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篇)_第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篇)_第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篇)_第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篇)_第4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0-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篇)教学目标:

1、从生活阅历动身,层层深化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育孩子迁移推理力量、概括力量和总结规律的力量。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受学问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准备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其次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同学汇报,依据同学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同学整理口诀

4、组织同学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嬉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熟悉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同学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同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同学初步熟悉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力量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同学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育同学的估测力量。

5、培育同学的观看比较力量、操作力量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乐观的情感体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念。

6、养成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同学初步熟悉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支配: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同学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力量点:培育同学观看、动手操作的力量。

德育点:使同学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同学汇报量的结果。

问:惊奇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熟悉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

同学观看,汇报。

A、数,按挨次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觉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熟悉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量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推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假如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便利,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爱好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同学在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依据实际状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同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力量点:培育同学观看比较、动手操作的力量。

德育点:培育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在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同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同学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同学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同学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同学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同学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觉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同学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便利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便利些?”

老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假如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便利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日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熟悉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老师拿出米尺告知同学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同学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同学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老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同学回答后,

老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同学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老师出示1盘卷尺,告知同学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同学: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精确     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创设情境,让同学自己观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力量点:培育同学的观看、想象、操作力量、合作意识以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德育点:培育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许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熟悉线段。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觉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知同学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推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相互沟通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头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始终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争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1、使同学进一步熟悉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力量点:培育同学整理学问的力量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德育点:仔细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同学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量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沟通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同学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量,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洁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大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同学思索,回答

小组争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大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量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同学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同学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同学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同学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洁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同学拿出直尺,请观看,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渐渐观看得出很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同学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同学观看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同学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同学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同学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同学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老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同学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同学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熟悉,写钟表的详细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洁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支配时间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同学观看实物,使同学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外形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看到的简洁物体的外形。培育同学空间相象力量,进展空间观念。

2.经受从不同位置观看物体外形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看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看到的物体的外形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看到的物体的外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同学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消失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看物体时应当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看,观看的过程中还要特殊留意细节,才能比较精确     。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看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看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看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认真观看,然后把你观看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争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同学通过亲身实地的观看,更加清晰直观学习本课。)

(3)争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争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依据照片,推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同学汇报沟通。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同学完成其次题,小组之间沟通方法。

(3)完成第三题,老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看物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