具备有医院工作经历、有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在国内护理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引领护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前瞻意识和规划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的专业建设带头人1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校制定“兼职教师选聘与培养制度”,采用“遴选——培训——考核——录用、建立档案——再评价——再培训”模式。即:从合作办学的教学医院选取优秀的临床师资人才,经过校内进修学习,如“听专任教师示范课、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培训、教学管理培训、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与专任老师一对一结对子”等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录用的兼职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学校给予一定政策。力争在二年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名有良好职业道德、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临床带教老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实现学校授课与临床工作的对接。.教师社会服务工程面向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利用我系师资、教学资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在承担养老护理员、护理员、育婴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的基础上,开发其他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培训劳动者,以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示范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1)定期职业培训,根据社会需求,不同工种每年培训10〜15次。(2)深入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每年3〜4次。(3)每年2次去养老机构,对孤寡老人实施生活护理和保健指导。(4)每年1次到辽宁贫困地区进行专业教育和健康宣教。(5)与省护理学会合作,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服务辽宁区域经济。(六)实施第三方评价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规划,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多元化、综合性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形成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对各环节的评价和监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人员包括就业单位、实习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校外教学专家评价、行业协会等。.评价指标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单位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及;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学生工作绩效;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毕业一年及五年后转岗率等。.评价形式(1)采用“一对一访谈法”:包括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从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单位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及毕业后工作绩效等几方面设置问题,作为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询问的问题拟定“由浅入深”的访谈提纲f询问、倾听f总结f反馈f改进教学。(2)调查问卷法:把护理岗位学生应达到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知识结构进行分解和细化,分解成多个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进行信度和效度调查f修改调查表f发放调查表f回收调查表f统计、总结f反馈进行质量f改进教学。(3)网络调查:利用网络平台,对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毕业一年及五年后转岗率等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根据反馈结果,对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质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四、改革举措(一)专业层面机制改革举措.尝试建立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原来的两年学习加一年实习的组织形式向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组织形式转变。.建立“评估——试点——评价——反馈——修改”教学组织质量监督体系。根据行企业变化动态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高专业服务于产业的能力(1)通过调研、讨论等方法,分析专业优势与企业需求,寻找专业与企业的结合点,合作发展,探索一条“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路线。(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平台,开展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健康管理师等鉴定工作。建立学生在校学习、在校培训和校外人员培训等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服务路线。并制定“培训——鉴定——反馈——检查修改”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3)开发多途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与学生实践相结合,采用社区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偏远地区服务等多渠道服务社会。并进行服务功能的长效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与行企业专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岗位需求,定期邀请临床护理专家、一线护理人员和教师开展座谈,了解岗位动态变化,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模块,删减过时或与岗位不想符合的知识和课程。.继续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以教改立项、观摩教学等方法为载体,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2)按照“行业调研——讨论——实施——修改”的路线制定支撑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3)以灵活的方式、机动的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技术操作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习方式由“观摩——教师引导——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独立操作”的顺序,结合学习内容和人才成长规律,分学期安排学生技术操作和实习实训内容。.改革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重视教学结果的反馈。增加阶段性考核所占的比例和技术操作所占的比例。参加评价的对象,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多元的课程评价,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及行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考察——调研——讨论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场景——建设校内实训基底”的顺序开发校内实训基底;对已建成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标准化建设,按照“初建——试运行——评估——扩建或改建——开发实训项目——检查维护”的流程进行使用,并建立专人负责制。(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①建立多途径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发途径,动态监测校外实训基地变化情况。②校外实训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考核,进行质量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③校外实训基地持续性管理:建立实习学生自查自纠、实习单位检查反馈、教师定期检查等三方面反馈学生实习情况.探索系统化职业人才培养方案:①建立中高职“集团办学”机制,高职护理专业与多家中职护理专业相联合。②建立中高职教师流动观察学习制度,通过教师互换,深入了解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课程设计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③建立中高职学校共享的“资源库”,实现利益最大化。(三)师资队伍改革举措.“双师素质”培养:①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制定个体化的双师素质培养目标。②建立“以点带面”的素质培养制度,及选拨合适的教师进行素质培养,该教师回到专业再带动全专业教师学习。③建立“双师”素质常态化培养机制,将“双师素质”培养列入人才考核指标。.“双师结构”建设:①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②建立“兼职教师”聘任标准。③建立“专任教师放出去”和“兼职教师请进来”的沟通模式促进专兼职教师沟通交流,即在校内成立兼职教师的技能大师工作岗、在医院设立“专职教师的医院流动工作站”,使“教学、临床、教师、临床专家”四位一体。.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①建立“省专业带头人—一院专业带头人一一院骨干教师—一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方案。制定相关评价标准。②推行导师制,为系及院骨干教师制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考核评价。.教师研发能力培养:建立“产学研”全面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建立由“国家——省——学校”的三级研发项目申报制度和与行企业横向联合的研发合作制度。并制定研发项目运作管理制度。(四)学生素质建设改革举措.提高人文课程比例,注重素质教育: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开展选修课、考查课、讲座、讲演等形式,并加强在专业课中素质教育的渗透,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等场景的模拟,不仅注重考核学生知识运用和技术操作能力,也加强对人文素质的考核。.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定期开展护理技能大赛,组织专家点评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和协作能力。.进一步推行“职业驱动、双证融通”制度,提高学生的“双证率”。学生毕业时即拥有毕业证,也拥有从事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五)自主学习平台、资源库建设.建立以“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带动整体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分段走建设步伐。.建立资源库建设和维护制度,在每个教研室制定资源库建设信息员,由授课的专任和兼职教师提供信息,信息员负责信息更新和监控,维护资源库的正常运行。.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学生和企业实现平台互动。(六)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评价对象涉及就业单位、实习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建立人才长效评价机制: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到毕业后5年进行持续性的人才跟踪。.建立人才评价标准,从将就业率、就业单位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及学生工作绩效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五、绩效考核指标2011年10〜12月的建设内容及预期绩效.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紧密合作,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建符合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同时,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骨干1〜2名,提高教师自身学历及能力,专业带头人在行业有影响力,并在行业有重要职位。2012年1〜3月的建设内容及预期绩效.课程建设:与行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1〜2门,引领专业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增加校内实训面积1000平方米,实训设备100万元,满足500人实习、实训及对外培训任务。2012年4〜6月的建设内容及预期绩效.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行业技术能手8〜10名,强化专业教师“双师”能力的提高,双师型比例达100%。.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合作性校外实训基地,达60家,参与护理教学中心建设。2012年7〜9月的建设内容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