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_第1页
高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_第2页
高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_第3页
高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_第4页
高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的含义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意义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市总人口增长)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一、城市化及其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区域整体水平

提高乡村开放程度

【高考真题】右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并回答: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被称为

。4)该过程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提高乡村开放程度,等等。城镇面积由小到大

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带)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化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2、表现: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化的动力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

保障程度高城市文化设施全城市交通便捷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福利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抗灾能力低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城市化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80%以上城市化50--80%城市化30--50%城市化30%以下三、城市化进程和特点1、两类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的比较【活动】依据上述资料,设计并绘制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0020304050607080901800182018401860188019001920194019601980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世界(1)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如下图所示)。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

速度

水平趋势(2)城市化特点两类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的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早晚,二战后起步先快后慢速度加快高低中心区衰落

建设卫星城城边发展快大都市连绵带高绿化重历史

城市化进程不合理---“虚假城市化”(南美)

“滞后城市化”(南亚)

城市人居环境变差19501990年城

市人口比重(%)(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产业革命早水平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类型特点原因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总体水平低,但不平衡亚非国家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的压力大;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表现为“虚假城市化”,另一部分表现为“滞后城市化”【练习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读表回答问题:1)②国可能是下列国家中的:

A、美国 B、埃塞俄比亚

C、英国 D、韩国2)题干中叙述的现象最明显的国家是:

A、②B、③ C、④ D、⑤3)①国与③④⑤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这说明: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①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少

C、①国的第二、三产业最落后D、①国的人口增长率最低国家1970年1992年城市人口比重%人均GDP(美元)城市人口比重%人均GDP(美元)①96913114②41282746777③8919128815625④7448617623180⑤7119467729486【练习2】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问题。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轻纺重化高新【高考真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B.乙

C.丙D.丁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1)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城市郊区化具体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生。(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高考真题】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问题。1)按城市化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C.dbca

D.cdba

2)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3)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例1

[2010·广东卷]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1)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2)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BD【思路点拨】

(1)据图分析人口迁移情况,

A项的“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叙述错误;

B项“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应为人口净迁出区;

C项“城市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远没有中心区多;

D项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正确。

(2)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区;城市“空心化”现象是逆城市化的表现,人口由城市迁向农村或其他城市,材料仅反映城市内各圈层的人口迁移,不能判断为逆城市化。也无法判断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故可判断为郊区城市化。【标准答案】

(1)D

(2)B例1[解析]第(1)题,观察图中箭头和数据,可知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A项错误;远郊区迁出人口为6.1+0.28=6.38(万人),而人口迁入只有0.2万,为人口净迁出区,B项错误;城区边缘区迁出人口23.3万,迁入人口为12.4+0.28=12.68(万人),人口净迁出量为23.3-12.68=10.62(万人),而中心区的人口净迁出量为18.1+12.4+0.2=30.7(万人),C项错误。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为23.3+18.1+6.1=47.5(万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第(2)题,题图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加速阶段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城市化推进速度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局部地区的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水文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它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造最大的地方四、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练习】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右图中A、B、C、D可能是大城市、小城市或郊区。读图回答问题。1)A、B、C、D中最有可能是乡村的是

A.A

B.B

C.C

D.D2)图中区域要建设一卫星城,最合适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练习】下图为某温带地区的城市土地使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在静风无云的午后,图中①②③④⑤五个地点的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③⑤①

C.③④⑤②①

D.④③②⑤①2)造成上述五个地点有显著温差的原因是:

A.城市雨岛效应

B.城市风C.城市热岛效应

D.大气的逆辐射3)该城市上述的温差现象会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增加哪项公共设施用地的面积最能有效降低上述温差的强度?

A、住宅用地B、文教用地C、休憩用地D、交通用地人文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转变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景观特征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分散、农业人口密集、非农业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低高信息、交通欠发达发达文化、观念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四、城市化与我国的生活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真题】右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双选)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一城市人口比重

B.②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2)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第二产业城市人口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主要表现成因危害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环境居民燃煤等排出的烟尘,工矿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隔离带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苦熬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影响休息、工作和交通及身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时间和能源严重浪费,城市环境差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布局道路,加快建房就业困难失业率高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五、城市环境问题五、城市环境问题1、问题(“城市病”的表现)城市病环境恶化社会不安定就业困难住房困难交通拥挤人口密集五、城市环境问题2、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的措施①拓宽主干道②修建环城公路③新建高架大桥④新建地铁⑤新建磁悬浮列车等五、城市环境问题【高考真题】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资料,结合知识,回答: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什么?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多项选择)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高考真题】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